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假性单亲”的孩子在很多方面遇到的问题可能和单亲孩子相似,但在某些方面却又不同,因为孩子所面临的生活状态可能比单亲孩子更有不确定性,心里更不踏实,他们因此而出现的问题也就更复杂和更特殊。
如今男人们越来越忙,有人远离了妻儿去闯天下,有人根本没时间没心情管孩子,还有人婚姻名存实亡,虽说是为孩子维持,但其实和孩子少有交流。这种种父亲在家中的“候鸟现象”,造就着“假性单亲”孩子们的心理和成长困扰。
“候鸟父亲”,谁来拯救“假性单亲”孩子,用什么方式去补救他们的生活缺陷?关照他们的心灵需要?本文希望引起所有父亲对这个问题的重视,也给被迫独自教养孩子的母亲一点帮助。
远距离家庭:父亲只是生活中的影子
刘文倩在美国念书时结识她丈夫,结婚后两人仍在不同的州工作,就像许多远距离夫妻那样,各自在专业领域寻找成就感,总认为独立过日子没问题,工作又非常繁重,一年见不了两三次面。丈夫的世界里只有研究工作,始终不知道人生还有其他东西,即使有假期也懒得去看妻子。
这种状况在他们有了两个孩子后仍在继续。刘文倩决定回上海某大学任教,受到丈夫的指责:“不求上进的人才要回国。”刘文倩不放心两个幼小的孩子,把他们带回上海。一家人被浩瀚的大洋分隔两h地。为了让丈夫和孩子有机会相处,每逢寒暑假,刘文倩就带着两个孩子去美国做“钟点工”。“他早上8点上班,晚上12点回家,暑假3个月,天天如此。”刘文倩掩不住辛酸,眼眶泛红。
有一年暑假照例去美国时,刘文倩刻意将5岁的女儿留在丈夫身边,希望丈夫能学着扮演父亲的角色。“我9月份留下女儿,12月赶回美国时,女儿已经成为自闭儿,她跟我相处一个星期后对我说,再也不要离开妈妈。” 后来丈夫也回国了,在老家南京的一所大学任教,一家人依然是远距离两地相隔。“他每3个星期来上海看我们一次,不超过24小时,念小学一年级的儿子都快不认识爸爸了。”心生不安的刘文倩觉得这样下去不是办法,决定把儿女送到丈夫所在的南京,由保姆照顾,并在南京买房子。文倩勤快地往返于两地,每两星期回南京5天。一年后,女儿对她说:“妈,你有个非常沉默的丈夫,我跟他每天只有两到三句话:‘苹苹起床。’‘爸,现在几点?’‘苹苹你晚上吃什么?”’直到有一天,她女儿闷出一句“家庭没有温暖,学校又令人讨厌,简直不想活了”,刘文倩和丈夫商量,把两个孩子又接到上海。
从此,刘文倩除了忙于教学研究工作,孩子的教养任务也全落在她的肩上。她常年奔波,婚姻对她已无多大意义,于是心生离婚的念头。可丈夫说什么也不肯离,他认为自己努力工作,没有不良嗜好,没做错什么。向法院起诉离婚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她忙得像陀螺一样团团转,哪有功夫耗在离婚官司上,只好放弃了离婚的念头。
刘文倩目前住在学校宿舍,只有一个房间,和儿女同挤一间房。念初三的女儿正值青春期,最近吵着要有自己的房间。“我的钱全拿去买了南京的房子,房子又不在我名下。”刘文倩无计可施,只好写e—mail找丈夫商量,要他结清当年在美国的财产,或者卖掉南京的房子。没想到丈夫在未告知她的情况下,已于两年前擅自将美国的财产全买了市郊的山坡地,而且是在他母亲名下。他写了封信给孩子们,大意是说他有多么爱女儿和儿子,投资房地产是为了攒更多的钱,准备两个孩子将来去美国念MIT(麻省理工学院)的教育费用。儿子不解地问妈妈什么是MIT,刘文倩回答说那是美国最著名的理工大学。“我女儿快笑死了,她说连高中都不晓得考不考得上,现在连一个房间也没有,为什么要出国念书?”刘文倩只得继续接受现状。
