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针对“特需项目”高校工程硕士研究生课堂教学的窘境,结合我校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实际经验,从强调“教师—学生”双主体、强化4C核心素养、注重过程性评价三方面探讨了“特需项目”高校工程硕士研究生课堂教学中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核心理念,并从“精讲”与“留白”“亮考帮”“课堂驾驭能力”三方面论述了“特需项目”高校工程硕士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实践的关键之处。
[关键词]“特需项目”;工程硕士;对分课堂;教学模式
[基金项目]2018年江苏省教育厅项目“在线课程对‘特需项目’院校工程硕士课程教学的影响研究”(JGZZ18-073);2019年江苏省教育厅项目“新工科视域下地方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与实践”(2019JSJG571);2016年江苏省规划办项目“应用型本科高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C-b/2016);2018年江苏省数学教学研究会项目“基于‘对分课堂’的大学数学课程教学模式探索与研究”(JSSXJY201804)
[作者简介]程 虹(1982—),女,四川宣汉人,硕士,淮阴工学院教学研究科科长,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47-0-03 [收稿日期] 2020-09-18
一、引言
201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开展“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试点工作意见》,启动遴选一批办学水平、特色鲜明的学士学位授予单位来开展培养服务行业领域特殊需求的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工作。包括我校在内的全国26所高校被教育部批准为“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学士学位授予单位开展培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工作单位[1](简称为“特需项目”高校)。“特需项目”高校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是我国研究生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专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自项目实施以来,“特需项目”高校紧密结合区域经济和地方社会发展需要,不断创新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培养模式,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特别是,围绕“特需项目”的研究生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与质量、实践(训)教学平台、双导师机制建设、学科评估指标体系建构、研究生就业问题等方面,各试点高校都积极展开了一定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本文结合笔者从事我校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实际经验,着眼于这一特定对象的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对对分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初步探讨。
二、“特需项目”高校工程硕士研究生课堂教学存在问题
课堂教学是人才培养过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是提升“特需项目”高校工程硕士研究生课堂教学效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当下“特需项目”高校工程硕士研究生课堂教学模式主要采用的是传统的讲授式,而因学生基础较差、学习动力不足、自我控制能力弱等特点,教师教学热情不高、重科研轻教学的工作态度、教学能力水平不够等方面,以及课程设置、学时有限等因素则没有采用研讨式教学模式。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中,教师是主导,满堂灌输知识,教学方法单一,而学生则是被动接受,不能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学习的自主性和参与性不高。比如,在课堂上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低头玩手机、睡大觉或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情等,甚至有同学出现逃课、缺课等现象。本质上,传统讲授法教学模式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分離,并没有强调学习的自主建构性和教学的交互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审辩思维和创新精神。因此,要提升“特需项目”高校工程硕士研究生课堂教学质量,促进“特需项目”高校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就必须改革当前的课堂教学模式。
三、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理念
对分课堂(Presentation-Assimilation-Discussion Class),也称为PAD课堂,是复旦大学心理系教授张学新于2014年所提出的具有鲜明中国本土特色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2]。该教学模式着眼于如何突破基于灌输模式的传统讲授法和如何优化以启发式教学思想为基础的讨论式教学法。所谓对分,就是在一个教学单元的教与学过程内把课堂时间一分为二(具体时间分配比例可因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环境等因素而异),其中一部分留给教师课堂讲授,另一部分留给学生进行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课堂讨论。本质上,对分课堂就是在讲授和讨论之间引入一个心理学的内化环节,让学生对讲授内容进行吸收之后,有备而来参与讨论[3]。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一经提出,便在全国各地大、中、小学得到迅速的推广应用,也引起了很多专家学者的关注和研究兴趣[4-7]。之所以能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教育管理者、教师和学生的高度且广泛的认可,这与对分课程模式强调“教师—学生”双主体、强化4C核心素养、注重过程性评价的核心理念是密切相关的。
