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理想的豌豆结局都不太好?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ongwen02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是四年级上册阅读策略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教学本课时,我聚焦“提问”这一靶心,在个人问题清单列好之后,让学生小组合作把能解决的问题在小组里解决并作标记,再将剩下的问题贴在小组问题清单上集中展示。交流中,我发现一个叫朱奇峰的孩子提出了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为什么有理想的豌豆结局都不太好?”这是个针对全文提出的问题,它背后是一个四年级的学生分析比较了五粒豆的命运后得到的。
  五粒豆中,想“飞到广阔的世界里去”的第一粒豌豆“落到了屋顶的水笕里,被一只鸽子吃掉了”;第二粒想“直接飞进太阳里去”的豌豆,“落到了水沟里,在脏水里躺了好几个星期,而且涨得大大的”。那两粒想飞得最远的豌豆,除了“我们到了哪儿,就在哪儿住下来”的顺其自然,还不忘自己努力——“不过,我们还得向前滚”,这样的豆子结局如何呢?安徒生这样写道:它们“没有走多远,也被鸽子吃掉了”。文章花了最长篇幅描写的是最后一粒“该怎么样就怎么样”的豌豆,它被小孩用玩具枪射到了“顶楼窗子下面的一块旧板子上”,“钻进一个长满了青苔的裂缝里”,在裂缝里顽强生长、发芽、开花,同时给一个生病的小女孩带去了愉悦和希望。
  分析比较了五粒豌豆的经历之后,朱奇峰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做了价值判断:那些想去更远更广阔的世界的豌豆很有理想,可它们的结局并不好——要么被吃掉,要么在脏水里泡着。这样的结局在他看来显然是很糟糕的。为什么有理想的豌豆结局都不太好?相比于问题的答案,背后的逻辑更让我惊喜。我本能地抓住这个课堂生成,锁定问题中的“好”进行了追问:“你们觉得怎样的结局算好?”大家纷纷表示“最后一粒豆”的结局就很好。我又追问了个“为什么”,期待他们能从不同角度回答我,尽管我知道,对于四年级的学生而言,这个问题很难。
  一个学生说:“‘这粒豌豆长得好极了,我也会好起来的。’这粒豌豆给这个小女孩带来了希望。”“一粒能给别人带来希望的豌豆,你认为它很有价值,这样的结局很好,是吗?”学生点点头。
  另一个学生说:“它掉在了长满了青苔的裂缝里,成了囚犯,但它很坚强,长得很好,还开了花。”于是,我在黑板上写下“坚强、希望”。
  这时,又有一个学生站起来说:“那个小女孩一直躺在床上,以为世界就是灰暗的。豌豆的生长,让她知道原来世界是充满生命力的,她就想快点好起来,可以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你的想法太独特了!你觉得这粒豌豆为女孩打开了一个新世界!”这粒豌豆从“囚犯”到“花园”的命运逆袭,靠的是它顽强的生命力。不止于此,它还使女孩对“生命产生了愉快的想象”,这“想象”播种希望,带来生机,这“想象”也是个新世界!于是,我激动地在黑板上写上“打开新世界”。
  可我还是不满足:“这粒豌豆真的很有价值!这样有价值的结局当然好。那其他豌豆呢,你们怎么看?”短暂的沉默之后,有个学生站起来:“老师,以前我们学过一篇课文,说小鸟吃了种子会拉出来。那它们会去哪儿呢?”
  有新的质疑,这是个意外的收获,我非常开心:“是啊,它们会去哪儿呢?它们是不是就经由小鸟实现了它们的理想——到更广阔的世界里去了呢?”如果是,那它们可能到了哪里呢?又将展开怎样的生命奇迹呢?很难说“被鸽子吃掉”是个“不好的结局”。结局本身没有是非对错,“好”或“不好”也是我们带着自身的体验赋予它的。所以不妨给这个问题换个问法:“怎样的生命更有价值呢?”这是不是安徒生想通过这篇童话启发我们对生命意义的探寻呢?从这个角度看,那粒在脏水里泡得大大的豌豆,它对自己的结局是很满意的,它很快乐,它的生命有没有价值呢?
