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笔者根据的工作经验,阐述了目前建筑材料检测所面临的问题及常用建筑材料质量检测方法,探讨了提高建筑材料检测的手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建筑材料;检测手段
中图分类号:TU5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29-0166-01
引言
建筑材料是建筑工程的核心,所以,一定要严把建筑材料检测这道关口。工程质量检测是工程质量的基础。建筑材料检测是保证材料质量的重要措施。建筑材料均需通过工程质量检测机构提供大量科学、公正、准确的检测报告作为质量保证资料。建筑施工材料检测设计项目之多,计算过程之复杂,标准不断之不断更新,这些对检测机构的检测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所以,建筑材料质量检测的准确性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笔者探讨了提高建筑材料检测手段。
一、目前建筑材料检测所面临的问题
1、技术人员的基本素质和知识能力不到位。相关检测人员要利用精密的仪器开展工作,需要技术人员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责任心,同时还要求其具备很强的业务能力,特别需要那些经验丰富和学识渊博的从业人员。实际过程中由于技术人员综合素质和知识的不到位,常常会对检测结果造成极大的偏差甚至错误,对工程的质量造成直接的影响。
2、国内市场中,建筑材料的品牌各异,类型复杂,生产标准虽然一样,但是难免不会存在很大的差异,为此,同一类建筑材料也可能呈现出不一样的质量。在实际检测中常常出现取样不具有代表性、取样数最不够,取样方法不正确等。数量过少.取样部位及方法的偏差,都会使试验误差增大,甚至会得出相反的结果。
3、各地的检测方法不同。检测的程序和标准不同,再加上每个地方的检测仪器与检测系统不一样,使得其对建筑工程的材料检查造成一定的影响。
4、检测手段趋于简单化。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为建筑工程的材料检测提供了便捷的服务,而目前我国,人多数地方仍然使用传统守旧的人工统计和手工填表法,这无疑给工作带来了更加繁琐的工序,增加了工作量;此外,因为技术水平有限,所以会给工作带来很多偏差,使数据失真和丢失,给建筑工程埋下安全隐患。
5、建筑施工现场材料堆放杂乱无章,出现不规范、混乱的堆放和无标识牌等现象,再加之管理不善,钢材和水泥等材料发生变质、受潮和锈蚀会严重影响其使用功能。在材料检测不够及时,不严格,甚至出现漏检和错装的情况下,会把不合格的材料定为合格,从而造成质量隐患。
二、提高建筑材料检测的手段
1、提高检测工作人员的素质
检测机构必须规范人员.推行执业资格制度。目前,检测行业的从业人员数量众多,要规范人员素质有较大难度。建议把现在的检测员培训考核模式进一步深化.实行执业资格制度。另外,亦应配备足够的工作人员。试验室应明文规定技术负责人和质量负责人任职的资格条件。并明确规定高层、中层管理人员必备的资格条件以及从事技术检测人员的任职资格条件。也应明确规定验证审核的监督人员的任职资格与条件,并定期进行培训、考核和认可。
2、从源头上杜绝不合格的建筑材料,严守建筑材料三证关
材料进场时,应对照设计要求进行检测验收,工程上使用的所有原材料,都必须事先审批后方可进入施工现场,质监员在日常监督检查和工地巡查中,应将工程材料进场复验情况作为工作重点,进入现场的原材料与提交的资料在规格、型号、品种、编号上必须一致,每次检查中应认真核对施工记录和材料进场复验报告,查证材料进场复验频次、数量、报告结果是否满足要求,是否存在先用后检等问题。不同种类、不同厂家、不同品种、不同型号、不同批号的材料是否分别堆放,界限清晰,并有专人管理。对于发现问题的,应及时签发监督文书,便于追踪工程质量,对分析质量事故的原因也有很大帮助,并对责任单位进行不良行为记录。
3、合理确定检测项目
