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及物性系统用于不同类型语篇、文体分析的例子屡见不鲜,然而在古诗词鉴赏中的应用却不是很多。从韩礼德的功能语法角度出发,试图对苏轼佳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进行及物系统分析,体会词人的思想观点,探讨其可行性。
【关键词】及物性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可行性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北宋著名词人苏轼的杰出代表作,是独具特色、脍炙人口的传世词篇。作为词中经典,此词的地位早已确立,但将其中的文化与精髓传播于世的道路还很漫长。许多学者从词的主题、创作动机、意象等进行解析,语言学作为一个新的视角,同样值得研究。本文尝试用及物系统,重点分析过程类型与参与者,揭示及物分析如何帮助读者理解诗词主题,加深对语篇意义的认识,阐明及物性理论分析中国文化典籍的可操作性。
一、理论框架:及物系统分析
及物系统分析源于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据此理论,语言的纯理功能(Metafunction)分为三种:概念功能(Ideational Function)、人际功能(Interpersonal Function)和语篇功能(Textual Function) 这三者构成了语言的意义潜势。其中的概念功能是“语言对人们在现实世界(包括内心世界)中的各种经历的表达”。概念功能由多个语义系统构成,最主要的体现形式是及物性系统,其作用在于将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作所为分为若干个过程,即将经验通过语法进行范畴化,从而研究小句如何表达概念意义,并指明与各种过程有关的参与者(Participant) 和环境成分(Circumstantial Elements)。
二、及物系统分析
1.过程类型分析。本文以《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为语料,根据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理论,将其划分为19个小句,并进行及物性过程分析。以下是经过标记的语篇:
明月几时有?(关系)/把酒问青天。(物质、言语)
不知天上宫阙,(心理)/今夕是何年?(关系)
我欲乘风归去,(心理、物质、物质)
唯恐琼楼玉宇,(心理)/高处不胜寒 (物质)
起舞弄清影,(物质、物质)/何似在人间?(关系)
转朱阁,(物质)/ 低绮户,(物质)/照无眠(物质)
不应有恨,(关系)/何事长向别时圆?(物质)
人有悲欢离合,(关系)/月有阴晴圆缺,(关系)/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心理)/千里共婵娟。(物质)
由分析结果可见,物质过程占总过程的50%,关系过程、存在过程和心理过程占总过程的45.5%。由此可见,苏轼的这首词的语篇特点是叙事型为主,描述性为辅,体现了其客观性,也符合词的文体特征。以下将对物质过程、关系过程、心理过程这三个主要过程进行分析。
(1)物质过程分析。在11个物质过程中,7个过程的动作者是人,也就是词人本身,另外4个过程的施动者都是月亮,再现了词人中秋赏月, 奇想天上仙境的景象。
词的上阕以“不知”二句承前设疑,又产生了 “我欲乘风归去”的遐想。“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这两句话表露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整首词的上阕以“把、乘、归、不胜、起舞、弄、”等动词表现词人既留恋人间又向往天上的矛盾心理。下阕由人望月转为月照人,感念人生的离合无常。借用“转、低、照”三个动词描述了夜深月移,既指自己怀念弟弟的深情,又泛指中秋佳节不能与亲人团圆难以入眠的离人。“何事长向别时圆?”相形之下又加重了离人的愁苦。最后一句“千里共婵娟”的“共”字寄予词人的希望,让对明月共同的爱把彼此分离的人结合在一起。
(2)关系过程分析。关系过程在语篇中出现的数量占据第二,表示事物处于某种状态的过程,描述物体的性质特征和物体之间的联系以及物体所处的环境。整首词共出现6个关系过程,集中于“有、是、似”这三个动词。“今夕是何年”一句中的“是”表达了词人对月宫的遐想,想象那一定是一个好日子,所以月才这样圆、这样亮。他很想去看一看,对于明月的赞美与向往之情更推进了一层。“何似在人间”这一句转折开阖,显示了苏轼感情的波澜起伏。词人正是借助关系过程小句的细微描写,传达了自己出世与入世的矛盾,同时也体现了整首词意境豪放而阔大,词人情怀乐观而旷达。
(3)心理过程分析。心理过程表示感觉、反应和认知,表达参与者的感情、想法、和感知等心理活动,涉及两个参与者,即感知者和现象。全词出现了4个心理过程,分别是“不知、欲、恐、但愿”。这四个心理过程的感知者都是词人本身,感知的现象分别是天上的宫阙,乘风归去,琼楼玉宇,以及人长久。词人的思绪在如月光下广袤的清寒世界,天上人间来回驰骋,最终超越一己之喜乐哀愁,将豁达的胸襟与乐观的情调相结合,体现其清雄旷达的风格。
2.参与者分析。参与者是及物系统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参与者的类型、出现的频率以及顺序,我们可以探析其核心内容以及情感变化。分析可知参与者出现频率最高的是我和月光。结合词的主题与背景可知,词人在中秋之夜,喝得酩酊大醉,望着明月,思绪犹如长了翅膀一般在天上人间自由地飞翔。一会失意怅惘而问月,一会豁达开朗而懂月,一会描述月光,一会感慨人世,这首词仿佛是词人与明月的对话,在对话中探讨着人生的意义,可见参与者的出现频率恰好与主题相印证。
总之,从语言学的角度分析诗词,既可从宏观上把握整体框架,又可从微观上了解叙事方式,还可深刻地挖掘其内涵。同时,本文证实了及物性理论在分析中国文化典籍方面是有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
[1]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系统功能语法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
[2]杨妍.《麦琪的礼物》的及物性分析[J].语言应用研究.2013: 135-138.