远距离家庭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许多人问刘文倩,“候鸟父亲”对孩子的成长有什么影响吗?她认为,父亲的缺席让孩子少了一份亲情的滋润,当他们面对别人的完整家庭时,可能会产生不平等甚至自卑、厌世的情绪,不愿与他人相处,这时自己就要帮助他们调整心理状态。
当然,在母亲的积极带动下,父亲的“候鸟现象”也能使孩子变得更乖巧且胆怯。正值青春期的女儿虽然爱玩爱闹,却不叛逆,平时会欺负弟弟,可是当妈妈不在家时,她便自动承担照顾弟弟的工作,丝毫没有怨言。“他们很懂事,知道我很辛苦,很珍惜我给他们的爱。”刘文倩戏谑说:可能是孩子知道如果惹恼了妈妈,大概也没地方可去。
远距离家庭的补救措施:
为了尽可能冲淡“候鸟父亲”对子女的不良影响,刘文倩母兼父职,刻意运用社会资源,让他们像正常家庭的孩子一样健康快乐地成长。她经常把孩子带到自己的研究室,让他们学习与人相处,见到别人懂得礼貌地打招呼,习惯与陌生人接触,不会害羞忸怩。自从孩子们都回到上海后,刘文情一有空就带他们去近郊玩儿,“孩子说这两手是他们最幸福的日子。”刘文倩笑称自己大钱没有,陪孩子玩儿的小钱还出得起。走过10多年聚少离多的婚姻,刘文倩认为远距离婚姻虽然带给夫妻很多自由空间,却减少了许多沟通、调整、妥协的机会,导致婚姻危机重重,最受苦的却是孩子。因此在丈夫不配合的情况下,她必须花更多的力气在孩子身上,以免造成孩子成长的遗憾。这也是许多分居夫妻中,负担子女教养责任的一方所经受的最大考验。
不和睦家庭:逃避的父亲成了女人的敌人
龚丽和王强结婚已经20年,女儿已长成了大姑娘。在外人眼里,他们一家人应该过得很幸福,但龚丽却对朋友吐露苦衷:她和丈夫只是扮演着名义上的夫妻,在家里也不吵架,各管各的,却早已没有话说。20年来,龚丽不仅自己的事儿一律不跟王强谈,就连女儿的一切都不要王强管。龚丽的解释是:跟他谈也没用,他不会管。
王强喜欢玩麻将,休息日必在棋牌室的麻将桌上,晚上不到12点不回家。从前他可不是这样,女儿上小学时,他还天天送她上少年宫学围棋。但现在,用龚丽的话说是他变得“贪玩”了,老不回家吃饭,整晚看不见人。家里就像没这个人似的,有事儿也没机会跟他谈,后来就是有机会也懒得跟他说了。
龚丽长期冷落丈夫,却和女儿特别亲密。她小心地呵护着女儿,谁知女儿上初中时就变得性格孤僻,怕见生人,结果高中没读就上了单位的技校,此后变得更加自闭,患有较严重的精神障碍,导致内分泌失调和闭经等症状。为了冶好女儿的病,龚丽四处求医,可女儿的病情反反复复,总不见好转。按说她应该和丈夫一起送女儿去看病,但她根本不对他提,而且女儿也不要父亲,看见他就叫他滚。说起妻子和女儿,王强肚子里的苦水一点儿也不比龚丽少。他说自己根本不是“贪玩”,而是被逼得没办法才走到这一步,明知玩物丧志,却只能以此来麻醉自己。在家里,她们都不愿意和他说话。要是他问一问女儿的事儿,龚丽就说:你玩去吧,不要你管。耳濡目染,女儿对父亲也越来越疏远,不再理睬他,连电视都不让他看。只要王强晚上呆在家里,女儿就说:你怎么还不走啊?当王强小心翼翼地问她“爸爸其实很疼你,你为什么不喜欢爸爸”时,她紧闭双唇,目光中充满怨恨…… 矛盾的根源一直追溯到多年以前。女儿一出生,龚丽就把全部注意力转移到了孩子身上,不愿更多地顾及丈夫的感受。王强对女儿管教得比较严,有时会打她。龚丽见此情景就忍不住要骂他,一味袒护女儿,从那时起王强就成了母女俩的敌人。龚丽把女儿看成是自己一个人的,不许丈夫“欺负”,从不去想作为父亲他是有权管教女儿的。
自从女儿的病确诊后,王强很想为她做点儿什么,可是女儿一见到他就要他滚,他实在没有办法。“谁不疼自己的孩子?我和妻子10年前就已没有夫妻生活了,之所以一直没离婚,就是因为我舍不得女儿,不愿让她受伤害。我何尝不想当个好爸爸,可她们不给我机会!”