(一)强调“教师—学生”双主体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占主体地位,而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来学习,主动性不高。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学习是分离的,师生交互很少。在研讨式教学模式中,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中心,处于主体地位。但鉴于“特需项目”高校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基础知识掌握水平、学习能力、自我控制能力,以及所学课程内容专业强、课程学时有限等因素,在课堂上将大部分时间用于学生讨论,则教师讲授时间偏少,不能充分施展教师的角色。同时,若完全按学生的思路开展讨论,则极易偏离课程教学大纲,影响教学进度和学习的完整性、系统性。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中,课堂教学被分为相对独立又彼此相关联的三个环节:讲授(Presentation)、内化吸收(Assimilation)、讨论(Discussion)。在讲授阶段,教师就知识体系与框架、知识背景与思想、知识重难点进行精讲。在内化吸收阶段,学生根据教师精讲内容进行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独立完成作业,注重知识的内化吸收,促使知识全面深入的理解与应用。在讨论环节,学生带着问题与思考心得,有所准备后进行小组内讨论、组间讨论、全班讨论和师生讨论。通过教师与学生主体共同尝试参与,使得教师明状况、改教学、补漏缺,使得学生能够学懂、弄通、悟透。由此可见,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是注重发挥教师、学生双方的主体性的一种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其核心理念是通过强调“教师—学生”双主体,使课堂教学活动回归到“教”与“学”的双边互动,以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5]。 (二)强化4C核心素养
4C核心素养[7],即审辩思维(Critical thinking),沟通能力(Communication skills),团队协作(Collaboration),创造与创新(Creativity),是美国全国教育协会(NEA)所倡导的未来人才培养的关键目标。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中,学生是被动学习,不能够主动地参与知识建构、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其审辩思维、沟通能力、团队协作、创造与创新素养都无法得到培养。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讲授、内化吸收、讨论三环节中潜移默化地强化4C核心素养的形成。在内化吸收环节,学生需要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独立完成作业,独立建构知识、形成自己的观点、提出自己的问题,并试图解这些决问题。在讨论环节中,小组讨论、全班讨论、师生交流等都使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逻辑性等方面得到锻炼,强化了审辩思维的形成。在内化吸收环节,学生有一定的个人时间和空间去选择、去思考、去领悟、去探索,从而强化了学生的创造与创新性能力。在讲授环节,学生需要认真地倾听教师的讲授,就必须要学会理解和尊重教师。在讨论环节,学生需要对所学内容先进行内化吸收形成个人观点,然后在课堂上与同学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组内讨论、全班讨论,并与教师面对面地交流互动,从而学会包容、尊重他人。这些都是其沟通能力与团队协作素养的本真表现。
(三)注重过程性评价
传统课堂讲授模式的学业评价主要用期中、期末等终结性成绩来计算学生的总评性成绩。学生考试成绩高低取决于考题内容难易程度和临场发挥水平,偶然性高,导致学业评价的准确度低。为让大多数学生能顺利通过考试,确保所谓的及格率,很多教师都会在考试前进行重点复习,划定考试范围等。这就容易形成学生不认真学,考试突击应付的恶性循环。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强调“教师—学生”双主体,在各个环节强化4C核心素养的形成,也必然会通过注重学习的过程来科学地对学生进行评价。在考核机制上,对分课堂一改过去一味追求终结性评价的模式,而是强调学习的过程性评价,注重关注不同学习者的学习需要[9],着力构建“多位一体、发展性评价”的评价体系,真正做到平时学习过程和终结性考核并重,以开放性考核给学生展示优异的空间,更好地适应学习的不同需要[2]。
四、“特需项目”高校工程硕士研究生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实践
结合高等工程数学实施对分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经验和体会,我们认为更好发挥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优势以开展课堂教学改革,“特需项目”高校工程硕士研究生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实践的关键之处,在于找准“精讲”与“留白”、抓牢“亮考帮”、提高“课堂驾驭能力”。
(一)抓准“精讲”与“留白”
“精讲”与“留白”是对分课堂教学模式讲授环节的关键之处。作为“教师—学生”双主体之一端的教师,其“精讲”与“留白”处理的水平高低直接影响到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效果优劣。对于应该讲什么知识,不用讲什么知识,需要精品细读什么知识,什么知识可以一笔带过,即精讲、少讲和有意而为之的留白之处,教师需要在课前用心思考、精心设计。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因此,“特需项目”高校工程硕士研究生的课堂讲授环节中,教师不是按部就班、面面俱到、事无巨细地讲授教学内容,而是要提綱挈领地、有所取舍地讲授教学内容。对于教学单元内的知识框架、问题背景与解决问题思想方法、重难点知识等要精讲,做到“主线式”“抓大放小式”讲授。对一些细节性问题、过程性推导、特例性问题、主题间形成的“间隙”性问题存而不论,或以少讲或者留待学生课后去填补、去思索、去探究,以便为学生创造出研究空白地带或自由思考空间,激发学生课后进一步展开探索的热望[8]。
