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西藏文学》的衰落,国内学者对西藏小说的研究陷入一片空白。近几年以动物作为被书写对象的西藏小说重新引起人们的关注,作者们以新的目光重新审视人类与自然关系的和谐。
【关键词】:西藏小说;动物;和谐
一、小说“动物叙事”的界定及诠释
纵观新时期以来的动物叙事文本可知,动物已经作为“他者”进入人类审美视野,成为诸多优秀小说家书写的对象。国外早已有以“动物叙事”为主题的佳作,如《老人与海》、《与狼共度》、《野性的呼唤》等,它们在世界文学的长廊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在中国的“动物叙事”范畴内,姜戎的《狼图腾》、杨志军的《藏獒》系列、郭雪波的《银狐》,它们凭借自身题材的与众不同以及作者惊人的想象力引起了大家广泛的关注。虽然中国的“动物叙事”截止到2016年,研究成果比较可观。但有一点尚需明确,“动物叙事”始终没有得到主流文学批评家,评论家们的眷顾。中国学界对动物叙事的理论研究常常流于表面,缺乏深度。在这样的情况下,真正想给“动物叙事”下一个相对具体而准确的定义是存在一定难度的,对何谓“动物叙事”也是学界一直在探讨的问题。并非涉及动物的小说都是以动物作为中心,作者通过描写动物去表现作品背后的人 ,重在对人性的深度挖掘。那么这样的小说是否称之为动物叙事?唐克龙于2004年南开大学博士论文《论当代文学中的动物叙事》,认为以动物为叙事主体或与动物有关或涉及动物描写的文学作品都可称为动物叙事。在此基础上,动物叙事可以定义为,首先是要以动物作为相关题材,文本的讲述必须与动物相关。动物在文本叙述中所处的地位并未受到严格的限制,既可以是整篇叙述与倾注表达的中心,也可以是涉及到相关的动物描写,但这相关描写必须与作品的主题思想相关,即文本中的动物形象能体现出它与作品表达内涵相关联的具体意义。
二、小说中的动物形象内涵分析
作品中的藏獒、狼以及其它动物已经不再是原初意义上的作为一个动物种类的物种。作者为了向读者传递更深层次的内涵,唤起大家对动物的尊重与保护,赋予了它们更多人性化的表达。《藏獒》的小说序言中这样写到:“在草原牧民的眼里,狼是卑鄙无耻的盗贼,欺善怕恶,忘恩负义,损人利己。藏獒则完全相反,精忠报主,见义勇为,英勇无畏。狼一生都为自己而战,藏獒一生都为别人而战。”作者这些爱憎分明的表述给人心里留下久久的回响。小说中,藏獒的分工很明确。牧羊狗守护畜群,看家狗守护帐房和碉房,领地狗守护整个西结石草原。在这种分工之下,草原的人们可以安心生活。不再担心受到狼群或者其它动物的伤害。冈日森格和七个孩子从上阿妈草原来到这里,出于对领地的守护,獒王和其他领地狗会想尽办法赶走他们。它们最需要的是忠诚与牺牲,是那种能够保证它们凌驾于一切动物之上的荣誉。是维护人类生命及其财产的勇敢。千百年历史的长河中,狼的形象都是残忍、狡诈、忘恩负义。文学作品中狼作为一个羊的对立面,一直被作家进行反面形象的不同塑造。《藏獒三部曲》、《可可西里狼》驳斥了姜戎《狼图腾》中塑造的狼文化,狼是卑鄙无耻的盗贼,狼为了苟且的生存不惜伤害自己的亲人。在可可西里地区“狼的毛皮颜色是随着季节变化的,冬天它是浅黄色或黄白色,有的甚至是全白色。夏天就会变成草褐色或黄绿色,站在草丛中还能分辨出来,到了秋天,他们又会变成棕黄色,与枯草很相似。”短短几句话可见狼为了生存为了方便猎取,炼就了一身保护色。小说中的狼总是作为另外一种动物的对立面出现,反衬出狼欺软怕硬的天性。小说《可可西里狼》中,当狼们面对它们可以随意挑选的美味佳肴,根本看不上精血衰竭的母羚羊,专吃刚刚出世的小绵羊。对吃不完的小羚羊,母羚羊全部咬死。凡是狼群光顾过的小河边,常常有成百上千只藏羚羊的尸体。狼凶残的本性在对吃羊的时候往往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作者批判的不是维护大自然生态链关键一环中的狼,而是在当下这个物欲横流、人心浮糜中具有“狼性”的人。小说前部分王勇刚在战友以及上级的要求下,不能伤害动物,被迫与动物和谐相处。