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车出建水县城13公里,便来到西庄镇的团山村。
沿着古老的青石板坡,慢慢走进东寨门,仿佛时光倒流,来到清末民初,这里几乎所有建筑都是那个时代的样式,或者更早,“四合五天井”、“三坊一照壁”、“跑马转角楼”,深宅大院,雕梁画栋,尽管漆粉斑驳,依然掩不住当年的金碧辉煌。那精美的格扇门,檐栏斗拱,用料讲究,附饰华丽,雕工精湛,非一般人家所能及,足见团山当年的殷实富裕。放眼整个村寨,几乎没有一幢“现代”的住宅,仿佛历史凝聚在了那一刻,是团山人不愿放弃祖先的遗产,还是……,看来,团山有不平凡的故事。
团山,源于彝族话的译音,意思是有金有银、风景秀丽的地方。村里现有227户人家,900多人,80%以上人家姓张。据说张姓的始祖是在明朝洪武年间,从江西饶州府鄱阳县许义寨迁徙到云南临安府稳定疆土的,因喜团山“山川毓秀,风俗醇美,形势耸拔,众山环坝,甲于全境”,便择而定居,“建百世之业”。当时团山有彝族居住,张氏与当地彝族人友好相处,相互帮助。及至清末民初,张氏十三、十四、十五代人时,个旧锡矿开采渐盛,张氏族人开始仨仨俩俩走到个旧,先是当“砂丁”,这是开锡矿最底层的苦力,逐步攒了钱,便入股开矿。或许是凭着吃苦耐劳的精神,或许是命运的垂青。张氏族人在开采之中,连获富矿,事业越做越大,购厂房冶炼大锡,开商号广进财源,足迹踏及上海、成都、香港和越南,一时间成为享誉滇南的大商帮——团山帮。

团山,在张氏族人的心目中,始终是命运归宿地,不论走出去多远都要回来,张氏族人开始衣锦还乡。不知是哪一家先动工,反正三五年间,寂静的团山工匠云集,一座座青砖灰瓦的大宅院拔地而起,于是便有了“一寺三庙八大厅”——大乘寺、上庙、下庙、张氏宗祠、张家花园、皇恩府、进士府、秀才府、将军第、司马第、保统府等等一大批建筑辉煌的宗庙和宅院。尽管团山暴富了,然而背靠着张氏族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团山的建筑总显得那样儒雅,琢刻精美的屏门和窗棂,极富文化意味的诗画檐廊,寓意深刻的雕饰物件,一百年过去了,还总让人留连忘返,回味无穷。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凭着600余年古老深厚的文化底蕴,团山历来都人才辈出。这里历史上曾出了千总、都司、将军、进士、贡生、秀才等20多人。“皇恩旌表”、“将军第”、“武举”、“齿德俱尊”、“永享遐龄”等宅第悬匾的荣耀也时常降落在这座偏远的小村落。解放战争时期,团山还成为了中共建水县委地下活动点及交通联络站。解放后,又从团山走出百余名大中专学生,他们中有教育厅长、教授、音乐家、中学校长等等。
20世纪,中国的历史风起云涌,波澜壮阔,许多雕梁画柱,玉宇楼阙都被风吹雨打去。也许是地处偏远,也许是团山人心照不宣的祖先情结,总之,团山在改朝换代和风谲云诡中安静地歇着,直到又进入一个新的世纪。2000年初,文物贩子嗅到了团山,村里有见识的老人老八叔、张继旺等开始自发组织起来,成立民居管委会,在保护老祖先财产的同时,开发起团山的旅游。于是,在东寨门外卖票,张家媳妇马庆菊成了第一个土导游。万事开头难,并不是所有的团山人都理解这一做法,带着游客到自己家里来东看看西问问,导游马庆菊常常被不理解的房主人责骂。不过,以后的发展让团山人自己说服了自己,到2002年,已有两万多国内外游客来到这里,人流带来商机,村里开起了农家乐,石榴等水果也可以卖给游客,价格比到城里的市场还好,这给刚刚才解决温饱问题的团山人增添了新的希望。于是团山人观念变了,开始自觉地尽心地维护自己的家园——这个中国少有的几处活着的民居博物馆。

徜徉在团山的深宅旧院里,听着从这些宅院里走出的导游马庆菊如数家珍的述说,看着这些大院里随意堆放的锄头、箩筐,正在孵蛋的母鸡,以及忙着做饭和悠闲的人们,一种油然而生的亲切让我感动,我到过不少地方,也见过不少历史的遗迹,有时也会被震撼,但却从未体味到团山这种历史厚重与人间情意交织在一起的真实而亲切的感受。的确,团山最吸引人的,恐怕就在于它至今仍有人居住,而且仍然那样按部就班地生活着,活着的历史——这正是团山独有的魅力。
听说,最近建水县政府决定投资800余万元在团山建设“文化生态村”,投资4000余万元进行团山民居的恢复与保护,听到这样的喜讯,很为团山人高兴,命运又一次垂青团山,这里真是一块有金有银的宝地。
然而,我又感到一丝忧愁,我担心,再过几年,那个散发着真正历史韵味的古色古香、亲切真实的团山会变了味。不过,历史毕竟要前进,相信历经风雨的团山人会一路走好,再显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