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不起”

来源 :出国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ezero5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I’m sorry”这句话,在美国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是时常可以听见的。它表达的是一种歉意,其程度似乎比apologize(我道歉)要轻一点,在语气上也不那么正式。但是,即便如此,说出一句对于他人表示歉意的话,在我们中国人,甚至推而广之,全体东亚人看来,远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或许可以说。中国的文化,浸淫着的是长幼有别、尊卑有序的社会伦理。对于我们来说,小至一个家庭,大至一家公司、单位(“单位”是我们中国所特有的一个概念,几乎无法翻译成英文而又不尽失其所蕴含的万千况味),往往都是一个有人一言九鼎、有人有口难言的小小王国。置身其中,家长者,子女之所倚:领导者,群众之所仰,这“上”与“下”的位置,是万万不可错易的。因为伤害与误解,因为不公与不义,而指望年高者对年幼者、位尊者对位卑者,说一两句表达歉意和悔意的话,可谓难哉。
  这番感慨起源于前几天的一件小事:在我就读的大学里临时教了一学期短篇小说写作课的美国老师,主持了一场朗读会(Reading),我也是应邀上台朗读自己英文作品的读者(Reader)之一。朗读会在旧金山一家有名的酒吧举行。这位前老师一见我进来。立刻握着我的手说:“我向你道歉,我没有回你的电子信,这一段时间我实在太忙了。”
  在农历新年之前,他给我来了一封电子信,询问农历新年从什么时候开始、今年是什么生肖年。一个纯美国人,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表现出兴趣,我当然高兴,立刻给他回了一封电子信,将这点国粹知识传授给这个与我年龄相仿的老师,并顺便邀请他,在方便的时候和我联系。我请他到中国城一家不错的四川餐馆,品尝川菜的美味,也好交谈交谈,谁知他却没有回音。我想,或许他并没有收到我的电子信,或许,他的不受邀与不回信,另有不便明说的原因。总之,我一点也不怪罪这个新出道的美国作家。我知道,对于我这个中国人,竟然考入美国大学的创作系攻读研究生,摆出用英语写作和他们竞争的架式,许多同学,甚至包括部分老师,多少会有点不大情愿、不很理解、不愿接纳、不大以为然的心理反应。当然,这种心理是只可意会,不可明言的,也只有置身其中才能真切体验。
  然而。美国人毕竟是将诚实(honest)列为个人品德的第一条标准的。这个美国老师,与我这个从前的学生在酒吧相见,其实大可不必提到未回复我的电子信这一小事。他假装没有收到过我的信,我也假装根本没有给他发过信,双方就可以顾左右而言他。省去了表达歉意的那一份尴尬和窘迫。可是。我们的双手握在一起时,他的第一句话竟然是:“I apologize”。这种过于正规的道歉措辞,倒让我感到不适与不安。我之所以想请他吃一顿饭,不外乎想和这个美国同行建立一点私谊——这完全是一个中国作家本着交流与沟通、互补与互助的意图,所作出的友好表示而已。一饭之惠。他领情也好,不领情也好,对我并不构成任何伤害。他的这句表达道歉的话,着实让我思索了很久。
  上个周末,我和已14岁,刚进入“反叛”期的儿子发生了一场迄今为止最为严重的父子冲突,彼此受到了可怕的伤害。事情起因于一件小事:儿子在我的一再催促下,很不情愿地洗完澡后,已经快午夜12点钟了,还赖在沙发上,不让我关电视,要求再看15分钟。将节目看完再睡。我强行关掉电视后。他却完全不理我要他刷牙的吩咐,一遍又一遍地追问我:“爸爸,你的毛巾为什么那样臭?和我的毛巾挂在一起,连我的毛巾也弄臭了!”
