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高职教育的不断发展,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已被越来越多的学校采纳。通过对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理念的实际性,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本校实施的方式进行探讨,表明工学结合在对实践能力要求高的高职教育中的可行性及迫切性。
【关键词】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存在问题;解决方法
【中图号】G710【文献标示码】A【文章编号】1005-1074(2009)03-0156-01
工学结合与产学研结合相比较为微观,它是一种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形式多种多样,有一年分为三学期,工作与学习交替进行的;也有一个星期几天学习几天工作的;也有每天半天学习半天工作的,等等。无论是什么形式,他们的共同点是学生在校期间不仅要学习而且要工作,也就是半工半读。这里的工作不是模拟的工作,而是与普通职业人一样的参加实际零件的制作的工作。因为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尽早的融入到社会中得到锻炼。学生在工作中,除了要接受企业中的常规管理外,学校还要对其工作情况进行考核,并给予相应学分。
1工学结合理念切合实际
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以职业为导向,以提高学生就业竞争能力为目的,以市场需求为运作平台。美国曾于1961年在福特基金会的支持下进行了一次对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调查。调查形成了“威尔逊—莱昂斯报告”,后又编撰成《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大学计划》一书,于1961年出版。该项调查认为,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给学生带来了以下几方面的利益:使学生将理论学习与实践经验相结合,从而加深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认识;使学生看到了自己在学校中学习的理论与工作实践之间的联系,提高他们理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跳出自己的小天地,与成年人尤其是工人接触,加深了对社会的认识;为学生提供了通过参加实际工作来考察自己能力的机会,也为他们提供了提高自己环境适应能力的机会。学生们亲临现场接受职业指导、经受职业训练,了解到与自己今后职业有关的各种信息,开阔了知识面,扩大了眼界;使学生经受实际工作的锻炼,大大提高了他们的责任心和自我判断能力,变得更加成熟;有助于学生就业,使他们比一般人能更快的融入以后的工作。
2目前存在问题
2.1学生定位不准首先是很多人认为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是中等教育应该实施的教育模式,高等教育主要是学习高深学问,半工半读有损高深的形象。学生定位不准,很多学生认为自己是做办公室的,不需要上一线。学生工作减少了理论知识学习的课时。到目前为止,国际上工学结合教育模式仍然主要在高等教育。高等学校为学生的职业和就业所进行的各项活动丝毫不会降低自己的身价,相反是顺应了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实际需求。美国高等教育思想家克拉克·科尔认为,大学从中世纪起就是为某种专业或职业培养人才的,在当代,就业能力仍然是大学教育目标的重要内容之一,大学应通过专业甚至职业训练使学生掌握就业所必需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2.2学校、企业积极性不高如果采用学校顶岗实习的方式实现工学结合,企业积极性不高。所谓不高是相对学校而言,因为培养人才是学校的主业而非企业的主业,因此企业的积极性没有学校高理所当然。换句话说,在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实施中学校是“主办方”,企业是“协办方”。协办方的积极性除了政府要出台相关政策,如加拿大的免税减税政策,予以鼓励外,主办方有责任设法予以调动。国外的经验告诉我们,这样做确实使学校增加了不少工作和麻烦,但却推动了学校内部体制的改革,加强了与外界的联系,提高了学校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和社会知名度。我国目前很多学校仍然习惯于教学实习的传统办法,将学生成群结队地安排在某一个企业。这样做虽然省力,但效果很不理想。企业不堪重负,仅碍于情面而勉强接受,并无真实的岗位提供给学生实践,最终只能是走过场,学生学不到真本领。因此,提高学校知难而进、敢于啃硬骨头的敬业精神,也许是开展工学结合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如果采用在学校半工半读的方式进行的话,学校教学成本会比以前有大幅度的增加。因为在教学内容上来说,要与企业要求相联系,这样学校就必须培养即懂理论又有良好操作技能的人才,同时要给学生实训必定会消耗不少的材料。学生要通过半工半读获得较好的实践技能,则必须要求学生有相对较多的亲自动手机会,这样学校就必须给学生提供足够多的实训设备。 这样无形之中又增加了学校不少的办学成本。