作者却在王勇刚当兵时期的两件事埋下伏笔,为以后王勇刚又人性蜕化成“狼性”作铺垫。在大家为没有食物无法生存的时候,他举枪射死了与大家朝夕相处的小黄羊喀秋莎。据仁丹才旺说,在可可西里的历史上,还没有一只黄羊被人类用冲锋枪射死。面对牦牛的攻击,三十七道火舌喷向野牦牛群。洁白的雪地被野牦牛的血融化了,清冽的晨气中涌满了野牦牛的血腥味。王勇刚为了得到上好的牛皮,对着挣扎的野牦牛脖子用力的割了几下,将喉管割断。广州之行后回到可可西里地区的王勇刚已经不再是那个恪尽职守维护可可西里秩序的战士,也不再是听上级指挥不伤害动物的战友。王勇刚在广州度过了有钱就可坐豪车抱美女的日子,见识了大都市物欲横流的社会。为了满足自己对金钱的欲望,浩浩荡荡的对可可西里进行开发。对王勇刚来说,可可西里不是仁丹才旺眼中佛爷的礼物,而是一个遍地都是金子的地方。“一百多只冲锋枪发出暴风骤雨般的响声,一波还没有停息,另一波又开始轰响。藏羚羊们还没有清醒过来,就全部倒在了血泊里。有一些中弹后还没有死去的藏羚羊挣扎到小河里,流出的血将河水染的鲜红。”王勇刚对可可西里近乎残忍的掠夺,加速了蜕化成狼性的过程。狗在藏族人民心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它们可以镇服、驱除鬼怪邪恶,保护人的健康安全。因此藏人有不准杀狗、不吃狗肉、也不准虐待狗的习俗。小说《藏獒》中,民国二十七年开始,马步芳的一个汉营进驻到西结石草原,要求各个部落供给牛羊肉和狗肉。号称狗肉王的汉兵营营長说,“你们知道枪杆子是干什么的,一是打藏狗,二是打不让吃藏狗的人”。马步芳不尊重藏族的习俗,这种狼性身上的凶残、贪婪导致藏人只能用战争呵护狗的安全。小说都隐藏着作者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批判,反人类中心主义追求的是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和谐格局。人类是地球生物圈内最先进化成智慧生物的物种,这只能证明人类对于维护自然在整体上的完善承担着更多的责任,而不能像小说中的马步芳、王勇刚等人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追求不正当的利益去随意地控制、改造以及宰割的根据。小说另一方面塑造一批精神高尚、人格健全的人物形象作为新的生态价值楷模,《藏獒》通过对于“父亲”形象成功的塑造,表现出人性难以可贵的仁慈与善良。父亲对于西结古草原,是一个外来者,一个局外人。他很快融入到藏民的生活中,尊重藏民的习俗,还爱被藏民视为家人的狗。一次次帮助前世是阿尼玛卿雪山狮子的刚日森格脱离险境,也想方设法帮助身受重伤却曾经将自己推入死亡边缘的大黑獒那日尽早康复,用自己的坚韧和信念感动了党项罗刹。父亲不仅对狗悲悯仁慈,在与人的关系中同样也得到体现。父亲一心想化解西结古和上阿妈草原之间的仇恨,像对待自己孩子一样一视同仁对待牧民的孩子。教书育人,勤勤恳恳培养上阿妈草原的下一代藏民。杜光辉在作品中借助藏族向导仁丹才旺一再提及藏族同胞对待可可西里的态度来赞扬拥有宗教信仰的人在生态保护方面做的贡献。“在我们藏民心中,可可西里是佛爷的旨意,人们要遭受洪水、野兽、瘟疫的报复,冰山就要融化,洪水要淹没村庄和帐篷,草滩要干涸,变成没有用处的沙漠,牛羊没有草吃,牧人要饿死。太阳不会有温暖,寒冷会冻死人和牲畜。月亮不会有光亮,人们会永远坠入黑暗之中。”藏民对于可可西里的这一态度无不显示了信奉藏传佛教的他们心中那份对于自然及其所孕育的一切生命的敬畏和热爱。正是有着这份敬畏和热爱之心,他们和自然母亲和谐相处,对她百般疼爱和呵护,为了母亲的安康和幸福,他们甘愿付出自己的一切乃至生命。善良的仁丹才旺因为保护可可西里的资源和藏羚羊的安全而遭到残酷的杀害,他的女儿在大学毕业后,放弃了原本安逸舒适的城市生活,到可可西里接替了父亲的工作,守护美丽的可可西里。 三、藏族信仰之万物有灵
