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校毕业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他们的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其自身价值的实现、广大人民的利益,也关系到社会政治的穩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近年来,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不容乐观。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堪忧,还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文章在总结、分析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改进措施,希望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健康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关键词]高校就业指导
[作者简介]张萍(1974-),女,河北唐山人,河北科技大学唐山分院,政工师,主要从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工作。(河北唐山063000)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1-0095-02
一、高校就业指导的必要性
大学生是国家培养的高级专门人才,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未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坚力量。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高等教育的扩招,使更多的人能够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但是,随之而来出现了一个新矛盾——大学生就业难。在“就业难”一边倒的声势中,就业服务被提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而当前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堪忧,还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所以科学合理地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关系到高等教育改革的稳定进行,关系到科教兴国战略的有效实施,关系到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1.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大学生就业不仅是个人的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因为大学生是社会的一个重要元素,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是衡量整个社会是否和谐发展的重要指标。我国的就业问题已经非常严峻,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是关系国家发展、社会和谐的大事。
2.高等教育大众化目标实现的需要。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是从1999年拉开序幕的。专家们比较普遍的意见是,只有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越来越大,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才能越来越快。虽然目前大学毕业生存在就业难的问题,但是大学扩招依然是大方向,是大势所趋。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保持高等教育又好又快发展的迫切需要。
3.大学生升学、就业、创业的需要。高校的就业指导,就是针对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如何在步入社会前,做好将来的职业打算。就业指导能帮助大学生确定职业发展方向,树立信心和责任感,遵守职业道德,用自己所学知识在实际工作中敬业乐业,脚踏实地地干一番事业;能帮助大学生正确地认识社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教育他们“爱岗敬业”,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不断进取,最终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才。
二、高校就业指导存在的问题
1.领导重视不够,就业指导经费不足。目前许多高校的就业工作没有得到学校高度重视,在就业经费投入方面还严重不足,远没有达到教育部规定的“按不低于学校年度学费的1%拨款”的要求,并且在已下达的经费中,就业经费不到招生经费的一半。目前,还存在“重招生、轻就业”的思想,还没有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由于没有足够的工作经费,还没有形成全员参与的就业工作局面,就业的压力主要集中在招生就业处。
2.师资力量薄弱,专业化程度较低。目前高校就业指导老师大多由辅导员兼任,也有从学校的教辅或行政岗位上调配过来的。虽然有些拥有一定实际经验,但缺乏就业理论知识的支撑,或者虽具备一定就业理论经验,但没有就业实战经验,并且存在整体学历层次不高的状况,缺乏专门的就业指导理论与实践支撑,往往导致高校就业指导与社会需求相脱节,从而影响到就业指导工作的效果,致使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整体满意度偏低。
