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房”背后暖心事

来源 :新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itianf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8年4月的一天,浙江杭州闸弄口街道麦庙社区支部书记俞波打开保险柜,看到里面保存的一位名叫孙华英老人的房产证、土地证及“遗嘱”等,心里不由沉甸甸的,这些证件社区退还给孙华英几次,老人拒不接收,这让俞波和社区其他负责人作了难。
  不容分说的老人
  2017年俞波从另一个社区调到现在的麦庙社区,他对社区老年人状况进行了一次摸排,了解到本社区共有4名无儿无女的老人。与那些不与儿女一起生活的空巢老人相比,这几个老人面临着更为严竣的养老问题,他们身体大都有着这样那样的毛病,有的下楼都成了问题。
  俞波对孙华英印象很深,老人87岁,有个哥哥却不在杭州,老人从1999年搬来后,一直住在一套50多米的房子里。房子在4楼,老人腿脚不好,下趟楼很艰难。俞波安排社区对老人予以特殊照顾,为她送菜送饭,陪她聊天,俞波还隔三差五地上门探望老人。
  2018年4月的一天,俞波正在办公室忙着,孙华英来了,老人看上去精神挺好,俞波把她搀到沙发上,给她倒了杯水。孙华英平时也过来找过俞波,一般都没什么事情,只是想找个人说说话。
  孙华英喝了几口水,突然从随身带的帆布兜里掏出几个证件,说这些东西是房子的证明,她也活不了多久了,死后就把房子留给社区吧!
  俞波从老人手里接过证件,其中有房产证、国有土地使用证、契证以及一张A4纸写的“立遗嘱”,在这份遗嘱里,老人写了她的人生经历,还有辗转从建国北路搬到麦庙社区的过程。让俞波吃惊的是,在文字的最后,孙华英写了这样一句话:“离世后,住房归公。”孙华英说,她年纪大了,这些年多亏社区照料,就想把现在住着的唯一的房子留给社区。
  看到孙华英遗嘱里那句“离世后,住房归公”的话,俞波一时有些不知所措,他清楚,房子这么贵重的东西社区是无法接受的。他要把证件还给老人,没想到孙华英态度坚决,执意把证件塞给俞波,顾自走了。后来,俞波派社工上门好几次,要把这些证件还给老人,没想到老人特别拧,执意不收,俞波只好把这些重要的证件都锁到保险柜里。
  将心比心的交往
  孙华英之所以执意把房子留给社区,缘于她感念社区对她的好。孙华英在4个无儿无女的老人中年纪最大,正因为这样,孙华英成了社区最花心思照料的人。社工每天都要上门探望,陪老人聊聊家常,发现老人有需求及时解决。
  年轻社工祝东亚经常与孙华英接触。有一次,他探望孙奶奶时发现,老人厨房地上摆了两块砖,砖头中间是凸起于地面的煤气管道,祝东亚仔细询问后才知道,孙奶奶是怕自己被管道绊着,所以特意放了两块砖提醒。细心的祝东亚还发现厨房下水管道也有这样的毛病,于是他联系了煤气公司和物业公司,把煤气管道和下水管道做了改造,把地面弄平,孙奶奶再也不用担心摔跤了。
  还有一年冬天,快要过年了,平日里帮孙华英买菜的阿姨回老家了。俞波惦记着老人,动员社工们轮流值班,谁值班,就去买菜给孙奶奶送过来。那年春节,孙华英患了感冒,几个年轻人特意排了班,争取老人床前不离人,除夕夜、大年初一,还给孙华英送来热腾腾的饺子。孙华英的感冒持续了半个月,才逐步痊愈。
  孙华英身体越来越差,下楼也成了难事,好在她有退休金,平时没气力做饭,社工就在饭店给她订餐,让饭店服务员给她定时送上楼。有时,社工还上门给老人做顿可口的饭菜。
  2017年春节期间,孙华英骨质疏松的老毛病又犯了,腿疼得走不了路,从过完年就一直待在家里,俞波提前安排好在社区公益性岗位工作的保洁人员,为老人买菜、打扫卫生,孙华英过意不去,硬要给保洁人员费用,却被保洁人员谢绝了。
  春节后,俞波再次探望老人时,孙华英握着他的手紧紧不放,说多亏社区帮助,给大家添了很多麻烦,她心里很不忍。俞波安慰老人,社区是个大家庭,互帮互助是应该的。
  严格依法办事
  俞波当时本以為孙华英只是说一说,过后就会把证件拿走。谁知,老人却是认真的,俞波派人送还的证件都被老人给退了回来,说她无儿无女的,社区这么多年照顾她,房子归公是应该的。俞波清楚杭州的二手房行情,孙华英目前居住的房子50多平米,目前市场价超过150万元。这么贵重的赠与,社区是不能收的,可几次送还,老人坚辞不收。
  俞波和同事们还有更多的考虑和担心,孙华英年纪越来越大,今后赡养问题该怎么办?