作为藏族人的传统宗教苯教是一个十分重视“万物有灵论”的宗教,“万物有灵论”从远古时期就成为人类所共有的宗教信仰形式。按照苯教的观点,在天上、地下、地以及在动植物身上,在太阳、月亮、和湖泊里,都无不存在着灵魂。一个在活着的时候,某一部分灵魂仍然可以离开人的身体,寄托到另外一些有生命的和无生命的动植物或物体之上,而这些动植物或物体,也就成了人们的灵魂寄魂物或寄托处。于是人的生命与寄魂物两者之间,便产生了一种非常密切又特殊的关系,也就是相互依存的关系。随着时代进展,世界上很多民族的万物有灵信仰逐步消失。藏族的万物有灵虽然因为苯教被藏传佛教取代了正统地位,苯教的“万物有灵”观念却没有受到大的冲击,这种观念依然扎根在群众之中。小说《藏獒》中,老喇嘛顿嘎对西结古寺的住持说他梦见一个金色公獒请求他救自己一命,而金色公獒说它前世是阿尼玛卿雪山上的狮子,曾经保护过所有在雪山上修行的僧人。在小说中,冈日森格是草原上神一样的强兽,它像人一样有着独立的品格和情感,在面对任何困难都为了保护自己的主人而去战斗。冈日森格主人是西结古草原仇人上阿妈草原的藏獒,因为它前世是阿尼玛卿雪山上的狮子,任何人都不能伤害它。大家在印象中都认为冈日森格应该战胜草原上所有的藏獒而成为獒王,成为草原的保护神。前世是阿尼玛卿雪山上的狮子为何与众不同,阿尼玛卿雪山在藏民心中有着怎样的特殊的地位。据当地的民间传说,果洛地区原来妖魔横溢,“阿尼”带人们脱离了苦海。他的故事世世代代相传,最终成为创世的神。而玛卿雪山则是这个部族象征意义的具象的中心,于是,口传故事中的祖先,终于与雪山稳固超拔的形象合二为一。《可可西里狼》中,仁丹才旺将可可西里的动物们视如神明和佛爷的圣物,鹰被藏族人们视为神明,是佛爷的神物不可伤害。藏族的“万物有灵”体现在藏族人民认为周围自然界与人的关系是一种社会化的个体之间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人与自然之间可以结成良好的社会以及亲密的血缘关系。这种建立在大自然与人类之间的友好关系有力的批判了一切以人为中心以人为尺度的人类中心主义。
古人遵从“万物有灵”的规则,广泛的崇拜自然。人们崇拜自然是希望在遵从自然规律的条件下发展,阳光普照,雨水滋润,草木茂盛,牛羊肥壮。这是一种善良想象或者是无力改变自然对象的有灵论幻想。随着现代化日益发展,人类片面的追求经济的增长,对工业文明盲目的崇拜,许多古老的东西被人们当作落后的东西抛弃,对物质的追求使人们渐渐忘记了昨天的历史。现代化固然给社会带来巨大进步,同时又带来灾难,这些灾难严重至威胁人类的生存。人类只有摒弃传统的“人定胜天”的观念,尊重自然与人类共同发展的权利,才能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参考文献:
[1]杨志军.藏獒[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2]杨志军.藏獒二[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
[3]杨志军.藏獒.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
[4]姜戎.狼图腾[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
[5]杜光辉.可可西里狼[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0
[6]张艳梅.生态批评.[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
[7]陈佳翼.中国当代文学“动物叙事”的资源谱系.[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14(12):6
[8]廖群.《山海经》中的原始征兆信仰及其民俗学价值[J].民俗研究.2006(2)
[9]朱寶莹.动物形象:小说研究中不应忽视的一隅[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5(1):116
