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校企合作 服务区域经济

来源 :职业·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x5528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校企合作在技工教育体系中虽然不是新话题,但依然是影响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其模式涉及到招生、教学、教研教改、就业等环节,这些都是技工院校广泛关注的重点,具有普遍的现实意义和推广价值。沐浴着“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春风,技工院校应抓住难得的历史机遇,努力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推进技工教育校企合作的持续发展,提高人才的质量,增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湖南省经济贸易高级技工学校系行业办学,多年来始终坚持“面向社会,着眼行业”,始终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坚持走校企合作的道路,赢得了行业和社会赞誉,取得了显著的办学效果和良好的社会效应。
  一、校企合作的两大成果
  1.发挥优势,服务行业经济
  学校前身为湖南省粮食技工学校,现为全省粮食行业唯一的学校、湖南省粮食行业培训中心、粮食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有着雄厚的行业师资力量。本土粮食企业、湖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湖南聚宝金昊农业高科有限公司着眼自身的长远发展,与该校进行了深度合作。第一,早在2008年就主动与学校合作,开办粮食工程专业“聚宝金昊”班,公司承担学生的部分学费,设立覆盖面40%的奖学金,让学生尤其是农村学生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第二,学校的专业老师深入公司生产一线,参与企业的技术改选;企业的技术骨干则参与教学计划的制定,请进学校为学生授课;企业高层也多次来校授课,讲授企业文化、企业规章制度等,让学生在离校前就对未来工作的单位有所认识。这样一来,老师成了企业的专家,企业的专家成了学校的老师,形成了互动和谐的局面。第三,企业将学校定为员工招聘和培训基地,学校视企业为学生的实习和就业基地。企业有员工需要进行岗前培训或技能提高的全部送到学校来,由学校负责进行个性化培训;学校的学生需要实习或工作的,由企业提供实习或就业岗位。
  随着湖南粮食行业“千亿产业”“百亿物流”两大工程的全面推进,需要大批基层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制度受到广大粮食企业的高度认同。到目前为止,岳阳盈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耒阳绿海粮油有限公司、常德广积米业有限公司等粮食行业企业已正式向学校表达了合作意向,行业校企合作前景广阔。
  2.对接本土,服务区域经济
  长沙正在打造“中国工程机械之都”,中联重科、三一重工、山河智能三驾工程机械马车并驾齐驱。学校跟进长株潭城市群“两型”产业发展步伐,找准定位,依托优势专业加强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力度。已启动的订单班有与中联重科合办的“焊接技术中联班”,与三一重工合办的“数控加工三一班”。这些企业冠名班学制都是三年,前二年在学校进行理论与实践结合学习,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各占50%,增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第三年去公司顶岗实习。合作过程中,企业的技术人员参与学校教学计划的制定,并定期指导教学工作;顶岗实习时由单位经验丰富的师傅一对一指导,实习结束后就地转为正式员工上岗。
  二、存在问题
  校企合作虽然有了实质性的进展,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合作意识不强
  据分析,目前校企合作存在“学校热、企业冷”的问题。大部分企业还没有把人力资源当作重要的战略资源来强调,在企业缺工或短工时才招聘。有些企业认为基层技术工人和一般操作工人只是“熟练工”,只要在工厂培训几天就可以上岗,没有必要进行过长时间的培训。
  2.合作层次不高
  就目前而言,大部分校企合作的层次都是停留在学生毕业定点就业和定点招聘的层次上。即使企业参与学校教学计划的制定,也只局限在公共课程方面,专业课程尤其是企业的特有工艺等课程很难在学校的课堂上讲授,企业担心在培训过程中生产工艺、产品核心技术泄露,企业的知识产权得不到保护。
  3.合作平台不完善
  现阶段的校企合作大部分是学校或企业为了自身的发展与对方沟通联系。企业缺乏长远眼光,没有建立完善的人力资源体系,把校企合作作为解决用工困难的手段,缺乏长期参与的热情。学校缺乏主动服务企业的理念,把校企合作当做解决教育资源短缺和就业渠道不畅的手段,没有作为深化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突破口。政府尚未介入,没有形成协议契约关系,缺少有效的平台,造成了校企合作信息的不畅通。
  4.政策扶持力度不够
  我国校企合作的配套政策、措施较少,扶植、鼓励政策不多,政府在校企合作中的支持力度不够,引导、规划和协调能力需进一步加强。
  三、推进校企合作的建议
  1.增强创新意识,提倡合作精神
  校企合作需要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要大力加强对校企合作的宣传和引导,使企业深刻认识到校企合作对技术创新能力培育和竞争力打造的重要意义,弘扬诚信品德,崇尚合作精神,加速校企合作体系的发展。
  2.改革教学模式,吸引企业参与
  (1)摒弃传统思维,向企业输送好用的人才。企业招人不是招“最好”的,而是招“最好用”的。从一入学开始就对学生进行择业指导,引导他们树立事业发展的长远打算,让他们愿意踏踏实实从工厂一线做起,这种爱岗敬业的态度才是企业用人时最看重的。
