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依据江苏省教科所马成荣所长2009年10月在南通市职业教育改革实验工作第二次推进会上提出的力争让学生在课堂中“动起来,活起来,笑起来”的要求,面对大部分中职生在完成学业上处于“底分盲动”挑战及缺失,文章试图从关注课堂人力资源视域,确立适合职教特点的“两以一性”的互动教学思想(以动立课,以互兴学,注重过程性),探析互动课堂方略和课堂教学互动情况观察评价细目。
关键词:互动教学;方略;观察
1.课堂互动教学中的一些缺失
(1)课前没有准备。
主要表现在:上课伊始教师创设教学情景之后,就让学生按照导学提纲进行合作互动。教师没有给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的时间,学生也没有进行充分的预先自主学习,对本堂要学的知识点还没有了解和熟悉,就开始合作互动,其交流效果是低下的。
(2)方式流于形式。
在互动课堂教学上,我们可以看到小组合作互动学习的形式。但是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在部分教师的课堂上,小组合作互动学习只是一种形式,缺乏实质性的合作互动。主要表现在:一是合作互动学习的内容没有交流价值,小组合作前缺少让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也就是先自主学习),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学生间的合作不够主动;二是教师没有给学生充裕的合作互动时间;三是忽视了对学生合作互动技能的训练与培养。有些教师组织学生讨论流于形式,为讨论而讨论。有些不需要讨论的问题,也在组织讨论;有些问题需要讨论,但只给不到一分钟的时间,学生还没说上两三句话,就草草收场。
(3)教师游离界面。
互动的课堂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把时间还给学生。我们的老师基本这样做了,但在听课中也发现,在学生互动时,教师只是站在讲台上,或看教案,或摆弄教具,或四处张望,就是不肯走下讲台,深入到学生当中去。好像学生互动起来之后,教师就可以彻底“解放”了。实际上,在互动课堂教学过程中,并不意味着教师责任的减轻,相反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要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每堂课上,都会有一些非常积极的参与者,也会有一些很被动的参与者,或者根本不参与者。作为教师,要特别关注那些没有参与的学生在干什么。教师的任务是调动这些学生的积极性,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在学生小组互动的时候,教师不是等待,不是观察,也不是干自己的其他事情。教师应成为小组讨论的一员,参与其中,并对小组学习的过程做必要的指导。教师在巡视过程中,要关注讨论的进程,了解各组讨论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以便及时点拨,适时调控。
(4)互动偏重认知。
在听课中发现,不少课堂教学内容偏颇,多认知互动,少情感态度、价值观互动和行为互动。因而课堂导学中缺乏教师与学生真诚的内心沟通,缺乏与学生真挚的情感交流。
(5)互动机会不均。
有的教师虽然在导学过程中,实现了互动,也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但调动的却是少数同学的积极能动性,而绝大多数同学仍然处于压抑状态。
互动中教育机会不均现象,主要体现在互动的机会上。教师因为有在规定时间内要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的主观愿望,所以往往会根据不同学生给予不同的交流机会。
(6)互动关系松散。
课堂互动形式主要分为四种类型;①师个互动(即教师行为指向学生个体的师生互动)。这种行为通常表现为提问与应答、评价与反馈以及个别辅导等,它是互动过程最常用的一种方法。②师班互动(即教师行为指向全班学生群体的师生互动)。这种互动常见于组织教学、课堂讲授、课堂评价、集体朗读等过程中。③生生互动(即学生与学生间的交流合作)。这种互动方式常见小组合作、评价、补充朗读等过程中。④师组互动(即老师的行为指向小组的互动)。常见于老师针对小组群体的讲解、辅导、点拨、评价等。这种互动方式是最被老师们忽视的。在多数的导学互动教学课堂里,老师们过分依赖师班互动、师个互动,忽略了生生互动和师组互动。其实这四种互动方式是有机结合的,应巧妙灵活地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中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领悟到互动的真谛,学生才能真正的受益。
(7)互动没有质度.