[10]季红真.当代文学中的自然意识.[A].美学新潮第一期
【关键词】:西藏小说;动物;和谐
一、小说“动物叙事”的界定及诠释
纵观新时期以来的动物叙事文本可知,动物已经作为“他者”进入人类审美视野,成为诸多优秀小说家书写的对象。国外早已有以“动物叙事”为主题的佳作,如《老人与海》、《与狼共度》、《野性的呼唤》等,它们在世界文学的长廊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在中国的“动物叙事”范畴内,姜戎的《狼图腾》、杨志军的《藏獒》系列、郭雪波的《银狐》,它们凭借自身题材的与众不同以及作者惊人的想象力引起了大家广泛的关注。虽然中国的“动物叙事”截止到2016年,研究成果比较可观。但有一点尚需明确,“动物叙事”始终没有得到主流文学批评家,评论家们的眷顾。中国学界对动物叙事的理论研究常常流于表面,缺乏深度。在这样的情况下,真正想给“动物叙事”下一个相对具体而准确的定义是存在一定难度的,对何谓“动物叙事”也是学界一直在探讨的问题。并非涉及动物的小说都是以动物作为中心,作者通过描写动物去表现作品背后的人 ,重在对人性的深度挖掘。那么这样的小说是否称之为动物叙事?唐克龙于2004年南开大学博士论文《论当代文学中的动物叙事》,认为以动物为叙事主体或与动物有关或涉及动物描写的文学作品都可称为动物叙事。在此基础上,动物叙事可以定义为,首先是要以动物作为相关题材,文本的讲述必须与动物相关。动物在文本叙述中所处的地位并未受到严格的限制,既可以是整篇叙述与倾注表达的中心,也可以是涉及到相关的动物描写,但这相关描写必须与作品的主题思想相关,即文本中的动物形象能体现出它与作品表达内涵相关联的具体意义。
二、小说中的动物形象内涵分析
作品中的藏獒、狼以及其它动物已经不再是原初意义上的作为一个动物种类的物种。作者为了向读者传递更深层次的内涵,唤起大家对动物的尊重与保护,赋予了它们更多人性化的表达。《藏獒》的小说序言中这样写到:“在草原牧民的眼里,狼是卑鄙无耻的盗贼,欺善怕恶,忘恩负义,损人利己。藏獒则完全相反,精忠报主,见义勇为,英勇无畏。狼一生都为自己而战,藏獒一生都为别人而战。”作者这些爱憎分明的表述给人心里留下久久的回响。小说中,藏獒的分工很明确。牧羊狗守护畜群,看家狗守护帐房和碉房,领地狗守护整个西结石草原。在这种分工之下,草原的人们可以安心生活。不再担心受到狼群或者其它动物的伤害。冈日森格和七个孩子从上阿妈草原来到这里,出于对领地的守护,獒王和其他领地狗会想尽办法赶走他们。它们最需要的是忠诚与牺牲,是那种能够保证它们凌驾于一切动物之上的荣誉。是维护人类生命及其财产的勇敢。千百年历史的长河中,狼的形象都是残忍、狡诈、忘恩负义。文学作品中狼作为一个羊的对立面,一直被作家进行反面形象的不同塑造。《藏獒三部曲》、《可可西里狼》驳斥了姜戎《狼图腾》中塑造的狼文化,狼是卑鄙无耻的盗贼,狼为了苟且的生存不惜伤害自己的亲人。在可可西里地区“狼的毛皮颜色是随着季节变化的,冬天它是浅黄色或黄白色,有的甚至是全白色。夏天就会变成草褐色或黄绿色,站在草丛中还能分辨出来,到了秋天,他们又会变成棕黄色,与枯草很相似。”短短几句话可见狼为了生存为了方便猎取,炼就了一身保护色。小说中的狼总是作为另外一种动物的对立面出现,反衬出狼欺软怕硬的天性。小说《可可西里狼》中,当狼们面对它们可以随意挑选的美味佳肴,根本看不上精血衰竭的母羚羊,专吃刚刚出世的小绵羊。对吃不完的小羚羊,母羚羊全部咬死。凡是狼群光顾过的小河边,常常有成百上千只藏羚羊的尸体。狼凶残的本性在对吃羊的时候往往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作者批判的不是维护大自然生态链关键一环中的狼,而是在当下这个物欲横流、人心浮糜中具有“狼性”的人。小说前部分王勇刚在战友以及上级的要求下,不能伤害动物,被迫与动物和谐相处。作者却在王勇刚当兵时期的两件事埋下伏笔,为以后王勇刚又人性蜕化成“狼性”作铺垫。在大家为没有食物无法生存的时候,他举枪射死了与大家朝夕相处的小黄羊喀秋莎。