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词概要旨 四两拨千斤

来源 :科教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rrej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极为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农村中学由于各方面的原因,造成语文阅读教学水平相对较低。为了让农村中学走出语文阅读教学效率相对低下的困境,本文主要从应从优化阅读教学方式入手,以课文的关键词为切入点,较快、较细、较深地对课文进行解读,从而达到提升课堂阅读教学效率的目标。
  关键词 关键词 阅读教学 实践
  1 研究的背景
  作为一名农村教师,常常会有这样的感触,老师很想高效轻负地把教学工作做好,但由于各方面的影响,农村学生普遍存在阅读量少、阅读兴趣低等诸多问题,这也直接导致了农村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水平相对较低。有时,老师也会有这样的困惑,就是拿到一篇文章,不知从何处入手对文章进行解读才会效果明显。为尽快解决农村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效率低下的问题,教师应该积极转变教学观念,积极探寻有效的教学策略。同时,教师也应该了解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具体目标,《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在语文阅读教学的“学段目标与内容”中指出:7~9年级的学生,“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并“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完成这个目标应该是我们每个教师努力的方向。
  然而我们学生的实际状况如何呢?笔者特地在本校进行了调查:
  1.1 学生的阅读速度
  笔者以全校学生为样本,以苏教版七年级下册张洁的《挖荠菜》为实验文章,全校语文组所有老师参与学生状况调查,以文章字数除以学生阅读时间得出单个学生的阅读速度,再算出全班平均的阅读速度作为样本数据(每个班除去最差的两名学生)。最后得出的数据让我们颇为吃惊:七年级的平均速度为每分钟309字,八年级的平均速度为每分钟382字,九年级的平均速度为每分钟436字。显然,这个数据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的“每分钟不少于500字”还有很大的距离。
  1.2 学生的阅读质量
  笔者同样以全校学生为样本,以苏教版张洁的《挖荠菜》为实验文章,让学生阅读完全文后思考两分钟,然后花三分钟写出这篇文章的主题,笔者让参与学生状况调查的老师把学生的答案分三个等级:正确(基本要素答出85%以上),基本正确(基本要素答出60%以上),不太正确(基本要素答出在60%以下)。最后得出的数据同样让我们颇为吃惊:概括文章主题,七年级的平均“正确率”为17%,“基本正确率”为31%,“不太正确率”为52%;八年级的平均“正确率”为28%,“基本正确率”为37%,“不太正确率”为35%;九年级的平均“正确率”为34%,“基本正确率”为38%,“不太正确率”为28%。
  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我校学生的实际阅读水平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的“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相去甚远。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颇令人诧异的调查结果?我们应该深思。
  诚然,少数学生读书常常是走马观花,读前任务不明,读中不知思索,读后满脸茫然。但是从教师层面思考,要让学生能够高效阅读,在方法指导上,教师有必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和训练。
  如何让学生高效读书呢?我们应该深思。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求尝试,并与同事们一起探究,觉得要使语文阅读教学既简单又精致,比较实效方法之一是运用语文关键词教学法。
  何谓“关键词教学法”?语文关键词教学法就是一种以一篇课文中最敏感、最关键的词汇作为切入口,然后逐步拓展、延伸,从而达到理解全篇课文,突破教学重难点目标的教学策略。关键词教学法是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一种教学方法,也是建构主义理论在教育教学中的一种具体应用。
  2 操作策略
  2.1 挑选关键词进行文本初读
  有些文章较难,容易造成阅读疲劳,使学生缺乏阅读兴趣,难以把握文章的重点,无法领悟文章的精髓。有时学生往往会迷惑于某些细枝末节,犹如盲人摸象般只知其部分而不知其整体。新课程要求我们在同样的教学时间内要完成更多的教学任务,这就更需要教师能找到一个好的切入点来完成这个任务。如果能够正确选取一些关键词作为文章的切入口,无疑是优化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效率的一个重要手段。其实无须面面俱到,一篇优秀的文章,总会有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点”、“线”、“面”。我们只要用“片言只语”作为处理教材的指导思想,抓住这些“点”、“线”、“面”,同时拓展到全篇,就能顺畅地实现“整体感知”和“整体把握”。
