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出知识本位,升华课堂教学

来源 :历史教学·中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k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课堂小结,观照现实,历史思维,历史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9)03-0042-04
   随着新一轮教学改革的进行,教师们对于基础教育课程的定位有了进一步深刻的认识,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目标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并在课堂教学中积极践行。历史学科在立德树人方面有着自身独特的学科优势,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思考。历史学不仅仅是一门学问,更重要的是它本身所负载的培养人、教育人的历史教育功能,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实现从历史教学转向历史教育,以全面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笔者在日常调研听课中发现,教师对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阐释和家国情怀五方面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及相关要求基本能做到耳熟能详,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努力设计、实施,在不同角度、不同程度上有所体现,这些都是好的方面。如果说还有待进一步改进的地方,就是历史课堂小结的设计与实施。
   课堂小结是课堂教学的常规环节,在一般的课堂教学中都会体现,没有哪位教师会在最后一个教学内容讲完后就戛然而止的。但笔者感觉,受传统知识教学惯性的影响,目前有些老师的课堂小结依然停留在一节课的知识梳理上,也就是在结尾部分,重新回顾本节课的相关史实、知识结构、时间线索。有的时候,如果时间允许,还会让学生做一些习题训练,以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这样的课堂小结模式,大家都很熟悉,也延续了很多年。从常规教学模式看,本无可厚非,笔者也不反对在小结环节中对教材内容和知识的强调。但是,如果课堂小结不拘泥于此种模式,而是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体会、认知由本节课所带来的历史启示、正确的价值观念、开阔的历史视野、浓厚的家国情怀、理性的历史思维,以此来提升课堂教学的思想性、教育性,那我们的历史教学就不是仅仅停留在讲述过去的人、过去的事儿上,而是真正转变为“探寻历史真相,总结历史经验,认识历史规律,顺应历史发展趋势”,①真正服务于教育为了学生发展这一本质,也真正实现了历史学的教育价值,使我们的历史课堂从知识本位转向素养本位,从历史教学转向历史教育,从而使整节课在小结中得以升华,教学层次得以提升;教师也不再仅仅是历史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引导学生从历史中汲取经验和教训,从历史中寻找人生启迪和借鉴的引路人。
   如何实现课堂小结的升华?笔者认为可根据新课程理念、教学内容和实际情况,尝试以下几种方式。

一、寻找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联系


   历史教学本身不能完全脱离学生生活的现实社会。“人类历史的积淀,成就了现实的社会状态,历史与现实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②如果说在导入环节,我们带领学生走近历史,那么在我们的课堂小结中,就应该结合适当的教学内容,在引导学生思考历史的同时,回归社會现实。比如新版的部编九年级《世界历史》上册教材中关于古代印度一课,在小结中,我们除了回顾教学内容外,可以对当下印度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种姓制度的影响加以介绍。印度取得独立后,在1950年颁布的宪法中,废除了种姓制度,印度宪法明文规定不准种姓歧视,但是种姓制度依然影响着今天的印度社会,尤其是广大的农村地区。人口占比不到4%的最高种姓婆罗门,占有接近半数的国会议席及2/3的司法权。即便发生自然灾害,贱民也得不到援助。2008年8月,在印度比哈尔邦的阿拉里亚发生洪灾,由于那里是贱民的聚居之所,灾民得不到地方政府的任何协助,大量亡于水患……通过上述材料的引用,可以认识到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印度虽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较快的“金砖四国”,但是这种落后习俗的影响却依然存在, 学生可以进一步思考制约印度发展的历史因素,从历史中认识现实存在的问题。

二、突出历史的镜鉴价值


   唐太宗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作为历史教师,我们的使命不仅仅是传授历史知识和方法,更要以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为己任,使学生通过历史学习,总结历史的经验和教训,真正做到以史为鉴。这可以贯穿于我们的课堂教学中,但是,如果在小结中对此加以引导,能够更加凸显历史教学的价值。如高中历史必修一“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一课,我们的课堂小结往往是回顾秦统一的过程、皇帝制、中央官制、郡县制的确立等,重在强调秦朝结束分裂、实现大一统的重要意义,但是这种历史的进步带来的却是秦朝历经二世而亡,何至于此?“与早期国家相比,大一统国家国力更加强盛,对国家的控制更加严密,但统治缺乏弹性,平均寿命更短”。①由此可引导同学更深刻的认识秦朝大一统的进步性和国家治理方面的局限性,汲取秦朝暴政的历史教训,突出历史的镜鉴价值。