据仁丹才旺说,在可可西里的历史上,还没有一只黄羊被人类用冲锋枪射死。面对牦牛的攻击,三十七道火舌喷向野牦牛群。洁白的雪地被野牦牛的血融化了,清冽的晨气中涌满了野牦牛的血腥味。王勇刚为了得到上好的牛皮,对着挣扎的野牦牛脖子用力的割了几下,将喉管割断。广州之行后回到可可西里地区的王勇刚已经不再是那个恪尽职守维护可可西里秩序的战士,也不再是听上级指挥不伤害动物的战友。王勇刚在广州度过了有钱就可坐豪车抱美女的日子,见识了大都市物欲横流的社会。为了满足自己对金钱的欲望,浩浩荡荡的对可可西里进行开发。对王勇刚来说,可可西里不是仁丹才旺眼中佛爷的礼物,而是一个遍地都是金子的地方。“一百多只冲锋枪发出暴风骤雨般的响声,一波还没有停息,另一波又开始轰响。藏羚羊们还没有清醒过来,就全部倒在了血泊里。有一些中弹后还没有死去的藏羚羊挣扎到小河里,流出的血将河水染的鲜红。”王勇刚对可可西里近乎残忍的掠夺,加速了蜕化成狼性的过程。狗在藏族人民心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它们可以镇服、驱除鬼怪邪恶,保护人的健康安全。因此藏人有不准杀狗、不吃狗肉、也不准虐待狗的习俗。小说《藏獒》中,民国二十七年开始,马步芳的一个汉营进驻到西结石草原,要求各个部落供给牛羊肉和狗肉。号称狗肉王的汉兵营营長说,“你们知道枪杆子是干什么的,一是打藏狗,二是打不让吃藏狗的人”。马步芳不尊重藏族的习俗,这种狼性身上的凶残、贪婪导致藏人只能用战争呵护狗的安全。小说都隐藏着作者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批判,反人类中心主义追求的是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和谐格局。人类是地球生物圈内最先进化成智慧生物的物种,这只能证明人类对于维护自然在整体上的完善承担着更多的责任,而不能像小说中的马步芳、王勇刚等人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追求不正当的利益去随意地控制、改造以及宰割的根据。小说另一方面塑造一批精神高尚、人格健全的人物形象作为新的生态价值楷模,《藏獒》通过对于“父亲”形象成功的塑造,表现出人性难以可贵的仁慈与善良。父亲对于西结古草原,是一个外来者,一个局外人。他很快融入到藏民的生活中,尊重藏民的习俗,还爱被藏民视为家人的狗。一次次帮助前世是阿尼玛卿雪山狮子的刚日森格脱离险境,也想方设法帮助身受重伤却曾经将自己推入死亡边缘的大黑獒那日尽早康复,用自己的坚韧和信念感动了党项罗刹。父亲不仅对狗悲悯仁慈,在与人的关系中同样也得到体现。父亲一心想化解西结古和上阿妈草原之间的仇恨,像对待自己孩子一样一视同仁对待牧民的孩子。教书育人,勤勤恳恳培养上阿妈草原的下一代藏民。杜光辉在作品中借助藏族向导仁丹才旺一再提及藏族同胞对待可可西里的态度来赞扬拥有宗教信仰的人在生态保护方面做的贡献。“在我们藏民心中,可可西里是佛爷的旨意,人们要遭受洪水、野兽、瘟疫的报复,冰山就要融化,洪水要淹没村庄和帐篷,草滩要干涸,变成没有用处的沙漠,牛羊没有草吃,牧人要饿死。太阳不会有温暖,寒冷会冻死人和牲畜。月亮不会有光亮,人们会永远坠入黑暗之中。”藏民对于可可西里的这一态度无不显示了信奉藏传佛教的他们心中那份对于自然及其所孕育的一切生命的敬畏和热爱。正是有着这份敬畏和热爱之心,他们和自然母亲和谐相处,对她百般疼爱和呵护,为了母亲的安康和幸福,他们甘愿付出自己的一切乃至生命。善良的仁丹才旺因为保护可可西里的资源和藏羚羊的安全而遭到残酷的杀害,他的女儿在大学毕业后,放弃了原本安逸舒适的城市生活,到可可西里接替了父亲的工作,守护美丽的可可西里。 三、藏族信仰之万物有灵