3.指导目标不明确,满足于就业率的提高。学校是培养人的场所,就业指导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大学生能尽快适应社会并服务社会。因而,我们要树立帮助学生全面成才的观念,鼓励大学生将个人理想与国家需要、市场需要结合起来,立足专业,提升素质,全面成才;要让学生建立市场观念,遵循市场规律,更新就业理念,建立合理配置人才资源反馈机制,提高人才资源配置的水平,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而目前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只偏重与大学毕业生“送出去”,以提高毕业生就业率。
4.指导时间滞后,不能满足大学生的需要。尽管教育部前部长周济在2004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要符合“全程化”的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就业指导应贯穿于大学生活始终。但当前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基本上处于以毕业班学生为对象的指导状态,离“全程化”指导相去甚远。这就造成了大一、大二学生有时间、有精力学习就业指导课程时,学校却没有安排;等到快毕业时,学校安排了相关课程,学生又忙于找工作、考研、写毕业论文而没有时间去听课。这一对矛盾直接影响了就业指导工作的效果。
5.指导形式单一,缺乏个性化的就业心理咨询和辅导。近年来,由于高校不断扩招,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就业率的降低造成一些毕业生就业情绪波动较大,家庭经济和本人思想方面的压力导致一些毕业生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心理问题倾向。另外,高校毕业生还普遍存在就业心理准备不足,心理定位不够,眼高手低,对自我评价不科学,对专业认识不足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造成了学生就业能力与就业心理的不同步,容易失去属于自己的就业机会,正确的就业心理指导势在必行。
三、高校就业指导的对策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十八届大会通过的《关于职业技术教育的建议》中指出:“学习和职业的方向指导,应看成是一个连续过程和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其目的是帮助每一个人在教育上和职业上做出正确的选择。”因此,必须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就业指导。
1.观念要更新。要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就必须转变思想观念,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要勇于创新,不断拓展就业渠道,实现多渠道的就业方式。学校可以通过校企联合积极拓宽就业渠道,建立长期的供需关系;指导学生灵活就业;拓宽交流渠道,增强与社会中介机构的信息交流,增强与外地联合促进人员自由流通;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自谋职业。通过拓宽就业渠道实现毕业生成功就业,使学校发展实现良性循环。还要指导学生树立大众化就业观、竞争就业观、自主就业观、动态就业观、多渠道就业观、自主创业观等新型就业观。
2.领导要重视。学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力度和效果取决于学校领导的态度,推动学校就业指导工作必须落实“一把手”工程,这不但具有很强的象征意义,而且从思想上、机制上解决了执行力的问题。落实一把手工程,就必须使学校领导乃至每一位教职员工充分认识到学校必须按照社会整体发展的要求,有选择地传递价值观念和职业知识,必须对学生职业理想、职业意识和职业行为进行教育引导;落实一把手工程,就必须使学校领导的办学理念变成为渗透到学校中每一个人、每一堵墙的自觉行为;学校的党政一把手更要亲自抓,要调动学校内部各方面力量,就业指导机构要把管理、指导、服务三大功能融为一体,更加注重和强化服务功能,寓服务于指导之中,寓服务和指导于管理之中,努力做到“对毕业生极端的热忱,对大学生职业工作极端地负责任”。
3.队伍要优化。高校就业指导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是推动整个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关键。师资是教育和教学改革的关键和动力,永远是教育活动中的最活跃的因素之一,一支高素质的过硬的专职队伍是就业指导质量的基本保证。学校必须加强对就业指导教师进行规范化、专业化、讲实效的培训,使我们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成为一支专职化、专业化、专家化的队伍。
4.时间要连贯。许多考生报考大学时普遍缺乏明确的工作志愿,毕业时,往往是非大城市、大企业不去;来自中小城市和农村的学生毕业后也都不愿回家乡。一般学生刚入学都没有明确的就业目标。这就需要高校就业指导机构建立全程化、全员化的毕业生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即学校就业指导工作应贯穿于学校教与学的全过程。就业指导要从新生开始,在不同学期安排不同的内容,逐层推进。
5.内容要充实。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是一项涉及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但目前我国高校的就业指导内容单一,形式落后,缺乏创新和专业化、个性化指导,影响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通过问卷调查表明,现阶段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还缺乏系统性的指导,在内容上缺少就业心理咨询指导,缺少实习、实践环节,尤其创业指导教育这一方面大部分高校还是一个空白……这些都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深入系统地研究。
