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对比,让概念建构精致化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shuo324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数学涉及许多非常基本、非常重要的概念,是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方面。概念教学是学生掌握数学知识、体会数学思想、形成正确数学观的重要载体。那么,在数学教学中,该如何进行概念的有效建构呢?笔者在进行二年级下册《倍的认识》一课的磨课中,作了一些探索与思考。
  一、第一次教学:概念在模仿中机械建构
  (教师出示2只鸡和8只鸭)
  师:开心牧场里养了2只鸡和8只鸭。如果把2只鸡看作一份,那么鸭有这样的几份?
  师:鸡有2只,看作一份(动画演示将2只鸡圈起来),鸭有4个2只(动画演示每2只鸭一圈,圈成4份),那么鸭的只数是鸡的4倍。
  (揭题:倍的认识)
  师:谁能像老师一样,说说鸡和鸭之间的倍数关系?(指名两名学生说,同桌互说,再分男生、女生说,最后全班学生说)
  (教师出示2只鸡和12只鸭)
  师:如果有12只鸭,那么鸭的只数是鸡的几倍?你能在作业纸上用刚才圈一圈的方法解决吗?(学生汇报)
  (教师出示3只鸡和12只鸭)
  师:如果增加1只鸡,现在鸭的只数是鸡的几倍?在作业纸上试试看。
  几个环节进行得很顺利,学生用圈一圈的方法,都能正确地求出两个数量间的倍数关系,但是在练习环节,问题出现了。
  题目是:
  很多学生将4个白萝卜,每2个一圈,圈成了2个圈,对应的红萝卜也是2个一圈,圈成了6个圈,得出了红萝卜是白萝卜6倍的结论。
  二、我的思考
  学生为什么没有将4个白萝卜看成一份,而看成2份2个呢?课后,我对学生进行了调查。
  问:“你为什么不把4个白萝卜看作一份,4个一圈,而把白萝卜2个2个地圈呢?”
  学生反问道:“刚才2只鸡和8只鸭,还有2只鸡和12只鸭,不都是2只一圈吗?”
  噢,原来学生没有真正地理解“倍”的含义,没有正确地建构起“倍”的概念。
  接着我又问:“为什么3只鸡和12只鸭时,你没有2只一圈,却3只一圈呢?”
  学生答:“我开始也是2只一圈的,但后来发现不可能,12只鸭是2只鸡的6倍,3只鸡了,不可能还是6倍。”学生的话引起了我的反思。
  1.学生的认知障碍在哪里
  教学前,我以为这个知识点很简单,学生通过圈圈画画、数数算算应该可以轻松地学会,没想到却出了大问题。学生在建构“倍”的概念时,认知障碍究竟在哪里?
  通过学生的错误分析可以发现,学生主要对“倍”这一概念中的两个核心要素没有理解,即“一份数”和“总数”。只有找准了“一份数”,再看“总数”中有几个这样的“一份数”,就是这样的几倍。看来,要想清晰地建构“倍”的概念,要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让学生找准“一份数”。
  2.简单的模仿能正确形成概念吗
  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概念建构的主要手段是“模仿”,学生出现大面积的错误就不难理解了。
  教师告诉学生“2只鸡和8只鸭”的倍数关系,并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反复记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根据刚刚形成的肤浅认知,寻找“2只鸡和12只鸭”的倍数关系,学生便“依葫芦画飘”,画了6个圈。“3只鸡和12只鸭”的倍数,学生在“合理性的推测”中找到了倍数。但当学生独立解题时,没有形成对“倍”的正确理解,就只能机械地照搬刚才的错误经验,还把2只看作一份。
  经过反思,我认识到:在教学中,我把概念的建构单纯地依赖于外部作用的反复刺激,让学生通过不断模仿来建构概念。事实上,学生对概念的理解都是个性化的,它是学生思维过程的产物。唯有针对学生的认知障碍,在不断对比中理解知识的本质,让学生经历概念的“精致”建构过程。
  我找准了本节课中学生的认知难点——“一份数”和“总数”的关系,设计了不断对比、辨析的环节,让学生在不断对比中深刻建构起“倍”的概念。
  三、第二次教学:概念在对比中精致建构
  1.圈圈画画,在对比中初步建立“倍”的表象——“一份数”不变,“总数”变化
  (教师出示2只鸡和8只鸭)
  师:如果把2只鸡看作一份,圈一圈,那么8只鸭可以圈出这样的几份?
  师总结:把2只鸡看作一份,鸭有4个2只,也就是这样的4份,所以鸭的只数是鸡的4倍。
  (教师出示2只鸡和12只鸭)
  师:鸭的只数是鸡的几倍?先估计一下,比刚才的4倍多?还是少?
  (教师出示2只鸡和8只鸭、2只鸡和12只鸭的对比图)
  师:同样是2只鸡,为什么第一题里鸭的只数是鸡的4倍?第二题里是鸡的6倍?