作为藏族人的传统宗教苯教是一个十分重视“万物有灵论”的宗教,“万物有灵论”从远古时期就成为人类所共有的宗教信仰形式。按照苯教的观点,在天上、地下、地以及在动植物身上,在太阳、月亮、和湖泊里,都无不存在着灵魂。一个在活着的时候,某一部分灵魂仍然可以离开人的身体,寄托到另外一些有生命的和无生命的动植物或物体之上,而这些动植物或物体,也就成了人们的灵魂寄魂物或寄托处。于是人的生命与寄魂物两者之间,便产生了一种非常密切又特殊的关系,也就是相互依存的关系。随着时代进展,世界上很多民族的万物有灵信仰逐步消失。藏族的万物有灵虽然因为苯教被藏传佛教取代了正统地位,苯教的“万物有灵”观念却没有受到大的冲击,这种观念依然扎根在群众之中。小说《藏獒》中,老喇嘛顿嘎对西结古寺的住持说他梦见一个金色公獒请求他救自己一命,而金色公獒说它前世是阿尼玛卿雪山上的狮子,曾经保护过所有在雪山上修行的僧人。在小说中,冈日森格是草原上神一样的强兽,它像人一样有着独立的品格和情感,在面对任何困难都为了保护自己的主人而去战斗。冈日森格主人是西结古草原仇人上阿妈草原的藏獒,因为它前世是阿尼玛卿雪山上的狮子,任何人都不能伤害它。大家在印象中都认为冈日森格应该战胜草原上所有的藏獒而成为獒王,成为草原的保护神。前世是阿尼玛卿雪山上的狮子为何与众不同,阿尼玛卿雪山在藏民心中有着怎样的特殊的地位。据当地的民间传说,果洛地区原来妖魔横溢,“阿尼”带人们脱离了苦海。他的故事世世代代相传,最终成为创世的神。而玛卿雪山则是这个部族象征意义的具象的中心,于是,口传故事中的祖先,终于与雪山稳固超拔的形象合二为一。《可可西里狼》中,仁丹才旺将可可西里的动物们视如神明和佛爷的圣物,鹰被藏族人们视为神明,是佛爷的神物不可伤害。藏族的“万物有灵”体现在藏族人民认为周围自然界与人的关系是一种社会化的个体之间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人与自然之间可以结成良好的社会以及亲密的血缘关系。这种建立在大自然与人类之间的友好关系有力的批判了一切以人为中心以人为尺度的人类中心主义。
古人遵从“万物有灵”的规则,广泛的崇拜自然。人们崇拜自然是希望在遵从自然规律的条件下发展,阳光普照,雨水滋润,草木茂盛,牛羊肥壮。这是一种善良想象或者是无力改变自然对象的有灵论幻想。随着现代化日益发展,人类片面的追求经济的增长,对工业文明盲目的崇拜,许多古老的东西被人们当作落后的东西抛弃,对物质的追求使人们渐渐忘记了昨天的历史。现代化固然给社会带来巨大进步,同时又带来灾难,这些灾难严重至威胁人类的生存。人类只有摒弃传统的“人定胜天”的观念,尊重自然与人类共同发展的权利,才能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参考文献:
[1]杨志军.藏獒[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2]杨志军.藏獒二[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
[3]杨志军.藏獒.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
[4]姜戎.狼图腾[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
[5]杜光辉.可可西里狼[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0
[6]张艳梅.生态批评.[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
[7]陈佳翼.中国当代文学“动物叙事”的资源谱系.[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14(12):6
[8]廖群.《山海经》中的原始征兆信仰及其民俗学价值[J].民俗研究.2006(2)
[9]朱寶莹.动物形象:小说研究中不应忽视的一隅[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5(1):116
[10]季红真.当代文学中的自然意识.[A].美学新潮第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