面对施工现场品种繁多所的建筑材料,在进场检测、试验材料项目时,必须严格遵守国家、行业及当地建设主管部门的相关规定。例如:检测建筑的主要材料水泥时。要按批检验其安定性、强度、凝结时间和的水泥细度,混凝土用粗骨料应按常规确定颖粒级配、密度、含泥量及泥块含量、针片状顺粒含量等项检验项目。如果使用大于等于C35标号的混凝土,那么必须做压碎指标,对于新采用的质地疏松的骨料,应该进行坚固性试验,对于活性骨料要坚持进行活性试验。
4、材料取样
材料性能的检测报告是通过对所取材料样品进行检测得出的。对检测材料有代表性的取样是至关重要的。取样一般是以一批材料不同部位随机抽取规定数量的样品,即不仅取样数量要正确。取样部位及方法也要按规定进行。试样的数量关系到试验结果的准确性。如果不按规定的取样方法、取样部位和取样量进行取样,或取样情况与要求存在偏差,都可能导致检测数据出现偏差,进而对整个材料的质量检验工作产生不利影响要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在接收检测样品时.工作人员必须对样品的状态做好。记录内容必须包括样品是否异常,或是否偏离了检测过程中描述的标准状态。实验室首先要明确样品检验的准备工作已经到位,并参照委托方的意见来进行样品检验前的准备工作。实验室应在质量文件中规定和适当的设施。以防用于检验的样品在贮存、处置或检验开始前被损坏或变质,贮存条件必须符合要求。另外要做足安全措施。以确保检验样品的状态完好无损。进而保证检验工作的顺利开展。比如:砂石、水泥、外加剂是建筑工程中最基本的、也是用量最大的建筑材料,以往建筑工程在对这些产品检验时,只是检验产品的强度和一些与强度有关的常规性技术指标。而如今对砂、石和水泥甚至包括回填上都要进行放射性的检测。水泥进场验收:水泥进场时应对其品种、级别、包装或散装仓号、出厂日期等进行检查,并应对其强度、安定性及其他必要的性能指标进行复验,其质量必须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GB175等的规定。当在使用中对水泥质量有怀疑或水泥出厂日期超过3个月(快硬硅酸盐水泥超过1个月)时,应进行复验,并按复验结果使用。
5、数据处理
由于各种原因,同一组试件中有时试验数据结果离散性较大。为使试验结果准确。标准规定对一些材料的试验结果数据有取舍的要求。如水泥胶砂强度抗折试验.当三个强度值中有一个超出平均值±10%的需剔除该数值。以其余两个强度测定值的平均值作为抗折强度结果。若其中有两个测定值超过平均值的±10%时,则以剩下的一个测定值作为抗折强度结果。若3个测定值全部超过平均值的±10%时,则须重新检验。混凝土和砂浆的抗压试件强度平均值的计算等都有各自的取舍方法。应予注意,切不可简单地把数据相加计算了事。计算后的数据修约的方法按GB/T8170进行,其尾数要按四舍五入单双法进位,并按标准规定保留数据的位数。试验结果数据有时会出现比预期的过高或过低.同一组试件中数据相差悬殊.或同一试件各项性能指标相互矛盾等异常现象。这需要认真对待,查明原因,并及时复试和复验。
结语
建筑材料的检测是保障工程质量的基础,也是企业管理体系先进性的基本体现,建筑施工企业必须充分认识到材料检测以及管理对企业的重要意义,避免为了应付国家要求而进行材料检测情况的发生,只有提高企业施工质量,才能为企业的生存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也是对人民生命财产高度负责的表现;建筑材料检测机构必须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严格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准则,将检测的每个过程和标准,法律法规的要求有机结合起来,并在各个环节有效地实施。
参考文献
[1]齐文明.试论建筑材料检测的质量控制及行业现状[J].中国科技博览,2011,(23):63.
[2]傅招弟.分析建筑材料检测试验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商品与质量·科学理论,2011,(6):80-81.
