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朗读和默读是语文教学的传统教学方法,也是训练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内容,二者都是语文素养中的必备素质。本文主要从朗读和默读的概念、特点、训练途径、区别与联系及在教学中的应用,从而根据不同的学习材料和学生的不同特点来培养这二者的能力等方面来探讨阅读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朗读与默读。
【关键词】阅读教学,朗读,默读
朗读和默读是语文教学的传统教学方法,也是训练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内容,二者都是语文素养中的必备素质。通过朗读,学生可以领略文章韵味气势和感情色彩,深入理解文章语言运用的微妙之处,以提高书面和口头的表达能力;朗读也是考察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和检查讲读教学效果的一种方式。默读则是一种适用于各科学习的更为普遍的阅读形式。朗读和默读不能彼此替代,可以相互补充。为了朗读好,常常要先布置默读,为了提高默读能力,又要反复进行朗读训练。因此,明确二者的概念、特点、训练途径、区别与联系及在教学中的应用,从而根据不同的学习材料和学生的不同特点来培养这二者的能力,对语文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朗读
朗读是出声的阅读。朗读是用声音再现文本内容,不仅再现文字,甚至连标点符号、行文格式等都要再现出来。一切文字都可以作为朗读对象,长到一篇长篇小说,短到一个字、一个词。朗读既是语文教学的一个目标,又是全面实现语文教学目标的一种有效手段;既是一种语言能力,又是学习语言的一种基本方法。朗读是对语言材料和语言技巧的吸取,是学生学习书面语言的重要手段。对教师的讲解和分析来说,朗读是一种高效的综合;对学生来说,是主动性、主体性甚至是创造性的生动活泼的显现。因此,学生朗读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的高低。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合理利用时间,科学指导学生朗读,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那么,如何提高朗读效果呢?我认为可以从重音与停顿两方面入手训练:
1.1 重音。
重音是朗读过程中,为了表现某种神情意味和中心思想,把文中的某些词或词组加以强调,这被着重强调的词或词组就叫重音。从表情达意的需要来看,任何词或词组都可以被确定为重音。如:“你究竟去不去?”这句话,可以强调“你”,也可以强调“究竟”或者“去不去”。说话要有重音,本来这是日常生活的谈话里极平常的事。但是,作为朗读,重音的确定关键在于对所朗读的文章的理解。
又如,《药》中一节重音的确定(参见着重号与注):
……
“义哥是一手好拳棒,这两下,一定够他受用了。”壁角的驼背忽然高兴起来。①
“他这贱骨头打不怕,还要说可怜可怜哩。”花白胡子的人说,“打了这种东西,有什么可怜哩。”②
康大叔显出看他不上的样子,冷笑着说,“你没有听清我的话,看他神气,是说阿义可怜哩!”③
听着的人的眼光,忽然有些板滞;话也停顿了。小栓已经吃完饭,吃得满身流汗,头上都冒出蒸气来。④
“阿义可怜——疯话,简直是发了疯了。”花白胡子恍然大悟似的说。⑤
“发了疯了。”二十多岁的人也恍然大悟的说。⑥
店里的坐客,便又现出活气,谈笑起来。⑦
小栓也趁着热闹拼命咳嗽;康大叔走上前,拍他肩膀说:“包好!小栓——你不要这么咳。包好!”“疯了。”驼背五少爷点着头说。⑧
作者为什么写这一节,这一节为什么这样写?是朗读时必须深入领会的。这里:
①“一手好拳棒”、“够”、“忽然”,写出了一个愚味的“驼背”,对自以为的“新发现”的兴奋。
②“可怜可怜”是语无论次的刽子手所强调的意思,但全句语意并不明白。
③“看他不上”、“冷”、 “没有”,写出康大叔在这一群愚昧人中自以为聪明的神态。“阿义可怜”是对②中“可怜可怜”的补充说明,也是下边大家思考和议论的中心。
④“板滞”、 “话”、 “停顿”,是写茶馆的坐客们对夏瑜“可怜可怜”的话并不理解,而且都在努力思考……
