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村留守儿童是我国高速城镇化过程中产生的一个庞大而特殊的群体。近年,留守儿童的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成为了制约我国国民素质整体提高和影响社会稳定和谐发展的隐忧。目前,我国留守儿童主要以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为主,而处在青春期、叛逆期的留守初中生更特殊、更严重。处于这个阶段的留守初中生长期缺少父母的关爱,存在严重的孤僻、冷漠等心理问题和无目标、无追求等思想问题。感恩励志教育是解决留守初中生各种问题的有效途径,加强对留守初中生的感恩励志教育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通过感恩,知恩教育,激发他们对学习的热情,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
一、农村留守初中生感恩励志教育现状分析
(一)学生感恩意识淡薄,人生目标渺茫
我校是一所粤北偏远山区农村初级中学。据调查,2013年春季学期全校约300总学生数中就有近70%的学生是留守儿童。这些留守初中生年龄在12~15岁之间,正处于青春叛逆期。这些学生近50%是从小学低年级起一直独立生活,从小缺少关爱,导致他们与父母的亲情疏远。留守初中生普遍存在感恩意识淡薄,上进心不强,具体表现为:只知受惠,不知感恩;只知索取,不知付出。在处理同学关系、师生关系中往往以自我为中心,不能与人为善。另一方面,留守儿童长期缺少父母的监管与引导,学习基础普遍较差,他们缺乏学习信心和端正的学习态度,没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学习目标,部分男生甚至有混日子的现象。
(二)家庭教育缺失,监管力度欠缺
由于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在外,没有办法照顾孩子,绝大多数孩子是由年迈的祖父母、外祖父母等祖辈来照顾,也有一小部分由其他的亲戚来照看。由于老人们一般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一些,对孙辈较为溺爱,只重孙辈们的身体健康,在教育方面不怎么在意。而其他亲戚因为留守儿童不是自己的孩子,可能会出于各种原因放任自流,导致对留守儿童的监管不力甚至根本不管。
(三)学校德育工作力度不够,感恩励志教育流于形式
当前,大部分农村学校不注重德育,只是把德育挂在口头上,成为了迎接上级检查的一种形式。对于感恩励志教育,许多学校、教师更是没有进行过相关的理论研究和对策探讨,偶尔举行一次活动也是唱唱感恩励志歌曲,生搬照套、流于形式,没有起到实际教育效果。
二、学校感恩励志教育的主要策略
(一)创设“感恩励志”教育氛围,营造感恩励志教育的育人环境
目前约束性德育教育无法使德育教育本身与体验者之间发生有效的情感关联,也不能使体验者个体把有关的道德知识与一定的实际道德情境有机结合起来,发生实际的体验,因而无法保证道德教育的实效。所以我们首先要创设一个感恩教育的和谐环境,在校园文化布置和校园活动上力呈“感恩励志”主题,通过校园环境的物化和人文环境的建设营造氛围,让学生经常受到氛围的熏陶,耳濡目染,在浓厚的“感恩励志”氛围中体验、实践,在良好的人文环境中学习、成长。
(二)重视主题活动的开展,丰富“感恩励志”教育的形式
为解决对留守学生的教育问题,学校应把“感恩励志”教育作为留守学生德育教育的切入点,学校德育活动、学科竞赛紧紧围绕“感恩励志”教育,开展各种形式多样的“感恩励志”主题活动。以下是我们在进行感恩励志教育研究中采用的主要活动。
第一,结合母亲节、父情节、教师节等各种节日,开展体验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体验父母、老师及社会各行劳动者的辛苦。如“一日护蛋(仔)行动”“照顾一天幼儿”“我当一天老师(班主任)”“做一天清洁工人”“做一天家务”等,结合体验算好亲情帐,开展感恩行动。
第二,开展“励志成才好少年”“校园美德少年”等评比活动,通过评比树立榜样,表彰先进。