不和睦家庭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畸形的家庭环境,培养不出热爱生活、富有爱心的后代。多年来,龚丽始终有意无意地对女儿强调着王强的“坏”,并以此为由让身为父亲的王强靠边站。女儿在母亲的误导下形成了一个牢固的观念,不把父亲当成家中的一员,对他只有不满和怨恨,没有爱和敬重。在龚丽过分的呵护下,女儿只愿和母亲一个人相处,对父亲是100%的排斥,并且害怕生人,在外人面前几乎不说一句话。这样的结果令龚丽追悔莫及,她流着泪承认,是自己的自私剥夺了丈夫作为一个父亲的权利,同时也剥夺了女儿享受父爱的权利。
不和睦家庭的补救措施:
龚丽发自内心的痛悔使王强有所触动,他决定不再消极颓废地泡在麻将桌上,因为这样做对全家人有百害而无一利。他认识到父亲的权利和义务是与生俱来的,谁也无法剥夺,自己更不能逃避。积极的做法是:不管女儿如何讨厌他,他也要尽可能地多陪在她身边。龚丽也开始努力与王强交流沟通。王强休假时不再逃出家门,而是主动帮妻子做家务,并且有意让女儿看在眼里。过了一段时间,女儿终于同意去外地的大医院看病,对父亲的态度也宽容、缓和一些了。龚丽已经意识到,要想让女儿亲近父亲,首先自己得与丈夫亲近起来。谁有责任:对“候鸟父亲”的建议
*最重要的行动:赶快回到家里!人要回去,心更要回去;让你的孩子尽快感受到什么是父爱。
*最重要的观念改变:父亲的责任不仅仅是给予孩子经济支持,更重要的是给予孩子亲情的满足。
*如果有难以克服的困难,无法和孩子生活在一起,那就该在精神上给予孩子加倍的关怀,不间断地写信、打电话,还有各种节日和生日礼物,等等,让孩子感到父亲始终和他在一起。
*即使你工作的很忙,也一定要抽出固定的时间和孩子交谈,和孩子玩,哪怕一次只有几分钟。这可以让孩子感受到,父亲虽然不能有很多时间和他在一起。但父亲是爱他的。
*即使和妻子有各种分歧和矛盾,也不能成为逃避家庭和忽略孩子的理由,应该努力和妻子达成对孩子有利的教养协议。谁要重视:对“假性单亲”母亲的建议
*经营好婚姻是第一步,一个和谐亲密的婚姻,即使父亲因种种原因不在家中,也能让孩子感受到暖暖的亲情。
*不要在孩子面前流露对他父亲的怨恨,而应时常向孩子灌输“父亲不在身边不等于不爱你、不关心你”的道理,向孩子解释父亲不能常常和他在一起的客观原因,让孩子心里怀有对父亲的美好感情。要和丈夫努力达成教养孩子的协议,避免丈夫的“候鸟现象”,并且帮助他完成对孩子的种种承诺。
*更多地和孩子交流,关心他的内心感受,一发现问题,及时和他的父亲沟通,共同商讨帮助孩子的办法。
*鼓励孩子主动与父亲亲近和交流,给他们提供单独相处的机会。
如今男人们越来越忙,有人远离了妻儿去闯天下,有人根本没时间没心情管孩子,还有人婚姻名存实亡,虽说是为孩子维持,但其实和孩子少有交流。这种种父亲在家中的“候鸟现象”,造就着“假性单亲”孩子们的心理和成长困扰。
“候鸟父亲”,谁来拯救“假性单亲”孩子,用什么方式去补救他们的生活缺陷?关照他们的心灵需要?本文希望引起所有父亲对这个问题的重视,也给被迫独自教养孩子的母亲一点帮助。
远距离家庭:父亲只是生活中的影子
