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全国教师资格证改革的推进,各师范类高校学生均面临着通过教师资格证考试的问题。在考试的科目中,通过率比较困难的学科是《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为了更好地提高该学科的课堂教学效果,提升过级率,高校对公共课程的改革势在必行。因为课堂既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场所,也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教育活动的阵地。因此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也能提升高校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教师资格证 专科 公共教育学 课程改革
教育部2017年规定教师资格证师范类毕业发放制度取消,师范类学生参加国家组织的统一考试,考试通过的颁发教师资格证。报考条件为在校专科大二、大三,本科大三、大四学生。改革后将不再有师范生和非师范生的区别。改革后不管是师范生还是非师范生想要做教师都必须参加国家统一的教师资格证考试,方可申请教师资格证。如果申请小学教师资格证,必须通过笔试《综合素质》和《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两个科目的考试,才能进入面试环节。其中《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科目中,教育学科知识占总分值的60%~70%,心理学科知识占总分值的30%~40%,学科教学法的知识占总成绩的50%左右。所以教育学课程的学习效果及学习质量,直接影响到教师资格证的过级率和优秀率。为此,笔者结合10多年小学公共教育学课程的教学经验及对新时期教育理论学习的总结,在对小学公共教育学课堂教学情况现状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几点小学公共教育学改革的建议和意见。
一、小学公共教育学课程教学情况现状及原因
1.学生的课堂投入程度低。教育学课程性质为理论加实践课程。其中理论课程占总课时的90%以上,剩下不到10%的课程为实践课。因为课程理论及逻辑性强,有部分章节与生活实际结合不紧密,所以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较低,造成学生在教育学的课堂学习过程中课堂投入程度低。课堂学习投入程度是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笔者调查发现:在教育学的课堂教学中,整节课能够参与教育活动的人数不到10%,大部分学生或者一开始就从事与教育学课程无关的活动,或者中途转移注意力……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有部分学生觉得课堂教学内容无趣,与生活实际联系不紧密,学了生活中也用不上,还不如自己玩一会,不愿意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还有一部分学生觉得教师的讲课方式“太传统”,黑板、粉笔的教学活动方式,让他们无法接受。还有的学生学习习惯差,自我约束能力弱,没有较强的自我约束能力。教师无论讲解什么内容,他们都不感兴趣,不愿意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沉迷于电子设备中无法自拔。此外,还有些学生学习动机偏激,他们认为在考试前复习一下,背一背老师发的复习题或者学习资料就行了,平时上课根本不用认真听讲,不愿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上面这些错误的观念,最终都导致学生的课堂投入程度低。
2.学生缺乏深度学习的能力。通过调查研究笔者发现,学生获取的知识较为零碎、分散,缺乏整合性;学生间运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存在较大差异,总体水平不高。这表明学生深度学习能力亟待提升,教师应重构新型的课堂文化、构建研究性的教学模式和完善学业评价制度,构建学生深度学习能力评估体系。
3.教师的教学观念落后。有些教师很难对自己的教学活动方式进行彻底变革,他们的教学行为习惯是多年养成的,在短时间内很难改变,以致教学效果不佳。在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中大多数教师采用填鸭式教学、一言堂式教学,从头讲到尾,不考虑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没有做到因材施教。这使得很多学生对教师所讲的内容不感兴趣,不愿意听。
二、解决小学公共教育学课程教学现状的办法
1.改变教师课堂教学模式。由教师讲变为学生和教师一起讲,提高学生的课堂教育投入兴趣。如果教师霸占整个课堂,喋喋不休地讲满整个课堂,最后各个层次的学生可能失去了听课的信心。所以在课堂教育活动设计中教师最好设计一些實践方面的内容,尤其是对部分理论性较强的章节。在这些章节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使用分组教学或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分组教学就是按照教学任务内容的要求,把学生分成若干各活动小组,提前布置教学内容。课堂教学时,各小组选派同学作为“小老师”到讲台上讲解分配的部分教学内容。其他小组同学可以对所讲解的内容进行点评或提出不同的建议。全班参与讨论,各抒己见,提高学生的课堂投入程度。最后,教师点评总结。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就是在课程学习前,教师设计若干个问题和学习任务,这些任务面向全体同学分配,学生可以选择自由组合也可以自己完成教学任务,如同过关斩将一样,学生最后完成任务,到达知识的彼岸。教师只是在学生求助的时候给予必要的指导,其他教学环节不参与学生的活动。教师对于提前完成任务或者任务完成情况较好的学生或小组可以给予适当的奖励。