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教学要“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如何才能达成课标提出的要求呢?这是困扰广大语文教师以及学生的一大难题,尤其是乡镇初中的师生。针对学生作文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笔者认为乡镇初中作文教学必须从掌握学生的学情入手,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注重学生的生活实践和阅读积累,把评改权交给学生,运用多种多样的作文评改方式,“一课一得,得得相连”,如此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关键词:乡镇初中;语文教学;作文教学;存在问题;对策
一谈作文,很多学生就心惊胆颤,不知道如何下笔,即使有些学生能够洋洋洒洒地写完,也难以赢得教师的好评。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教师们更是想方设法,对学生的每篇作文的修改可谓是“精雕细刻”,从字词句篇、布局谋篇等方方面面细细批改,打上分数,末了还不忘写上一段鼓励性评语,但对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却收效甚微。
一、乡镇初中学生作文水平不高的原因分析
笔者从事初中语文教学二十多年,也因深陷写作教学收效不佳这种循环的漩涡中而困惑不解,也曾尝试过运用各种各样的作文教学方法,如引导学生多看书、常写日记、积累生活素材和教学生各种写作技法等等,虽有收获,学生作文水平也有所提高,但这种收获与付出并不成正比。究其原因,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作文教学以应试为根本目的
受多年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们为了追求升学率,往往有意无意地忽视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没有真正重视作文教学,而是把大部分时间花在做应付考试的标准化试题上,一味地为考试而写作,使学生失去写作的热情。笔者对初三两个班的学生做了一次问卷调查,结果表明:为升学毕业考试而写作的学生占86.3%;为将来定合同协议而写作的学生占9.5%;为自己将来工作,当作家而写作的学生占4.2%。教师以考试为目的去教,学生以考试为目的去学,作文教学围绕考试这根指挥棒转,临考复习猜题、押题,甚至是背熟优秀作文,到中考考场直接套题,已成为初中作文教学司空见惯的现象。
(二)教师指导评改随意、不到位
有些语文教师教授写作时很随意,在黑板上写一个作文题目,提几个作文要求就了事;有些教师虽然能进行一些指导,但也只局限于“选材一定要得当,中心一定要突出,布局一定要合理,语言一定要流畅”等苍白无力的说教,至于如何行文才能写出合乎要求的文章,教师本人也是云里雾里,学生就更茫茫然了。
因此,有些学生的作文结构虽基本完整,但内容空洞、缺乏真情实感。对于作文的讲评也是马虎了事,有的老师打一个钩记一个分,连作文的句子通不通顺、有没有错别字根本不知晓,评价语也多是“中心突出,用词得当”“条理清楚,语言流畅”等笼统的词句,这又谈何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呢?
(三)作文教学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
由于忙于应付各种各样的考试,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远离了课外读物,如此一来,学生的作文源泉就越来越匮乏了。于是,他们就编造出“贫困生”“残疾人”“孤儿”等来博同情,博高分,作文内容虚假化,意义拔高化。试想一个没有生活感知的中学生,怎能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呢?