⑤“疯话”、“简直”、“疯了”,写出了阅历最深的花白胡子“悟”出了结论,这个结论也深刻地反映出他的愚昧。
⑥“疯”、“也”,写受老人启发,年青人似乎“也”“悟”出了什么。
⑦“又”、“活气”、“谈笑”,说明众人对夏瑜的话“理解”了,而这种“理解”恰是最大的不理解,——竟认为夏瑜是“疯”了。
⑧“疯了”、 “点着头说”,写驼背五少爷并没有随大流,而深思熟虑之后,得出了结论。作者以驼背五少爷文不对题的发话和动作作结束,却不作任何说明,它和盘托出了驼背五少爷的愚昧之深,别人经过努力思考对夏瑜的话早已“理解”,认为夏瑜是“发疯”,而且已经转了话题。但驼背五少爷却仍在深思(“点着头说”),这确是他经过长时间独立思考之后而得出的错误结论。真是认认真真的愚昧神态。
“疯了”,作者以此作结,没有加说明,但充分表现了众人受愚民政策毒害之深,——从而应当省悟到,革命要想成功必须唤起民众这一真理。
重音的表达,没有什么固定不变的方式。但要注意,对重音并不是要加重声音去读,更不要用尖锐的声音读,要用语气带出重音,而语气是由朗读者的态度、感情决定的。对重音的确定,不宜过多。重音过多,反而会使语句的目的不明确。重音越精,语句的目的表达得越明确,不强调那些次要的词语,主要的词语才能突出来。
1.2 停顿。
停顿是在朗读过程中,为了把思想感情表达得鲜明、突出而调节气息的一种方式。它是在理解文章(诗词)内容,掌握思想脉络的基础上,对词、词组、句子等加以分解和组合,以发挥声韵的组织、区分、转折、呼应、回味、想象等作用,达到更好的表情达意的目的。
文章中的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停顿的标志。朗读时,可以按照这种标志安排停顿。如,《药》:“西关外靠着城根的地面,本是一块官地;中间歪歪斜斜一条细路,是贪走便道的人,用鞋底造成的,但却成了自然的界限。” 朗读中的停顿,往往不受标点符号的限制,而以表情达意为主要依据。如,《一件小事》:“我这时/突然感到一种异样的感觉,觉得/他满身灰尘的后影,霎时高大了,而且/愈走愈大,须仰视/才见。”又如,《有的人》:
“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文言文朗读中,为了表达清楚语意,避免混淆,常常需要在某些词与词之间作短暂的停顿。例如《捕蛇者说》:“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又如,《鸿门宴》:“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如,《愚公移山》:“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句中的停顿,一般是把停顿前的一个字的读音拉长一点,读音拉的长短,看停顿语气的需要而定,它不作换气的标志。但是,在进行朗读时也应当注意一些问题:
①朗读应当以普通话读音为标准,要求发音正确,吐字清晰。
②朗读中应当注意语调的高低、强弱和快慢,借此表达一定的感情,并给听者以美感。③朗读的速度一般不宜过快,要照顾到听者能够听清楚每一个字。即使表现紧张、焦急、热切、欢畅的心情,也应当字字吐清,不要含混。因为朗读是依靠语言表情达意的,只有让听者听清楚你读的内容,才能在感情上产生共鸣。④朗读不是演戏,朗读者也不是演员。对课文中人物的对话,可以适当地改变语调,但不要扮演人物,应当以我们自己的语言为基础表达出话语的内容。对课文中的象声词,如泉水“叮咚”、汽笛“呜呜”等,应当依照原来的字音读,必要时可以读得形象点,以情带声即可,不必像口技那么逼真。否则,会把课文读得支离破碎,影响中心思想的表达。 ⑤朗读能力的训练,需要学生反复练习、不断揣摩,在实践中逐步提高,教师要通过范读经常指点,耐心辅导。
2.默读
默读,《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不出声地读书,是语文教学上训练阅读能力的一种方法。”它适合于一切用文字表述的读物,是经常的普遍的阅读形式,是从事学习和工作用途最广的语文能力。默读最能体现“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在默读的过程中,学生是静悄悄地,真正独立地感悟、积累语言,期间对阅读文本提出的疑问和思考不易受他人(老师或同学)影响。那么,如何正确掌握、运用默读进行阅读呢?