[3]时晓艳.建材质量检测技术与质量控制.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
[关键词]建筑材料;检测手段
中图分类号:TU5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29-0166-01
引言
建筑材料是建筑工程的核心,所以,一定要严把建筑材料检测这道关口。工程质量检测是工程质量的基础。建筑材料检测是保证材料质量的重要措施。建筑材料均需通过工程质量检测机构提供大量科学、公正、准确的检测报告作为质量保证资料。建筑施工材料检测设计项目之多,计算过程之复杂,标准不断之不断更新,这些对检测机构的检测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所以,建筑材料质量检测的准确性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笔者探讨了提高建筑材料检测手段。
一、目前建筑材料检测所面临的问题
1、技术人员的基本素质和知识能力不到位。相关检测人员要利用精密的仪器开展工作,需要技术人员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责任心,同时还要求其具备很强的业务能力,特别需要那些经验丰富和学识渊博的从业人员。实际过程中由于技术人员综合素质和知识的不到位,常常会对检测结果造成极大的偏差甚至错误,对工程的质量造成直接的影响。
2、国内市场中,建筑材料的品牌各异,类型复杂,生产标准虽然一样,但是难免不会存在很大的差异,为此,同一类建筑材料也可能呈现出不一样的质量。在实际检测中常常出现取样不具有代表性、取样数最不够,取样方法不正确等。数量过少.取样部位及方法的偏差,都会使试验误差增大,甚至会得出相反的结果。
3、各地的检测方法不同。检测的程序和标准不同,再加上每个地方的检测仪器与检测系统不一样,使得其对建筑工程的材料检查造成一定的影响。
4、检测手段趋于简单化。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为建筑工程的材料检测提供了便捷的服务,而目前我国,人多数地方仍然使用传统守旧的人工统计和手工填表法,这无疑给工作带来了更加繁琐的工序,增加了工作量;此外,因为技术水平有限,所以会给工作带来很多偏差,使数据失真和丢失,给建筑工程埋下安全隐患。
5、建筑施工现场材料堆放杂乱无章,出现不规范、混乱的堆放和无标识牌等现象,再加之管理不善,钢材和水泥等材料发生变质、受潮和锈蚀会严重影响其使用功能。在材料检测不够及时,不严格,甚至出现漏检和错装的情况下,会把不合格的材料定为合格,从而造成质量隐患。
二、提高建筑材料检测的手段
1、提高检测工作人员的素质
检测机构必须规范人员.推行执业资格制度。目前,检测行业的从业人员数量众多,要规范人员素质有较大难度。建议把现在的检测员培训考核模式进一步深化.实行执业资格制度。另外,亦应配备足够的工作人员。试验室应明文规定技术负责人和质量负责人任职的资格条件。并明确规定高层、中层管理人员必备的资格条件以及从事技术检测人员的任职资格条件。也应明确规定验证审核的监督人员的任职资格与条件,并定期进行培训、考核和认可。
2、从源头上杜绝不合格的建筑材料,严守建筑材料三证关
材料进场时,应对照设计要求进行检测验收,工程上使用的所有原材料,都必须事先审批后方可进入施工现场,质监员在日常监督检查和工地巡查中,应将工程材料进场复验情况作为工作重点,进入现场的原材料与提交的资料在规格、型号、品种、编号上必须一致,每次检查中应认真核对施工记录和材料进场复验报告,查证材料进场复验频次、数量、报告结果是否满足要求,是否存在先用后检等问题。不同种类、不同厂家、不同品种、不同型号、不同批号的材料是否分别堆放,界限清晰,并有专人管理。对于发现问题的,应及时签发监督文书,便于追踪工程质量,对分析质量事故的原因也有很大帮助,并对责任单位进行不良行为记录。
3、合理确定检测项目