后来,笔者深入分析,学生作文水平不高,关键是他们不知道作文应该如何写才能写得生动,不知道应该如何布局谋篇才能使作文情节跌宕起伏,不知道应该如何刻画才能使人物形象丰满、感人。而这种能力的养成不能一蹴而就,而要通过长时间的有序的训练,要不断鼓励学生对自己的作文进行有针对性的修改。
那么,应该如何训练学生的作文修改能力呢?正在笔者彷徨无章地训练了一段时间后,周華章主任的省级课题的子课题——《立足学情的初中作文过程评价范式的实践与研究》,让笔者看到了一缕曙光,更坚定了自己的探究方向。下面,笔者主要从四个方面来谈谈解决乡镇农村初中作文现状的对策。
二、解决乡镇初中学生作文中存在问题的具体策略
(一)分组合作,互勉互励
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布卢姆提出了“掌握学习理论”,他主张“给学生足够的学习时间,同时使他们获得科学的学习方法,通过他们自己的刻苦努力,应该都可以掌握学习内容”。分层教学法既能使所有学生达到课程标准规定的基本要求,又能使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得到进一步发展,使所有学生从知识、技能和能力方面得到普遍提高。分层教学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够获得成功的体验,这种愉快的情绪,能极大地改善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从而提升教师与学生之间合作与交流的效果。
有鉴于此,语文教师应该把全班学生按作文水平的高低分成六个层次,再从每个层次中各抽取一名学生组成小组。每个小组中,选一个作文水平较高的学生当组长,再选水平中等的学生当助教。每次写完作文,就由小组长组织组内同学互评互改,主要由组长和助教帮助组内同学评改,教师主要抓住组长和助教的作文进行当面批改。这样,不但减轻了教师的工作量,让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去辅导学生写作,而且提高了学生的作文评价水平。同时,同学之间的交流,也让作文水平较差的学生得到了提高,让他们更有兴趣去学习作文。可谓一举多得。
(二)明确评价原则,提高评价水平
当然,让学生自己去评价作文,刚开始时他们也会出现不知道从何入手的问题。因而,刚开始时教师要带着学生尝试去修改几篇作文,让学生知道该从哪几个方面去着手修改、评价作文,甚至要让学生熟悉修改及评价的参考标准,让习作修改有据可依。这样,通过几次的尝试后,学生不但知道该如何修改和评价作文了,写作水平慢慢地得到了提高,而且学生对这种活动充满了兴趣,那些原来不大喜欢写作的学生也不再那么讨厌写作了,写作水平也有了较大的提高。
(三)精雕细琢磨美文
常言道:“文章不厌百回改。”好文章是一改再“改”出来的,作家是不断地“炼”出来的。作文完成后,要让学生进行一改、二改、三改、四改……每次修改完毕就解决一两个问题,这些问题解决了,下一次就提出另外的修改问题。这样,“一课一得,得得相连”,学生的作文水平才会螺旋式提高。
当然,修改评价作文的形式不能一成不变,形式要多种多样,要灵活、新颖,让学生每次都有不一样的感受,都有一定的收获和感悟。比如,可以组内改,也可以交叉改;可以当堂改,也可以课后改;可以教师与学生共同改,也可以让学生与家长一起改……总之,要让学生在修改中得到快乐,在快乐中得到提高。
(四)成果展示,激活原动力
多年的作文教学实践证明:学生的作文是赞出来的。做每一件事,要想有源源不断的动力,关键要让人看到成果,看到希望,才会有继续努力下去的决心和勇气。对初中生来说,更是如此。因此,教师应该定期和不定期展示学生的习作成果。比如:修改完作文后,可以在课堂上宣读优秀作文或是进步很大的作文或是修改新颖的作文,表扬修改水平较高的学生;也可以把优秀的作文“发表”在专门展示作文的园地,又或是上传到家长群里共享;还可以与学生一起把优秀的作文集结成书,有作文被收入该书的学生便可以得到一本;更优秀的作文还会推荐到校报或者其他报刊去发表。学生看到自己的付出有所回报,读书、写作就更意趣盎然了。
美文,就是在这样不断反复的修改中“炼”出来的。每一次的修改都是下一次作文的开始,初中生的作文水平就是在这样的螺旋式上升的循环中不断提高的。乡镇初中学校,由于师资水平参差不齐,资金投入缺乏,教学水平与城区学校还有不小的差距,尤其是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方面的差距更大。但是,只要乡镇语文教师肯埋头苦干,认认真真从平时的作文课基础抓起,从学生的作文修改抓起,相信乡镇初中学生的写作水平将会有更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周华章.初中作文教学中的过程化训练研究[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7.
[2]陈隆升.从“学”的视角重构语文课堂——基于语文教师“学情分析”的个案研究[J].语文学习,2012(06).