  虽然说童言无忌,大可不必介意,但如此出言不逊、毫无礼貌,目无尊长,长大了怎么了得!想到他这样不听话、不服管,连珠炮一般质问我的毛巾之“臭”。我的心里一时无名火起。一脚就将他洗澡用的脸盆踢翻了。在我的“淫威”之下,他嘴里咕噜了几句,上床睡觉了。
  谁知第二天早晨醒来后,他竟然坐在沙发上,不肯穿衣服,眼里含着泪水,要我向他道歉。他的要求遭到我的拒绝后,他便大哭大闹起来,坚决不依不饶,一定要我向他道歉。他认为我这个当爸爸的对他不公平,是在欺负他。他说,他只是想弄清楚,我的毛巾为什么臭。这难道不是一个值得弄清楚的问题吗?“你不是鼓励我,要有好奇心,要多问问题吗?”我说:“你不觉得问这样的问题,是很offensive(冒犯性的)的吗?”他的回答让我哑口无言:“你听起来也许是offensive的。但我问的时候,并没有想到会offend(冒犯)你呀!”
  父子之间僵持不下。一方又哭又闹,满腹委屈;另一方如坐针毡、矛盾重重。向孩子道歉吧,总觉得这样会助长孩子的骄横。长大了如何处世、如何待人?不向孩子道歉吧,也实在觉得自己无论如何不该动怒。再说,孩子毕竟是在美国长大的。他没有学会察言观色、世故圆滑,而是实话实说,这也不能不说是一种美国式的诚实。至于儿子所说的“臭”,其实也完全可以谅解,因为他的中文在9岁来美后,便呈现出停滞甚至倒退的状况,将一切不属于香的味道,统统归纳为“臭”的行列,以至于我买的“象牙”香皂,因他不喜欢那种香味,又说不出它所具有的味道,也简单地称之为“臭”,抱怨用了这种香皂后。他的手“臭”得洗都洗不掉。更不可思议的是,他厌恶一切水产品的味道。他妈妈精心煎好的四川豆瓣鱼。在我闻来香气扑鼻,令我胃口大开,而他却厌恶地将饭碗从餐桌端到茶几上去。还要将窗子全部打开。才能稍稍减轻他所说的鱼“臭”。
  在这样的情形下,一句“I’m sorry”,真的是难以启齿,有千钧之重啊!
  回想起自己在中国,生活、工作了36年后才移居美国。对于有恩于我、帮助过我的人,或者,仅仅友善于我的人,我说过许多表示感谢的话;我也不敢说,我从来没有因任何原因伤害过任何人,比如说。因为爱。或者被爱。面对情感的逝水与流云,一句歉意的话简直比羽毛还轻。而“爱”的伤害,有时候,甚至比“恨”的伤害,有更长久的伤痕。记得小时候,坏脾气的母亲将我打得口鼻流血,我也和我如今的儿子一样,一动不动地坐着,巴不得血快快流完,以死抗争。母亲吓得瘫坐在地上,哭得手足无措,却绝不会像美国父母那样,抱住我。说一声:“儿子,请你原谅。”无论当时还是现在,我都并不怨恨我没有文化的母亲。我的遗憾是千千万万中国人代代相传的遗憾:我们所获得的父母之爱大多都是残缺不全的、主要是理性教诲(多以严厉出之)、缺乏感性亲情。我们对父母因养育之恩而滋生的“敬”,远远大于因血浓于水、朝夕呵护而产生的“亲”。
  一个人,作为生命的个体。被另一个个体伤害,无论如何都容易弥补。如果千千万万的生命个体,被怪兽一般的国家机器、被群体性失控的、惯性与盲动的力量所伤害,那就堪称浩劫了。这样的浩劫,在人类的历史上数不胜数,是人类的悲哀。更是人类的耻辱。众所 周知的是,20多年前,西德的总理勃兰特访问波兰时,背负着希特勒所留下的沉重的历史包袱,在犹太受难者的纪念碑前,忏悔地“噗通”一声,双膝跪地谢罪。以总理之尊。他那屈尊的、甚至屈辱的一跪,升高的,不仅是殉难者纪念碑的高度,更提升了人权、人性与人类尊严的高度。那个瞬间,那张照片,令全世界对于曾两度发动世界大战、将人类拖入苦难的德意志民族的自省与忏悔意识,有了至为深刻而感动的印象。