三、坚持正确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


   2017版课程标准要求“历史课程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对人类历史发展进行科学的闸释,将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融入对历史的叙述和评判中”。②通过我们的历史教学,让学生认识历史发展规律,客观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历史观,真正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是历史教师的职责所在。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增强意识,可以在课堂小结中适时适度地加以引导。例如高中历史必修1“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一课,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美国1787年宪法产生的背景、内容、历史意义及评价都有了较为深刻的印象。老师们在本节课的授课中也往往不乏溢美之词。诚然,美国1787年宪法是美国近代发展的奠基石,在美国的历史上具有至关重要的积极意义,但是我们也要引导学生客观认识和评价。例如,在小结中可以引用19世纪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的论断:“美国的联邦宪法,好像能工巧匠创造的一件只能使发明人成名发财,而落到他人之手就变成一无用处的美丽艺术品。”③由此认识到美国的政治体制是美国的政治精英,结合其自身的历史文化背景及国情,所制定出来的符合美国国情的一部宪法,这一体制在美国发扬光大,但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制度标杆。在此,可将习近平主席关于治国理政的讲话介绍给同学:“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是由这个国家的人民决定的。我国今天的国家治理体系,是在我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化的结果。我国国家治理体系需要改进和完善,但怎么改、怎么完善,我们要有主张、有定力。”①教师整合处理这些信息,设计并应用到课堂小结中,可使这节课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引领生发积极向上的正能量。

四、在家国情怀方面增强课堂的感染力


   家国情怀是历史学科诸素养中的价值追求的目标,在新版的高中历史课标中,明确提出了要通过历史学习了解并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认识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多数教师都能够结合教学内容适时渗透思想教育和家国情怀的相关要求。但是,如果在课堂小结环节依然以落实知识为主,那就可能冲淡历史课的价值追求目标。中国近代史的内容,多年来老师不愿讲,学生不愿听,原因就在几乎每节课都在讲中国如何落后挨打、清政府如何妥协投降、不平等条约带来多少危害……其实,中国近代史不仅仅是一部屈辱史,更是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抗争史,无论哪次侵略战争,都会有中国人民的英勇斗争,都会有人为了民族大义挺身而出,即使失败、流血牺牲,也会不懈地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而非坐以待毙。“中华民族为争取民族独立不屈不挠地顽强抗争的民族精神是整个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②如果我们的课堂小结,能够以此入手,使学生从近代每一次战争中体悟到,中国人从来都不乏为国赴死的壮烈之士,中国人能从惨烈失败中警醒奋而救国,从而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民族大义,这节课的意义就不仅仅是讲述失败的战争,更是对学生情感的升华,将家国情怀落地生根。

五、从宏观历史俯瞰教学内容


   2017版高中历史课标在学业质量标准中,对于时空观念的第三层级有如下表述:“能够把握相关史事的时间、空间联系,运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术语对较长时段(如古代、近现代)、较大范围(如跨国家、跨地区)的史事加以概括和说明。”③在过往的历史教学中,从宏观上把握历史,整体认识历史发展的进程,不拘泥于每一节课的史实认知,已经越来越被广大的历史教师所接受。在2015年全国高考天津卷中,就曾经将相距遥远的古代中国和古代罗马,在跨度长达一千年的时段内进行比较,考查学生对较长时段、较大范围史事的概括说明的能力,较好地体现出新课程改革对于学科能力与素质目标的要求,对历史教学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
   那么在我们的课堂小结中,结束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后,再引导学生把本节课的内容,也就是局部的历史,放到整体历史发展进程中去思考,那么学生的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就会更加深刻。“历史学科有其自身特点,从历史发展的整体性和统一性下,观察个体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认识历史发展的内在联系和相互影响。”④比如在高中历史必修1中“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一课,在课堂小结中,我们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思考:
   师:甲午中日战争前一次大规模外来侵略战争是哪一次?
   生:第二次鸦片战争。
   师:从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到甲午中日战争爆发,间隔多少年?
   生:1860~1994年,间隔30多年的时间。
   师:利用这30多年相对和平的时间,清政府做了哪件大事?
   生:清政府开展了洋务运动。
   师:那么为什么到了19世纪末,两场大规模的侵略战争接踵而至,中国再没有时间和机会深化洋务运动,最终签订《辛丑条约》,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由此引发学生的思考,教师再进一步拓展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相关史实)19世纪末20世纪初,伴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完成,资本输出和瓜分世界成为资本主义对外侵略的主要方式,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殖民体系完全确立,在这样的历史潮流面前,中国也无可幸免地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通过这样的小结,学生看到的就不仅仅是本节课两场外来侵略战争,更能够从全球史的角度来认识近代中国的命运发展。