[3]李二仿.基于“学情分析”视角的中学语文名师课例研究[D].徐州:江苏师范大学,2014.
[*本文系广东省“十三五”教育科研规划2016年项目“学情视角的初中作文教学的全程优化的实践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关键词:乡镇初中;语文教学;作文教学;存在问题;对策
一谈作文,很多学生就心惊胆颤,不知道如何下笔,即使有些学生能够洋洋洒洒地写完,也难以赢得教师的好评。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教师们更是想方设法,对学生的每篇作文的修改可谓是“精雕细刻”,从字词句篇、布局谋篇等方方面面细细批改,打上分数,末了还不忘写上一段鼓励性评语,但对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却收效甚微。
一、乡镇初中学生作文水平不高的原因分析
笔者从事初中语文教学二十多年,也因深陷写作教学收效不佳这种循环的漩涡中而困惑不解,也曾尝试过运用各种各样的作文教学方法,如引导学生多看书、常写日记、积累生活素材和教学生各种写作技法等等,虽有收获,学生作文水平也有所提高,但这种收获与付出并不成正比。究其原因,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作文教学以应试为根本目的
受多年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们为了追求升学率,往往有意无意地忽视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没有真正重视作文教学,而是把大部分时间花在做应付考试的标准化试题上,一味地为考试而写作,使学生失去写作的热情。笔者对初三两个班的学生做了一次问卷调查,结果表明:为升学毕业考试而写作的学生占86.3%;为将来定合同协议而写作的学生占9.5%;为自己将来工作,当作家而写作的学生占4.2%。教师以考试为目的去教,学生以考试为目的去学,作文教学围绕考试这根指挥棒转,临考复习猜题、押题,甚至是背熟优秀作文,到中考考场直接套题,已成为初中作文教学司空见惯的现象。
(二)教师指导评改随意、不到位
有些语文教师教授写作时很随意,在黑板上写一个作文题目,提几个作文要求就了事;有些教师虽然能进行一些指导,但也只局限于“选材一定要得当,中心一定要突出,布局一定要合理,语言一定要流畅”等苍白无力的说教,至于如何行文才能写出合乎要求的文章,教师本人也是云里雾里,学生就更茫茫然了。
因此,有些学生的作文结构虽基本完整,但内容空洞、缺乏真情实感。对于作文的讲评也是马虎了事,有的老师打一个钩记一个分,连作文的句子通不通顺、有没有错别字根本不知晓,评价语也多是“中心突出,用词得当”“条理清楚,语言流畅”等笼统的词句,这又谈何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呢?
(三)作文教学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
由于忙于应付各种各样的考试,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远离了课外读物,如此一来,学生的作文源泉就越来越匮乏了。于是,他们就编造出“贫困生”“残疾人”“孤儿”等来博同情,博高分,作文内容虚假化,意义拔高化。试想一个没有生活感知的中学生,怎能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呢?
