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古品”循环生活

来源 :读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xsx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我沉迷于“中古品”。这个词在日本和韩国非常流行,意思是“二手物品”。循环利用“中古品”,既便宜又节约资源,不失为一种绿色生活哲学。
  一开始,我卖书给二手书交易平台。屋内书满为患,我便索性开展另类大扫除,把读后觉得不必收藏的书整理出来,扫描条形码,将信息上传到二手书交易平台。平台马上预约快递员上门回收,方便快捷。换回的书费,我又用来下单买了几本自己想看的书。收到的二手书,都经过了消毒处理,套着塑封,像新书一般,品相超出预期,令我兴奋不已。于是我循环卖书、买书,不知不觉,书读得比往常多了一倍。
  买卖二手书并非稀奇事,几年前,我在澳大利亚就逛过一家二手书店。店主是个老奶奶,她说,她对二手书更有感情。一本旧书,多少烙有旧主人的印记,扉页上的签名、书中零散的阅读痕迹,把它传递给新的读者,能让它焕发新的生命和价值,漂泊中,见灵魂。
  除了书,买卖“中古品”还可以延伸到各种物件。我将家里闲置的衣服和背包,挂到某网络平台售卖,没想到短短一周时间,就卖掉7件衣物,赚回1000多元。在平台上逛了一段时间后,发现其货品之丰富,远超我的想象。比如,家养的博美狗妈妈超生了一窝狗宝宝,主人开价0.01元,几乎是无偿赠送,为自家的博美幼犬寻求有爱心的主人。也有人将自己上课记录的《中国新聞传播史》的笔记挂了上去,售价4元。还有人在售卖已经摔碎成两块的欧泊,让人惊讶的是居然有不少人点了“想买”。原来,并不是完好的物品才可以转卖,摔碎的物品仍然可卖,也许经买家二度加工打磨后,便可变废为宝。
  有一种喜悦,叫实现可回收货品的循环利用。各取所需,两全其美。这个世界很奇妙,被你视如草芥的东西,在别人眼中可能价值连城。
  (月亮狗摘自《新民周刊》2020年第3期)
其他文献
一  那一天在漫长的等待后终于到来。  解禁前夜,北方交通大学嘉园公寓的学生,从一楼宿舍扯出插线板,接上台灯,在楼前开了场台灯晚会。  有星斗,有蝉鸣,晚会上有同学表演吹笛子,虽然吹不出音,但所有人拼命鼓掌。  第二天下午4点40分,夏日的阳光格外明亮,公寓区的警戒线被撤去,300余名学生欢呼着下楼,高唱《团结就是力量》。  同一时刻,北京皂君庙东里29号楼内,解禁的居民同样欢呼着下楼,但很快被亲
期刊
大雨过后,春天来了。我先是看见河水变得异常清澈,鱼苗被水草纠缠,只好不停地翻腾辗转,可是,一旦摆脱水草,它们就要长成真正的鱼;一群蜜蜂越过河水,直奔梨花和桃花,我便跟随它们向前奔跑,一直奔到桃树和梨树底下,看着它们从桃花飞到梨花,再从梨花飞到桃花,埋首,匍匐,大快朵颐,间或张望片刻,似乎是怕被别人知晓此处的秘密。而后,群蜂不经意地眺望,但都将被震慑——远处的山峦之下,油菜花的波浪仿佛从天而降,没有
期刊
《扮作花神的萨斯基亚》1634年  如果为青春画一幅肖像,会是什么模样?  早在17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晚期的杰出画家伦勃朗用几乎一年一幅的自画像回答了这个问题。他沉迷于戏剧性的光线,推崇质朴厚重的风格。与其他热爱游历的艺术家不同,伦勃朗一生没有离开过故土荷兰,却凭借高超的艺术造诣声名远播。  在大量的自画像和为亲人、爱人、友人绘制的肖像画中,伦勃朗的人生叙事逐渐明朗。可是,他的一生依然过于传奇,仍