表现一:在教学中,一部分教师为增加互动频度,有意识地增多课堂提问的频率。表面看来,课堂气氛异常活跃,而对于学生下边的表现,教师全然不顾。只是陶醉于自己创出的“热闹”的课堂气氛里,但学生对自己应该学到什么,学会什么,并不是十分清楚,甚至有些学生连课后作业都无法完成,可以说是得不偿失。
表现二:在平常的教学中,我们经常会看到由于学生没有按照老师事先预设的轨道上进行,或由于学生的吞吞吐吐,或由于学生的答非所问,教师就害怕不必要的枝节末叶的出现和时间的浪费,就毫无顾忌地打断学生的发言,这些“蜻蜒点水式”的师生互动,只能是形式上的互动。
2.课堂互动教学的方略
(1)转变教学观念是互动的前题。
教师在互动课堂教学中,由“教学”向“导学”转变,“教”与“导”仅一字之差,但其中的深刻涵义和两者之间的差别,部分老师还没有真正的体会出来。学生的乐学、会学离不开教师的导学。教师在导学中,既要重视自主学习,又要学会有效的指导,这就需要教师转变观念,重新定位,以适应这种发展的需要。
(2)教师自我提升是互动的基石。
互动课堂教学,由于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课堂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吃透教材,精心备课,谋划好如何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所学的知识,并且使学生掌握。这对教师更是一种教学上的鞭策和督促。我认为:有些教师没有把课堂还给学生,没有让学生之间有效互动,没有和学生有效互动,没有利用学生提出的一些生成性问题,这是对自己教学准备不充分的回避,是对自己教学功底的怀疑,是对课堂驾驭能力的不自信。在互动教学中,对教师的高要求至少有两方面:一是教师要以自身素质,影响和培养学生良好的素质。要通过导学互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激发求知欲望,纯化学习动机,掌握学习方法。二是教师要提高业务水平,优化教学过程与方法的设计,提高互动的含金量。
(3)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是互动的先导。
教师对教学内容深度和广度的确定,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生的现有智力水平和最近“发展区”。同时积极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所以教师要准确地了解学生什么知识是已经掌握的,了解学生接受的能力、爱好、性格特点等等。只有这样,导学互动课堂教学才能扎实有效。
(4)精心设计导学导单是互动的保证。
导单的设计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导学互动是否能有效开展的关键。如果教师在导单中创设的问题大多数是描述事实、简单的问答和单纯的习题,或一些纯模仿性的,那么这样的问题缺乏思维含量,很难实现师与生、生与生之有效的互动。教师在导纲中只有创设一些具有一定思考性、探究性、趣味性或能引起学生认知冲突的问题与讨论话题,才能实现师生、生生之间有效的互动。
(5)挖掘人情资源是互动的动力。
中职学生是教师每一堂课构成的宝贵人情资源。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独立的、平等的。教师不能居高临下对待学生,学生也不必唯师是从,师生间要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激励。教师要从神圣的讲台上走下来,从成人文化中走出来,真诚地走进学生的文化,走近学生身边,去聆听他们的心声,和学生成为朋友。对教师而言,不仅要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群体、个体之间的关系,也要处理好与各小组之间的关系。教师可以作为小组的一员参与小组的学习活动,也可以作为小组顾问,为学生提供信息,辅导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只要把学生当作朋友和知已,多一些理解、鼓励、宽容,这样学生的思维就会更加活跃,探索热情就会更加高涨,合作互动的欲望就会更强,互动课堂就会更加生气勃勃。
(6)师生合作是互动的推手。
在划分合作小组时要注意合理搭配,将内向的同学与善谈外向的同学组合,将成绩偏差的与成绩好的学生组合,并兼顾男女比例,以保证学生最大限度地互补,互相帮助,发展智力,培养能力,使小组合作在短期内便能获得成效。
(7)师生双向交流是互动的载体。
