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同课异构”是面对相同的内容,由不同的教师结合学生的实际,根据现有条件建构不同的教学设计,细研同课异构,能关注学生差异,利于教师专业性成长。
关键词:同课异构;任意角
“同课异构”顾名思义,相同的课堂内容,不同的教学结构。 “同课异构”中的“异构”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手段,是通过不同的教师或者是同一个教师用不同的设计上同一节课这样的手段来帮助教师更好的理解课程标准、更好的把握适合不同教学内容的教学方法、更好的了解适合不同学生特点的教学情景、发现平时教学中的一些低效甚至无效的教学方式等,来实现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一、案例背景
2014年4月17日,我校教研室组织了两次观摩课,内容均为人教A版必修四第一章《三角函数》的起始课--- “任意角”,本节主要介绍角概念的推广,终边相同的角的表示方法。要求学生掌握从旋转的角度来定义任意角(正角、负角、零角)的概念;学会在平面内建立适当的坐标系来讨论角,并进而理解终边相同的角之间的关系;经历任意角概念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树立运动变化的观点,体会静是相对的,动是绝对的。
二、案例分析
1.创造条件 让学生有为——教学模式不同
案例1 课前下发了自学辅导提纲,要求学生利用课本结合自学提纲自学。课上分组讨论,然后针对一个个的问题由每组推选代表进行讲解,学生讨论讲解大约用了30分钟,然后教师讲了10分钟,最后5分钟左右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其教学流程可以归纳为:课前自学——学生讨论——学生讲解——教师精讲——归纳总结。
案例2 讲练结合,教师讲解的过程中提出一个又一个的问题,让学生回答结果,讲解的过程中穿插一些练习。基本上是按照情景导入——教师讲解——学生练习——归纳总结的流程进行。
案例1遵循先学后讲,不学不讲的原则,注意到了关注学生,尽量让学生活动,让学生展示。案例2采取的是先教后学、先讲后练的传统的讲授式方法。表面上看案例1似乎效果较好,但是不免让人产生质疑,把自学完全推到课前,如果各科都这样做,学生哪来这么多时间?课前自学的效果如何进行反馈?再者,我发现在课堂上无论是讨论还是上台讲解,发言举手的总是那几个主角,其余学生几乎成了配角,其实这是一种为追求课堂气氛,用“牧羊式”取代“填鸭式”的课堂活动,该讲的没讲,该挖掘的没挖掘,缺少了厚重深度。
案例2与案例1截然不同,采取的是先教后学、先讲后练的传统的讲授式方法。该教师准备的比较充分,问题的设计层层深入,一问一答,教师用自身的学识、修养和情感熏陶着学生,学生听的非常认真,从练习的效果也可以看出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掌握的非常扎实。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种方法容易导致学生知识与能力的脱节,学生听起来好像什么都明白,事后却又说不清,一遇新问题就会手足无措。这样不靠思维获得知识,不仅知识本身掌握不牢固,更谈不上举一反三加以迁移应用,而且长期以往学生会不知不觉地形成了依赖心理,严重地削弱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
2.探究开篇 源于问题——情景导入不同
案例1 由于是开始上课就组织学生讨论、讲解,因此其情景引入事实上是在学生课前自学的的提纲中进行设计的,首先让学生回顾初中角的定义以及所能表示角的范围,接着提出生活中的一些角如“转体360°”“转体1080°”还能用初中角的定义来刻画吗?