刘文倩在美国念书时结识她丈夫,结婚后两人仍在不同的州工作,就像许多远距离夫妻那样,各自在专业领域寻找成就感,总认为独立过日子没问题,工作又非常繁重,一年见不了两三次面。丈夫的世界里只有研究工作,始终不知道人生还有其他东西,即使有假期也懒得去看妻子。
这种状况在他们有了两个孩子后仍在继续。刘文倩决定回上海某大学任教,受到丈夫的指责:“不求上进的人才要回国。”刘文倩不放心两个幼小的孩子,把他们带回上海。一家人被浩瀚的大洋分隔两h地。为了让丈夫和孩子有机会相处,每逢寒暑假,刘文倩就带着两个孩子去美国做“钟点工”。“他早上8点上班,晚上12点回家,暑假3个月,天天如此。”刘文倩掩不住辛酸,眼眶泛红。
有一年暑假照例去美国时,刘文倩刻意将5岁的女儿留在丈夫身边,希望丈夫能学着扮演父亲的角色。“我9月份留下女儿,12月赶回美国时,女儿已经成为自闭儿,她跟我相处一个星期后对我说,再也不要离开妈妈。” 后来丈夫也回国了,在老家南京的一所大学任教,一家人依然是远距离两地相隔。“他每3个星期来上海看我们一次,不超过24小时,念小学一年级的儿子都快不认识爸爸了。”心生不安的刘文倩觉得这样下去不是办法,决定把儿女送到丈夫所在的南京,由保姆照顾,并在南京买房子。文倩勤快地往返于两地,每两星期回南京5天。一年后,女儿对她说:“妈,你有个非常沉默的丈夫,我跟他每天只有两到三句话:‘苹苹起床。’‘爸,现在几点?’‘苹苹你晚上吃什么?”’直到有一天,她女儿闷出一句“家庭没有温暖,学校又令人讨厌,简直不想活了”,刘文倩和丈夫商量,把两个孩子又接到上海。
从此,刘文倩除了忙于教学研究工作,孩子的教养任务也全落在她的肩上。她常年奔波,婚姻对她已无多大意义,于是心生离婚的念头。可丈夫说什么也不肯离,他认为自己努力工作,没有不良嗜好,没做错什么。向法院起诉离婚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她忙得像陀螺一样团团转,哪有功夫耗在离婚官司上,只好放弃了离婚的念头。
刘文倩目前住在学校宿舍,只有一个房间,和儿女同挤一间房。念初三的女儿正值青春期,最近吵着要有自己的房间。“我的钱全拿去买了南京的房子,房子又不在我名下。”刘文倩无计可施,只好写e—mail找丈夫商量,要他结清当年在美国的财产,或者卖掉南京的房子。没想到丈夫在未告知她的情况下,已于两年前擅自将美国的财产全买了市郊的山坡地,而且是在他母亲名下。他写了封信给孩子们,大意是说他有多么爱女儿和儿子,投资房地产是为了攒更多的钱,准备两个孩子将来去美国念MIT(麻省理工学院)的教育费用。儿子不解地问妈妈什么是MIT,刘文倩回答说那是美国最著名的理工大学。“我女儿快笑死了,她说连高中都不晓得考不考得上,现在连一个房间也没有,为什么要出国念书?”刘文倩只得继续接受现状。
远距离家庭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许多人问刘文倩,“候鸟父亲”对孩子的成长有什么影响吗?她认为,父亲的缺席让孩子少了一份亲情的滋润,当他们面对别人的完整家庭时,可能会产生不平等甚至自卑、厌世的情绪,不愿与他人相处,这时自己就要帮助他们调整心理状态。