总之,教师的真正本领,不在于他是否会讲述知识,而在于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2.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人们的知识储备、创造潜能绝不是课堂上讲解出来的。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自学能力是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教师应用问题来点燃学生的智慧之火。首先,教师创设开放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主动探求知识,调查搜索、加工、处理应用相关信息,回答或解决现实问题。其次,教师要相信学生有自学能力。在教学中,很多教师仍然对学生一看就明白或稍微思考就能明白的知识去做详细讲解,虽然教师教学态度很认真,但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结果,一堂课讲下来自己很累,学生也没有尝到学习的乐趣。再次,很多学生已经习惯了“教师讲自己听”的被动学习模式,现在要求他们自己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进行主动学习,学会学习,对这些学生来说难免有些不习惯。教师要给这样的学生多方面的积极鼓励,对他们的学习方法进行指导,帮助他们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让他们体会到学习获得成功后的快乐。最后,指导学生掌握自学方法。如加强课前预习,这样既可以保证学生预习的质量,也可以节省课堂上的时间,但老师一定要对预习的情况有所反馈。这种做法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加强理论学习,转变教育观念,提升教育理论素养和人格魅力。俗话说:“教师给学生一杯水的知识容量,自己需要有一条小河的知识储备。”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提升个人的教育理论素养和水平。反之,教师面对的学生也是千差万别的,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所以没有一种万能的教育方式或者教育理念能教育好所有的学生。教师只有不断地加强学习,与时俱进,不断地更新教育观念,最终才能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学习,提升教育能力。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参与程度。
综上所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除了上面提到的几个方面外,还应该适当改变教学评价体系。传统的评价体系认为只要成绩好,就是优秀的学生。这种观点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的能力要求。因此,借教师资格证考试改革的东风,在专科教育学课程课堂教学中进行改革,不但可以提升学生的教育理论和教育素养,而且还可以为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培养真正优秀的合格教师。
参考文献:
崔爽,温恒福.大学生课堂效率低下的原因及改进策略[J].现代教育管理,2014(9).
责任编辑:丁 蔚
关键词:教师资格证 专科 公共教育学 课程改革
教育部2017年规定教师资格证师范类毕业发放制度取消,师范类学生参加国家组织的统一考试,考试通过的颁发教师资格证。报考条件为在校专科大二、大三,本科大三、大四学生。改革后将不再有师范生和非师范生的区别。改革后不管是师范生还是非师范生想要做教师都必须参加国家统一的教师资格证考试,方可申请教师资格证。如果申请小学教师资格证,必须通过笔试《综合素质》和《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两个科目的考试,才能进入面试环节。其中《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科目中,教育学科知识占总分值的60%~70%,心理学科知识占总分值的30%~40%,学科教学法的知识占总成绩的50%左右。所以教育学课程的学习效果及学习质量,直接影响到教师资格证的过级率和优秀率。为此,笔者结合10多年小学公共教育学课程的教学经验及对新时期教育理论学习的总结,在对小学公共教育学课堂教学情况现状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几点小学公共教育学改革的建议和意见。
一、小学公共教育学课程教学情况现状及原因
1.学生的课堂投入程度低。教育学课程性质为理论加实践课程。其中理论课程占总课时的90%以上,剩下不到10%的课程为实践课。因为课程理论及逻辑性强,有部分章节与生活实际结合不紧密,所以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较低,造成学生在教育学的课堂学习过程中课堂投入程度低。课堂学习投入程度是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笔者调查发现:在教育学的课堂教学中,整节课能够参与教育活动的人数不到10%,大部分学生或者一开始就从事与教育学课程无关的活动,或者中途转移注意力……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有部分学生觉得课堂教学内容无趣,与生活实际联系不紧密,学了生活中也用不上,还不如自己玩一会,不愿意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还有一部分学生觉得教师的讲课方式“太传统”,黑板、粉笔的教学活动方式,让他们无法接受。还有的学生学习习惯差,自我约束能力弱,没有较强的自我约束能力。教师无论讲解什么内容,他们都不感兴趣,不愿意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沉迷于电子设备中无法自拔。此外,还有些学生学习动机偏激,他们认为在考试前复习一下,背一背老师发的复习题或者学习资料就行了,平时上课根本不用认真听讲,不愿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上面这些错误的观念,最终都导致学生的课堂投入程度低。