六、拓展历史思维


   新课标在必修课程的教学提示中提到:“建议通过对课程内容的整合,引导学生深度学习,促进学生带着问题意识和证据意识在新情境下对历史进行探索,拓展其历史认识广度和深度。”①并以“世界视野下的中国航海活动与海上贸易”为教学活动示例,通过引导学生了解16世纪中国与世界的海上贸易活动,拓宽学生的世界视野,加强时空观念,深化对历史的理解,体现新视野带来的对史料的新发现和对传统历史问题的新解释。这对我们当前的课堂教学具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一节课的课堂小结中,我们可以尝试将史学研究的新材料、新情景、新观点适当的介绍给学生,引发历史思辨,从而拓展学生的历史思维。例如部编八年级《中国历史》上册“戊戌变法”一课,仍旧以“公车上书”为开篇。如果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介绍相关学术研究討论,必定会破坏课堂教学的连续性和完整性。但是,在本节课的小结中,我们可以将茅海建教授的相关观点加以介绍。2005年,茅海建先生在《近代史研究》第3、4期上发表《“公车上书”考证补》,其基本观点是:“公车上书”是有两个不同的概念,一是由政治高层发动、京官组织的上书,其数量多达31件,签名的举人多达1555人次,且上书已达御前;另一个是由康有为组织的18行省举人联名上书,那是一次流产的政治事件。而且康有为组织的18省联名上书,并不是都察院不收,而是康有为根本没有去送。也就是说,教材上的“公车上书”并未真实发生。
   这一观点的引出必然会引发学生极大的兴趣,教师可以适时地从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等方面引导学生了解相关的历史研究方法。当然,也要说明,目前关于康有为“公车上书”是否存在,在史学界依然存有争议。我们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求证和创新精神,以落实核心素养的相关要求。
   基础教育就是要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定基础。我们的课堂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要体现育人为本。课堂小结并非课堂教学的最重要的环节,一节课的教学重点的突出和教学难点的突破,往往都应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完成。因而,过往的课堂小结要么因为时间不够匆匆带过,要么就是囿于知识梳理。但是,如果我们把课堂小结看做是一节课的点睛之笔,那么其意义就变得尤为重要了。一节好课的情感渲染、视野提升、价值引领都可以在我们的课堂小结中加以展现,从而跳出知识本位,升华课堂教学。
  ①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第1页。
  ② 陈光裕、郑晓峰:《“修昔底德陷阱”试题与高中历史史鉴教育的思考》,《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8年第4期。
  ① 徐蓝、朱汉国:《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版)解读》,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第85页。
  ②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第2页。
  ③ [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董国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209页。
  ①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年,第105页。
  ② 徐蓝、朱汉国:《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版)解读》,第89页。
  ③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版)》,第43页。
  ④ 郑晓峰:《整体史观下的中学历史教学》,《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15年第9期。
  ①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版)》,第17页。
其他文献
关键词 生产关系,封建,资本主义萌芽,剩余产品,产权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0457-6241(2019)13-0026-07   部编初中教材第13课对应2011版课标“从手工工场和租地农场的产生,初步理解近代早期西欧社会经济的重要变化”。之前的第8、9课描述了西欧庄园和中世纪城市的发展,这节课是接叙,而后再接文艺复兴、探寻新航路、早期殖民掠夺、资本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