  (2)企业参与教学,实现和谐“共振”。教学计划由企业和学校共同制定,在教学中渗透企业的文化,让企业直接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进行产学合作教育。邀请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和行业专家担任专家指导委员,随时为学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支招”。
  (3)用动手能力说话,赢得企业认同。就业顺利的关键在于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认可。着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学校应加大对实训的重视程度,为学生的实验实训提供条件,实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让学生利用假期赴企业车间进行顶岗实习。
  3.制定有关政策,做到有据可依
  有关部门应制定校企合作相关政策,确保校企合作健康发展。由于校企合作关系具有动态性,一个学校或一个专业可以对应多个企业,一个企业也可以对应多所学校,因此,在学校和企业相互选择过程中必然存在竞争。此外,技工院校和企业具有平等的法律地位,任何一方都不能凭借经济实力凌驾于他方之上。因此,为保障校企合作关系的相对稳定和健康发展,有关部门应制定校企合作的相关政策。此外,学校与企业要建立“契约式”合作关系,签订合作协议,探索订单合作、资金合作、教学合作、研发合作及产业合作等多种合作方式。通过签订契约确保校企合作的目标具有稳定性,有利于双方的长期合作。合作内容具有确定性,在专业设置、培养方式、合作形式等方面有明确的规定;合作权益具有保障性,双方均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信守做出的承诺。这样就能有效规范了双方合作的行为,保障校企合作的稳定开展,防止短期行为和流于形式。
  总之,技工院校要推进“校企合作”,就必须找准双方的利益共同点,形成学校与企业的动力机制。学校要根植于企业之中,学校的专业建设一定要有鲜明的特色,要以特色求声誉,依靠专业特色吸引企业的合作与支持。同时,学校自身要定位为“服务”角色,以服务为宗旨,依靠服务求支持;要从“能解决实际问题”入手,要以贡献求发展,才能实现互利互惠、合作共赢。
  (作者单位:湖南省经济贸易高级技工学校)
其他文献
高等教育大众化使得大学毕业生猛增,从而使其就业形势日益严峻。“毕业即失业”的阴影导致新的读书无用论开始抬头,部分学生对前途和采采失去信心,开始“挥霍”大学生活。大学阶
学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就要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借助心理疏导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两者结合、相辅相成,培养学生做人的良好素养,以期很好地适应社会。  一、什么是心理健康教育  首先,需要弄清楚什么是心理健康。一般认为,心理健康是指各类心理活动正常、关系协调、内容与现实一致,和人格处在相对稳定的状态。所以,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要把人的心境或人格
赵女士系某酒业集团销售部副经理,为工作需要,公司为其配备轿车一辆。此间,赵女士在推销工作中为另外一家酒厂销售白酒谋利,经公司严肃批评后,仍暗中谋利。公司决定与赵女士解除劳
<正> 水利部2004年2月9日发文,对江苏省水利厅报送的二河闸初设报告进行了批复。批复中同意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对该初设报告的审查意见。 二河闸位于江苏省洪泽县高良涧镇
近年来,有些院校在工业设计专业的新教学计划中提出了“课程环”的构想。这样的教学模式试图把先前自成一体的课程有机地融解在数个相对的小系统中,进而形成以课题设计为中心
期刊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和国家从战略高度出发制定的正确决策,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社会的第五次改革。与前四次改革不同的是,这次改革非常全面,充分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有助于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繁荣农村文化事业,加强县文化馆、乡镇图书馆和文化站、村文化室等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使文化工作者深入乡村,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
企业赢得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之一是对人力资源的充分利用,培养具有高承诺的员工。企业文化对企业实现自身的目标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通过对一个小型企业的调查,分析、论证企业
摘 要:目前中职语文的教学还存在一些不足与问题,而增强教学的有效性是完善语文教学方法的重要手段。本文分析了中职语文教学所面临的问题,并简单探讨了增强中职语文教学有效性的策略,包括使教学内容变得合理化、了解学生具体特征以及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关键词:中职语文 教学 有效性  在中职学校当中,语文是一门基础文化课,而增强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将能够使中职学生的各方面素质得到一定提升,进而有利于学
长江科学院工程质量检测中心(以下简称"检测中心")是长江科学院从事工程质量检测、试验的一个重要部门.自1993年通过国家级计量认证,1998年通过计量认证复查换证评审后,在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