  ……
  这一单元的语文要素是“阅读时尝试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这节课上,学生愿意质疑,还提出这么有意思的问题,给我带来了惊喜,也让我进行反思。
  注重语文的思辨性,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是落实核心素养的必经之路,在这条路上跨出的每一步都应该有观照学段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的扎实,着眼于大方向,更应该落实于小细节。语文思维的提升不在于一时一刻,而在于每一步都扎实有效,而后逐步提升。基于一个提问,由疑促疑,引导学生逐步对豌豆的结局进行价值判断,固然是一种及时的生成,但就某种程度而言,也相应忽略了对课时目标的把控。本文的导语部分写道:“读课文,积极思考,看看你可以提出什么问题。”精读课文原本是没有导语的,但本课作为“学会提问”策略单元的开篇之作,它肩负着激发学生的提问意识、指导学生针对部分和全文进行提问的重任。在这样的目标意识下,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得多。其实我可以先不急着解决问题,而是在朱奇峰同学说明自己的问题之后,顺势引导学生关注他是基于怎样的思考提出这样的问题的,是如何比较着读的,在引导的过程中渗透方法——针对全文提出的问题,可以比较着读。这样,紧扣课时目标,顺势而导,激发提问兴趣,可以更好地落实这一课的目标。
  由于统编本教材按照“规律辨认—尝试应用—独立应用—规则总结”的认知发展规律,在设计上进行整体编排,在这样逻辑严密的能力培养序列里,扎实完成一个目标,下一级目标的实现才有了基石。教师只有明确单元要素和每篇课文承担的任务,在层级递进中培养提问意识,才能引导学生树立问题意识,在往后的学习中迁移运用,从而促进阅读能力的提升。
  (作者单位:福建仙游縣鲤南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 郝 波
其他文献
1 互联网使用现状    互联网由于其先天的高度操作交互性、自主性,信息需求的人性化、多元化和宽泛化,知识概念的前卫化、时尚化,思想交流的高度开放性、跨地域性,网络身份的隐藏性、虚拟化,信息流通的即时性、便捷性等特性,吸引着青少年。然而,在众所周知的网络“黄、黑、毒、暴”的严重干扰下,由于社会、法律机制对网络还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对一些学生的生理、心理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解决好这个问题的最佳办法
在分析教师职业惰性产生原因的基础上,从3个方面探讨教师利用Blog克服职业惰性,促进自我发展的功效,即它不仅可提供学术性知识,又可提供师范性知识;它能够提供环境支持,激发学习动机,增强教师创新意识;它可以促进反思,增强教师教育教学感情投入。    教师职业惰性及原因分析    教师在专业发展过程中“惰性”,是指由于教师职业的特点,在教师发展的某一阶段,教师教学活动往往喜欢以一种默会的思想指导,以自
选文篇目:  《树叶蝴蝶》 《听听,秋的声音》  《秋天在哪里》 《秋天的书》  《树叶的香味》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感受儿童诗充满情趣、富有节奏感等特点。  2.激发学生阅读儿童诗的兴趣,唤起学生内在的诗情,并激发学生用心观察生活、热爱自然的情感。  3.体会想象在儿童诗创作中的作用,感受诗人是如何通过视觉、听觉、嗅觉等感官刺激加以想象,并进行创作的。  教学过程:  一、与秋天的邂
记者:李老师,您好!您和您的团队所进行的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经过了一个什么样的研究和实践过程,能给我们介绍一下吗?  李怀源:我和团队研究实践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是从2005年开始的,大概有15年的时间了。2005年7月至2008年7月是从教学理念到教学设计的阶段;2008年7月至2014年7月是教学实践落地和深化的阶段;2014年7月至今,是理论和实践更深层次的研究阶段,我们在此期间研究美国的“
“绘本”又称“图画书”,是由图画和文字共同来讲述故事的。绘本起源于西方,诞生于19世纪后半叶的欧美。绘本是基于儿童的兴趣、接受和阅读需要产生的,日本儿童读物研究会撰写的《儿童和绘本的学校》在概括绘本的定义时认定其“内容、表现、造书都以儿童为主要对象设计”,明确了绘本“为儿童”的性质。  一、学生绘本阅读状况的调查分析                 笔者针对我校600多名低年级学生开展了
教材解读  六年级上册习作《 让生活更美好》,要求学生围绕“ 让生活更美好”这一开放性话题,联系生活,选择合适的事例表达生活的美好。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完整叙述一件事情的能力,但在事物描写中如何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更好地融入感情,缺乏方法和策略。因此,本课教学将紧紧依托教材习作文本,集中围绕本单元语文要素“融入感情,表达看法”来展开设计。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围
如若可以,将生活的镜头快速倒退到10年前。那是2009年,我考上大学的那个夏天。我如约进入汉语言文学专业,成为期待已久的文学院的一名学生。终于,终于可以彻彻底底,痛痛快快地醉身于语文。  语文,是什么?  于我而言,是从小傲人的语文单科成绩?是各种竞赛时,语文老师心头的第一人选?是同学们交口称赞的习作能力?不,我骄傲地认为,不仅如此。  于我而言,语文是抬眼瞥见一树桃花,被那扑面而来的“逃之夭夭,
统编本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口语交际课“我是小小讲解员”的“讲解”,教材提出讲解表达的具体要求,有语气语速的要求(要适当),有体态情态的要求(可借助),还有讲解时利用辅助资源的要求(展板、图片、影音等)。展开这一部分的教学,还要落实讲解时应对的要求,即“根据听众的反应,对讲解的内容作调整”。  一、任务导学,自主策划  讲解前的准备任务繁多,学生要利用课余时间,动手、动口又动脑,处理好四个方面的工作:
本文研究的是宁波市镇海区教育局组织实施的常规教育装备专项普查工作内容之一,旨在通过调查问卷及座谈会的形式,来了解当前中小学校常规教育装备教师队伍思想状况,探讨如何从“教师”角度,来进一步发展教育技术装备工作,促进学校教育管理工作均衡发展。    引言    平等地看待每一种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从教师(而不是技术专家)的角度看媒体,技术才能最好地整合到教学中[1]。而当前,教育信息化大行其道,常规教
在新世纪,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高中思想政治课怎么教?这是摆在我们每一位政治教师面前的新课题。    1 教学理念的转变    思想政治课的课程性质是对学生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观点教育,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为基本内容,引导学生紧密结合生活,经历探究学习和实践的过程,切实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逐步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