  2.1.1 从课文标题中选取凸显性的关键词引领阅读方向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是作者反复推敲斟酌而拟定的,往往蕴含着作者的情感和构思等诸多信息。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有很多标题非常精彩,有些意蕴深厚,有些新颖独到,有些是点睛之笔。我们拿到一篇文章,首先看到的往往是题目,因此,教师应尽可能地从题目入手进行审视、分析,探究题目与内容的关系。然后在教学过程中,围绕题目中的关键词设置一些问题,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思考分析,从整体上把握理解课文内容,领略文章的精美之处。
  比如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题目中有一个关键词 “新装”,我们以此关键词作为切入口,就可以非常顺利的理出文章的故事梗概:皇帝爱新装—骗子诱新装—官员看新装—皇帝看新装—皇帝展新装—小孩揭新装。本来,这篇文章很长,学生在阅读时往往是看了后面忘了前面,但通过关键词的梳理,学生理解课文就变得容易许多。
  题目是文章的窗户,透过题目这扇窗户,我们可以更快直达作者的内心,更好地理解作品主题、作者的创作意图和艺术匠心。很多课文的标题中常常会出现直接点明主要内容的词,这些词就是我们解读文本的最好切入点。教学中我们紧抓这一类关键词进行文本探究,就能引导学生明确阅读方向。   2.1.2 从课文开头选取统领性的关键词感知阅读要点
  在文章的开头,往往会出现一些统领性的词语。这类词语有些是总领全文的,后面的行文基本上会围绕这些词展开;还有些是为下文埋下伏笔的,后面的叙述会与前文形成照应。透过这些关键词,我们能比较迅速地了解文章是围绕哪些内容进行展开的,如果我们能抓住这些统领性的关键词进行引导,学生就能快速地感知阅读要点,从而提升阅读效率。
  例如《口技》一文,文章开头有一句话:京中有善口技者。它的关键词是“善”字,我们通过“善”字思考:口技艺人的“善”体现在哪里?作者是如何来表现他的“善”的?这样,学生在阅读课文时,阅读要点就比较明确。教师也可以通过这些问题很好地将课文内容贯穿起来,发挥出关键词的教学杠杆作用。
  再比如鲁迅的《雪》一文,文章开头有一句话: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老师如果抓住关键词“滋润美艳”来引导学生阅读文本,学生就能很快进入状态,并迅速把握文章内容。
  2.1.3 从课文结尾选取收束性的关键词明确感情基调
  初中课文里,我们常常会发现有些重要句子出现在文章的结尾,或总结全文,点明题旨,或者与开头前后呼应,突出文章主旨。这种句子,我们稍加分析后也会发现,有一部分句子除了点明文章主旨外,还饱含了作者的写作情感。如果能从这些句子中找出情感基调的关键词作为课堂的突破口,就比较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陶冶学生的情操,在教学上也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例如《社戏》一文,文章末尾有这样一句话:“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我们可以把“好”字作为关键词,让学生说说为什么那夜的豆是最“好”的,那夜的戏为什么是最“好”的,作者通过这个“好”字传达出怎样的思想情感。这样一个切入点,可以将整篇小说的脉络串联起来,在讨论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小说的重点一一突破,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再如《登上地球之巅》一文,文末是这样一句话:“他们终于登上了珠穆朗玛峰的顶峰,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从北坡攀上世界最高峰的创举。”我们可以把“创举”作为关键词来进行文本切入,让学生思考:“创举”二字表达了作者对登峰队员怎样的情感?作者为什么认为这是“创举”?通过这样的分析,学生就能立即明确全文的写作基调,课文的主要内容也迎刃而解。
  2.2 筛选关键词进行文本细读
  很多关键词,是作品中最能精练的体现内容和主题的核心词语,也是能帮助教师顺利实现教学目标的词。抓住关键词细读文本,是进行文本解读的一种重要方法。“确定关键词的过程,就是教师对文本核心的确认过程。”抓住关键词进行文本细读,就是为解读文本寻找到一把钥匙,能有效提高学生解读文本的效率,使高效的阅读成为可能。我们也应该明确,关键词在文章中的作用应从内容、主题上分析,它作用的内涵可能远远大于本身含义的内涵。
  2.2.1 提取线索型关键词梳理文章情节
  文章的线索,一般是指贯穿全文的主脉。如果我们能找到文章的线索关键词,可以提纲挈领,最快地把课文思路理出来。对于不同的课文而言,其关键词出现的方式可能也有不同,有些是一个关键词一穿到底的,还有些课文的关键词可能是分节出现的,而且是变换式出现的,我们在教学时对这两种情况要区别对待。
  例如《我的叔叔于勒》一文,就可以从文章的线索关键词入手。这篇文章的线索是:撵于勒—盼(赞)于勒—遇于勒—躲于勒。抓住这样的一条以关键词构建的线索来展开阅读教学,就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还有《在沙漠中心》一文,文章篇幅较长,但没有具体的故事情节,学生初读时会感到抽象难懂。所以要理清课文思路,是本文学习的一大难点。我们可以采用抓住作者心路历程中的关键句子,并以关键句中的关键词语为抓手进行探究:课文第一至六节的分析,抓住关键词“寒冷” ;课文第七至十一节的分析,抓住关键词“平静”; 课文第十二节至最后,抓住关键词“真理”。这三个关键词可以起到提纲挈领、统领全文的作用,并以此深入到文章的细枝末节,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2.2.2 挖掘概要型关键词把握文章重心