(二)抓牢“亮考帮”
“亮”,即“亮闪闪”,是指学生学习反思之后感受最深刻、掌握最好、收获最大的内容。“考”,即“考考你”,是指学生认为自己弄懂的而别人没有弄懂的内容。“帮”,即“帮帮我”,是指自己向同学们请求帮助解惑的没有学懂弄通的内容。作为学生内化吸收效果和水平的外在体现,“亮考帮”是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内化吸收环节的重要抓手,是“教师—学生”双主体中生生、师生相互耦合的产物。在“亮闪闪”中,学生增强了自我对知识的解读能力。在“考考你”中,学生尝试到了成就感。在“帮帮我”中,学生学会勇敢提问,进一步激发了学习的欲望,不断提高学习的积极性[6]。通过“亮考帮”这一体系,学生的审辩思维、沟通能力、团队协作、创造与创新素养都得到强化锻炼。
(三)提高“课堂驾驭能力”
虽然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简明易用,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对教师课堂教学和课堂管理的驾驭能力有着更为严格的要求。教师需要在对分课堂各环节综合考量并设计教学,提高课堂教学与课堂管理的驾驭能力。比如,在讲授环节中如何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抓准“精讲”与“留白”,在内化吸收环节中如何抓牢“亮考帮”和对学生的独立学习表现进行评价,在讨论环节中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小组讨论和全班师生交流,如何对过程性成绩进行客观的评估等。此处,教师的讲授与学生的讨论在时间的分配比例上没有绝对的方案,需要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的特点,灵活安排时间比例而不必拘泥于对半分的形式。总之,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成功实施需要教师不仅有较高的教学水平,而且需要有较强的课堂组织和管理的能力和经验[9]。
五、结语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是以强调“教师—学生”双主体性、强化4C核心素养、注重过程性评价为核心理念的一种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是一种充分融合传统讲授式和研讨式教学模式优势、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的“课堂教学改革的中国方案”。在对“特需项目”高校工程硕士研究生实施对分课堂教学改革时,要“找准‘精讲’与‘留白’”、要“抓牢‘亮考帮’”、要“提高课堂驾驭能力”。教学实践表明,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是适应“特需项目”高校工程硕士研究生成长成才的教学模式,既能体现“教师—学生”双主体性,又能保证“特需项目”高校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高效实用的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下达“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学士学位授予单位开展培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工作单位名单的通知(学位〔2011〕69号)[EB/OL].http://www.moe.gov.cn/src site/A22/s7065/201110/t20111017_138061.html,2011-10-17.
[2]张学新.对分课堂: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J].复旦教育论坛,2014,12(05):5-10.
[3]张学新.对分课堂—教育的新智慧[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4]趙婉莉,张学新.对分课堂:促进深度学习的本土新型教学模式[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38:47-49.
[5]刘绍乾,钱频,王曼娟,等.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及其成功因素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9,13:46-48.
[6]张成林,余丹琼.高校对分课堂的现实桎梏与推进策略[J].教育评价,2020,3:143-147.
[7]沈春华.基于4c核心能力培养的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写译工作坊教学模式探究—以武汉轻工大学为例[J].武汉轻工大学学报,2019,3:111-113转119.
[8]钟志贤.传统教学设计范型批判[J].电化教育研究,2007,2: 5-7.
[9]杜绝飞,张学新.“对分课堂”:学校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实践与思考[J].继续教育研究,2016,3:116-118.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practical experience of our school’s engineering master’s graduate education, and aiming at the dilemma of "special needs project" college engineering master’s graduate classroom teaching, this article discussed the core concept of the PAD Class teaching mode in the classroom teaching of special needs projects college engineering graduate students from three aspects: emphasizing the "teacher-student" dual subject, strengthening the 4C core literacy, and focusing: process evaluation. Moreover, it also elaborates the crux of the practice of PAD Class teaching mode for engineering master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f special needs project from three aspects: "intensive teaching" and "leaving blank", " Liang-Kao-Bang" and "classroom controlling ability".
