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极大的丰富我们的精神生活,良好的语文素养可以充实我们的精神世界。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人文思想教育应该渗透到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探讨文本的内涵,让学生了解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让学生在教学内容中获得具体而丰富的真善美的精神陶冶。
【关键字】探讨 文本 民族心理
文学类文本考查的方向是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探讨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探讨作品中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就是要探讨文本的人文背景。
一、 民族心理内涵
民族心理是一个国家的灵魂,是一个民族整体的精神内涵。他约束和制约着一个民族的行为活动,并且受一定历史条件、生产力水平等的制约。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源远流长,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思想,唐代尊崇的佛教以至于到后来的新文化运动,新的思想的传入。这一些构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民族心理。但是我想影响我们中华民族最深的还是孔子提出的儒家思想。儒家思想中忠、孝等思想影响着一代代的炎黄子孙,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的传统美德。这一民族心理从客观上制约着每个人的思想行为,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许多新的思想通过外在的各种载体影响着新一代的孩子们。
记得曾经很多评论家评论年轻的80后是没落的一代,那么90后是否是毁掉的一代。作为一名教师,面对学生的良好道德的缺失,笔者深切感受到对学生进行民族心理好人文精神灌输的重要性。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充分挖掘作品的人文情趣和人文品格,在培养目标上,强调人性的培养和理性的养成。那么如何通过学习文本来探究文本中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塑造学生良好的人格,我认为有以下几种方法。
二、探 究民族心理的方法
(一)个性化的解读文本。
“语文是一门语言的学科,它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也就是说语文不仅传递给学生基本的知识还肩负着传递人文思想的任务。高中语文课堂面对是处于青春叛逆时期的学生,一方面他们对外界的事物感到新鲜、好奇,另一方面由于涉世不深,有可能受到一些负面内容的影响。这就需要高中语文发挥其语言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思想指导。那么,教师要力求挖掘教材中健康、愉快的情感去感染他们,使其产生强烈而积极的内心感受,从而把自己的教育要求内化为学生的动机与需要,也就唤醒了学生的主体意识。苏霍姆林斯基说:“不要使掌握知识的过程让学生感到厌烦,不要把他们引入一种疲劳和对一切都漠不关心的态度,而要使他们整个身心充满欢乐。”
所以在语文课堂上教师需要个性化解读文本,也就是让学生立足文本,立足自我,获得独特的思考与感悟。对文本个性化的解读,就需要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立足自我,思考感悟文本。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这对教师的要求也加深了,这就需要教师具有很好的应变和把握课堂的能力,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文本出发,获得独特的感悟,并且把握时机引导学生体会文中传达的人文内涵。
富有个性的人格才充满魅力。我们之所以记住了鲁迅,是因为他敢于以笔为匕首,对黑暗现实做出反击,我们之所以推崇诸葛亮,是因为我们他的大智大勇、感恩图报、忠心耿耿、一腔赤诚的人格魅力。所以我们应该培养学生的个性,不能让统一的模式扼杀了学生的个性。所要让学生通过文本的学习,获得情感上的震撼和审美体验,让学生在感悟中学习为人处世的价值标准,通过学习课文中歌颂与赞美的人物,形成自己独立自主的人格。
(三)延伸文本内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者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他们生活学习和交往活动中逐步形成了自己对各种现象的认识。”语文教师作为文化的传承者有责任和义务让学生重新找回心灵的归宿。因此,我们不仅要从文本中人文精神入手,还要有所延伸,能够从现实中的一些情况入手,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追求。例如当我们在学生疯狂庆祝情人节的时候,可以提醒他们我们也有自己的“七巧节”,它不仅象征着美好的爱情,也表现了祖先们对智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的赞美,以及对世间真、善、美的追求,它丰富的内涵岂是“情人节”可比?我们在学习屈原的《离骚》时,教师可以提到当我们对纪念我们伟大诗人屈原的端午节无动于衷的时候,它却韩国申请成为了世界伟大文化遗产的一部分。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的同时,我们不要忘记我们可贵的精神家园。在我们与时俱进的同时,不要忘记了先辈们留下的许多精华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只有这样才可以树立他们崇尚民族文化的信念。