后来,笔者深入分析,学生作文水平不高,关键是他们不知道作文应该如何写才能写得生动,不知道应该如何布局谋篇才能使作文情节跌宕起伏,不知道应该如何刻画才能使人物形象丰满、感人。而这种能力的养成不能一蹴而就,而要通过长时间的有序的训练,要不断鼓励学生对自己的作文进行有针对性的修改。
那么,应该如何训练学生的作文修改能力呢?正在笔者彷徨无章地训练了一段时间后,周華章主任的省级课题的子课题——《立足学情的初中作文过程评价范式的实践与研究》,让笔者看到了一缕曙光,更坚定了自己的探究方向。下面,笔者主要从四个方面来谈谈解决乡镇农村初中作文现状的对策。
二、解决乡镇初中学生作文中存在问题的具体策略
(一)分组合作,互勉互励
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布卢姆提出了“掌握学习理论”,他主张“给学生足够的学习时间,同时使他们获得科学的学习方法,通过他们自己的刻苦努力,应该都可以掌握学习内容”。分层教学法既能使所有学生达到课程标准规定的基本要求,又能使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得到进一步发展,使所有学生从知识、技能和能力方面得到普遍提高。分层教学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够获得成功的体验,这种愉快的情绪,能极大地改善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从而提升教师与学生之间合作与交流的效果。
有鉴于此,语文教师应该把全班学生按作文水平的高低分成六个层次,再从每个层次中各抽取一名学生组成小组。每个小组中,选一个作文水平较高的学生当组长,再选水平中等的学生当助教。每次写完作文,就由小组长组织组内同学互评互改,主要由组长和助教帮助组内同学评改,教师主要抓住组长和助教的作文进行当面批改。这样,不但减轻了教师的工作量,让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去辅导学生写作,而且提高了学生的作文评价水平。同时,同学之间的交流,也让作文水平较差的学生得到了提高,让他们更有兴趣去学习作文。可谓一举多得。
(二)明确评价原则,提高评价水平
当然,让学生自己去评价作文,刚开始时他们也会出现不知道从何入手的问题。因而,刚开始时教师要带着学生尝试去修改几篇作文,让学生知道该从哪几个方面去着手修改、评价作文,甚至要让学生熟悉修改及评价的参考标准,让习作修改有据可依。这样,通过几次的尝试后,学生不但知道该如何修改和评价作文了,写作水平慢慢地得到了提高,而且学生对这种活动充满了兴趣,那些原来不大喜欢写作的学生也不再那么讨厌写作了,写作水平也有了较大的提高。
(三)精雕细琢磨美文
常言道:“文章不厌百回改。”好文章是一改再“改”出来的,作家是不断地“炼”出来的。作文完成后,要让学生进行一改、二改、三改、四改……每次修改完毕就解决一两个问题,这些问题解决了,下一次就提出另外的修改问题。这样,“一课一得,得得相连”,学生的作文水平才会螺旋式提高。
当然,修改评价作文的形式不能一成不变,形式要多种多样,要灵活、新颖,让学生每次都有不一样的感受,都有一定的收获和感悟。比如,可以组内改,也可以交叉改;可以当堂改,也可以课后改;可以教师与学生共同改,也可以让学生与家长一起改……总之,要让学生在修改中得到快乐,在快乐中得到提高。
(四)成果展示,激活原动力
多年的作文教学实践证明:学生的作文是赞出来的。做每一件事,要想有源源不断的动力,关键要让人看到成果,看到希望,才会有继续努力下去的决心和勇气。对初中生来说,更是如此。因此,教师应该定期和不定期展示学生的习作成果。比如:修改完作文后,可以在课堂上宣读优秀作文或是进步很大的作文或是修改新颖的作文,表扬修改水平较高的学生;也可以把优秀的作文“发表”在专门展示作文的园地,又或是上传到家长群里共享;还可以与学生一起把优秀的作文集结成书,有作文被收入该书的学生便可以得到一本;更优秀的作文还会推荐到校报或者其他报刊去发表。学生看到自己的付出有所回报,读书、写作就更意趣盎然了。
美文,就是在这样不断反复的修改中“炼”出来的。每一次的修改都是下一次作文的开始,初中生的作文水平就是在这样的螺旋式上升的循环中不断提高的。乡镇初中学校,由于师资水平参差不齐,资金投入缺乏,教学水平与城区学校还有不小的差距,尤其是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方面的差距更大。但是,只要乡镇语文教师肯埋头苦干,认认真真从平时的作文课基础抓起,从学生的作文修改抓起,相信乡镇初中学生的写作水平将会有更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周华章.初中作文教学中的过程化训练研究[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7.
[2]陈隆升.从“学”的视角重构语文课堂——基于语文教师“学情分析”的个案研究[J].语文学习,2012(06).
[3]李二仿.基于“学情分析”视角的中学语文名师课例研究[D].徐州:江苏师范大学,2014.
[*本文系广东省“十三五”教育科研规划2016年项目“学情视角的初中作文教学的全程优化的实践研究”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