当然,在母亲的积极带动下,父亲的“候鸟现象”也能使孩子变得更乖巧且胆怯。正值青春期的女儿虽然爱玩爱闹,却不叛逆,平时会欺负弟弟,可是当妈妈不在家时,她便自动承担照顾弟弟的工作,丝毫没有怨言。“他们很懂事,知道我很辛苦,很珍惜我给他们的爱。”刘文倩戏谑说:可能是孩子知道如果惹恼了妈妈,大概也没地方可去。
远距离家庭的补救措施:
为了尽可能冲淡“候鸟父亲”对子女的不良影响,刘文倩母兼父职,刻意运用社会资源,让他们像正常家庭的孩子一样健康快乐地成长。她经常把孩子带到自己的研究室,让他们学习与人相处,见到别人懂得礼貌地打招呼,习惯与陌生人接触,不会害羞忸怩。自从孩子们都回到上海后,刘文情一有空就带他们去近郊玩儿,“孩子说这两手是他们最幸福的日子。”刘文倩笑称自己大钱没有,陪孩子玩儿的小钱还出得起。走过10多年聚少离多的婚姻,刘文倩认为远距离婚姻虽然带给夫妻很多自由空间,却减少了许多沟通、调整、妥协的机会,导致婚姻危机重重,最受苦的却是孩子。因此在丈夫不配合的情况下,她必须花更多的力气在孩子身上,以免造成孩子成长的遗憾。这也是许多分居夫妻中,负担子女教养责任的一方所经受的最大考验。
不和睦家庭:逃避的父亲成了女人的敌人
龚丽和王强结婚已经20年,女儿已长成了大姑娘。在外人眼里,他们一家人应该过得很幸福,但龚丽却对朋友吐露苦衷:她和丈夫只是扮演着名义上的夫妻,在家里也不吵架,各管各的,却早已没有话说。20年来,龚丽不仅自己的事儿一律不跟王强谈,就连女儿的一切都不要王强管。龚丽的解释是:跟他谈也没用,他不会管。
王强喜欢玩麻将,休息日必在棋牌室的麻将桌上,晚上不到12点不回家。从前他可不是这样,女儿上小学时,他还天天送她上少年宫学围棋。但现在,用龚丽的话说是他变得“贪玩”了,老不回家吃饭,整晚看不见人。家里就像没这个人似的,有事儿也没机会跟他谈,后来就是有机会也懒得跟他说了。
龚丽长期冷落丈夫,却和女儿特别亲密。她小心地呵护着女儿,谁知女儿上初中时就变得性格孤僻,怕见生人,结果高中没读就上了单位的技校,此后变得更加自闭,患有较严重的精神障碍,导致内分泌失调和闭经等症状。为了冶好女儿的病,龚丽四处求医,可女儿的病情反反复复,总不见好转。按说她应该和丈夫一起送女儿去看病,但她根本不对他提,而且女儿也不要父亲,看见他就叫他滚。说起妻子和女儿,王强肚子里的苦水一点儿也不比龚丽少。他说自己根本不是“贪玩”,而是被逼得没办法才走到这一步,明知玩物丧志,却只能以此来麻醉自己。在家里,她们都不愿意和他说话。要是他问一问女儿的事儿,龚丽就说:你玩去吧,不要你管。耳濡目染,女儿对父亲也越来越疏远,不再理睬他,连电视都不让他看。只要王强晚上呆在家里,女儿就说:你怎么还不走啊?当王强小心翼翼地问她“爸爸其实很疼你,你为什么不喜欢爸爸”时,她紧闭双唇,目光中充满怨恨…… 矛盾的根源一直追溯到多年以前。女儿一出生,龚丽就把全部注意力转移到了孩子身上,不愿更多地顾及丈夫的感受。王强对女儿管教得比较严,有时会打她。龚丽见此情景就忍不住要骂他,一味袒护女儿,从那时起王强就成了母女俩的敌人。龚丽把女儿看成是自己一个人的,不许丈夫“欺负”,从不去想作为父亲他是有权管教女儿的。
自从女儿的病确诊后,王强很想为她做点儿什么,可是女儿一见到他就要他滚,他实在没有办法。“谁不疼自己的孩子?我和妻子10年前就已没有夫妻生活了,之所以一直没离婚,就是因为我舍不得女儿,不愿让她受伤害。我何尝不想当个好爸爸,可她们不给我机会!”