四、高校就业指导的实践经验
2009年“两会”中,大学生自主创业是一个热点问题,也是重点问题。自主创业是最好的就业。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和产业结构的调整,社会为大学生提供了自主创业的大环境。青年学生要立创业之志,走创业之路,建创业之功,树立自主创业观,通过自主创业解决自己的就业问题。
1.抓紧时间实战训练。通过调查,同学们呼声最高的就是感觉缺乏实战经验,而单位最为关注的也是毕业生的实践经验。目前,有些高校已经与企业等用人单位联合,让企业共同承担培养所需人才的责任,他们不仅为高校学生提供实习、实训、培训基地,提高其实践操作能力,还定期派企业相关人员到高校去作就业指导专题讲座或报告。为学生创造条件,加强与社会及用人单位的有效对接,增强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工科学生还可以直接到企业,让学生在工学结合的环境中,在工学结合的学习过程中,在企业生产的真实环境中,感受企业管理的规范环境,企业文化的人文环境,人际交往的社会环境,按照实际的生产项目、工艺、规范操作要求等进行产品的设计与制造,经历从一名学生向一名职业人和社会人的转换。
2.在创业能力上下工夫。要转变重“就业”轻“创业”的观念,在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上下工夫。曾看过一篇报道,讲的是河北师范大学学生尹立志在大一时和另外5名同学创办了“志翔创业协会”,7个人每人交了10元钱作为协会发展基金,进行自主创业。第一次创业实践是举办旧货交易活动,后又开办了韩语初级班、信息兼职中心和淘宝小屋以及投资“冰吧”项目。不管结果如何,但学生的创业热情值得提倡,在创业过程中,同学们学会了货比三家,学会了如何和商家洽谈。这些项目已经成了该校教学中最鲜活的教学案例,学生们可以从创业实践中学到更多的知识。
3.建立高科技产业园区。“志翔创业协会”的创办,给我们高校创业教育带来一些新思路:国家现在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为大学生免费提供场地、资金支持,高校可通过研究国家政策,并根据学校实际,结合专业特点,以学校的名义为学生注册公司,允许学生以其技术成果或其他智力资本折股参与创业,这样解决了学生缺少资金、缺少场地的困难。该公司可以由学生自主经营、管理,并自负盈亏。公司可以作为学校实习基地,一届一届传下去。另外,学校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特色,建立高科技产业园区。
[参考文献]
[1]肖克奇.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教程[M].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2]杨建勋.心理咨询与治疗[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0.
[3]张小建,王爱文,王月凤.职业指导应用基础[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1999.
[4]瞿振元.大学生职业指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5]姚裕群.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3.
[关键词]高校就业指导
[作者简介]张萍(1974-),女,河北唐山人,河北科技大学唐山分院,政工师,主要从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工作。(河北唐山063000)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1-0095-02
一、高校就业指导的必要性
大学生是国家培养的高级专门人才,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未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坚力量。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高等教育的扩招,使更多的人能够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但是,随之而来出现了一个新矛盾——大学生就业难。在“就业难”一边倒的声势中,就业服务被提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而当前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堪忧,还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所以科学合理地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关系到高等教育改革的稳定进行,关系到科教兴国战略的有效实施,关系到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1.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大学生就业不仅是个人的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因为大学生是社会的一个重要元素,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是衡量整个社会是否和谐发展的重要指标。我国的就业问题已经非常严峻,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是关系国家发展、社会和谐的大事。