教师创设了有效的问题,学生必须是先经过自主学习,再进行同桌交流或小组合作讨论,在完成问题回答后,教师应给予有效的反馈,而不是简单判断学生回答的对与错,或简单地予以更正。教师的介入行为是:如果学生回答正确、完整,则一定要给予明确的积极的评价。如果学生回答不足甚至错误,则要引导其找出错误并加以改正,或指导学生弄清楚回答的根据和理由,通过再思考来修正先前的回答;或要求其他学生补充或修正他的回答。这样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才是扎实有效的,但这种方式却是老师们最为忽视的。对学习感兴趣、学习主动性强的学生宜采用生生互动的方式;对学习不感兴趣、学习自觉性差的学生宜采用师生互动的方式;对学习有抵触情绪、学习主动性极差的学生宜采用支配性为主、操纵性为辅的互动策略,也可交换运用。
关键词:互动教学;方略;观察
1.课堂互动教学中的一些缺失
(1)课前没有准备。
主要表现在:上课伊始教师创设教学情景之后,就让学生按照导学提纲进行合作互动。教师没有给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的时间,学生也没有进行充分的预先自主学习,对本堂要学的知识点还没有了解和熟悉,就开始合作互动,其交流效果是低下的。
(2)方式流于形式。
在互动课堂教学上,我们可以看到小组合作互动学习的形式。但是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在部分教师的课堂上,小组合作互动学习只是一种形式,缺乏实质性的合作互动。主要表现在:一是合作互动学习的内容没有交流价值,小组合作前缺少让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也就是先自主学习),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学生间的合作不够主动;二是教师没有给学生充裕的合作互动时间;三是忽视了对学生合作互动技能的训练与培养。有些教师组织学生讨论流于形式,为讨论而讨论。有些不需要讨论的问题,也在组织讨论;有些问题需要讨论,但只给不到一分钟的时间,学生还没说上两三句话,就草草收场。
(3)教师游离界面。
互动的课堂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把时间还给学生。我们的老师基本这样做了,但在听课中也发现,在学生互动时,教师只是站在讲台上,或看教案,或摆弄教具,或四处张望,就是不肯走下讲台,深入到学生当中去。好像学生互动起来之后,教师就可以彻底“解放”了。实际上,在互动课堂教学过程中,并不意味着教师责任的减轻,相反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要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每堂课上,都会有一些非常积极的参与者,也会有一些很被动的参与者,或者根本不参与者。作为教师,要特别关注那些没有参与的学生在干什么。教师的任务是调动这些学生的积极性,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在学生小组互动的时候,教师不是等待,不是观察,也不是干自己的其他事情。教师应成为小组讨论的一员,参与其中,并对小组学习的过程做必要的指导。教师在巡视过程中,要关注讨论的进程,了解各组讨论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以便及时点拨,适时调控。
(4)互动偏重认知。
在听课中发现,不少课堂教学内容偏颇,多认知互动,少情感态度、价值观互动和行为互动。因而课堂导学中缺乏教师与学生真诚的内心沟通,缺乏与学生真挚的情感交流。
(5)互动机会不均。
有的教师虽然在导学过程中,实现了互动,也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但调动的却是少数同学的积极能动性,而绝大多数同学仍然处于压抑状态。
互动中教育机会不均现象,主要体现在互动的机会上。教师因为有在规定时间内要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的主观愿望,所以往往会根据不同学生给予不同的交流机会。
(6)互动关系松散。
课堂互动形式主要分为四种类型;①师个互动(即教师行为指向学生个体的师生互动)。这种行为通常表现为提问与应答、评价与反馈以及个别辅导等,它是互动过程最常用的一种方法。②师班互动(即教师行为指向全班学生群体的师生互动)。这种互动常见于组织教学、课堂讲授、课堂评价、集体朗读等过程中。③生生互动(即学生与学生间的交流合作)。这种互动方式常见小组合作、评价、补充朗读等过程中。④师组互动(即老师的行为指向小组的互动)。常见于老师针对小组群体的讲解、辅导、点拨、评价等。这种互动方式是最被老师们忽视的。在多数的导学互动教学课堂里,老师们过分依赖师班互动、师个互动,忽略了生生互动和师组互动。其实这四种互动方式是有机结合的,应巧妙灵活地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中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领悟到互动的真谛,学生才能真正的受益。
(7)互动没有质度.