2.1 默读要求是边默读、边思考,并有一定的速度。要做到“眼到、心到、手到”。“眼到”就是要认清每一个字,不能一目十行,以免养成不求甚解的不良习惯。“心到”就是集中注意力,一边读一边想,理解词句的意思和内在联系。“手到”就是在默读时,边读边动笔,划出重点词句,标出段中的层次,记下自己不懂的问题,提高默读的效率。
2.2 默读能力的训练,最好与理解能力、表达能力的训练结合起来进行。默读可参考使用如下几种方法:
2.2.1 让学生知道正确的默读方法应该是只转动眼球,依靠视觉运动进行,而不能借助“唇动”“指动”等辅助多余的动作。在学生刚开始学习默读时,教师应指导学生由词到句,由句到行,行到段地逐步提高默读速度。
2.2.2 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去默读,如,编写提纲、记录要点、概括段意、提出疑难问题等等。读书前,思考一下自己对这本书需要了解什么,得到什么等。然后一边阅读一边寻找自己想要获得的信息,其他的便一带而过。
2.2.3 从感兴趣的章节开始读。枯燥的、不感兴趣的地方可跳过去,从自己感兴趣的精彩处看去,从作者正式阐明的观点,自己想了解的内容入手,然后紧紧抓住其主要部分进行精读。这样可节约时间,多读些书,还可以避免一下子遇到过难的内容,半途而废。
2.2.4 多读推理小说能训练阅读速度。推理小说故事吸引人,进入大脑的单词量比内容深奥和陌生的书要多一些。像这样的书在休息时或睡觉前读一些,钻进文字堆里,不但不是负担,还能使你掌握速读方法,对阅读其他书籍大有帮助。
总之,只要对默读持之以恒地训练,那么学生很快便会养成正确的默读习惯,默读能力和阅读水平自可逐渐得到提高。
3.朗读和默读的区别与联系
朗读与默读都属于阅读,只是形式和作用存在一定差别,二者都是很重要的阅读技能。朗读不仅是一种基本技能,在高度发展的情况下甚至可以成为有重要意义的语言艺术,如诗歌朗诵、表情朗读等等。但通常所说提高阅读能力主要指发展默读能力而言,因而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为培养学生快速阅读能力,又要求学生尽量做到默读。这样看来,朗读与默读之间似乎存在着矛盾。其实,从阅读能力的发展过程来说,朗读为默读准备了条件,默读是阅读的高级阶段,但朗读又可以用来作为检查默读的手段。学生的朗读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其语文能力,而默读则是创新的源泉。
朗读和默读作为各有一定特点的阅读形式。如果说朗读是语文学科所特有的教学方式,那么默读则是学习语文及其他学科中普遍采用的方式,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就是通过默读的方式体现的。前者常在语音教学范围内进行训练;后者则主要在综合性阅读课或泛读课上培养。
4.朗读和默读在教学中的应用
教学中,在什么情况下需要朗读,在什么情况下需要默读呢?一般地说,首先是低年级应以朗读为主。低年级儿童的内部言语没有很好地发展起来,注意力不稳定,要靠朗读出声的言语来组织思维和依靠生动的音调来理解所读的东西,使自己对教材的注意保持稳定,从而把书面文字的感知与它的含义联系起来。
第二是刚接触的课文或检查预习时应朗读。只有出声地读才能检查能否正确地读出字音,“正确地读”是理解课文的前提。
第三是为了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增进学生的文字鉴赏力,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应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四是要求背诵的课文应先朗读。朗读可以建立并促进学生视觉、听觉、思维三者间的联系,提高记忆的速度,所以背诵要建立在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的基础上。
除上述情况外,一般都需要采用默读。开始学习默读,要朗读训练和默读训练配合使用,到高年级则应把默读训练作为重点。默读既可以回视或重复看,又便于学生思考,应成为高年级尤其是初中以上程度的学生阅读教学的重要方式。
综上可知:“朗读与默读”同样是“读”,但读的方式方法及其作用却是各自不同的。总之,只要我们教师能够正确认识朗读与默读教学,提高自身的朗读与默读水平,精心地指导学生朗读,科学地进行默读教学,使师生的朗读具有声情并茂的节奏,和谐婉转的韵律,呈现出作品的声音美、神韵美,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而默读一般读物达到每分钟不少于300字速度的要求,就能为语文的阅读教学及运用奠定牢固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何深,张建华.《中学语文教学法》河南人民出版社.