2.高等教育大众化目标实现的需要。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是从1999年拉开序幕的。专家们比较普遍的意见是,只有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越来越大,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才能越来越快。虽然目前大学毕业生存在就业难的问题,但是大学扩招依然是大方向,是大势所趋。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保持高等教育又好又快发展的迫切需要。
3.大学生升学、就业、创业的需要。高校的就业指导,就是针对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如何在步入社会前,做好将来的职业打算。就业指导能帮助大学生确定职业发展方向,树立信心和责任感,遵守职业道德,用自己所学知识在实际工作中敬业乐业,脚踏实地地干一番事业;能帮助大学生正确地认识社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教育他们“爱岗敬业”,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不断进取,最终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才。
二、高校就业指导存在的问题
1.领导重视不够,就业指导经费不足。目前许多高校的就业工作没有得到学校高度重视,在就业经费投入方面还严重不足,远没有达到教育部规定的“按不低于学校年度学费的1%拨款”的要求,并且在已下达的经费中,就业经费不到招生经费的一半。目前,还存在“重招生、轻就业”的思想,还没有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由于没有足够的工作经费,还没有形成全员参与的就业工作局面,就业的压力主要集中在招生就业处。
2.师资力量薄弱,专业化程度较低。目前高校就业指导老师大多由辅导员兼任,也有从学校的教辅或行政岗位上调配过来的。虽然有些拥有一定实际经验,但缺乏就业理论知识的支撑,或者虽具备一定就业理论经验,但没有就业实战经验,并且存在整体学历层次不高的状况,缺乏专门的就业指导理论与实践支撑,往往导致高校就业指导与社会需求相脱节,从而影响到就业指导工作的效果,致使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整体满意度偏低。
3.指导目标不明确,满足于就业率的提高。学校是培养人的场所,就业指导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大学生能尽快适应社会并服务社会。因而,我们要树立帮助学生全面成才的观念,鼓励大学生将个人理想与国家需要、市场需要结合起来,立足专业,提升素质,全面成才;要让学生建立市场观念,遵循市场规律,更新就业理念,建立合理配置人才资源反馈机制,提高人才资源配置的水平,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而目前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只偏重与大学毕业生“送出去”,以提高毕业生就业率。
4.指导时间滞后,不能满足大学生的需要。尽管教育部前部长周济在2004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要符合“全程化”的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就业指导应贯穿于大学生活始终。但当前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基本上处于以毕业班学生为对象的指导状态,离“全程化”指导相去甚远。这就造成了大一、大二学生有时间、有精力学习就业指导课程时,学校却没有安排;等到快毕业时,学校安排了相关课程,学生又忙于找工作、考研、写毕业论文而没有时间去听课。这一对矛盾直接影响了就业指导工作的效果。
5.指导形式单一,缺乏个性化的就业心理咨询和辅导。近年来,由于高校不断扩招,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就业率的降低造成一些毕业生就业情绪波动较大,家庭经济和本人思想方面的压力导致一些毕业生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心理问题倾向。另外,高校毕业生还普遍存在就业心理准备不足,心理定位不够,眼高手低,对自我评价不科学,对专业认识不足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造成了学生就业能力与就业心理的不同步,容易失去属于自己的就业机会,正确的就业心理指导势在必行。
三、高校就业指导的对策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十八届大会通过的《关于职业技术教育的建议》中指出:“学习和职业的方向指导,应看成是一个连续过程和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其目的是帮助每一个人在教育上和职业上做出正确的选择。”因此,必须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就业指导。
1.观念要更新。要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就必须转变思想观念,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要勇于创新,不断拓展就业渠道,实现多渠道的就业方式。学校可以通过校企联合积极拓宽就业渠道,建立长期的供需关系;指导学生灵活就业;拓宽交流渠道,增强与社会中介机构的信息交流,增强与外地联合促进人员自由流通;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自谋职业。通过拓宽就业渠道实现毕业生成功就业,使学校发展实现良性循环。还要指导学生树立大众化就业观、竞争就业观、自主就业观、动态就业观、多渠道就业观、自主创业观等新型就业观。
