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社会实践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进一步深化和拓展大学生全方位思政教育,让大学生接触社会、认识社会、了解社会起到了重要作用,能够促进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受洗礼、长本领、做奉献,进而促进高等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对推动新时代高等教育的良性发展、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社会实践;高校;大学生;创新
引言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強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学生社会实践作为高校教育活动的重要环节之一,目前与课堂教学活动相辅相成,是培养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
1.高校学生社会实践的涵义
1.1社会实践的概念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高等学校按照高等教育的目标要求,有目的、有组织、有规划地引导、组织大学生深入社会、体验生活、接受教育、增长见识、奉献社会,进而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一项教育活动。社会实践拥有悠久的历史,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对实践教育的重要性早有论述。孔子言:“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强调道德品行要落实到“行”,要言行一致,以行验言。朱熹的“知行常相须”思想;王夫之的“知行相资以为用”思想;蔡元培的“好学力行”思想等,都对今天学生的社会实践具有理论与实际意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重要原理之一,这是从分析现代生产、现代科技以及现代教育的本质中得出的结论,现代科学是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基础,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途径。
我国高校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自20世纪80年代拉开帷幕,从少数学生的自发活动发展到目前全国范围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每年数百万大学生参与的庞大工程,为教育的多元化提供了崭新的途径。大学生社会实践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思政的目的、任务和内容相一致。思想道德建设不仅是认识或心理因素,更需要实践来体现,实践活动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健全起到关键作用。实践活动有助于青年学生加深对知识理论的领会,进而形成理性思维,让大学生亲自在实践中尝试,才能产生切身体会,从而加深自我认知。大学生只有进行深入的社会实践,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才能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完善的人格。思想政治教育也只有通过实践的强化,才能完成育人的系统化建设。
1.2社会实践的功能
理论和实践对于培养人缺一不可,脱离实践的理论学习,很难被学生真正掌握并融会贯通。社会实践能够让大学生接触真实的社会,获得直观的感性认识和经验积累,提升他们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社会实践还是课堂教学的必然延伸和有益补充,教师应充分利用实践的机会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课堂教学相对抽象化、概念化,只有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才能加深记忆与理解,也有利于理论知识的升华。为大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有利于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够快速适应紧张的工作节奏。通过社会实践,可以使大学生尽快熟悉社会的方方面面,尽早找到人生的目标和方向,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学生要实现全面发展,不仅在接受教育的种类上要多样化,在接受教育的途径上更应多样化。社会实践可以依靠各类社会资源,对大学生进行全面的,综合的教育,实现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有效对接。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学生特点的不断变化,很多传统的教育方式、理念和手段已经落伍,社会实践将有效促进高校自身的改革与创新。可以通过社会实践,了解社会的同时,通过所见所闻、所感所悟形成符合社会规律的价值判断。
创新教育是国家的战略需要,也是社会的时代选择,社会实践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与塑造。通过鼓励大学生开展创新性实践比赛或活动,如: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等。能够激发大学生的创业热情、锻炼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大学生的科研能力、进而提升科学素养和人文水平,为国家和社会的变革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
2.高校学生社会实践教育的分类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以及国际合作的增多,社会实践的分类也越来越丰富多彩。正确认识和理解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的内容与形式,在原有的基础上创新与升华,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在组织大学生社会实践过程中,精准把握社会实践的内容是有效实现实践目的,促进实践正规化,加强实践实效性的重要保障。
2.1思想政治理论教育
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大学生的头脑,是新时代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要求。通过社会实践,有利于大学生认识世界、了解世界,增强大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为社会服务的意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大学生也可以通过实践,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验证理论的实践性,将知识转化为价值理论和科学精神。通过社会实践,学生能够接触到学校以外的人和事,并亲身体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应用价值,深刻体会社会与高校、与学习的关系,从而深化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现实意义。