第三,组织观看亲情、励志影片,唱感恩歌曲,通过学生学生喜爱的形式,触动他们内心的情愫,从而达到教育目的。
第四,围绕“感恩励志”开展征文、演讲、讲故事、手抄报等各种学科竞赛和文体活动,给学生搭建抒发情感的平台。
第五,发挥主题班会在感恩励志教育中的特殊作用。在常见的感恩励志教育形式中,主题班会内容和形式相对多样,发挥空间较大。主题班会多样的形式,集视觉、听觉、感觉于一体,更能打动学生,起到显著的教育作用。
(三)发挥学科德育阵地的作用,加强学科感恩励志教育渗透
《中学德育大纲》中指出:各科教学是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最经常、最基本的途径,它对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学科是德育教育的主阵地,开展“感恩励志”教育活动还可以与学科教育相结合,利用学科教材资源进行感恩励志教育的渗透。在学科渗透教育中,促进教师观念的转变,充分认识对学生进行感恩励志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此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搭建亲子互动桥梁,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
儒家传统讲“父母在,不远游”,我们现实的状况却是“孩子在,父母游”。因留守而缺少家庭的亲情温暖,因父母的远离而丧失家庭教育的环境,这是留守学生在家庭教育上面临的困境,也是导致留守学生种种问题的根本原因。因此,要做好留守学生的感恩励志教育,我们还需充当留守学生和家长之间的桥梁,如开通情感驿站,鼓励学生给父母写信,倾诉内心的情感;开通亲情热线,让家长在百忙中抽空给学生电话,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
教育实践中我们深深体会到:农村留守初中生需要感恩励志教育。在缺少“关爱”的环境下,更需要教育留守学生“知恩”,体验父母、老师、同伴、身边人对自己的关爱、帮助;教育留守学生学会“感恩”,爱父母、爱老师、爱同伴、爱身边的人,乃至发展到爱自然、爱祖国等。面对严峻的形式,我们以感恩励志教育作为德育工作的突破口,作为素质教育的切入点,通过对农村留守学生进行系统的感恩励志教育,感化留守学生麻木的心灵,教育他们知恩进而学会感恩,以知恩、感恩激发他们内心的动力和责任感,行感恩事,做感恩人,从而树立理想目标,成为一个奋发向上的人。
一、农村留守初中生感恩励志教育现状分析
(一)学生感恩意识淡薄,人生目标渺茫
我校是一所粤北偏远山区农村初级中学。据调查,2013年春季学期全校约300总学生数中就有近70%的学生是留守儿童。这些留守初中生年龄在12~15岁之间,正处于青春叛逆期。这些学生近50%是从小学低年级起一直独立生活,从小缺少关爱,导致他们与父母的亲情疏远。留守初中生普遍存在感恩意识淡薄,上进心不强,具体表现为:只知受惠,不知感恩;只知索取,不知付出。在处理同学关系、师生关系中往往以自我为中心,不能与人为善。另一方面,留守儿童长期缺少父母的监管与引导,学习基础普遍较差,他们缺乏学习信心和端正的学习态度,没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学习目标,部分男生甚至有混日子的现象。
(二)家庭教育缺失,监管力度欠缺
由于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在外,没有办法照顾孩子,绝大多数孩子是由年迈的祖父母、外祖父母等祖辈来照顾,也有一小部分由其他的亲戚来照看。由于老人们一般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一些,对孙辈较为溺爱,只重孙辈们的身体健康,在教育方面不怎么在意。而其他亲戚因为留守儿童不是自己的孩子,可能会出于各种原因放任自流,导致对留守儿童的监管不力甚至根本不管。
(三)学校德育工作力度不够,感恩励志教育流于形式