再则,学生要做好一个合格的零件,必须不断的练,从中发现问题,改进,循序渐进的一个过程。这样材料消耗很是惊人。大部分学校也不愿去承受这样的教学成本。
2.3影响书本知识的学习学生理论学习课时减少影响书本知识学习的问题,国外同样存在,他们的一种解决方法是延长学制;另一种方法是将学生的工作安排在暑假。前者由于国外多为学分制和弹性学制,因此实施起来较为方便。我国目前这方面的条件尚不成熟,应尽快进行相应的改革。后者在我国一些高校试点后得到较好的效果,如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在不影响教学课时的前提下将暑期适当延长,学生通过4个暑期可以有半年多的真实工作经历,毕业时学校给合格的学生颁发由学校和用人单位共同签发的“实践证书”,使学生在就业市场上取得了优势。
3我校机电一体化专业工学结合的实施
3.1我校工学结合实施的形式教学活动的教学情景设计至关重要。实践证明,完成“职业技能/工作岗位”的课堂活动,需要找到一个合适的载体。就工科专业而言,“课堂活动观”下的教学活动,仅靠课堂不行,课堂只能传授知识,缺少技能训练;全凭实训基地也不能完成全部活动任务,实训基地只能训练,缺少知识传授。理想的载体必须是两者的有机结合:“车间——课堂一体化”,它能将孤立的人工背景向仿真、现实的职业情景转变,担当技能培养与知识传授的双重任务,有利于强化学生的职业意识。我校工学结合采用的是半工半读形式,即学生在大一学习完基础知识后,大二期间有一学期实施半天学习理论知识,半天工作的。而半天的理论学习主要是结合后面半天实践操作而进行的,主要采用案例教学的模式进行,具体实际,便于学生学习掌握。在这半年中,学生就是工人,上下班时间及纪律完全按企业要求来规范他们。没有课间休息等,让学生多学些企业文化。主要是为了学生能尽早适应社会。从一年以来的半工半读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明显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相应的理论知识也得到更深一步的理解掌握。从企业反馈情况来看,这类学生很受企业欢迎,经过适当培训,马上就可以上手。而且适应企业能力相对比其他学生要强的多。
3.2通过制作产品来减少教学成本上面已经谈到了因为实训教学成本高导致大部分学校的积极性不高。我校通过自制产品来解决这个问题。这样即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又可以减少教学的实际成本。通过制作实际产品,学生不会象以前实习那样,觉得做出个零件就完事了,而不去追求零件的尺寸及精度要求。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各种加工工种的实际操作,而且学会了各种测量工具的使用,养成了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
3.3具体实施对学生的技能训练仅有实习设备不行,还必须辅之于相应的实习产品。我校通过调查研究,根据市场需求和教学需求,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实训工厂及教研室老师的共同努力,自制研发了新一代双头自动搓绳机。有了定型产品,我们安排二年级学生直接参加产品生产,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技能水平和适应企业生产的能力,同时还增加了经济效益。从而实现了纯消耗性实习向经营型实习的转变。经济效益的提高,为学校补充了实习经费,促进了校内实习厂的建设。 同时学生在参加实践操作的同时,随着技能的不断提高,学生可以完成相应工种的考证。这样学校节省了培训时间和成本,学生也可以顺利完成考证。学校也通过对外承接一些业务,进行对外加工。工厂提供零件图纸及相应要求。学校根据其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做出合乎要求的产品,根据利益获取情况学生获得相应的补贴。这种生产方式不仅使学生对企业实际情况需求有所了解,而且还能提高其积极性,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就业竞争力。一方面,他们理解了“学习”是为“工作”打好基础,“工作”是为“学习”提供保障,理解了社会对人才标准的要求,他们赚取的每一分钱,都要付出艰辛的劳动,经历了从“学校人”到“社会人”,从“学生到员工,从员工到学生”的转变,对吃苦、忍耐、纪律和责任有深刻的理解。
参考文献
[1]刘学文.高职学生顶岗实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
[2]赵香兰.试述精细化管理[J] .河北煤炭,2008,(2).