中图分类号:K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7-6241(2020)08-0003-08  采访时间:2019年10月  采访地点:厦门大学图书馆  采访记录及文字整理:厦门大学历史系博士生王宇谦  问:钞老师,您好!感谢您百忙中接受采访。首先想请您谈谈求学经历,您是如何走上史学研究道路的?  答:我的中学阶段是在家乡陕西省渭南市的瑞泉中学度过的,这是一所位于渭南老城的省级重点中学。那个年代
关键词?演史料研习,三层次对话,历史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 63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演0457-6241(2018)11-0031-04  “史料研习”是指学生对史料进行研究学习,通过对历史思维能力的运用,进而获得历史知识。这种学习活动,适宜采用三层次对话模式。该模式视历史学习为对话,即学生与历史的对话、学生与他人的对话、学生与自我的对话。①  学生与历史的对话,其基本的中介就是史料,对话的缘
摘 要:在极右翼阵营内部联合思想的驱动,以及“德意志帝国党”的大力促进下,德国民族民主党在1964年成立。得益于极为有利的政治经济形势,该党凭借强大的组织力量、有效的政治动员,以及成功的形象打造,在20世纪60年代末迅速崛起。然而,1969年联邦议会选举的失利成为其由盛转衰的拐点。在各种危机的沉重打击下,该党在20世纪70年代迅速衰退,甚至到达了崩溃的边缘。   关键词:德国民族民主党,极右翼,
任何历史研究都要以史料为基础。《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指出,“史料实证是诸素养得以达成的必要途径”。为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化发展和终身发展服务的高中历史课程与教学的基本载体应该是史料,必须以研习史料为中心进行教学设计。下面以“英国工业革命的原因”为例谈谈我们的做法,期引大家之玉。   对历史原因的探讨是学习历史的重要节点。历史学的基本任务是说清楚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其中的主要研
[关键词]史料教学,批判性思维,建构,王安石变法  [中图分类号]6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6)07-0009-06  “批判性”一词来源于希腊文,意为辨别力、洞察力、判断力。批判性思维则指对所学的东西的真实性、精确性、性质与价值进行个人判断,从而对做什么和相信什么做出合理的决策。在历史教学中,批判性思维属于历史的核心思维,赵亚夫先生认为:“批判作为一种思维过
关键词 开放性问题,辛亥革命,历史逻辑,学生主体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0457-6241(2020)13-0061-06   在执教岳麓版必修Ⅰ“辛亥革命”公开课的时候,为了体现“用旧教材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这一教研主题,笔者对教学活动进行了一定的设计。   第一步:引导学生回顾初中所学,解释“辛亥革命”的概念。   第二步:在“辛亥革命”核心概念的统
关键词北洋时期,经济,史料教学,教学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7)15-0049-06  人教版必修二第三单元包括两课内容,即第9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第10课《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单元导言就鸦片战争后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作了概要介绍,其中一句说“辛亥革命后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出现了短暂
18世纪的欧洲存在着严重的社会问题,欧洲各国思想家们在寻求本国解决方案之外,努力从其他文明中探寻救世良方。同一时期的中国社会、经济、文化蓬勃发展,出现了相对繁荣的局面,由于中国在农业经济和社会治理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尤其是中国皇帝的亲耕仪式闻名于世”,被世界许多国家借鉴、效仿。耕耤典礼同样引起了欧洲的关注,法国作家福楼拜曾列举世界上声名显赫的统治者的重农举措:“辛辛纳图斯掌犁,戴克里先种菜,中国
《历史教学(中学版)》2007年第8期刊登了任世江主编的一篇文章——《求真、求实是历史教学的底线》,文章提出:“求真、求实就是要求教学最大限度地接近历史真实,不能在史实方面出现解释性错误,不能出现错误性的理解。”“求真、求实应该作为评价历史教学的通用标准,也应该是平时课堂教学坚守的底线。”笔者对此深以为然。但文章认为,“北美殖民地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与英国的殖民压迫之间的矛盾是北美独立战争爆发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