2.领导要重视。学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力度和效果取决于学校领导的态度,推动学校就业指导工作必须落实“一把手”工程,这不但具有很强的象征意义,而且从思想上、机制上解决了执行力的问题。落实一把手工程,就必须使学校领导乃至每一位教职员工充分认识到学校必须按照社会整体发展的要求,有选择地传递价值观念和职业知识,必须对学生职业理想、职业意识和职业行为进行教育引导;落实一把手工程,就必须使学校领导的办学理念变成为渗透到学校中每一个人、每一堵墙的自觉行为;学校的党政一把手更要亲自抓,要调动学校内部各方面力量,就业指导机构要把管理、指导、服务三大功能融为一体,更加注重和强化服务功能,寓服务于指导之中,寓服务和指导于管理之中,努力做到“对毕业生极端的热忱,对大学生职业工作极端地负责任”。
3.队伍要优化。高校就业指导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是推动整个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关键。师资是教育和教学改革的关键和动力,永远是教育活动中的最活跃的因素之一,一支高素质的过硬的专职队伍是就业指导质量的基本保证。学校必须加强对就业指导教师进行规范化、专业化、讲实效的培训,使我们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成为一支专职化、专业化、专家化的队伍。
4.时间要连贯。许多考生报考大学时普遍缺乏明确的工作志愿,毕业时,往往是非大城市、大企业不去;来自中小城市和农村的学生毕业后也都不愿回家乡。一般学生刚入学都没有明确的就业目标。这就需要高校就业指导机构建立全程化、全员化的毕业生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即学校就业指导工作应贯穿于学校教与学的全过程。就业指导要从新生开始,在不同学期安排不同的内容,逐层推进。
5.内容要充实。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是一项涉及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但目前我国高校的就业指导内容单一,形式落后,缺乏创新和专业化、个性化指导,影响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通过问卷调查表明,现阶段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还缺乏系统性的指导,在内容上缺少就业心理咨询指导,缺少实习、实践环节,尤其创业指导教育这一方面大部分高校还是一个空白……这些都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深入系统地研究。
四、高校就业指导的实践经验
2009年“两会”中,大学生自主创业是一个热点问题,也是重点问题。自主创业是最好的就业。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和产业结构的调整,社会为大学生提供了自主创业的大环境。青年学生要立创业之志,走创业之路,建创业之功,树立自主创业观,通过自主创业解决自己的就业问题。
1.抓紧时间实战训练。通过调查,同学们呼声最高的就是感觉缺乏实战经验,而单位最为关注的也是毕业生的实践经验。目前,有些高校已经与企业等用人单位联合,让企业共同承担培养所需人才的责任,他们不仅为高校学生提供实习、实训、培训基地,提高其实践操作能力,还定期派企业相关人员到高校去作就业指导专题讲座或报告。为学生创造条件,加强与社会及用人单位的有效对接,增强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工科学生还可以直接到企业,让学生在工学结合的环境中,在工学结合的学习过程中,在企业生产的真实环境中,感受企业管理的规范环境,企业文化的人文环境,人际交往的社会环境,按照实际的生产项目、工艺、规范操作要求等进行产品的设计与制造,经历从一名学生向一名职业人和社会人的转换。
2.在创业能力上下工夫。要转变重“就业”轻“创业”的观念,在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上下工夫。曾看过一篇报道,讲的是河北师范大学学生尹立志在大一时和另外5名同学创办了“志翔创业协会”,7个人每人交了10元钱作为协会发展基金,进行自主创业。第一次创业实践是举办旧货交易活动,后又开办了韩语初级班、信息兼职中心和淘宝小屋以及投资“冰吧”项目。不管结果如何,但学生的创业热情值得提倡,在创业过程中,同学们学会了货比三家,学会了如何和商家洽谈。这些项目已经成了该校教学中最鲜活的教学案例,学生们可以从创业实践中学到更多的知识。
3.建立高科技产业园区。“志翔创业协会”的创办,给我们高校创业教育带来一些新思路:国家现在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为大学生免费提供场地、资金支持,高校可通过研究国家政策,并根据学校实际,结合专业特点,以学校的名义为学生注册公司,允许学生以其技术成果或其他智力资本折股参与创业,这样解决了学生缺少资金、缺少场地的困难。该公司可以由学生自主经营、管理,并自负盈亏。公司可以作为学校实习基地,一届一届传下去。另外,学校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特色,建立高科技产业园区。
[参考文献]
[1]肖克奇.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教程[M].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2]杨建勋.心理咨询与治疗[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0.
[3]张小建,王爱文,王月凤.职业指导应用基础[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1999.
[4]瞿振元.大学生职业指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5]姚裕群.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