  反观我们的东邻:日本首相年年都要参拜臭名昭著的靖国神社,饱受日本侵华战争摧残的中国人民,迄今只得到了一句近似于道歉,但不能算是道歉的口头致意:“给贵国添麻烦了”。日本作为世界经济第二大国,战后半个多世纪。咬紧牙关不松口,坚决不对中国人民说一声“apologize”。甚至连sorry都不肯说一声。在这两个简单的英语单词的后面,不仅隐藏着大和民族对中华民族的傲慢,更隐藏着民族素质和综合国力的百年较量。看到最近召开的“两会”报道,有代表提出,我国要走“强国富民”的发展道路,这种主张深得我心,因为。古代贤哲所梦想的“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的理想,只有藏富于民才能实现。一个人民贫穷的国家,无论如何武备赫赫,都终究是不堪一击的。我们的另一个近邻,就是最好的例子。
  行文至此,不知怎地,忽然想起了前两天看到的一部名为Morning Sun(中文翻译为《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的电影。这部关于“文革”的纪录片,实录了一个时代的疯狂和歇斯底里。我不知道,那些电影里挥皮带抽打戴高帽子、挂木牌老者的青年人,后来是否对被揪斗者说过一声“对不起!”;当这些青年人被赶到广阔的农村里,虚掷了学业与青春后。是否有人对他们说一声:“对不起”;我老家的邻村,有一个被打成“右派”后回乡务农10多年的省城大医院医生,后来,一纸平反改正的通知,又将他弄到小镇医院重操旧业,而他的医术,我相信已经荒废得与“赤脚医生”无异。我不知道,那张平反改正通知书上,在朱红大印的上方,是否有一两句表达歉意的句子,或者,至少一两个表达歉意的字眼(赔偿当然是不必指望的人们的国家虽说已进入了小康,但毕竟还是经不起冤狱、冤屈索赔的,至少目前还是这样)。如果没有,我也无话可说,因为我坚信,一个国家,一个政体、一种制度,既然它是那样的美好、完美、充满希望,就像我们所真诚相信的那样,它原本不该(更但愿再也不会)以神圣的名义,以正义的面目,伤害、戕害、迫害那么多无辜的人民,其中大多数是这个国家最为缺乏的知识阶层,巍巍中华的民族精英、国家栋梁。
  我相信,总有一天,在华夏大地上,人作为个体生命的尊严和权利。将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剥夺,即使是恶贯满盈的死刑犯,也将免受国人所惯见、国际社会所不齿的那种古老而封建的游街示众,在遭受最严重的处罚时能葆有人最低限度的尊严;我更乐观地相信,中国的大街上,将再也不会聚集起狂翻漫卷的旗海、狂暴挥舞的森林般的手臂、扭曲而愤怒的愚昧的脸庞、以领袖名义号召的暴力、以国家面目施行的暴戾。一个玉宇澄清的中国,在世界的东方,高高地飘扬起人权与人性的大旗。
  那时候,我们将再也听不到“母亲虽然打错了孩子,但母亲毕竟还是母亲”这样的屁话。这种话,如果不是自欺欺人,就一定是出于根深蒂固、逆来顺受的——奴性。
其他文献
(本期起,笔者将开始从已赴海外深造的学子身上,例举各类典型的留学心态误区,为大家逐一剖析,哪些现象是我们值得借鉴或警惕的,所谓前人之鉴,后人之师吧。)    父母奉行的想法;    我女儿生来就比同龄人优秀,成长中也是出粪拨莘的尖尖人才,她没有理由不获得期望的成功,我们唯有全力支持她,相信她。    子女的心声:    自小便在顺心顺意的环境下长大。凡事只要我告努力就唾手可得。刚到国外,便遇到诸事
期刊
一、夫妻、同居配偶以及22岁以下子女团聚移民申请:    加拿大公民及永久居民可以申请配偶和子女到加拿大团聚。如果配偶和孩子已经在加拿大境内,则可以在加拿大境内申请永久居留;如果配偶和孩子在海外原居地,则需循海外申请的方式申请移民签证。现将二种方式的特点简单介绍如下:  1,在境内申请配偶、子女永久居留的特点:  申请人必须已经身在加拿大境内,在整个申请期间申请人原则上也需要在加拿大境内:  申请
期刊