Key words: special needs project; engineering master; PAD class; teaching mode
[关键词]“特需项目”;工程硕士;对分课堂;教学模式
[基金项目]2018年江苏省教育厅项目“在线课程对‘特需项目’院校工程硕士课程教学的影响研究”(JGZZ18-073);2019年江苏省教育厅项目“新工科视域下地方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与实践”(2019JSJG571);2016年江苏省规划办项目“应用型本科高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C-b/2016);2018年江苏省数学教学研究会项目“基于‘对分课堂’的大学数学课程教学模式探索与研究”(JSSXJY201804)
[作者简介]程 虹(1982—),女,四川宣汉人,硕士,淮阴工学院教学研究科科长,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47-0-03 [收稿日期] 2020-09-18
一、引言
201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开展“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试点工作意见》,启动遴选一批办学水平、特色鲜明的学士学位授予单位来开展培养服务行业领域特殊需求的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工作。包括我校在内的全国26所高校被教育部批准为“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学士学位授予单位开展培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工作单位[1](简称为“特需项目”高校)。“特需项目”高校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是我国研究生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专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自项目实施以来,“特需项目”高校紧密结合区域经济和地方社会发展需要,不断创新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培养模式,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特别是,围绕“特需项目”的研究生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与质量、实践(训)教学平台、双导师机制建设、学科评估指标体系建构、研究生就业问题等方面,各试点高校都积极展开了一定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本文结合笔者从事我校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实际经验,着眼于这一特定对象的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对对分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初步探讨。
二、“特需项目”高校工程硕士研究生课堂教学存在问题
课堂教学是人才培养过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是提升“特需项目”高校工程硕士研究生课堂教学效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当下“特需项目”高校工程硕士研究生课堂教学模式主要采用的是传统的讲授式,而因学生基础较差、学习动力不足、自我控制能力弱等特点,教师教学热情不高、重科研轻教学的工作态度、教学能力水平不够等方面,以及课程设置、学时有限等因素则没有采用研讨式教学模式。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中,教师是主导,满堂灌输知识,教学方法单一,而学生则是被动接受,不能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学习的自主性和参与性不高。比如,在课堂上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低头玩手机、睡大觉或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情等,甚至有同学出现逃课、缺课等现象。本质上,传统讲授法教学模式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分離,并没有强调学习的自主建构性和教学的交互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审辩思维和创新精神。因此,要提升“特需项目”高校工程硕士研究生课堂教学质量,促进“特需项目”高校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就必须改革当前的课堂教学模式。
三、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理念
对分课堂(Presentation-Assimilation-Discussion Class),也称为PAD课堂,是复旦大学心理系教授张学新于2014年所提出的具有鲜明中国本土特色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2]。该教学模式着眼于如何突破基于灌输模式的传统讲授法和如何优化以启发式教学思想为基础的讨论式教学法。所谓对分,就是在一个教学单元的教与学过程内把课堂时间一分为二(具体时间分配比例可因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环境等因素而异),其中一部分留给教师课堂讲授,另一部分留给学生进行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课堂讨论。本质上,对分课堂就是在讲授和讨论之间引入一个心理学的内化环节,让学生对讲授内容进行吸收之后,有备而来参与讨论[3]。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一经提出,便在全国各地大、中、小学得到迅速的推广应用,也引起了很多专家学者的关注和研究兴趣[4-7]。之所以能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教育管理者、教师和学生的高度且广泛的认可,这与对分课程模式强调“教师—学生”双主体、强化4C核心素养、注重过程性评价的核心理念是密切相关的。