  教学中,当我们遇到篇幅较长的课文,该怎么长文短教,有效地解读文本呢?我们可以抓住起线索作用的关键词进行文本细读,顺藤摸瓜,进而抓住课文的行文脉络和情感变化,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所以,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深入地研究文本,找准关键词,把它作为解读课文的“切入点”,紧扣文本精华,扇动学生思维的翅膀。
  如《故乡》一文,通过仔细研究我们发现,小说的关键词是“变”这个字,相应地可以提问:“故乡的什么变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学生很快总结出:故乡的景色和人物都发生了变化。然后,通过分析这些变化以及变化原因,学生就会明白,文章是以“变”字为重心进行叙述的。抓住了重心,学生就能顺利体悟到小说深刻的主题,也学到了小说用对比式刻画人物的方法。
  再如《范进中举》一文,它的关键词也是“变”,老师可以利用这个词语作为整堂课的突破口,引出了一系列问题:“由什么而变?”“哪些人在变?”“透过变,你感受到了什么?”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了解人物性格,把握小说主题,进而体会讽刺艺术表现手法。
  2.2.3 探寻铺垫型关键词强化细节分析
  有些写人或叙事的文章,往往会通过细节描写来凸显人物形象,这些细节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推进情节发展、表现生活环境有重要的作用,而且有助于增强小说的艺术感染力,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应细致分析。通过关键词对细节描写进行强化分析,有助于深入理解文章主题。
  如郑振铎的《猫》一文,在描写第三只猫看到妻子买来的芙蓉鸟时,多次用到一个词“凝望”,正是猫的“凝望”这个举动,让“我”和妻子误认为是第三只猫吃了芙蓉鸟,从而追打它,最后让它死在邻家的屋脊上,造成了无法挽回的悲剧,通过对关键词“凝望”进行深入解读,文章的主题、人文形象的分析就会更透彻。   再如胡适《我的母亲》一文,三次写到母亲的哭,如果我们抓住“哭”分别进行细节解读,就会发现,三次哭,分别是对儿子、对自己、对他人,哭的方式和目的都不一样,而且这三次哭是层层递进的。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学生对胡适母亲历尽艰辛而坚强不屈的形象就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2.3 精选关键词进行文本深读
  阿基米德曾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整个地球。”对于阅读能力相对较低的学生来说,如果教师能选择一些关键词作为合适的切入点更容易突破难点,让学生能举重若轻地把握课文,揭开课文的重重帷幕而洞悉其中的奥秘。这个关键词就像抽丝线剥茧之初的丝头,学生只要能找到这个丝头,就能有条不紊地一层层剥去茧的丝线,最终得到整个蚕茧。
  2.3.1 紧扣点睛式关键词揭示文章主题
  我们引导学生深读文本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让学生体会文章的主题,深刻理解文章的主题是也是我们探究一篇文章的终极目标之一。很多课文常常会出现直接点明文章主题的词,这些词就是我们深读文本的最好切入点。教学中我们要熟悉文章结构,紧抓这一类关键词进行文本深读,引导学生快速解读课文,直奔主题。
  比如老舍的《济南的冬天》,老师抓住主题关键词“温晴”和“温情”,让学生围绕“为什么温晴的济南冬天是温情的”的问题进行阅读,学生通过对文本信息的提炼和概括:济南这个地方是温暖晴朗的,学生明白了;济南的老城、雪山、小村、绿水是充满深情厚意的,学生领悟了;大量运用拟人、比喻进行生动表达的手法,学生也理解了。
  总之,“关键词”在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关键词分析文章的主题,这样就能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2.3.2 提炼反复式关键词深化文章意蕴
  在文中反复出现的词,往往是作者特意强调的词,必定包含有作者的深意。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切不可对这类词一带而过甚至视而不见,我们应紧紧抓住这类关键词进行文本深读,认真探寻作者的写作意图。
  例如丰子恺《竹影》一文,是一篇较难处理的课文。文中在叙述“中国画”与“西洋画”的区别时,多处写到“神气”一词。老师可以由此启迪学生:什么是神气?为什么反复写这个词?学生通过文本阅读后明确,国画也好,诗文、成语也好,都是通过神气来表现竹。所以艺术是相通的,这摇曳的竹影中所包含的关于艺术的道理,对于我们以后的写作也将大有帮助。
  《竹影》这堂课很容易被上成学生似懂非懂的国画艺术欣赏课。作者丰子恺将这篇文章收入“艺术卷”,可见本意是借竹影讲述艺术道理的。