【关键词】及物性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可行性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北宋著名词人苏轼的杰出代表作,是独具特色、脍炙人口的传世词篇。作为词中经典,此词的地位早已确立,但将其中的文化与精髓传播于世的道路还很漫长。许多学者从词的主题、创作动机、意象等进行解析,语言学作为一个新的视角,同样值得研究。本文尝试用及物系统,重点分析过程类型与参与者,揭示及物分析如何帮助读者理解诗词主题,加深对语篇意义的认识,阐明及物性理论分析中国文化典籍的可操作性。
一、理论框架:及物系统分析
及物系统分析源于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据此理论,语言的纯理功能(Metafunction)分为三种:概念功能(Ideational Function)、人际功能(Interpersonal Function)和语篇功能(Textual Function) 这三者构成了语言的意义潜势。其中的概念功能是“语言对人们在现实世界(包括内心世界)中的各种经历的表达”。概念功能由多个语义系统构成,最主要的体现形式是及物性系统,其作用在于将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作所为分为若干个过程,即将经验通过语法进行范畴化,从而研究小句如何表达概念意义,并指明与各种过程有关的参与者(Participant) 和环境成分(Circumstantial Elements)。
二、及物系统分析
1.过程类型分析。本文以《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为语料,根据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理论,将其划分为19个小句,并进行及物性过程分析。以下是经过标记的语篇:
明月几时有?(关系)/把酒问青天。(物质、言语)
不知天上宫阙,(心理)/今夕是何年?(关系)
我欲乘风归去,(心理、物质、物质)
唯恐琼楼玉宇,(心理)/高处不胜寒 (物质)
起舞弄清影,(物质、物质)/何似在人间?(关系)
转朱阁,(物质)/ 低绮户,(物质)/照无眠(物质)
不应有恨,(关系)/何事长向别时圆?(物质)
人有悲欢离合,(关系)/月有阴晴圆缺,(关系)/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心理)/千里共婵娟。(物质)
由分析结果可见,物质过程占总过程的50%,关系过程、存在过程和心理过程占总过程的45.5%。由此可见,苏轼的这首词的语篇特点是叙事型为主,描述性为辅,体现了其客观性,也符合词的文体特征。以下将对物质过程、关系过程、心理过程这三个主要过程进行分析。
(1)物质过程分析。在11个物质过程中,7个过程的动作者是人,也就是词人本身,另外4个过程的施动者都是月亮,再现了词人中秋赏月, 奇想天上仙境的景象。
词的上阕以“不知”二句承前设疑,又产生了 “我欲乘风归去”的遐想。“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这两句话表露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整首词的上阕以“把、乘、归、不胜、起舞、弄、”等动词表现词人既留恋人间又向往天上的矛盾心理。下阕由人望月转为月照人,感念人生的离合无常。借用“转、低、照”三个动词描述了夜深月移,既指自己怀念弟弟的深情,又泛指中秋佳节不能与亲人团圆难以入眠的离人。“何事长向别时圆?”相形之下又加重了离人的愁苦。最后一句“千里共婵娟”的“共”字寄予词人的希望,让对明月共同的爱把彼此分离的人结合在一起。
(2)关系过程分析。关系过程在语篇中出现的数量占据第二,表示事物处于某种状态的过程,描述物体的性质特征和物体之间的联系以及物体所处的环境。整首词共出现6个关系过程,集中于“有、是、似”这三个动词。“今夕是何年”一句中的“是”表达了词人对月宫的遐想,想象那一定是一个好日子,所以月才这样圆、这样亮。他很想去看一看,对于明月的赞美与向往之情更推进了一层。“何似在人间”这一句转折开阖,显示了苏轼感情的波澜起伏。词人正是借助关系过程小句的细微描写,传达了自己出世与入世的矛盾,同时也体现了整首词意境豪放而阔大,词人情怀乐观而旷达。
(3)心理过程分析。心理过程表示感觉、反应和认知,表达参与者的感情、想法、和感知等心理活动,涉及两个参与者,即感知者和现象。全词出现了4个心理过程,分别是“不知、欲、恐、但愿”。这四个心理过程的感知者都是词人本身,感知的现象分别是天上的宫阙,乘风归去,琼楼玉宇,以及人长久。词人的思绪在如月光下广袤的清寒世界,天上人间来回驰骋,最终超越一己之喜乐哀愁,将豁达的胸襟与乐观的情调相结合,体现其清雄旷达的风格。
2.参与者分析。参与者是及物系统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参与者的类型、出现的频率以及顺序,我们可以探析其核心内容以及情感变化。分析可知参与者出现频率最高的是我和月光。结合词的主题与背景可知,词人在中秋之夜,喝得酩酊大醉,望着明月,思绪犹如长了翅膀一般在天上人间自由地飞翔。一会失意怅惘而问月,一会豁达开朗而懂月,一会描述月光,一会感慨人世,这首词仿佛是词人与明月的对话,在对话中探讨着人生的意义,可见参与者的出现频率恰好与主题相印证。
总之,从语言学的角度分析诗词,既可从宏观上把握整体框架,又可从微观上了解叙事方式,还可深刻地挖掘其内涵。同时,本文证实了及物性理论在分析中国文化典籍方面是有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
[1]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系统功能语法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
[2]杨妍.《麦琪的礼物》的及物性分析[J].语言应用研究.2013: 135-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