到美国工作已经4年多了,由于工作较忙,加上中美两国传统节日的差异,春节很难回国探亲与父母团聚。于是,2009年“十一”刚过,我便想邀请父母到美国来过圣诞节,一则可以了却思念之情,二则也能让他们感受一下异国节日的民俗风情。  我告诉父母:“圣诞节和中国的春节差不多,是美国最盛大、最热闹的节日。每年这个时候,全美上下都会沉浸在喜气洋洋的节日气氛中!”我的提议受到他们的一致赞同,决定欣然前往。  父母于
期刊
识途老马:喜欢美食同,热衷摄影。对自己的要求——热爱生活,享受生命;希望在人生的盛宴上每道菜都能夹一筷子。
期刊
作为新移民,第一次带入境的私人物品都是免税的。而在加拿大,新移民如有些物品准备以后才带来,可以提前用英语准备一份货品清单,内容包括货品名称、数量、型号(美金或加币)价格,在登陆时交给海关官员登记,这样在其将来入境时即使已经不是第一次入境也可以免税。  作为新移民。各项的花费开销都需节省,若在加拿大重新安家再购置一套的话,那一定将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而且,加拿大的棉制品和塑料制品等巨贵无比。所以,多带
期刊
到了法国,一定要记着到当地的公共汽车公司销售点办上一张公车月卡,这是异域工作生活学习必不可少的东西。一卡在手,出行无忧。  法国的公共汽车有一个特点,就是定时定点,站牌上赫然标记着周一到周五首班车是几点几分到站,末班车是几点几分到站;周六首班车是几点几分到站,末班车是几点几分到站;周日首班车是几点几分到站。末班车是几点几分到站;随后是排列着若干时间表,一目了然。法国的公车班次不是很多,当然周六和周
期刊
对于新移民来加拿大的中国普通技术移民来说,最严峻的问题当然是生存问题——什么时候、用多久能找到一份安身立命,养家糊口的工作。很多人带着期待和梦想来到这个据说劳动力缺乏的国度,收获的却是失望和梦想的破灭。也有些幸运儿,来了没多久就找到一份体面的专业工作,勤奋两三年,贷款买车买房,实现了在异乡安居乐业的梦想。还有更幸运的,没出国之前就拿到了工作,带着工作直接全家落地。为什么同样是移民,差距如此之大?现
期刊
源自中美州的催情使者    一年一度的情人节又翩然而至,喜庆时刻约定俗成的爱意之信物,自然是鲜花和巧克力。  众人皆知巧克力是源自中美州的土产。当初西班牙殖民者占领墨西哥后,对当地土著饮用一种可可果提取物不以为然,因这个怪东西味道苦涩,似乎没有任何价值。可是西班牙人发现,拥有无数后宫美眷的土著国王,每晚上床前必饮该苦涩的“草药”,继而纵情享受春宵之乐,秘鲁作家伊莎贝拉·阿言德在《春膳》中写道:“巧
期刊
出国到底好不好?在为这个问题寻找答案之前,先讲一个故事:有两个年轻人离开家乡到异地谋生。有一天,他们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不知道该不该留下来,他们就找到当地的一个老人,问“这个地方好不好?”老人说“在回答你们这个问题之前,我也想问你们一个问题:为什么要离开家乡到这里来呢?”第一个年轻人说:“因为我的家乡很不好。所以我想到一个好的地方生活。”老人就告诉他:“这个地方也不好。”第二个年轻人说:“其实我的
期刊
曾敏敏,一个不断追逐梦想的哈佛女孩。1998年高考,她与北大失之交臂,就读中山大学城市规划专业。2002年,曾敏敏以优异的成绩同时被哈佛大学和剑桥大学录取,最终她选择负笈哈佛。2004年获得哈佛大学硕士学位。  离开哈佛的曾敏敏,在美国工作一年之后,便毅然回国,继续追逐着心中的梦想。走过了与他人合伙成立设计公司、任职建筑师事务所、任教大学、港大房地产金融博士学习、投身国际投行从事金融工作的寻梦之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