2.2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指个人或集体对自身所属国家的一种积极认同的态度和行为,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推动我国发展与进步的光辉旗帜和不竭动力,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动力源泉。通过社会实践,可以激发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可以使大学生将对祖国的深厚感情转化成为祖国奉献青春与热血的具体行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发挥知识与才干。
2.3人格品行教育
大学生不仅需要高尚的道德情操,更需要良好的人格品行。大学生可以在社会实践中磨砺意志、提升素质、完善人格,当他们走出校园、走进社会,能够以全新的面貌迎接外界的挑战。诚信品格是社会的共识,也是教育的重要内容,仅凭课堂说教,显然力度不够,如何引导大学生在现实社会中正确看待并严格遵守诚信品格,已成为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的重中之重。通过实践还可以增强学生的感恩意识,培养学生节俭意识、奉献精神、吃苦耐劳等优良品质,锻炼学生克服困难、勇于面对挑战的意志品质。 2.4职业道德教育
职业道德,是同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符合职业特点要求的道德准则、道德情操与道德品质的综合。大学生毕业后,将直接面临择业和就业问题,他们能否胜任本职工作,并发挥作用,既要看其专业知识水平,更要看其职业态度素养。职业道德一般从实践中来,并在实践中完善。通过实践亲身经历、观察、体验,从而提高大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使他们逐渐适应真实的职业环境与社会角色,帮助他们在未来的工作中找准自身的职业定位,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形成符合实际的职业生涯规划。
3.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创新机制
社会实践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学生喜爱,参与度与日俱增,在高校中显示出旺盛的需求和强大的生命力。为推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长期有序开展,就需要从多方面建立改革与创新的长效机制。
3.1创新社会实践的领导体制与运行机制
社会活动涉及高校、社会、家庭各个方面,需要多方协作,齐抓共管。高校应成立由校团委牵头,学工、教务、科研、宣传等部门组成的社会实践领导小组,对社会实践的组织实施进行总体规划、科学指导和监督落实,促进各环节的平稳运行。科学的领导机制主要体现在对社会资源、学校资源和学生资源的整合上。
在社会实践过程中,要整合各种社会资源,争取多方支持合作,为社会实践寻找有效载体,还要结合资源的不同特點,进行资源的整合、配置及有效利用。社会实践也是学校教学科研改革创新的试验场,学校培养人才的目标、方法、内容是否科学合理,会在社会实践过程中获得检验。高校应该整合校内资源,使其形成合力,从而保障社会实践的顺利进行。社会实践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载体,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过程,是获得新知与提升修养相统一的过程,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社会相统一的过程,树立远大理想与发扬艰苦奋斗精神相统一的过程。要将学生资源进行充分整合,针对学生的特点与个性,发挥特长,为实践活动献计献策。
社会实践必须适应新时代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各个环节都要与时俱进,坚持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应牢固树立学生是活动主体的观念,从大学生的思想、心理、特长等实际情况出发,使学生学以致用、服务社会、报效祖国。社会实践作为育人的重要形式,应纳入高校教学的管理体系之中,制定科学的活动机制和保障机制,为社会实践的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3.2创新社会实践的投入保障机制
社会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需要投入足够的人力、物力、财力,这些投入得到有力的保障,还需要在组织、制度和激励机制上建立对应的保障机制。健全的组织是社会实践活动能够顺利实施的保障,学校应建立自上而下的组织架构,从组织上保证投入的可能。还应建立投入的激励保障机制,可以物质奖励或经济奖励的形式提升社会实践的质量和数量,对于形式丰富、效果良好的团队,可以给予更多的支持;对于形式单一、效果不佳的团队,可以削减相应经费。奖惩分明,才能发挥出良好的激励作用,也有利于社会实践的持续健康发展。实践与比赛可以相辅相成,通过比赛的方式对社会实践进行排名,可以促进团队组织的发展和个人综合素质的提升。
3.3创新社会实践的考核与评价机制
社会实践的评价与考核既是对实践活动的总结与升华,也可以为日后的实践活动提供借鉴。高校可以将社会实践纳入教学计划之中,实现学分化管理,需要科学评价其质量和成绩。社会实践在理论和实际工作中的效果和价值,需要通过系统化评价与考核,并建立科学的社会实践活动评价与考核标准。
选题的独创性对于社会实践的吸引力和持续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只有创新才能发展,过时的社会实践不能吸引学生的广泛参与,也不会带来广泛且积极的社会价值。社会实践活动申请书的优劣也会影响实践成果的达成。实践成果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也应作为考核的依据,这有利于社会实践与学术活动的有效对接,并能起到正向的引导作用,将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兴趣转化为对学术研究的热爱,提升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社会实践需要充分与社会对接,产生的影响在某种意义上也反映了对社会贡献的价值。选题独特深远、设计新颖巧妙、内容丰富充实的社会实践活动才能收到良好的社会效果,产生积极的社会影响。社会实践基地对于活动的开展也具有长远的意义,高校与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建立长久且稳定的合作关系有利于社会实践的发展壮大,对于高校、学生、实践基地都能起到积极作用。将实践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使学生在参与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深刻体会蕴含在课程中的科学精神,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与研究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国荣.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意义、现状及发展态势[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09(01):94-97.