  叶圣陶说:“一字未宜忽,句句悟其神。”在具体的课堂实践中,我们可能无法做到面面俱到,教师就要发挥要引领者的作用,引领着学生发现文章关键句、关键词,以此为支点,层层突破,去品味文本深处最甘美的“蜜汁”,在品味中学会阅读,共同领略精彩的世间百味。
  2.3.3 构建矛盾式关键词提升学生思辨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既要尊重学生个性,让学生主动地去读,更要让作者的感情同学生的心灵撞出火花。这个目标其实是比较难以达成的。教师要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学生表达内心的感受,如果在阅读中能用一些矛盾性关键词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有时会收到出其不意的效果。
  如茨威格的《伟大的悲剧》这篇课文,我们就可以用标题中的词语激发学生兴趣:既然是“悲剧”,为什么还说它是“伟大”的?由此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入阅读,并互相阐述各自对此的看法,那么学生的阅读就会比较深入,在辩论中学生的思维能力也会得到锻炼和提升。
  3 效果与反思
  3.1 效果
  3.1.1 促进了阅读教学回归文本探究
  自从现代化的多媒体设备进入课堂,许多老师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只要与课文内容沾点边的各种形式、各种素材全搬入课堂,也许很多老师会认为加大课堂容量,就可以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学到更多的知识。笔者认为这可能是一个误区,教师手忙脚乱地演示,连珠炮式地讲解,学生扫描式地观看,急匆匆地对答,哪里还有仔细思考和深入探究的时间?“知识如浮光掠影,训练似蜻蜓点水”正成为语文课堂臃肿又粗糙的写照。在这些表面的繁华背后,学生到底能学到什么呢?能力会有多少实质性的提高呢?
  从大量的语文阅读教学的理论和实践来看,语文关键词教学的最大特点就是回归语文本身,以关键词作为抓手,以文本为核心,通过关键词这个切入点,对文本进行有序、细致、深入的解读,带领学生沉入文本的世界,在文本探究中学到知识、提升能力,不让语文课变成政治课、历史课、美术课,从而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
  3.1.2 使语文课堂显得既简单又精致
  郑板桥诗云:“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语文教学活动也应摒弃一切不必要的奢华、一切无谓的作秀。尤其是一些较长或较难的课文,如果能把纷繁复杂的教学内容变得简单明了,把冗长拖沓的教学过程变得简单精致,就能使学生更扎实地学到语文知识,提升语文素养。语文关键词教学法,正是紧抓关键,牵一发而动全身,启迪学生感悟知识的灵性,收到片言居要、举一反三的效果。从我们实际进行的状况来看。摒弃花哨的形式和无效的折腾,会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显得既简单又精致,帮助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实现从文字到文学再到文化的飞跃。
  3.1.3 较快提升了学生的阅读速度和质量
  通过关键词教学法的实践,我们欣喜地发现,学生的阅读速度有了较快的提升,学生在文本阅读时有了较为明确的方向和目标,逐渐懂得抓住文章主线进行阅读和思考。最为明显的是,学生课堂阅读时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明显提高,回答问题的准确率也提高较为迅速。另一个明显改变是,学生在做练习卷时,现代文语段的得分率提高显著。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也得到一定激发。
  3.2 反思
  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关键词教学法所取得的成效是显而易见的,尤其是对于教学经验不够丰富的年轻教师而言,这无疑是一种容易操作而且实效明显的方法。但是,笔者也意识到,关键词教学法的应用,较多地运用在记叙性或描写性的文章中,对于其他体裁的文章,是否也适合用此方法进行教学,还需我们作进一步的探究。另外,如果一篇文章,适合用关键词教学法,但每个老师都用此方法进行教学,是否会让课堂显得过于千篇一律,这也需要我们深思。同一篇课文,以同一个关键词作为切入点,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运用不同的方法,呈现不同的构思方式,将是我们下一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试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2] 吴卫国,董耀棠.行动:变革教师的教学行为[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4.10.
  [3] 张晓梅,张英宏编著.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8.
  [4] 孙绍振.如是解读作品[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8.
  [5] 杨明全.新课程下的课堂观[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
  [6] 陈德厚.基础教育新理念——有效教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8.