面对施工现场品种繁多所的建筑材料,在进场检测、试验材料项目时,必须严格遵守国家、行业及当地建设主管部门的相关规定。例如:检测建筑的主要材料水泥时。要按批检验其安定性、强度、凝结时间和的水泥细度,混凝土用粗骨料应按常规确定颖粒级配、密度、含泥量及泥块含量、针片状顺粒含量等项检验项目。如果使用大于等于C35标号的混凝土,那么必须做压碎指标,对于新采用的质地疏松的骨料,应该进行坚固性试验,对于活性骨料要坚持进行活性试验。
4、材料取样
材料性能的检测报告是通过对所取材料样品进行检测得出的。对检测材料有代表性的取样是至关重要的。取样一般是以一批材料不同部位随机抽取规定数量的样品,即不仅取样数量要正确。取样部位及方法也要按规定进行。试样的数量关系到试验结果的准确性。如果不按规定的取样方法、取样部位和取样量进行取样,或取样情况与要求存在偏差,都可能导致检测数据出现偏差,进而对整个材料的质量检验工作产生不利影响要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在接收检测样品时.工作人员必须对样品的状态做好。记录内容必须包括样品是否异常,或是否偏离了检测过程中描述的标准状态。实验室首先要明确样品检验的准备工作已经到位,并参照委托方的意见来进行样品检验前的准备工作。实验室应在质量文件中规定和适当的设施。以防用于检验的样品在贮存、处置或检验开始前被损坏或变质,贮存条件必须符合要求。另外要做足安全措施。以确保检验样品的状态完好无损。进而保证检验工作的顺利开展。比如:砂石、水泥、外加剂是建筑工程中最基本的、也是用量最大的建筑材料,以往建筑工程在对这些产品检验时,只是检验产品的强度和一些与强度有关的常规性技术指标。而如今对砂、石和水泥甚至包括回填上都要进行放射性的检测。水泥进场验收:水泥进场时应对其品种、级别、包装或散装仓号、出厂日期等进行检查,并应对其强度、安定性及其他必要的性能指标进行复验,其质量必须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GB175等的规定。当在使用中对水泥质量有怀疑或水泥出厂日期超过3个月(快硬硅酸盐水泥超过1个月)时,应进行复验,并按复验结果使用。
5、数据处理
由于各种原因,同一组试件中有时试验数据结果离散性较大。为使试验结果准确。标准规定对一些材料的试验结果数据有取舍的要求。如水泥胶砂强度抗折试验.当三个强度值中有一个超出平均值±10%的需剔除该数值。以其余两个强度测定值的平均值作为抗折强度结果。若其中有两个测定值超过平均值的±10%时,则以剩下的一个测定值作为抗折强度结果。若3个测定值全部超过平均值的±10%时,则须重新检验。混凝土和砂浆的抗压试件强度平均值的计算等都有各自的取舍方法。应予注意,切不可简单地把数据相加计算了事。计算后的数据修约的方法按GB/T8170进行,其尾数要按四舍五入单双法进位,并按标准规定保留数据的位数。试验结果数据有时会出现比预期的过高或过低.同一组试件中数据相差悬殊.或同一试件各项性能指标相互矛盾等异常现象。这需要认真对待,查明原因,并及时复试和复验。
结语
建筑材料的检测是保障工程质量的基础,也是企业管理体系先进性的基本体现,建筑施工企业必须充分认识到材料检测以及管理对企业的重要意义,避免为了应付国家要求而进行材料检测情况的发生,只有提高企业施工质量,才能为企业的生存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也是对人民生命财产高度负责的表现;建筑材料检测机构必须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严格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准则,将检测的每个过程和标准,法律法规的要求有机结合起来,并在各个环节有效地实施。
参考文献
[1]齐文明.试论建筑材料检测的质量控制及行业现状[J].中国科技博览,2011,(23):63.
[2]傅招弟.分析建筑材料检测试验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商品与质量·科学理论,2011,(6):80-81.
[3]时晓艳.建材质量检测技术与质量控制.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