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楼市》:全球一体化已呈现并无疑是必然的趋势,在这样的语境下,当下中国建筑的风格和走向为很多人关注。您如何评价中国的当代艺术与建筑?
余加:“全球化”是必然,其语境也肯定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此系统也一定会给中国建筑的风格走向带来改变。我们是完全不可能回到“古代”去了,我们生活在当下:当下的经济条件、当下的认识水平、当下的环境条件、当下你所碰到的人等,这些都是很重要的因素,除了夜幕之中在那些伪造欧洲风光的小区你不知身置何处之外,在现代化的CBD中你也肯定知道你身在中国,因为中国城市规划的方式已显明了中国风格特征,建筑方式也是很中国的,就连伪“欧陆风格”也是中国风格,因为在欧洲大陆其建造方式与我们的建造方式从里到外都非常不同。今天,虽然全世界结构计算的方式都一样,有一样的混凝土标号,有一样的钢结构节点和幕墙,有一样的所谓的“酷”造型,然而只要你看看人们使用建筑的行为上的差异,你就知道“风格”不知不觉地在细节中体现出来,但再也不是古代那种万变不离其宗的大统一风格了。
中国当代建筑不好评价,具有国家意识的建筑作品到处都是,而由中国建筑师设计的好的中国当代建筑作品还没有大量的涌现。
《楼市》:在设计过程中,您觉得遇到最大的挑战或者难题是什么?
余加:设计过程中,甲方、艺术家何多苓和美术馆群的策展人吕澎都给了很大的自由度,最大的挑战来自自己。我常常有太多的灵感和想法,最初构思了5个方案,有的是把私人空间和公共空间分开,后来决定还是要合在一起,换为了现在的方案。自己跟自己平衡很难取舍。但这是一个不断提炼的过程,也很有意思。
《楼市》:四川地震是否让您对何多苓美术馆建筑有新的调整?作为建筑师,您怎么定义建筑师的责任?
余加:何多苓美术馆设计不会因地震改变既定的方案。只是结构设计上再加强一些,我们的结构工程师重新做了验算,并加强了配筋。地震灾害是无法避免的,希望地震所带来的死亡之伤痛不仅能时刻成为建筑师而且能成为全社会所有人的长鸣警钟:少一些明星炒作, 多一些踏实;少一些骄傲,多一些谦卑;少一些自以为是,多一些数畏之心,少一些商业和政治上的迎合,多一些技术上的诚实和尊重。
余加个人简介:
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学士毕业后任职重庆钢铁设计研究院,相隔7年,在重庆建筑大学建筑学硕士毕业后留校任教。随后又相继在英国肯尼迪建筑师事务所、深圳华渝建筑师事务所、香港刘荣广伍振民建筑师事务所、香港百利保顾问发展有限公司任职。2000年回中国大陆创建余加工作室,并兼任深圳中深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总建筑师。
曾获得“南油文化广场”中国《建筑师》杯青年建筑师优秀奖、“深圳沙头角中英街97回归警示钟亭”中国建筑艺术奖。参加过的展览有:成都“建筑在十字路口”环境艺术展、上海“间·隔”展、深圳城市,建筑双年展、重庆“二分之一”装置艺术展、上海“现场张江—城市进行式”展览。
余加:“全球化”是必然,其语境也肯定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此系统也一定会给中国建筑的风格走向带来改变。我们是完全不可能回到“古代”去了,我们生活在当下:当下的经济条件、当下的认识水平、当下的环境条件、当下你所碰到的人等,这些都是很重要的因素,除了夜幕之中在那些伪造欧洲风光的小区你不知身置何处之外,在现代化的CBD中你也肯定知道你身在中国,因为中国城市规划的方式已显明了中国风格特征,建筑方式也是很中国的,就连伪“欧陆风格”也是中国风格,因为在欧洲大陆其建造方式与我们的建造方式从里到外都非常不同。今天,虽然全世界结构计算的方式都一样,有一样的混凝土标号,有一样的钢结构节点和幕墙,有一样的所谓的“酷”造型,然而只要你看看人们使用建筑的行为上的差异,你就知道“风格”不知不觉地在细节中体现出来,但再也不是古代那种万变不离其宗的大统一风格了。
中国当代建筑不好评价,具有国家意识的建筑作品到处都是,而由中国建筑师设计的好的中国当代建筑作品还没有大量的涌现。
《楼市》:在设计过程中,您觉得遇到最大的挑战或者难题是什么?
余加:设计过程中,甲方、艺术家何多苓和美术馆群的策展人吕澎都给了很大的自由度,最大的挑战来自自己。我常常有太多的灵感和想法,最初构思了5个方案,有的是把私人空间和公共空间分开,后来决定还是要合在一起,换为了现在的方案。自己跟自己平衡很难取舍。但这是一个不断提炼的过程,也很有意思。
《楼市》:四川地震是否让您对何多苓美术馆建筑有新的调整?作为建筑师,您怎么定义建筑师的责任?
余加:何多苓美术馆设计不会因地震改变既定的方案。只是结构设计上再加强一些,我们的结构工程师重新做了验算,并加强了配筋。地震灾害是无法避免的,希望地震所带来的死亡之伤痛不仅能时刻成为建筑师而且能成为全社会所有人的长鸣警钟:少一些明星炒作, 多一些踏实;少一些骄傲,多一些谦卑;少一些自以为是,多一些数畏之心,少一些商业和政治上的迎合,多一些技术上的诚实和尊重。
余加个人简介:
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学士毕业后任职重庆钢铁设计研究院,相隔7年,在重庆建筑大学建筑学硕士毕业后留校任教。随后又相继在英国肯尼迪建筑师事务所、深圳华渝建筑师事务所、香港刘荣广伍振民建筑师事务所、香港百利保顾问发展有限公司任职。2000年回中国大陆创建余加工作室,并兼任深圳中深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总建筑师。
曾获得“南油文化广场”中国《建筑师》杯青年建筑师优秀奖、“深圳沙头角中英街97回归警示钟亭”中国建筑艺术奖。参加过的展览有:成都“建筑在十字路口”环境艺术展、上海“间·隔”展、深圳城市,建筑双年展、重庆“二分之一”装置艺术展、上海“现场张江—城市进行式”展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