[2]陈林发.高等院校组织开展社会实践的几点思考[J].时代教育,2010(3):126-132
[3]丁晓华.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与专业实践技能培养[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0(2):159-161
[4]孙君芳.大学生社会实践考核机制实效性研究[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0(1):55-58
作者简介:许兆光(1982-),男,硕士研究生,政工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社会实践;高校;大学生;创新
引言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強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学生社会实践作为高校教育活动的重要环节之一,目前与课堂教学活动相辅相成,是培养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
1.高校学生社会实践的涵义
1.1社会实践的概念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高等学校按照高等教育的目标要求,有目的、有组织、有规划地引导、组织大学生深入社会、体验生活、接受教育、增长见识、奉献社会,进而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一项教育活动。社会实践拥有悠久的历史,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对实践教育的重要性早有论述。孔子言:“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强调道德品行要落实到“行”,要言行一致,以行验言。朱熹的“知行常相须”思想;王夫之的“知行相资以为用”思想;蔡元培的“好学力行”思想等,都对今天学生的社会实践具有理论与实际意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重要原理之一,这是从分析现代生产、现代科技以及现代教育的本质中得出的结论,现代科学是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基础,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途径。
我国高校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自20世纪80年代拉开帷幕,从少数学生的自发活动发展到目前全国范围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每年数百万大学生参与的庞大工程,为教育的多元化提供了崭新的途径。大学生社会实践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思政的目的、任务和内容相一致。思想道德建设不仅是认识或心理因素,更需要实践来体现,实践活动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健全起到关键作用。实践活动有助于青年学生加深对知识理论的领会,进而形成理性思维,让大学生亲自在实践中尝试,才能产生切身体会,从而加深自我认知。大学生只有进行深入的社会实践,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才能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完善的人格。思想政治教育也只有通过实践的强化,才能完成育人的系统化建设。
1.2社会实践的功能
理论和实践对于培养人缺一不可,脱离实践的理论学习,很难被学生真正掌握并融会贯通。社会实践能够让大学生接触真实的社会,获得直观的感性认识和经验积累,提升他们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社会实践还是课堂教学的必然延伸和有益补充,教师应充分利用实践的机会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课堂教学相对抽象化、概念化,只有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才能加深记忆与理解,也有利于理论知识的升华。为大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有利于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够快速适应紧张的工作节奏。通过社会实践,可以使大学生尽快熟悉社会的方方面面,尽早找到人生的目标和方向,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学生要实现全面发展,不仅在接受教育的种类上要多样化,在接受教育的途径上更应多样化。社会实践可以依靠各类社会资源,对大学生进行全面的,综合的教育,实现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有效对接。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学生特点的不断变化,很多传统的教育方式、理念和手段已经落伍,社会实践将有效促进高校自身的改革与创新。可以通过社会实践,了解社会的同时,通过所见所闻、所感所悟形成符合社会规律的价值判断。
创新教育是国家的战略需要,也是社会的时代选择,社会实践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与塑造。通过鼓励大学生开展创新性实践比赛或活动,如: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等。能够激发大学生的创业热情、锻炼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大学生的科研能力、进而提升科学素养和人文水平,为国家和社会的变革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
2.高校学生社会实践教育的分类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以及国际合作的增多,社会实践的分类也越来越丰富多彩。正确认识和理解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的内容与形式,在原有的基础上创新与升华,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在组织大学生社会实践过程中,精准把握社会实践的内容是有效实现实践目的,促进实践正规化,加强实践实效性的重要保障。
2.1思想政治理论教育
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大学生的头脑,是新时代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要求。通过社会实践,有利于大学生认识世界、了解世界,增强大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为社会服务的意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大学生也可以通过实践,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验证理论的实践性,将知识转化为价值理论和科学精神。通过社会实践,学生能够接触到学校以外的人和事,并亲身体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应用价值,深刻体会社会与高校、与学习的关系,从而深化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现实意义。