其他文献
摘 要 课程考核是检验教师教学效果、引导和督促学生学习、评价学生知识与技能掌握程度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高职教育改革深化的体现。本文以西餐与酒水操作实务课程为例,探索符合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科学适用的课程考核方法。  关键词 酒店管理课程 课程考核 措施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具有高素质的能适应酒店各种职位要求的技能型人才,但是通常课程考核方式以传统的卷面考试为主,但是如果采取单一的
期刊
摘 要 如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是中国新课改的亮点,也是难点,它不仅仅是新课标、新理念,也已经与协作、创新、探究这些字眼牢牢联系在一起。教育者们致力于探索课改背景下如何更有效地开展教学。但是课改是新的,一切都是在新的思维下产生的,难免存在不足和启示。在杜郎口中学教学模式的转变的浪潮中,重新审视我们的学校教育,与新课程一起成长。  关键词 新课改 教育模式 杜郎口中学  杜郎口中学曾经连续10年在县里考
期刊
摘 要 医院文化创新受诸多因素制约。其中,缺乏科学精神等文化积淀是历史因素;市场经济的消极影响是社会因素;政府投入不足是物质因素;现行医学教育等所存弊端是体制因素。  关键词 医院 文化创新 分析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A  医院文化是医院在长期的建设发展、医疗服务以及管理活动中所形成的、具有医院特色和时代特征的行业文化。医院要在日趋激烈的医院竞争中掌握主动,只有具体分析医院文化创新的
期刊
摘 要 美国英文学术期刊《中国现代文学与文化》(《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ulture》)的出版发行是海外现代中国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事件,是观察海外中国文学研究最新动向的风向标。中国现代诗歌,作为杂志最重要的研究对象之一,对我们研究西方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杂志更有了与时俱进的变化。本文试以该杂志的中国现代诗歌研究为对象,探析西方学者和海外学者
期刊
摘 要 儿童文学与儿童教育有着天然的联系,情感教育作为其对儿童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体现出独特的社会价值。儿童文学作品作为幼儿园各领域主要的教育传达方式之一,立足儿童本位,深入浅出地从社会价值的政治、文化和生态三个方面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在满足社会需要、促进社会发展方面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 儿童文学 情感教育 社会价值  情感教育的社会价值,指情感教育活动在满足社会需要、促进社会发展方面的积
期刊
摘 要 本文对高校园艺专业学生专业英语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和考核方式等方面的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分析了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兴趣点,满意度;对于课堂中采用的互动式教学的教学方法予以肯定;由于学习意识和动力不足等因素,部分学生的学习效果欠佳。据此,提出通过园艺学科专业英语课程的合理定位,调整课程设置和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加强专业英语师资队伍建设几个方面改革,旨在为专业英语的课程
期刊
摘要 道德小品开启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大门:通过自编、自导、自演,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提升道德主体意识,在团队合作中形成基本道德规范,在情境实践中增强道德体验,在自我教育中树立良好的道德风尚,在交流碰撞中培养创新精神。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道德小品 实践性  高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思想与行为脱节的矛盾,学生在道德情境中的表现(口头上的君子)与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行动上的小人)迥异,实效性不强。
期刊
摘 要 针对目前英语在社会中的广泛运用,面对初中听力教学的现状,作为一线教师,思索如何切实提高英语课堂听力教学的实效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关键词 初中 英语听力 有效教学  英语听力,就是听懂英语为本族语的人说话的能力,是语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吸取语言信息及获得言语感受的主要途径,更是学生“自然习得语言的重要途径”(J.Harmer 1998)。随着英语在社会中的广泛运用,而初中生的听力能力
期刊
摘 要 新的课程观突破了教材是唯一课程资源的观念,确立了教师即课程、学生即课程、教学环境即课程等新的观念。叶澜教授认为,课堂是向未来方向前进的旅程,在旅程中,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园景随时都可能出现。作为数学教师,需要突破以往观念,打破思维定势,及时捕捉,随机处理这些意外,也应该独具慧眼,及时捕捉课堂上的生成资源,演绎课堂上“意外”的精彩。  关键词 预设 生成性资源 课堂 精彩 意外  “预”,就是
期刊
摘要 1925年“猴子审判”的结果并不是科学的胜利,它应该看作是基督教内部保卫宗教的争论。20世纪80年代以后科学生物进化论教育才在美国取得合法教学地位。目前智能设计理论还在与进化论的教学明争暗斗。但是这种争论已经演变为捍卫科学的争论了。  关键词 进化论 智能设计 正统主义 创世论 猴子审判  “震惊世界的审判”(即猴子审判)是《高级英语》中一篇涉及到美国中学进化论教育的文章。在中国有一定影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