  生:鸡有2只,看作一份,鸭有几个2只,就是鸡的几倍。
  (教师出示2只鸡,鸭是9个2只)
  师:如果鸭的只数是9个2只,那么鸭的只数是鸡的几倍?
  2.错例辨析,在对比中突出“倍”的意义——“总数”不变,“一份数”变化
  (教师出示3只鸡和12只鸭)
  师:与上题相比,谁的只数变了?现在,鸭的只数是鸡的几倍?有两个小朋友也圈好了,你同意哪个小朋友的圈法?(学生都同意小明的圈法)
  师反问:鸭不是有6个2只,不就是6倍吗?
  生:鸡有3只,应该把3只鸡看作一份,鸭就3只3只地圈。
  (教师出示4只鸡和12只鸭)
  教师引导学生用计算的方法求鸭是鸡的几倍。
  (教师出示前三题的对比图)
  ■
  师:鸭的总数没变,都是12只,要求的问题没变,都是求鸭的只数是鸡的几倍。但为什么有的是6倍,有的是4倍,有的是3倍呢?   生:鸡的只数虽然变了,但是不管怎么变,我们都是把它看作一份,鸭有这样的几份,就是几倍。
  3.变式练习,在对比中深化“倍”的内涵——“总数”或“一份数”不确定
  (教师摆出6个圆片)
  师:有6个圆片,圆片的个数是三角的几倍?试试看。(生沉默后,发出抗议:这题不好解,不知道三角形的个数。不知道几个看作一份,就不好求圆片是三角形的几倍)
  师:是呀,几个三角形看作一份,还不知道呢!那你觉得三角形可能是几个,你在圆片下试着摆出来,再算算,圆片的个数是三角形的几倍。
  学生汇报,分别呈现结果,引导对比。
  生1:摆了1个三角形,圆片的个数是三角形的6倍。
  生2:摆了2个三角形,圆片的个数是三角形的3倍。
  生3:摆了3个三角形,圆片的个数是三角形的2倍。
  生4:摆了6个三角形,圆片的个数是三角形的1倍。
  师指着最后一个答案:这种方法比较特殊,6个圆片和6个三角形,我们把6个三角形看作一份,圆片的个数是三角形的1倍。
  师:如果我们把圆片看作一份,那么三角形的个数是圆片的几倍?
  生:1倍。
  把圆片看作一份,三角形的个数是圆片的倍数,你可以怎么摆呢?
  改进后的教学设计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第一个环节,“一份数”不变,“总数”不断变化,再引导学生对比,用语言及时提炼与反思自己的感知,“总数”里有几个这样的“一份数”,就是几倍。于是,有关“倍”的表象便初步形成。
  第二个环节,教师提供两种不同的圈法,让学生辨析,帮助学生从对错误的反省中引起对知识更为深刻的正面思考:圈不是随意的,要根据一份数来圈,“倍”的内涵也就在这样的思辨中被强化。接着,教师又呈现了“总数”不变,“一份数”变化的情境,让学生在对比中理解,无论一份数怎样变,都是进行“总数”与“一份数”之间的比较,巩固了“倍”的数学模型。
  第三个环节,创造了变式情境,让学生在困惑中感受“一份数”的重要性与关键性。在看似简单的操作中,学生对倍的认识展开了更为广泛的概括,获得更一般的理解。尽管这里的概括与理解是以内部语言悄悄地进行的,但学生已经深刻地体验到:这里的“倍”指的是每份数的几倍,每份数不一样,圈出的份数就不一样,倍数关系也随之变化,为下一节课学习过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作出了有效铺垫。
  四、我的再思考
  数学概念是学习数学知识的基石,是培养数学能力的前提。在概念教学中,教师要有效地引导学生初步形成数学概念,同化数学概念,以实现数学概念的有效建构。强化对比,促进学生对概念中每一个要素的认识,无疑是实现概念精致化建构的有效路径。
  1.纵向对比,沟通概念的脉络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学生遇到新概念时,总是先用已有认识结构去同化。因此,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对新概念的学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促使学生展开有意义的学习。“倍”的认识是在学生掌握了“包含除”的基础上学习的,因此,教师课始让学生利用学习“包含除”时的认知经验进进圈圈画画,从而初步理解了8只鸭是2只鸡的几倍,实际上就是8里面有几个2。“包含除”与“倍”,在前概念与后概念的纵向对比中,沟通了两者的联系,初步建构起“倍”的概念。
  2.横向对比,揭示概念的本质
  抽象与概括是形成和掌握概念的前提。如果相关的概念始终停留在问题的具体情境中,未能帮助学生实现必要的抽象概括,那就不能认为学生已经较好地掌握了概念。所以,在教学中除了需要给学生提供适量的、具有代表性的、新颖有趣的实例外,更重要的是在抽象与概括中,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去除概念的非本质属性,发现共同属性,形成概念。本课的第二次教学设计中,让学生经历“一份数”不变“总数”变化、“总数”不变“一份数”变化的两次对比,虽然条件不停地变化,但是本质属性是一定的,“总数”除以“一份数”得到“倍数”。
  3.多元对比,拓展概念的内涵
  概念教学不是教“形式化的定义”,而要追求思维上的真理解。所以,应该利用各种方式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做尽量详细的“深加工”。通过多元化的对比,让学生在不同的对比中逐步把握概念的深刻性,从而更清晰地理解概念。本节课的第一次教学中,由于未通过必要的对比,学生只停留在机械的模仿层次,导致未能真正理解概念。第二次教学中,教师在多次对比的基础上,设计了“摆三角形”的练习,让学生通过多元化的对比,拓展了学生对“倍”的理解,提升了本课的思维含量,发展了学生的思维水平。
其他文献