案例2 从课本出发,自然界中有许多按照一定规律周而复始的现象,如日出日落、寒来暑往,这些现象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周期性。而三角函數正是刻画这种周期性变化现象的数学模型,为了深入研究这种模型,我们今天继续来研究角,这节课学习的内容是本章的基础。
案例1只是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把问题等同于情景,案例2虽然注意到了情景的引入,“寒来暑往”、“日出日落”这些情景离学生也不遥远,但可惜的是都由教师口头介绍,以“演讲”的方式展现出来,气氛显得过于沉闷。没有提出可以进一步探究的问题,没有制造出认知的困顿,没有挑战性。建议在课堂上要充分利用事例、模型、实验等各种教学手段,创设一种身临其境的教学情境,从而使学生为之感动,为之心动,产生共鸣,达到“激其情,奋其志,启其疑,引其思”的教学效果。
三、案例反省
“同课异构”为教师课堂教学注入了活力,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平台。教师的教学生活丰富了,同伴之间的关系融洽了,研究的氛围浓厚了,教师生活在一个积极向上的环境之中,思维深刻了,认识广泛了,课堂上就能驾轻就熟,游刃有余了。通过以上案例分析,开展“同课异构”的益处总结如下。
(1)针对性强。校本教研的本质是“改进”。改进就是改不合时宜的,不利于学生发展的旧的教学思想、教学观念、教学方法等,进就是将利于学生发展,利于教师成长的新思想、新观念、新方法运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之中。“同课异构”研究不但能解决教师个人教学上的个性问题,还能解决教师群体中的共性问题,立足于课堂教学,着眼于问题解决,从课堂教学实际问题出发,发挥集体智慧和力量,共同研究、分析、解决课堂存在的真实问题,因而,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2)实用性强。“同课异构”充分发挥教师的集体智慧,解决教师个人课堂存在的实际问题,教师在同伴的讨论研究中得到启示和启发,并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实践,灵活应用,优化了教师个体的课堂教学,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3)参与性高。“同课异构”研究以课例为载体,研究的是具体的一节课。和教师的教学密切相关,教师的兴趣浓,热情高,容易参与其中,在讨论中,有话可说,有共同问题可研,真正实现了新课程提出的教师是新课程的参与者、研究者。从而将教师的教学与研究融为一体,让教师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大大提高了教师教学生活的幸福指数。
“同课异构”教学实质上是不同的老师、不同的学生上相同的课,所以老师对教材的理解也就不尽相同,教学效果会出现很大差异,但即使是三人用同一种教学设计、都用多媒体,甚至都用相同的教案与课件,那么是否能达成相同的目标呢?这是要让我们深深的反省,也是应该尝试的。
关键词:同课异构;任意角
“同课异构”顾名思义,相同的课堂内容,不同的教学结构。 “同课异构”中的“异构”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手段,是通过不同的教师或者是同一个教师用不同的设计上同一节课这样的手段来帮助教师更好的理解课程标准、更好的把握适合不同教学内容的教学方法、更好的了解适合不同学生特点的教学情景、发现平时教学中的一些低效甚至无效的教学方式等,来实现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一、案例背景
2014年4月17日,我校教研室组织了两次观摩课,内容均为人教A版必修四第一章《三角函数》的起始课--- “任意角”,本节主要介绍角概念的推广,终边相同的角的表示方法。要求学生掌握从旋转的角度来定义任意角(正角、负角、零角)的概念;学会在平面内建立适当的坐标系来讨论角,并进而理解终边相同的角之间的关系;经历任意角概念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树立运动变化的观点,体会静是相对的,动是绝对的。
二、案例分析
1.创造条件 让学生有为——教学模式不同
案例1 课前下发了自学辅导提纲,要求学生利用课本结合自学提纲自学。课上分组讨论,然后针对一个个的问题由每组推选代表进行讲解,学生讨论讲解大约用了30分钟,然后教师讲了10分钟,最后5分钟左右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其教学流程可以归纳为:课前自学——学生讨论——学生讲解——教师精讲——归纳总结。
案例2 讲练结合,教师讲解的过程中提出一个又一个的问题,让学生回答结果,讲解的过程中穿插一些练习。基本上是按照情景导入——教师讲解——学生练习——归纳总结的流程进行。