(一)强调“教师—学生”双主体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占主体地位,而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来学习,主动性不高。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学习是分离的,师生交互很少。在研讨式教学模式中,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中心,处于主体地位。但鉴于“特需项目”高校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基础知识掌握水平、学习能力、自我控制能力,以及所学课程内容专业强、课程学时有限等因素,在课堂上将大部分时间用于学生讨论,则教师讲授时间偏少,不能充分施展教师的角色。同时,若完全按学生的思路开展讨论,则极易偏离课程教学大纲,影响教学进度和学习的完整性、系统性。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中,课堂教学被分为相对独立又彼此相关联的三个环节:讲授(Presentation)、内化吸收(Assimilation)、讨论(Discussion)。在讲授阶段,教师就知识体系与框架、知识背景与思想、知识重难点进行精讲。在内化吸收阶段,学生根据教师精讲内容进行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独立完成作业,注重知识的内化吸收,促使知识全面深入的理解与应用。在讨论环节,学生带着问题与思考心得,有所准备后进行小组内讨论、组间讨论、全班讨论和师生讨论。通过教师与学生主体共同尝试参与,使得教师明状况、改教学、补漏缺,使得学生能够学懂、弄通、悟透。由此可见,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是注重发挥教师、学生双方的主体性的一种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其核心理念是通过强调“教师—学生”双主体,使课堂教学活动回归到“教”与“学”的双边互动,以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5]。 (二)强化4C核心素养
4C核心素养[7],即审辩思维(Critical thinking),沟通能力(Communication skills),团队协作(Collaboration),创造与创新(Creativity),是美国全国教育协会(NEA)所倡导的未来人才培养的关键目标。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中,学生是被动学习,不能够主动地参与知识建构、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其审辩思维、沟通能力、团队协作、创造与创新素养都无法得到培养。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讲授、内化吸收、讨论三环节中潜移默化地强化4C核心素养的形成。在内化吸收环节,学生需要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独立完成作业,独立建构知识、形成自己的观点、提出自己的问题,并试图解这些决问题。在讨论环节中,小组讨论、全班讨论、师生交流等都使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逻辑性等方面得到锻炼,强化了审辩思维的形成。在内化吸收环节,学生有一定的个人时间和空间去选择、去思考、去领悟、去探索,从而强化了学生的创造与创新性能力。在讲授环节,学生需要认真地倾听教师的讲授,就必须要学会理解和尊重教师。在讨论环节,学生需要对所学内容先进行内化吸收形成个人观点,然后在课堂上与同学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组内讨论、全班讨论,并与教师面对面地交流互动,从而学会包容、尊重他人。这些都是其沟通能力与团队协作素养的本真表现。
(三)注重过程性评价
传统课堂讲授模式的学业评价主要用期中、期末等终结性成绩来计算学生的总评性成绩。学生考试成绩高低取决于考题内容难易程度和临场发挥水平,偶然性高,导致学业评价的准确度低。为让大多数学生能顺利通过考试,确保所谓的及格率,很多教师都会在考试前进行重点复习,划定考试范围等。这就容易形成学生不认真学,考试突击应付的恶性循环。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强调“教师—学生”双主体,在各个环节强化4C核心素养的形成,也必然会通过注重学习的过程来科学地对学生进行评价。在考核机制上,对分课堂一改过去一味追求终结性评价的模式,而是强调学习的过程性评价,注重关注不同学习者的学习需要[9],着力构建“多位一体、发展性评价”的评价体系,真正做到平时学习过程和终结性考核并重,以开放性考核给学生展示优异的空间,更好地适应学习的不同需要[2]。
四、“特需项目”高校工程硕士研究生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实践
结合高等工程数学实施对分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经验和体会,我们认为更好发挥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优势以开展课堂教学改革,“特需项目”高校工程硕士研究生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实践的关键之处,在于找准“精讲”与“留白”、抓牢“亮考帮”、提高“课堂驾驭能力”。
(一)抓准“精讲”与“留白”
“精讲”与“留白”是对分课堂教学模式讲授环节的关键之处。作为“教师—学生”双主体之一端的教师,其“精讲”与“留白”处理的水平高低直接影响到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效果优劣。对于应该讲什么知识,不用讲什么知识,需要精品细读什么知识,什么知识可以一笔带过,即精讲、少讲和有意而为之的留白之处,教师需要在课前用心思考、精心设计。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因此,“特需项目”高校工程硕士研究生的课堂讲授环节中,教师不是按部就班、面面俱到、事无巨细地讲授教学内容,而是要提綱挈领地、有所取舍地讲授教学内容。对于教学单元内的知识框架、问题背景与解决问题思想方法、重难点知识等要精讲,做到“主线式”“抓大放小式”讲授。对一些细节性问题、过程性推导、特例性问题、主题间形成的“间隙”性问题存而不论,或以少讲或者留待学生课后去填补、去思索、去探究,以便为学生创造出研究空白地带或自由思考空间,激发学生课后进一步展开探索的热望[8]。
(二)抓牢“亮考帮”