  俞波曾经向孙华英建议采取以房养老的方式,今后生活不能自理了,可以把房子卖掉住进养老院。孙华英却态度坚决地说,她不想去不熟悉的地方,当年她搬到三里亭时就生了场大病,人老了,还是想住在熟悉的地方,她害怕去养老院,更怕与不熟悉的人打交道,她觉得社区就像个温暖的大家庭,住在这里才像家。
  俞波曾委托媒体咨询过法律界人士,浙江省法学会婚姻法研究会会长柯直认为孙华英所立的遗嘱不具备法律效力,因为老人只说了“离世后,住房归公”,这个“公”究竟指谁,并没有明确。此外,这份文字也不能称为“遗嘱”,因为“遗嘱”是对有法定继承权的亲属而言,这份文字最多能称为“遗赠”,而且即使公证处公证过的遗赠协议,在办理房产过户时,有些房管部门也会要求出具法院判决书,因为孙华英还有兄弟、侄儿、侄女这些法定继承人,对于房管部门来说,通过了法院诉讼审查,更能明了遗赠的事实,保证房屋转移产权的准确性。
  对于孙华英万一生活不能自理之后面临的赡养问题,柯直给出建议:社区可以成立一个专门的养老组织机构,这种养老有别于目前所说的“社区养老”,由社区出面与孙奶奶的亲属们取得沟通同意后去做一份遗赠扶养协议,机构负责孙华英今后的赡养,老人离世后将房子留给养老机构。不过,这一切都要建立在孙华英自愿的前提之下。
  对于柯直会长的建议,俞波认为可以考虑。无论能否实施,孙华英今后的养老,社区都会尽心尽力。
  (责编:辛娅)
其他文献
进入8月,全国各地迎来普遍的高温天气。天热的时候,人们对冷饮的热情也会跟着气温而上升。本期咱们就来聊一下,90年前,冰淇淋重返中国的故事。  现代冰淇淋的起源  为什么我们说的是“重返”呢?首先,我们得从现代冰淇淋的起源说起。到目前为止,学界对于冰淇淋的发明问题,争论仍在继续,而且争论的题目还很多。首先,到底是谁发明了冰淇淋,这个问题争议最大,一些学者查阅了公元13世纪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的《东
期刊
最近,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員付巧妹及其团队主导,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中科院院士魏辅文参与的一项研究成功提取、捕获和测序了一只2.2万年前的大熊猫的完整线粒体基因组。这一古大熊猫个体生存的年代在末次盛冰期前后,可以说是迄今为止进行基因测序的最古老大熊猫,也是第一个完整的古熊猫线粒体基因组。
期刊
西南交通大学首席教授张卫华在2018年世界交通运输大会上透露,世界上时速最快的超级高铁试验线正在成都搭建,预计将在今年年底前建成并投入試验测试。据介绍,中国版超级高铁将采用“高温超导磁悬浮+真空管道”技术,且目前已着手探讨时速1500公里的可行性。
期刊
近日,我国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非人灵长类动物的体细胞克隆。该成果标志中国率先开启了以体细胞克隆猴作为实验动物模型的新时代,实现了我国在非人灵长类研究领域由国际“并跑”到“领跑”的转变。除了在基础研究上有重大意义外,此项成果也为解决我国人口健康领域的重大挑战做出贡献。據介绍,利用体细胞克隆技术制作脑疾病模型猴,为人类面临的重大脑疾病的机理研究、干预、诊治带来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
期刊
今年3月,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所与国内多家科研机构合作,在国际上首次揭示了人类胚胎进行有序基因表达、发育进化的奥秘。该研究还揭示了人类进化的一个重要新机制。科学研究表明,DNA的突变会引起人类的进化,DNA序列中有一类被称为转座子的DNA片段,它们常常会从一个区域跳到另一个区域,這种跳动会产生DNA突变。此次研究成果打开了认识人类胚胎发育基因表达调控的大门,将会为人类的优生优育提供理论基础。
期刊
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科研人员在瑞士利用欧洲失重飞机成功完成了國际首次微重力环境下陶瓷材料立体光刻成形技术试验和我国首次金属材料微重力环境下铸造技术试验,试验验证了多项微重力环境下高精度制造前沿技术和新型材料,获得多件完好的陶瓷和金属制造样品及丰富的实验数据。(责编:孙展)
期刊
由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院承担的国家重大科研装备研制项目“全自动干细胞诱导培养设备”完成研制,标志着全球首台自动化无人坚守、应用深度神经网络的智能化干细胞诱导培养设备诞生。这台设备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建立了从细胞培养、显微在线观测、移液换液、算法识别、克隆挑取及设备控制的装备技术,实现了iPSC自动化诱导培养、扩增、成像、移液换液、挑克隆,下游分化等功能。首台全自动干细胞诱导培养设备的成功研制标志着
期刊
俗话说人老记远不记近,但是商场里的人潮,夜晚的彩灯,以及商店门口摆的包礼物花纸再一次提醒步履匆匆的人们,戊戌狗年来了。我也不禁想起儿时过大年的那些往事, “过年”总还是觉得挺美气挺乐呵的,这“美与乐”又主要源自吃穿玩。  先说这“吃”,因为有个“正月不起火”的民俗,所以一过小年母亲就忙起来了。头一宗就是蒸“老四样”,老四样即馒头、包子、糖三角和豆包。因为我和姐姐爱吃豆包,所以母亲做得更起劲。“泡、
期刊
在兰州石化公司离退休职工管理中心,活跃着一群把满腔热情倾注在收藏上面的老人。  这百余名老人平均年龄73岁,在各种庆典活动中举办了门券、酒瓶、奇石、号外报纸等收藏品展览50余次,每次展会都精益求精,展览一次比一次成功。  布展期间,他们废寝忘食,仔细地将展品装入透明的塑料袋中,再分门别类地用双面胶粘贴结实。由于年纪大了,做好每块展板都很费事,几天下来,人人累得筋疲力尽。展览期间,他们自觉轮流值班,
期刊
“隋炀帝墓”真身自2013年重见天日以来,一直备受关注、争议不断。尽管专家确认其为隋炀帝墓无误,但是此前全国已出现过3座所谓杨广墓,有一座甚至被列为历史纪念遗迹。一个才能用于建设和破坏都具有非常效力的皇帝,就在一片兵荒马乱中死了。出土的墓志铭疑点重重,尸骨何在等谜团始终未能解开,他的最后时刻究竟如何呢?  驻足江淮  隋炀帝生命中最后这一次来江都,是公元616年七八月间到达的。此时的隋王朝上下统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