不和睦家庭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畸形的家庭环境,培养不出热爱生活、富有爱心的后代。多年来,龚丽始终有意无意地对女儿强调着王强的“坏”,并以此为由让身为父亲的王强靠边站。女儿在母亲的误导下形成了一个牢固的观念,不把父亲当成家中的一员,对他只有不满和怨恨,没有爱和敬重。在龚丽过分的呵护下,女儿只愿和母亲一个人相处,对父亲是100%的排斥,并且害怕生人,在外人面前几乎不说一句话。这样的结果令龚丽追悔莫及,她流着泪承认,是自己的自私剥夺了丈夫作为一个父亲的权利,同时也剥夺了女儿享受父爱的权利。
不和睦家庭的补救措施:
龚丽发自内心的痛悔使王强有所触动,他决定不再消极颓废地泡在麻将桌上,因为这样做对全家人有百害而无一利。他认识到父亲的权利和义务是与生俱来的,谁也无法剥夺,自己更不能逃避。积极的做法是:不管女儿如何讨厌他,他也要尽可能地多陪在她身边。龚丽也开始努力与王强交流沟通。王强休假时不再逃出家门,而是主动帮妻子做家务,并且有意让女儿看在眼里。过了一段时间,女儿终于同意去外地的大医院看病,对父亲的态度也宽容、缓和一些了。龚丽已经意识到,要想让女儿亲近父亲,首先自己得与丈夫亲近起来。谁有责任:对“候鸟父亲”的建议
*最重要的行动:赶快回到家里!人要回去,心更要回去;让你的孩子尽快感受到什么是父爱。
*最重要的观念改变:父亲的责任不仅仅是给予孩子经济支持,更重要的是给予孩子亲情的满足。
*如果有难以克服的困难,无法和孩子生活在一起,那就该在精神上给予孩子加倍的关怀,不间断地写信、打电话,还有各种节日和生日礼物,等等,让孩子感到父亲始终和他在一起。
*即使你工作的很忙,也一定要抽出固定的时间和孩子交谈,和孩子玩,哪怕一次只有几分钟。这可以让孩子感受到,父亲虽然不能有很多时间和他在一起。但父亲是爱他的。
*即使和妻子有各种分歧和矛盾,也不能成为逃避家庭和忽略孩子的理由,应该努力和妻子达成对孩子有利的教养协议。谁要重视:对“假性单亲”母亲的建议
*经营好婚姻是第一步,一个和谐亲密的婚姻,即使父亲因种种原因不在家中,也能让孩子感受到暖暖的亲情。
*不要在孩子面前流露对他父亲的怨恨,而应时常向孩子灌输“父亲不在身边不等于不爱你、不关心你”的道理,向孩子解释父亲不能常常和他在一起的客观原因,让孩子心里怀有对父亲的美好感情。要和丈夫努力达成教养孩子的协议,避免丈夫的“候鸟现象”,并且帮助他完成对孩子的种种承诺。
*更多地和孩子交流,关心他的内心感受,一发现问题,及时和他的父亲沟通,共同商讨帮助孩子的办法。
*鼓励孩子主动与父亲亲近和交流,给他们提供单独相处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