[3]卢彩晨,李士伟.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J] .教育与职业,2006,(7).
【关键词】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存在问题;解决方法
【中图号】G710【文献标示码】A【文章编号】1005-1074(2009)03-0156-01
工学结合与产学研结合相比较为微观,它是一种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形式多种多样,有一年分为三学期,工作与学习交替进行的;也有一个星期几天学习几天工作的;也有每天半天学习半天工作的,等等。无论是什么形式,他们的共同点是学生在校期间不仅要学习而且要工作,也就是半工半读。这里的工作不是模拟的工作,而是与普通职业人一样的参加实际零件的制作的工作。因为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尽早的融入到社会中得到锻炼。学生在工作中,除了要接受企业中的常规管理外,学校还要对其工作情况进行考核,并给予相应学分。
1工学结合理念切合实际
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以职业为导向,以提高学生就业竞争能力为目的,以市场需求为运作平台。美国曾于1961年在福特基金会的支持下进行了一次对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调查。调查形成了“威尔逊—莱昂斯报告”,后又编撰成《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大学计划》一书,于1961年出版。该项调查认为,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给学生带来了以下几方面的利益:使学生将理论学习与实践经验相结合,从而加深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认识;使学生看到了自己在学校中学习的理论与工作实践之间的联系,提高他们理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跳出自己的小天地,与成年人尤其是工人接触,加深了对社会的认识;为学生提供了通过参加实际工作来考察自己能力的机会,也为他们提供了提高自己环境适应能力的机会。学生们亲临现场接受职业指导、经受职业训练,了解到与自己今后职业有关的各种信息,开阔了知识面,扩大了眼界;使学生经受实际工作的锻炼,大大提高了他们的责任心和自我判断能力,变得更加成熟;有助于学生就业,使他们比一般人能更快的融入以后的工作。
2目前存在问题
2.1学生定位不准首先是很多人认为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是中等教育应该实施的教育模式,高等教育主要是学习高深学问,半工半读有损高深的形象。学生定位不准,很多学生认为自己是做办公室的,不需要上一线。学生工作减少了理论知识学习的课时。到目前为止,国际上工学结合教育模式仍然主要在高等教育。高等学校为学生的职业和就业所进行的各项活动丝毫不会降低自己的身价,相反是顺应了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实际需求。美国高等教育思想家克拉克·科尔认为,大学从中世纪起就是为某种专业或职业培养人才的,在当代,就业能力仍然是大学教育目标的重要内容之一,大学应通过专业甚至职业训练使学生掌握就业所必需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2.2学校、企业积极性不高如果采用学校顶岗实习的方式实现工学结合,企业积极性不高。所谓不高是相对学校而言,因为培养人才是学校的主业而非企业的主业,因此企业的积极性没有学校高理所当然。换句话说,在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实施中学校是“主办方”,企业是“协办方”。协办方的积极性除了政府要出台相关政策,如加拿大的免税减税政策,予以鼓励外,主办方有责任设法予以调动。国外的经验告诉我们,这样做确实使学校增加了不少工作和麻烦,但却推动了学校内部体制的改革,加强了与外界的联系,提高了学校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和社会知名度。我国目前很多学校仍然习惯于教学实习的传统办法,将学生成群结队地安排在某一个企业。这样做虽然省力,但效果很不理想。企业不堪重负,仅碍于情面而勉强接受,并无真实的岗位提供给学生实践,最终只能是走过场,学生学不到真本领。因此,提高学校知难而进、敢于啃硬骨头的敬业精神,也许是开展工学结合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如果采用在学校半工半读的方式进行的话,学校教学成本会比以前有大幅度的增加。因为在教学内容上来说,要与企业要求相联系,这样学校就必须培养即懂理论又有良好操作技能的人才,同时要给学生实训必定会消耗不少的材料。学生要通过半工半读获得较好的实践技能,则必须要求学生有相对较多的亲自动手机会,这样学校就必须给学生提供足够多的实训设备。 这样无形之中又增加了学校不少的办学成本。