笔者最爱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每次都感触颇深。读着此书,就好像有一位智者站在你面前,他循循善诱,给你排解烦恼,给你指点迷津;又犹如一位和蔼可亲而又博学的老人,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及时给予你帮助,让你有自信。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书中的很多话语都给我们以深刻的教育,并深有同感。“要让儿童看见和体验到他在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小学德育教育的主要内容。小学语文课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平台,应该成为教师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第一阵地。本文以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学期教材《一夜的工作》一课的教学为范例,从课前自主学习、课中互动交流、课后延伸拓展三个方面,分析教学环节的设计意图、操作方法和教学效果,从三个维度阐释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育爱国、敬业等核心价值观,并探讨如何让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春风
给刚入学的儿童上的最初两三堂课,可以用作在他们之间建立某种秩序,由教师作自我介绍,让儿童互相认识,并让他们了解学校。因此这幾堂课与其说是上课,不如说是进行谈话。这种谈话的语气应尽可能随便一些。教师应当使用儿童在家庭环境中习惯了的语言和他们交谈,当然要避免家长们有时会使用的那种粗话。要是入学的孩子说的是一种特殊的方言,教师也应当说这种方言,并逐步引导他们理解全俄标准语。对孩童含糊不清的话语绝对不可以
【摘要】当今社会,阅读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更是英语学习的主要任务之一。本文试图阐述:在核心素养目标下如何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以及发展需求培养其阅读能力;小学英语特别是小学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有什么行之有效的策略与方法。  【关键词】核心素养 阅读能力 知识 兴趣 策略  现代外语教学理论认为,语言学习过程是输入(阅读、视听)一吸收(思维处理)一输出(说、写)的过程。所有成功的语言习得
【摘要】融合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一种理念,融合凝聚了力量,诞生新的希望。科学课程向我们提出了多元化的教育目标,为实现多元教育目标,我们不能将科学学科孤立起来,而要跨越学科界限,开展课程融合,使“一个教学活动同时达到多个目标”。  【关键词】课程融合 目标多元 思维教育  小学科学课程总目标提出:“知道浅显的科学知识,……形成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新
【摘要】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文体,现行小学语文中寓言故事的安排不仅让学生体验与领悟为人处世的道理,更担当了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语文本体作用。现行教材中,共收录寓言15篇,其中作为课文的8篇寓言分布在第一学段3篇,第二学段5篇,加之语文园地中收录的7篇寓言故事,编排上更侧重于第二学段,主要是因为寓言故事往往篇幅不长,且故事性、趣味性、言语性更适合于这一学段的学生学习。寓言教学,需要立足语用,关注核心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而情感态度是综合能力中的一个基本素养,它是影响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因素。教学不仅仅是师生教与学的关系过程,同时也是师生情感交流和思维碰撞的过程。情感教学,就是指教师在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实现知与情的和谐统一。在大力推进课程改革的今天,情感教学依然是小学英语教师一直追寻的教育理想。本人就自
[摘要]创设问题情境不仅可以启发学生领会教学内容,检查学生掌握知识情况,还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潜能。在研究过程中我深入钻研教材,抓住不同学生心理,创设活动,鼓励学生参与体验,让学生在课堂上闪现出智慧的火花,成为课堂的精彩。  [关键词]语文教学 动态生成 预设问题 关注学生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如何诱导?我认为最好的是利用
【摘要】音乐欣赏是指以具体音乐作品为对象,通过聆听及其他辅助手段来体验和领悟音乐的真谛。音乐审美体验,是对音乐自身的把握,是感受音乐的形式美,是通过联觉和想象引起审美主体的审美感受。  【关键词】音乐欣赏 音乐审美体验 图形谱 律动 乐器  音乐欣赏教学是一种音乐审美的实践活动,学生通过音响感知,获得音乐经验,而音乐经验只有与学生自身的认知和经验相结合,达到情感上的共鸣,才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丰
[内容摘要] 教学《用字母表示数》,多数教师都会采用“青蛙歌”的素材,但是效果都不理想。本文在列举教学片段的基础上对“要不要采用青蛙歌这一素材”“如果用,怎样用好这一素材”两个问题作了深入探讨,最后回归课堂,借助青蛙歌这一素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实质及价值。  [关键词] 《用字母表示数》 “青蛙歌” 学习素材 符号意识  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时,许多教师都会采用青蛙歌这一素材。在一次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