2.2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指个人或集体对自身所属国家的一种积极认同的态度和行为,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推动我国发展与进步的光辉旗帜和不竭动力,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动力源泉。通过社会实践,可以激发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可以使大学生将对祖国的深厚感情转化成为祖国奉献青春与热血的具体行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发挥知识与才干。
2.3人格品行教育
大学生不仅需要高尚的道德情操,更需要良好的人格品行。大学生可以在社会实践中磨砺意志、提升素质、完善人格,当他们走出校园、走进社会,能够以全新的面貌迎接外界的挑战。诚信品格是社会的共识,也是教育的重要内容,仅凭课堂说教,显然力度不够,如何引导大学生在现实社会中正确看待并严格遵守诚信品格,已成为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的重中之重。通过实践还可以增强学生的感恩意识,培养学生节俭意识、奉献精神、吃苦耐劳等优良品质,锻炼学生克服困难、勇于面对挑战的意志品质。 2.4职业道德教育
职业道德,是同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符合职业特点要求的道德准则、道德情操与道德品质的综合。大学生毕业后,将直接面临择业和就业问题,他们能否胜任本职工作,并发挥作用,既要看其专业知识水平,更要看其职业态度素养。职业道德一般从实践中来,并在实践中完善。通过实践亲身经历、观察、体验,从而提高大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使他们逐渐适应真实的职业环境与社会角色,帮助他们在未来的工作中找准自身的职业定位,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形成符合实际的职业生涯规划。
3.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创新机制
社会实践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学生喜爱,参与度与日俱增,在高校中显示出旺盛的需求和强大的生命力。为推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长期有序开展,就需要从多方面建立改革与创新的长效机制。
3.1创新社会实践的领导体制与运行机制
社会活动涉及高校、社会、家庭各个方面,需要多方协作,齐抓共管。高校应成立由校团委牵头,学工、教务、科研、宣传等部门组成的社会实践领导小组,对社会实践的组织实施进行总体规划、科学指导和监督落实,促进各环节的平稳运行。科学的领导机制主要体现在对社会资源、学校资源和学生资源的整合上。
在社会实践过程中,要整合各种社会资源,争取多方支持合作,为社会实践寻找有效载体,还要结合资源的不同特點,进行资源的整合、配置及有效利用。社会实践也是学校教学科研改革创新的试验场,学校培养人才的目标、方法、内容是否科学合理,会在社会实践过程中获得检验。高校应该整合校内资源,使其形成合力,从而保障社会实践的顺利进行。社会实践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载体,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过程,是获得新知与提升修养相统一的过程,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社会相统一的过程,树立远大理想与发扬艰苦奋斗精神相统一的过程。要将学生资源进行充分整合,针对学生的特点与个性,发挥特长,为实践活动献计献策。
社会实践必须适应新时代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各个环节都要与时俱进,坚持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应牢固树立学生是活动主体的观念,从大学生的思想、心理、特长等实际情况出发,使学生学以致用、服务社会、报效祖国。社会实践作为育人的重要形式,应纳入高校教学的管理体系之中,制定科学的活动机制和保障机制,为社会实践的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3.2创新社会实践的投入保障机制
社会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需要投入足够的人力、物力、财力,这些投入得到有力的保障,还需要在组织、制度和激励机制上建立对应的保障机制。健全的组织是社会实践活动能够顺利实施的保障,学校应建立自上而下的组织架构,从组织上保证投入的可能。还应建立投入的激励保障机制,可以物质奖励或经济奖励的形式提升社会实践的质量和数量,对于形式丰富、效果良好的团队,可以给予更多的支持;对于形式单一、效果不佳的团队,可以削减相应经费。奖惩分明,才能发挥出良好的激励作用,也有利于社会实践的持续健康发展。实践与比赛可以相辅相成,通过比赛的方式对社会实践进行排名,可以促进团队组织的发展和个人综合素质的提升。
3.3创新社会实践的考核与评价机制
社会实践的评价与考核既是对实践活动的总结与升华,也可以为日后的实践活动提供借鉴。高校可以将社会实践纳入教学计划之中,实现学分化管理,需要科学评价其质量和成绩。社会实践在理论和实际工作中的效果和价值,需要通过系统化评价与考核,并建立科学的社会实践活动评价与考核标准。
选题的独创性对于社会实践的吸引力和持续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只有创新才能发展,过时的社会实践不能吸引学生的广泛参与,也不会带来广泛且积极的社会价值。社会实践活动申请书的优劣也会影响实践成果的达成。实践成果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也应作为考核的依据,这有利于社会实践与学术活动的有效对接,并能起到正向的引导作用,将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兴趣转化为对学术研究的热爱,提升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社会实践需要充分与社会对接,产生的影响在某种意义上也反映了对社会贡献的价值。选题独特深远、设计新颖巧妙、内容丰富充实的社会实践活动才能收到良好的社会效果,产生积极的社会影响。社会实践基地对于活动的开展也具有长远的意义,高校与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建立长久且稳定的合作关系有利于社会实践的发展壮大,对于高校、学生、实践基地都能起到积极作用。将实践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使学生在参与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深刻体会蕴含在课程中的科学精神,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与研究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国荣.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意义、现状及发展态势[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09(01):94-97.
[2]陈林发.高等院校组织开展社会实践的几点思考[J].时代教育,2010(3):126-132
[3]丁晓华.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与专业实践技能培养[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0(2):159-161
[4]孙君芳.大学生社会实践考核机制实效性研究[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0(1):55-58
作者简介:许兆光(1982-),男,硕士研究生,政工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