表现一:在教学中,一部分教师为增加互动频度,有意识地增多课堂提问的频率。表面看来,课堂气氛异常活跃,而对于学生下边的表现,教师全然不顾。只是陶醉于自己创出的“热闹”的课堂气氛里,但学生对自己应该学到什么,学会什么,并不是十分清楚,甚至有些学生连课后作业都无法完成,可以说是得不偿失。
表现二:在平常的教学中,我们经常会看到由于学生没有按照老师事先预设的轨道上进行,或由于学生的吞吞吐吐,或由于学生的答非所问,教师就害怕不必要的枝节末叶的出现和时间的浪费,就毫无顾忌地打断学生的发言,这些“蜻蜒点水式”的师生互动,只能是形式上的互动。
2.课堂互动教学的方略
(1)转变教学观念是互动的前题。
教师在互动课堂教学中,由“教学”向“导学”转变,“教”与“导”仅一字之差,但其中的深刻涵义和两者之间的差别,部分老师还没有真正的体会出来。学生的乐学、会学离不开教师的导学。教师在导学中,既要重视自主学习,又要学会有效的指导,这就需要教师转变观念,重新定位,以适应这种发展的需要。
(2)教师自我提升是互动的基石。
互动课堂教学,由于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课堂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吃透教材,精心备课,谋划好如何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所学的知识,并且使学生掌握。这对教师更是一种教学上的鞭策和督促。我认为:有些教师没有把课堂还给学生,没有让学生之间有效互动,没有和学生有效互动,没有利用学生提出的一些生成性问题,这是对自己教学准备不充分的回避,是对自己教学功底的怀疑,是对课堂驾驭能力的不自信。在互动教学中,对教师的高要求至少有两方面:一是教师要以自身素质,影响和培养学生良好的素质。要通过导学互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激发求知欲望,纯化学习动机,掌握学习方法。二是教师要提高业务水平,优化教学过程与方法的设计,提高互动的含金量。
(3)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是互动的先导。
教师对教学内容深度和广度的确定,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生的现有智力水平和最近“发展区”。同时积极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所以教师要准确地了解学生什么知识是已经掌握的,了解学生接受的能力、爱好、性格特点等等。只有这样,导学互动课堂教学才能扎实有效。
(4)精心设计导学导单是互动的保证。
导单的设计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导学互动是否能有效开展的关键。如果教师在导单中创设的问题大多数是描述事实、简单的问答和单纯的习题,或一些纯模仿性的,那么这样的问题缺乏思维含量,很难实现师与生、生与生之有效的互动。教师在导纲中只有创设一些具有一定思考性、探究性、趣味性或能引起学生认知冲突的问题与讨论话题,才能实现师生、生生之间有效的互动。
(5)挖掘人情资源是互动的动力。
中职学生是教师每一堂课构成的宝贵人情资源。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独立的、平等的。教师不能居高临下对待学生,学生也不必唯师是从,师生间要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激励。教师要从神圣的讲台上走下来,从成人文化中走出来,真诚地走进学生的文化,走近学生身边,去聆听他们的心声,和学生成为朋友。对教师而言,不仅要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群体、个体之间的关系,也要处理好与各小组之间的关系。教师可以作为小组的一员参与小组的学习活动,也可以作为小组顾问,为学生提供信息,辅导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只要把学生当作朋友和知已,多一些理解、鼓励、宽容,这样学生的思维就会更加活跃,探索热情就会更加高涨,合作互动的欲望就会更强,互动课堂就会更加生气勃勃。
(6)师生合作是互动的推手。
在划分合作小组时要注意合理搭配,将内向的同学与善谈外向的同学组合,将成绩偏差的与成绩好的学生组合,并兼顾男女比例,以保证学生最大限度地互补,互相帮助,发展智力,培养能力,使小组合作在短期内便能获得成效。
(7)师生双向交流是互动的载体。
教师创设了有效的问题,学生必须是先经过自主学习,再进行同桌交流或小组合作讨论,在完成问题回答后,教师应给予有效的反馈,而不是简单判断学生回答的对与错,或简单地予以更正。教师的介入行为是:如果学生回答正确、完整,则一定要给予明确的积极的评价。如果学生回答不足甚至错误,则要引导其找出错误并加以改正,或指导学生弄清楚回答的根据和理由,通过再思考来修正先前的回答;或要求其他学生补充或修正他的回答。这样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才是扎实有效的,但这种方式却是老师们最为忽视的。对学习感兴趣、学习主动性强的学生宜采用生生互动的方式;对学习不感兴趣、学习自觉性差的学生宜采用师生互动的方式;对学习有抵触情绪、学习主动性极差的学生宜采用支配性为主、操纵性为辅的互动策略,也可交换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