2.学生缺乏深度学习的能力。通过调查研究笔者发现,学生获取的知识较为零碎、分散,缺乏整合性;学生间运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存在较大差异,总体水平不高。这表明学生深度学习能力亟待提升,教师应重构新型的课堂文化、构建研究性的教学模式和完善学业评价制度,构建学生深度学习能力评估体系。
3.教师的教学观念落后。有些教师很难对自己的教学活动方式进行彻底变革,他们的教学行为习惯是多年养成的,在短时间内很难改变,以致教学效果不佳。在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中大多数教师采用填鸭式教学、一言堂式教学,从头讲到尾,不考虑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没有做到因材施教。这使得很多学生对教师所讲的内容不感兴趣,不愿意听。
二、解决小学公共教育学课程教学现状的办法
1.改变教师课堂教学模式。由教师讲变为学生和教师一起讲,提高学生的课堂教育投入兴趣。如果教师霸占整个课堂,喋喋不休地讲满整个课堂,最后各个层次的学生可能失去了听课的信心。所以在课堂教育活动设计中教师最好设计一些實践方面的内容,尤其是对部分理论性较强的章节。在这些章节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使用分组教学或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分组教学就是按照教学任务内容的要求,把学生分成若干各活动小组,提前布置教学内容。课堂教学时,各小组选派同学作为“小老师”到讲台上讲解分配的部分教学内容。其他小组同学可以对所讲解的内容进行点评或提出不同的建议。全班参与讨论,各抒己见,提高学生的课堂投入程度。最后,教师点评总结。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就是在课程学习前,教师设计若干个问题和学习任务,这些任务面向全体同学分配,学生可以选择自由组合也可以自己完成教学任务,如同过关斩将一样,学生最后完成任务,到达知识的彼岸。教师只是在学生求助的时候给予必要的指导,其他教学环节不参与学生的活动。教师对于提前完成任务或者任务完成情况较好的学生或小组可以给予适当的奖励。总之,教师的真正本领,不在于他是否会讲述知识,而在于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2.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人们的知识储备、创造潜能绝不是课堂上讲解出来的。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自学能力是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教师应用问题来点燃学生的智慧之火。首先,教师创设开放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主动探求知识,调查搜索、加工、处理应用相关信息,回答或解决现实问题。其次,教师要相信学生有自学能力。在教学中,很多教师仍然对学生一看就明白或稍微思考就能明白的知识去做详细讲解,虽然教师教学态度很认真,但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结果,一堂课讲下来自己很累,学生也没有尝到学习的乐趣。再次,很多学生已经习惯了“教师讲自己听”的被动学习模式,现在要求他们自己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进行主动学习,学会学习,对这些学生来说难免有些不习惯。教师要给这样的学生多方面的积极鼓励,对他们的学习方法进行指导,帮助他们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让他们体会到学习获得成功后的快乐。最后,指导学生掌握自学方法。如加强课前预习,这样既可以保证学生预习的质量,也可以节省课堂上的时间,但老师一定要对预习的情况有所反馈。这种做法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加强理论学习,转变教育观念,提升教育理论素养和人格魅力。俗话说:“教师给学生一杯水的知识容量,自己需要有一条小河的知识储备。”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提升个人的教育理论素养和水平。反之,教师面对的学生也是千差万别的,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所以没有一种万能的教育方式或者教育理念能教育好所有的学生。教师只有不断地加强学习,与时俱进,不断地更新教育观念,最终才能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学习,提升教育能力。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参与程度。
综上所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除了上面提到的几个方面外,还应该适当改变教学评价体系。传统的评价体系认为只要成绩好,就是优秀的学生。这种观点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的能力要求。因此,借教师资格证考试改革的东风,在专科教育学课程课堂教学中进行改革,不但可以提升学生的教育理论和教育素养,而且还可以为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培养真正优秀的合格教师。
参考文献:
崔爽,温恒福.大学生课堂效率低下的原因及改进策略[J].现代教育管理,2014(9).
责任编辑:丁 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