再则,学生要做好一个合格的零件,必须不断的练,从中发现问题,改进,循序渐进的一个过程。这样材料消耗很是惊人。大部分学校也不愿去承受这样的教学成本。
2.3影响书本知识的学习学生理论学习课时减少影响书本知识学习的问题,国外同样存在,他们的一种解决方法是延长学制;另一种方法是将学生的工作安排在暑假。前者由于国外多为学分制和弹性学制,因此实施起来较为方便。我国目前这方面的条件尚不成熟,应尽快进行相应的改革。后者在我国一些高校试点后得到较好的效果,如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在不影响教学课时的前提下将暑期适当延长,学生通过4个暑期可以有半年多的真实工作经历,毕业时学校给合格的学生颁发由学校和用人单位共同签发的“实践证书”,使学生在就业市场上取得了优势。
3我校机电一体化专业工学结合的实施
3.1我校工学结合实施的形式教学活动的教学情景设计至关重要。实践证明,完成“职业技能/工作岗位”的课堂活动,需要找到一个合适的载体。就工科专业而言,“课堂活动观”下的教学活动,仅靠课堂不行,课堂只能传授知识,缺少技能训练;全凭实训基地也不能完成全部活动任务,实训基地只能训练,缺少知识传授。理想的载体必须是两者的有机结合:“车间——课堂一体化”,它能将孤立的人工背景向仿真、现实的职业情景转变,担当技能培养与知识传授的双重任务,有利于强化学生的职业意识。我校工学结合采用的是半工半读形式,即学生在大一学习完基础知识后,大二期间有一学期实施半天学习理论知识,半天工作的。而半天的理论学习主要是结合后面半天实践操作而进行的,主要采用案例教学的模式进行,具体实际,便于学生学习掌握。在这半年中,学生就是工人,上下班时间及纪律完全按企业要求来规范他们。没有课间休息等,让学生多学些企业文化。主要是为了学生能尽早适应社会。从一年以来的半工半读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明显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相应的理论知识也得到更深一步的理解掌握。从企业反馈情况来看,这类学生很受企业欢迎,经过适当培训,马上就可以上手。而且适应企业能力相对比其他学生要强的多。
3.2通过制作产品来减少教学成本上面已经谈到了因为实训教学成本高导致大部分学校的积极性不高。我校通过自制产品来解决这个问题。这样即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又可以减少教学的实际成本。通过制作实际产品,学生不会象以前实习那样,觉得做出个零件就完事了,而不去追求零件的尺寸及精度要求。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各种加工工种的实际操作,而且学会了各种测量工具的使用,养成了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
3.3具体实施对学生的技能训练仅有实习设备不行,还必须辅之于相应的实习产品。我校通过调查研究,根据市场需求和教学需求,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实训工厂及教研室老师的共同努力,自制研发了新一代双头自动搓绳机。有了定型产品,我们安排二年级学生直接参加产品生产,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技能水平和适应企业生产的能力,同时还增加了经济效益。从而实现了纯消耗性实习向经营型实习的转变。经济效益的提高,为学校补充了实习经费,促进了校内实习厂的建设。 同时学生在参加实践操作的同时,随着技能的不断提高,学生可以完成相应工种的考证。这样学校节省了培训时间和成本,学生也可以顺利完成考证。学校也通过对外承接一些业务,进行对外加工。工厂提供零件图纸及相应要求。学校根据其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做出合乎要求的产品,根据利益获取情况学生获得相应的补贴。这种生产方式不仅使学生对企业实际情况需求有所了解,而且还能提高其积极性,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就业竞争力。一方面,他们理解了“学习”是为“工作”打好基础,“工作”是为“学习”提供保障,理解了社会对人才标准的要求,他们赚取的每一分钱,都要付出艰辛的劳动,经历了从“学校人”到“社会人”,从“学生到员工,从员工到学生”的转变,对吃苦、忍耐、纪律和责任有深刻的理解。
参考文献
[1]刘学文.高职学生顶岗实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
[2]赵香兰.试述精细化管理[J] .河北煤炭,2008,(2).
[3]卢彩晨,李士伟.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J] .教育与职业,20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