案例1遵循先学后讲,不学不讲的原则,注意到了关注学生,尽量让学生活动,让学生展示。案例2采取的是先教后学、先讲后练的传统的讲授式方法。表面上看案例1似乎效果较好,但是不免让人产生质疑,把自学完全推到课前,如果各科都这样做,学生哪来这么多时间?课前自学的效果如何进行反馈?再者,我发现在课堂上无论是讨论还是上台讲解,发言举手的总是那几个主角,其余学生几乎成了配角,其实这是一种为追求课堂气氛,用“牧羊式”取代“填鸭式”的课堂活动,该讲的没讲,该挖掘的没挖掘,缺少了厚重深度。
案例2与案例1截然不同,采取的是先教后学、先讲后练的传统的讲授式方法。该教师准备的比较充分,问题的设计层层深入,一问一答,教师用自身的学识、修养和情感熏陶着学生,学生听的非常认真,从练习的效果也可以看出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掌握的非常扎实。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种方法容易导致学生知识与能力的脱节,学生听起来好像什么都明白,事后却又说不清,一遇新问题就会手足无措。这样不靠思维获得知识,不仅知识本身掌握不牢固,更谈不上举一反三加以迁移应用,而且长期以往学生会不知不觉地形成了依赖心理,严重地削弱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
2.探究开篇 源于问题——情景导入不同
案例1 由于是开始上课就组织学生讨论、讲解,因此其情景引入事实上是在学生课前自学的的提纲中进行设计的,首先让学生回顾初中角的定义以及所能表示角的范围,接着提出生活中的一些角如“转体360°”“转体1080°”还能用初中角的定义来刻画吗?
案例2 从课本出发,自然界中有许多按照一定规律周而复始的现象,如日出日落、寒来暑往,这些现象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周期性。而三角函數正是刻画这种周期性变化现象的数学模型,为了深入研究这种模型,我们今天继续来研究角,这节课学习的内容是本章的基础。
案例1只是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把问题等同于情景,案例2虽然注意到了情景的引入,“寒来暑往”、“日出日落”这些情景离学生也不遥远,但可惜的是都由教师口头介绍,以“演讲”的方式展现出来,气氛显得过于沉闷。没有提出可以进一步探究的问题,没有制造出认知的困顿,没有挑战性。建议在课堂上要充分利用事例、模型、实验等各种教学手段,创设一种身临其境的教学情境,从而使学生为之感动,为之心动,产生共鸣,达到“激其情,奋其志,启其疑,引其思”的教学效果。
三、案例反省
“同课异构”为教师课堂教学注入了活力,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平台。教师的教学生活丰富了,同伴之间的关系融洽了,研究的氛围浓厚了,教师生活在一个积极向上的环境之中,思维深刻了,认识广泛了,课堂上就能驾轻就熟,游刃有余了。通过以上案例分析,开展“同课异构”的益处总结如下。
(1)针对性强。校本教研的本质是“改进”。改进就是改不合时宜的,不利于学生发展的旧的教学思想、教学观念、教学方法等,进就是将利于学生发展,利于教师成长的新思想、新观念、新方法运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之中。“同课异构”研究不但能解决教师个人教学上的个性问题,还能解决教师群体中的共性问题,立足于课堂教学,着眼于问题解决,从课堂教学实际问题出发,发挥集体智慧和力量,共同研究、分析、解决课堂存在的真实问题,因而,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2)实用性强。“同课异构”充分发挥教师的集体智慧,解决教师个人课堂存在的实际问题,教师在同伴的讨论研究中得到启示和启发,并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实践,灵活应用,优化了教师个体的课堂教学,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3)参与性高。“同课异构”研究以课例为载体,研究的是具体的一节课。和教师的教学密切相关,教师的兴趣浓,热情高,容易参与其中,在讨论中,有话可说,有共同问题可研,真正实现了新课程提出的教师是新课程的参与者、研究者。从而将教师的教学与研究融为一体,让教师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大大提高了教师教学生活的幸福指数。
“同课异构”教学实质上是不同的老师、不同的学生上相同的课,所以老师对教材的理解也就不尽相同,教学效果会出现很大差异,但即使是三人用同一种教学设计、都用多媒体,甚至都用相同的教案与课件,那么是否能达成相同的目标呢?这是要让我们深深的反省,也是应该尝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