在我们呼喊着传统思想逐渐消失的情况下,作为文化传承者的教师,我们有义务让学生更多更深的了解我们的名族心理,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明确生活的目标。
(作者单位:江苏省赣榆县赣马高级中学)
编辑/张俊英
【关键字】探讨 文本 民族心理
文学类文本考查的方向是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探讨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探讨作品中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就是要探讨文本的人文背景。
一、 民族心理内涵
民族心理是一个国家的灵魂,是一个民族整体的精神内涵。他约束和制约着一个民族的行为活动,并且受一定历史条件、生产力水平等的制约。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源远流长,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思想,唐代尊崇的佛教以至于到后来的新文化运动,新的思想的传入。这一些构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民族心理。但是我想影响我们中华民族最深的还是孔子提出的儒家思想。儒家思想中忠、孝等思想影响着一代代的炎黄子孙,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的传统美德。这一民族心理从客观上制约着每个人的思想行为,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许多新的思想通过外在的各种载体影响着新一代的孩子们。
记得曾经很多评论家评论年轻的80后是没落的一代,那么90后是否是毁掉的一代。作为一名教师,面对学生的良好道德的缺失,笔者深切感受到对学生进行民族心理好人文精神灌输的重要性。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充分挖掘作品的人文情趣和人文品格,在培养目标上,强调人性的培养和理性的养成。那么如何通过学习文本来探究文本中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塑造学生良好的人格,我认为有以下几种方法。
二、探 究民族心理的方法
(一)个性化的解读文本。
“语文是一门语言的学科,它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也就是说语文不仅传递给学生基本的知识还肩负着传递人文思想的任务。高中语文课堂面对是处于青春叛逆时期的学生,一方面他们对外界的事物感到新鲜、好奇,另一方面由于涉世不深,有可能受到一些负面内容的影响。这就需要高中语文发挥其语言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思想指导。那么,教师要力求挖掘教材中健康、愉快的情感去感染他们,使其产生强烈而积极的内心感受,从而把自己的教育要求内化为学生的动机与需要,也就唤醒了学生的主体意识。苏霍姆林斯基说:“不要使掌握知识的过程让学生感到厌烦,不要把他们引入一种疲劳和对一切都漠不关心的态度,而要使他们整个身心充满欢乐。”
所以在语文课堂上教师需要个性化解读文本,也就是让学生立足文本,立足自我,获得独特的思考与感悟。对文本个性化的解读,就需要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立足自我,思考感悟文本。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这对教师的要求也加深了,这就需要教师具有很好的应变和把握课堂的能力,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文本出发,获得独特的感悟,并且把握时机引导学生体会文中传达的人文内涵。
富有个性的人格才充满魅力。我们之所以记住了鲁迅,是因为他敢于以笔为匕首,对黑暗现实做出反击,我们之所以推崇诸葛亮,是因为我们他的大智大勇、感恩图报、忠心耿耿、一腔赤诚的人格魅力。所以我们应该培养学生的个性,不能让统一的模式扼杀了学生的个性。所要让学生通过文本的学习,获得情感上的震撼和审美体验,让学生在感悟中学习为人处世的价值标准,通过学习课文中歌颂与赞美的人物,形成自己独立自主的人格。
(三)延伸文本内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者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他们生活学习和交往活动中逐步形成了自己对各种现象的认识。”语文教师作为文化的传承者有责任和义务让学生重新找回心灵的归宿。因此,我们不仅要从文本中人文精神入手,还要有所延伸,能够从现实中的一些情况入手,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追求。例如当我们在学生疯狂庆祝情人节的时候,可以提醒他们我们也有自己的“七巧节”,它不仅象征着美好的爱情,也表现了祖先们对智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的赞美,以及对世间真、善、美的追求,它丰富的内涵岂是“情人节”可比?我们在学习屈原的《离骚》时,教师可以提到当我们对纪念我们伟大诗人屈原的端午节无动于衷的时候,它却韩国申请成为了世界伟大文化遗产的一部分。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的同时,我们不要忘记我们可贵的精神家园。在我们与时俱进的同时,不要忘记了先辈们留下的许多精华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只有这样才可以树立他们崇尚民族文化的信念。
在我们呼喊着传统思想逐渐消失的情况下,作为文化传承者的教师,我们有义务让学生更多更深的了解我们的名族心理,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明确生活的目标。
(作者单位:江苏省赣榆县赣马高级中学)
编辑/张俊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