[2] 阳谷,陈风.《中学语文教育文萃》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3] 郭启明.《教师语言艺术》语文出版社会,1992年5月.
[4] 初中语文教学用书.
【关键词】阅读教学,朗读,默读
朗读和默读是语文教学的传统教学方法,也是训练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内容,二者都是语文素养中的必备素质。通过朗读,学生可以领略文章韵味气势和感情色彩,深入理解文章语言运用的微妙之处,以提高书面和口头的表达能力;朗读也是考察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和检查讲读教学效果的一种方式。默读则是一种适用于各科学习的更为普遍的阅读形式。朗读和默读不能彼此替代,可以相互补充。为了朗读好,常常要先布置默读,为了提高默读能力,又要反复进行朗读训练。因此,明确二者的概念、特点、训练途径、区别与联系及在教学中的应用,从而根据不同的学习材料和学生的不同特点来培养这二者的能力,对语文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朗读
朗读是出声的阅读。朗读是用声音再现文本内容,不仅再现文字,甚至连标点符号、行文格式等都要再现出来。一切文字都可以作为朗读对象,长到一篇长篇小说,短到一个字、一个词。朗读既是语文教学的一个目标,又是全面实现语文教学目标的一种有效手段;既是一种语言能力,又是学习语言的一种基本方法。朗读是对语言材料和语言技巧的吸取,是学生学习书面语言的重要手段。对教师的讲解和分析来说,朗读是一种高效的综合;对学生来说,是主动性、主体性甚至是创造性的生动活泼的显现。因此,学生朗读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的高低。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合理利用时间,科学指导学生朗读,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那么,如何提高朗读效果呢?我认为可以从重音与停顿两方面入手训练:
1.1 重音。
重音是朗读过程中,为了表现某种神情意味和中心思想,把文中的某些词或词组加以强调,这被着重强调的词或词组就叫重音。从表情达意的需要来看,任何词或词组都可以被确定为重音。如:“你究竟去不去?”这句话,可以强调“你”,也可以强调“究竟”或者“去不去”。说话要有重音,本来这是日常生活的谈话里极平常的事。但是,作为朗读,重音的确定关键在于对所朗读的文章的理解。
又如,《药》中一节重音的确定(参见着重号与注):
……
“义哥是一手好拳棒,这两下,一定够他受用了。”壁角的驼背忽然高兴起来。①
“他这贱骨头打不怕,还要说可怜可怜哩。”花白胡子的人说,“打了这种东西,有什么可怜哩。”②
康大叔显出看他不上的样子,冷笑着说,“你没有听清我的话,看他神气,是说阿义可怜哩!”③
听着的人的眼光,忽然有些板滞;话也停顿了。小栓已经吃完饭,吃得满身流汗,头上都冒出蒸气来。④
“阿义可怜——疯话,简直是发了疯了。”花白胡子恍然大悟似的说。⑤
“发了疯了。”二十多岁的人也恍然大悟的说。⑥
店里的坐客,便又现出活气,谈笑起来。⑦
小栓也趁着热闹拼命咳嗽;康大叔走上前,拍他肩膀说:“包好!小栓——你不要这么咳。包好!”“疯了。”驼背五少爷点着头说。⑧
作者为什么写这一节,这一节为什么这样写?是朗读时必须深入领会的。这里:
①“一手好拳棒”、“够”、“忽然”,写出了一个愚味的“驼背”,对自以为的“新发现”的兴奋。
②“可怜可怜”是语无论次的刽子手所强调的意思,但全句语意并不明白。
③“看他不上”、“冷”、 “没有”,写出康大叔在这一群愚昧人中自以为聪明的神态。“阿义可怜”是对②中“可怜可怜”的补充说明,也是下边大家思考和议论的中心。
④“板滞”、 “话”、 “停顿”,是写茶馆的坐客们对夏瑜“可怜可怜”的话并不理解,而且都在努力思考……
⑤“疯话”、“简直”、“疯了”,写出了阅历最深的花白胡子“悟”出了结论,这个结论也深刻地反映出他的愚昧。
⑥“疯”、“也”,写受老人启发,年青人似乎“也”“悟”出了什么。