当前,大部分农村学校不注重德育,只是把德育挂在口头上,成为了迎接上级检查的一种形式。对于感恩励志教育,许多学校、教师更是没有进行过相关的理论研究和对策探讨,偶尔举行一次活动也是唱唱感恩励志歌曲,生搬照套、流于形式,没有起到实际教育效果。
二、学校感恩励志教育的主要策略
(一)创设“感恩励志”教育氛围,营造感恩励志教育的育人环境
目前约束性德育教育无法使德育教育本身与体验者之间发生有效的情感关联,也不能使体验者个体把有关的道德知识与一定的实际道德情境有机结合起来,发生实际的体验,因而无法保证道德教育的实效。所以我们首先要创设一个感恩教育的和谐环境,在校园文化布置和校园活动上力呈“感恩励志”主题,通过校园环境的物化和人文环境的建设营造氛围,让学生经常受到氛围的熏陶,耳濡目染,在浓厚的“感恩励志”氛围中体验、实践,在良好的人文环境中学习、成长。
(二)重视主题活动的开展,丰富“感恩励志”教育的形式
为解决对留守学生的教育问题,学校应把“感恩励志”教育作为留守学生德育教育的切入点,学校德育活动、学科竞赛紧紧围绕“感恩励志”教育,开展各种形式多样的“感恩励志”主题活动。以下是我们在进行感恩励志教育研究中采用的主要活动。
第一,结合母亲节、父情节、教师节等各种节日,开展体验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体验父母、老师及社会各行劳动者的辛苦。如“一日护蛋(仔)行动”“照顾一天幼儿”“我当一天老师(班主任)”“做一天清洁工人”“做一天家务”等,结合体验算好亲情帐,开展感恩行动。
第二,开展“励志成才好少年”“校园美德少年”等评比活动,通过评比树立榜样,表彰先进。
第三,组织观看亲情、励志影片,唱感恩歌曲,通过学生学生喜爱的形式,触动他们内心的情愫,从而达到教育目的。
第四,围绕“感恩励志”开展征文、演讲、讲故事、手抄报等各种学科竞赛和文体活动,给学生搭建抒发情感的平台。
第五,发挥主题班会在感恩励志教育中的特殊作用。在常见的感恩励志教育形式中,主题班会内容和形式相对多样,发挥空间较大。主题班会多样的形式,集视觉、听觉、感觉于一体,更能打动学生,起到显著的教育作用。
(三)发挥学科德育阵地的作用,加强学科感恩励志教育渗透
《中学德育大纲》中指出:各科教学是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最经常、最基本的途径,它对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学科是德育教育的主阵地,开展“感恩励志”教育活动还可以与学科教育相结合,利用学科教材资源进行感恩励志教育的渗透。在学科渗透教育中,促进教师观念的转变,充分认识对学生进行感恩励志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此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搭建亲子互动桥梁,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
儒家传统讲“父母在,不远游”,我们现实的状况却是“孩子在,父母游”。因留守而缺少家庭的亲情温暖,因父母的远离而丧失家庭教育的环境,这是留守学生在家庭教育上面临的困境,也是导致留守学生种种问题的根本原因。因此,要做好留守学生的感恩励志教育,我们还需充当留守学生和家长之间的桥梁,如开通情感驿站,鼓励学生给父母写信,倾诉内心的情感;开通亲情热线,让家长在百忙中抽空给学生电话,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
教育实践中我们深深体会到:农村留守初中生需要感恩励志教育。在缺少“关爱”的环境下,更需要教育留守学生“知恩”,体验父母、老师、同伴、身边人对自己的关爱、帮助;教育留守学生学会“感恩”,爱父母、爱老师、爱同伴、爱身边的人,乃至发展到爱自然、爱祖国等。面对严峻的形式,我们以感恩励志教育作为德育工作的突破口,作为素质教育的切入点,通过对农村留守学生进行系统的感恩励志教育,感化留守学生麻木的心灵,教育他们知恩进而学会感恩,以知恩、感恩激发他们内心的动力和责任感,行感恩事,做感恩人,从而树立理想目标,成为一个奋发向上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