期刊
今天,物理学家之所以会孜孜不倦地探寻能够一统天下的万有理论,也是出于与牛顿相同的愿景,即希望能够发现可以作为人类已知的、宇宙各方面基础的秩序,并让宇宙的每个组成部分都各归其位,将它们放在适当的位置上。科学家赫胥黎有一句名言:“科学的最大悲剧是,一个丑陋的事实往往会杀死一个美丽的假说。”他的意思是,优雅的理论是科学的目标,当某个事物与优雅的理论相悖,或令理论复杂化时,科学便会遭遇最大的悲剧。  然而
期刊
据说,古时有三位勇者。  一位是北宫黝。该先生受不得一点儿委屈,“不受于褐宽博,亦不受于万乘之君”,别管你是布衣百姓还是大国君主,惹了他,他就跟你翻脸;“恶声至,必反之”,怎么骂过来的,怎么原样骂回去,或者索性拔刀相向。  北宫黝大概是个侠客,闲下来也许还写点儿杂文。另一位勇者孟施舍可能是武士或将军,他的勇比较简便:不管对方是小股来袭还是大军压境,一概“视不胜,犹胜也”,不管是否打得过,先打了再说
期刊
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变化的世界,或者一个网络化的世界。  不过,网络化并不等于互联网化,互联网只是一种工具。考察历史,人类社会的网络一直存在,从过去的书信到电子邮件,从火车到飞机,从电报到电话,变化的是工具,网络的本质并没有变。即使当下无处不在的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也只是加速了人类的网络化而已。  《人类网络》这本书,就从不同层面审视了看不见的人类网络。作者马修·杰克逊是斯坦福大学经济学教授、美国
期刊
静物·花〔日〕永山裕子水彩  这是鸟儿们回来的日子  静物·花 〔日〕永山裕子 水彩  这是鸟儿们回来的日子——  零零落落——一只或两只——  仿佛是依依不舍。  这是天空重新明亮的日子——  似乎六月的魔术未曾离去——  荡漾着蓝色和金色。  你的诡诈不可能瞒过蜜蜂——  但你这逼真的障眼法  几乎让我深信不疑。  甚至那些种子都在为你做证——  趁着暖意,温柔地送出  一片怯生生的葉子。  
期刊
火神山医院没有夜晚。病房的窗户朝着走廊,走廊的那头还是病房。道路还在施工,满是泥泞,素白的建筑间,人们穿着防护服行走。看起来,这里更像一个临时搭建的剧组。吴尚哲和外婆  吴尚哲就在这里。她是个编剧,一个多月前还在北京的办公室构思医疗甜宠剧,现在,她一家四口都成了疫情统计中的数字:有重症,有确诊,有疑似,有密切接触者。26岁的她为了照顾89岁的外婆,成为少有的从方舱医院转到火神山医院的轻症患者,她对
期刊
这个下午,我完成了手头的长篇小说,立即开始构思下一部。工作狂,金牛座,闲不下来,命苦。  第三部长篇小说,我想写写我的父亲。  写作这么多年,从杂文到小说,我一直想写他的故事,然而提笔竟是这么无力和无能。理由非常简单,对父亲的故事,我知道得不多。或者应该说,我知道得非常少。  我祖父是獨生子,我父亲也是独生子,我母亲那边有许多长辈亲戚,但我父亲这边,半个不剩。我茫然无头绪,难以找到足够的素材。我父
期刊
这天我租了一辆共享摩托,还车时把它停在罗浮宫旁杜丽乐花园外面,这边靠塞纳河岸,河边有一排书摊,就是那些著名的塞納河旧书摊,但比20年前少了很多很多。就是在那里,我看见了《昨日的世界》,这本书摆在路边显眼的位置,被干净的透明胶纸包装,无丝毫折痕,一点不像旧书,售价9欧元(约合人民币69元)。这时,书摊老板走近我,说:“茨威格的名著,他临死前写的。”  这本书我读过舒昌善的中文译本,那是很久以前的事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