⑦“又”、“活气”、“谈笑”,说明众人对夏瑜的话“理解”了,而这种“理解”恰是最大的不理解,——竟认为夏瑜是“疯”了。
⑧“疯了”、 “点着头说”,写驼背五少爷并没有随大流,而深思熟虑之后,得出了结论。作者以驼背五少爷文不对题的发话和动作作结束,却不作任何说明,它和盘托出了驼背五少爷的愚昧之深,别人经过努力思考对夏瑜的话早已“理解”,认为夏瑜是“发疯”,而且已经转了话题。但驼背五少爷却仍在深思(“点着头说”),这确是他经过长时间独立思考之后而得出的错误结论。真是认认真真的愚昧神态。
“疯了”,作者以此作结,没有加说明,但充分表现了众人受愚民政策毒害之深,——从而应当省悟到,革命要想成功必须唤起民众这一真理。
重音的表达,没有什么固定不变的方式。但要注意,对重音并不是要加重声音去读,更不要用尖锐的声音读,要用语气带出重音,而语气是由朗读者的态度、感情决定的。对重音的确定,不宜过多。重音过多,反而会使语句的目的不明确。重音越精,语句的目的表达得越明确,不强调那些次要的词语,主要的词语才能突出来。
1.2 停顿。
停顿是在朗读过程中,为了把思想感情表达得鲜明、突出而调节气息的一种方式。它是在理解文章(诗词)内容,掌握思想脉络的基础上,对词、词组、句子等加以分解和组合,以发挥声韵的组织、区分、转折、呼应、回味、想象等作用,达到更好的表情达意的目的。
文章中的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停顿的标志。朗读时,可以按照这种标志安排停顿。如,《药》:“西关外靠着城根的地面,本是一块官地;中间歪歪斜斜一条细路,是贪走便道的人,用鞋底造成的,但却成了自然的界限。” 朗读中的停顿,往往不受标点符号的限制,而以表情达意为主要依据。如,《一件小事》:“我这时/突然感到一种异样的感觉,觉得/他满身灰尘的后影,霎时高大了,而且/愈走愈大,须仰视/才见。”又如,《有的人》:
“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文言文朗读中,为了表达清楚语意,避免混淆,常常需要在某些词与词之间作短暂的停顿。例如《捕蛇者说》:“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又如,《鸿门宴》:“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如,《愚公移山》:“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句中的停顿,一般是把停顿前的一个字的读音拉长一点,读音拉的长短,看停顿语气的需要而定,它不作换气的标志。但是,在进行朗读时也应当注意一些问题:
①朗读应当以普通话读音为标准,要求发音正确,吐字清晰。
②朗读中应当注意语调的高低、强弱和快慢,借此表达一定的感情,并给听者以美感。③朗读的速度一般不宜过快,要照顾到听者能够听清楚每一个字。即使表现紧张、焦急、热切、欢畅的心情,也应当字字吐清,不要含混。因为朗读是依靠语言表情达意的,只有让听者听清楚你读的内容,才能在感情上产生共鸣。④朗读不是演戏,朗读者也不是演员。对课文中人物的对话,可以适当地改变语调,但不要扮演人物,应当以我们自己的语言为基础表达出话语的内容。对课文中的象声词,如泉水“叮咚”、汽笛“呜呜”等,应当依照原来的字音读,必要时可以读得形象点,以情带声即可,不必像口技那么逼真。否则,会把课文读得支离破碎,影响中心思想的表达。 ⑤朗读能力的训练,需要学生反复练习、不断揣摩,在实践中逐步提高,教师要通过范读经常指点,耐心辅导。
2.默读
默读,《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不出声地读书,是语文教学上训练阅读能力的一种方法。”它适合于一切用文字表述的读物,是经常的普遍的阅读形式,是从事学习和工作用途最广的语文能力。默读最能体现“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在默读的过程中,学生是静悄悄地,真正独立地感悟、积累语言,期间对阅读文本提出的疑问和思考不易受他人(老师或同学)影响。那么,如何正确掌握、运用默读进行阅读呢?