“亮”,即“亮闪闪”,是指学生学习反思之后感受最深刻、掌握最好、收获最大的内容。“考”,即“考考你”,是指学生认为自己弄懂的而别人没有弄懂的内容。“帮”,即“帮帮我”,是指自己向同学们请求帮助解惑的没有学懂弄通的内容。作为学生内化吸收效果和水平的外在体现,“亮考帮”是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内化吸收环节的重要抓手,是“教师—学生”双主体中生生、师生相互耦合的产物。在“亮闪闪”中,学生增强了自我对知识的解读能力。在“考考你”中,学生尝试到了成就感。在“帮帮我”中,学生学会勇敢提问,进一步激发了学习的欲望,不断提高学习的积极性[6]。通过“亮考帮”这一体系,学生的审辩思维、沟通能力、团队协作、创造与创新素养都得到强化锻炼。
(三)提高“课堂驾驭能力”
虽然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简明易用,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对教师课堂教学和课堂管理的驾驭能力有着更为严格的要求。教师需要在对分课堂各环节综合考量并设计教学,提高课堂教学与课堂管理的驾驭能力。比如,在讲授环节中如何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抓准“精讲”与“留白”,在内化吸收环节中如何抓牢“亮考帮”和对学生的独立学习表现进行评价,在讨论环节中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小组讨论和全班师生交流,如何对过程性成绩进行客观的评估等。此处,教师的讲授与学生的讨论在时间的分配比例上没有绝对的方案,需要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的特点,灵活安排时间比例而不必拘泥于对半分的形式。总之,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成功实施需要教师不仅有较高的教学水平,而且需要有较强的课堂组织和管理的能力和经验[9]。
五、结语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是以强调“教师—学生”双主体性、强化4C核心素养、注重过程性评价为核心理念的一种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是一种充分融合传统讲授式和研讨式教学模式优势、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的“课堂教学改革的中国方案”。在对“特需项目”高校工程硕士研究生实施对分课堂教学改革时,要“找准‘精讲’与‘留白’”、要“抓牢‘亮考帮’”、要“提高课堂驾驭能力”。教学实践表明,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是适应“特需项目”高校工程硕士研究生成长成才的教学模式,既能体现“教师—学生”双主体性,又能保证“特需项目”高校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高效实用的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下达“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学士学位授予单位开展培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工作单位名单的通知(学位〔2011〕69号)[EB/OL].http://www.moe.gov.cn/src site/A22/s7065/201110/t20111017_138061.html,2011-10-17.
[2]张学新.对分课堂: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J].复旦教育论坛,2014,12(05):5-10.
[3]张学新.对分课堂—教育的新智慧[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4]趙婉莉,张学新.对分课堂:促进深度学习的本土新型教学模式[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38:47-49.
[5]刘绍乾,钱频,王曼娟,等.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及其成功因素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9,13:46-48.
[6]张成林,余丹琼.高校对分课堂的现实桎梏与推进策略[J].教育评价,2020,3:143-147.
[7]沈春华.基于4c核心能力培养的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写译工作坊教学模式探究—以武汉轻工大学为例[J].武汉轻工大学学报,2019,3:111-113转119.
[8]钟志贤.传统教学设计范型批判[J].电化教育研究,2007,2: 5-7.
[9]杜绝飞,张学新.“对分课堂”:学校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实践与思考[J].继续教育研究,2016,3:116-118.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practical experience of our school’s engineering master’s graduate education, and aiming at the dilemma of "special needs project" college engineering master’s graduate classroom teaching, this article discussed the core concept of the PAD Class teaching mode in the classroom teaching of special needs projects college engineering graduate students from three aspects: emphasizing the "teacher-student" dual subject, strengthening the 4C core literacy, and focusing: process evaluation. Moreover, it also elaborates the crux of the practice of PAD Class teaching mode for engineering master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f special needs project from three aspects: "intensive teaching" and "leaving blank", " Liang-Kao-Bang" and "classroom controlling ability".
Key words: special needs project; engineering master; PAD class; teaching m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