2.1 默读要求是边默读、边思考,并有一定的速度。要做到“眼到、心到、手到”。“眼到”就是要认清每一个字,不能一目十行,以免养成不求甚解的不良习惯。“心到”就是集中注意力,一边读一边想,理解词句的意思和内在联系。“手到”就是在默读时,边读边动笔,划出重点词句,标出段中的层次,记下自己不懂的问题,提高默读的效率。
2.2 默读能力的训练,最好与理解能力、表达能力的训练结合起来进行。默读可参考使用如下几种方法:
2.2.1 让学生知道正确的默读方法应该是只转动眼球,依靠视觉运动进行,而不能借助“唇动”“指动”等辅助多余的动作。在学生刚开始学习默读时,教师应指导学生由词到句,由句到行,行到段地逐步提高默读速度。
2.2.2 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去默读,如,编写提纲、记录要点、概括段意、提出疑难问题等等。读书前,思考一下自己对这本书需要了解什么,得到什么等。然后一边阅读一边寻找自己想要获得的信息,其他的便一带而过。
2.2.3 从感兴趣的章节开始读。枯燥的、不感兴趣的地方可跳过去,从自己感兴趣的精彩处看去,从作者正式阐明的观点,自己想了解的内容入手,然后紧紧抓住其主要部分进行精读。这样可节约时间,多读些书,还可以避免一下子遇到过难的内容,半途而废。
2.2.4 多读推理小说能训练阅读速度。推理小说故事吸引人,进入大脑的单词量比内容深奥和陌生的书要多一些。像这样的书在休息时或睡觉前读一些,钻进文字堆里,不但不是负担,还能使你掌握速读方法,对阅读其他书籍大有帮助。
总之,只要对默读持之以恒地训练,那么学生很快便会养成正确的默读习惯,默读能力和阅读水平自可逐渐得到提高。
3.朗读和默读的区别与联系
朗读与默读都属于阅读,只是形式和作用存在一定差别,二者都是很重要的阅读技能。朗读不仅是一种基本技能,在高度发展的情况下甚至可以成为有重要意义的语言艺术,如诗歌朗诵、表情朗读等等。但通常所说提高阅读能力主要指发展默读能力而言,因而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为培养学生快速阅读能力,又要求学生尽量做到默读。这样看来,朗读与默读之间似乎存在着矛盾。其实,从阅读能力的发展过程来说,朗读为默读准备了条件,默读是阅读的高级阶段,但朗读又可以用来作为检查默读的手段。学生的朗读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其语文能力,而默读则是创新的源泉。
朗读和默读作为各有一定特点的阅读形式。如果说朗读是语文学科所特有的教学方式,那么默读则是学习语文及其他学科中普遍采用的方式,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就是通过默读的方式体现的。前者常在语音教学范围内进行训练;后者则主要在综合性阅读课或泛读课上培养。
4.朗读和默读在教学中的应用
教学中,在什么情况下需要朗读,在什么情况下需要默读呢?一般地说,首先是低年级应以朗读为主。低年级儿童的内部言语没有很好地发展起来,注意力不稳定,要靠朗读出声的言语来组织思维和依靠生动的音调来理解所读的东西,使自己对教材的注意保持稳定,从而把书面文字的感知与它的含义联系起来。
第二是刚接触的课文或检查预习时应朗读。只有出声地读才能检查能否正确地读出字音,“正确地读”是理解课文的前提。
第三是为了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增进学生的文字鉴赏力,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应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四是要求背诵的课文应先朗读。朗读可以建立并促进学生视觉、听觉、思维三者间的联系,提高记忆的速度,所以背诵要建立在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的基础上。
除上述情况外,一般都需要采用默读。开始学习默读,要朗读训练和默读训练配合使用,到高年级则应把默读训练作为重点。默读既可以回视或重复看,又便于学生思考,应成为高年级尤其是初中以上程度的学生阅读教学的重要方式。
综上可知:“朗读与默读”同样是“读”,但读的方式方法及其作用却是各自不同的。总之,只要我们教师能够正确认识朗读与默读教学,提高自身的朗读与默读水平,精心地指导学生朗读,科学地进行默读教学,使师生的朗读具有声情并茂的节奏,和谐婉转的韵律,呈现出作品的声音美、神韵美,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而默读一般读物达到每分钟不少于300字速度的要求,就能为语文的阅读教学及运用奠定牢固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何深,张建华.《中学语文教学法》河南人民出版社.
[2] 阳谷,陈风.《中学语文教育文萃》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3] 郭启明.《教师语言艺术》语文出版社会,1992年5月.
[4] 初中语文教学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