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问题的提出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核心部分,阅读是学生感悟语言,体验情感,丰富积累,形成良好语感的重要途径。课标对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有层次地提出了要求,低年段侧重激发兴趣,打好基础,中年段侧重把握大意,感悟语言,高年段则侧重创造性阅读,读出个性化的理解。这三者是互相影响、螺旋上升的关系。然而有过多年教学经验的一线教师会发现三年级是考验学生阅读能力的一个分水岭。虽然他们的自我意识逐渐增强,认识能力开始从低级水平向高级水平过渡,为他们学习更为复杂深奥的知识准备了良好的心理条件,但是当他们面对篇幅较长、内容更深的文章时常常无所适从,甚至失去阅读兴趣。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当三年级的学生开始面对真正意义上的阅读教学时,新课标为我们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方向。既然阅读是一种体验,我们可从体验性阅读入手,帮助学生完成由低到高的平稳过渡。所谓体验性阅读,即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用全部的心智去感受、关注、欣赏、评价阅读文本,通过自己的体验,把陌生的、外在的、与己无关的阅读对象变成熟悉的、可以交流的、甚至是融于心智的语文活动过程。
二、目的意义
第二学段阅读教学是小学阅读教学的发展阶段,开展好第二学段阅读教学能够对第三学段的阅读学习起到铺路架桥的作用,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利于学生正确理解运用祖国语言,并积累语言,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获得方法。体验性阅读是新课程倡导的阅读方式,是学生从阅读文本中汲取营养,获得审美体验的有效方式,对学生更高层次的语文学习具有深远的意义。
三、实施策略
(一)创设情境,引导体验。
体验性阅读,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用心去感受、关注、欣赏文本,通过自己的体验,把陌生的阅读对象变成熟悉的、可以交流的、甚至是融于心智的语文活动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体验情境是体验的开端,也是引发学生积极体验的动力,一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设置趣味体验情景;
2.引用热点新闻事实;
3.让学生亲自进行体验感受;
4.运用视频录像和多媒体技术。
(二)指导方法,体验感悟。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中年段语文阅读目标为:“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我们所用的教材都是经过专家反复考量的经典,我们应该指导学生乐读、会读,让经典的营养深入学生的心灵。中年段孩子的认识能力开始从低级水平向高级水平过渡,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习得学习方法尤为重要。我校参与课程实验的老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就有意识地进行了阅读方法的指导。比如在教学《多彩的夏天》一课,当导学第一自然段后,小结学法:(1)读:知道这段主要写什么。(2)找:画出重点词语。(3)想:想象当时的情景。(4)读:有感情地朗读。然后让学生根据这样的方法自学其他自然段。学生在课堂上学到了阅读的方法,当他们遇到同类型的文章自然得心应手,理解深刻。新课程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评课的时候有的老师认为凡事应由学生去完成,自由讨论,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学习,教师总结学法似乎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笔者认为当学生还没有习得正确有效的学习方法之前,该老师讲的地方还是应该大胆去讲,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三)及时反馈,巩固体验。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设疑问、组织问题讨论等方法了解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情况,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及时地进行引导和点拨,鼓励学生获得成功,纠正学生在学习上遇到的错误感知,尽量让学生获得正确的学习体验。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错误有些是隐含的,不易发现的。教师需要动一番脑筋,想一些办法,进行一些调研才能知道其错误所在,从而修正学生的认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
(四)适度拓展,延伸体验。
理想的课堂产生于学生思维的发展,产生于学生创新、创造能力的形成。适度拓展是在理解文本内涵的基础上进行课外延伸,调动学生的学习经验,联系生活实际。比如引导学生理解“火辣辣”一词时可以追问学生:“在这么炎热的天气里,让大家最痛快的事是什么呢?”在学生充分地表达后请他们观察图片(三个男孩在雨中踢足球),想象雨中奔跑的高兴劲。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又如在理解课文内容后老师设置如下环节:老师知道同学们在平时的阅读中积累了不少好词好句,你能仿照文章的写法说说你喜欢的季节吗?这些拓展环节将文本与学生的生活实践进行了有机的结合,延伸了学生的审美体验,让语文走向了生活,也让生活融入了语文教学。
(五)构建平台,鼓励体验。
现代教育认为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给学生自由的空间,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权力还给学生,珍惜学生的独特体验,尊重他们的多元理解。通过多种活动将学生引向自然、引向社会、引向生活,让学生站在语文学习的最前沿,积极促成体验性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一是让他们有充足的时间钻进文本,获得审美体验。二是让他们有广阔的空间,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尤其要为一些学习基础差,在学习上有自卑感,缺乏自信心的同学搭建学习体验的平台和营造良好的学习体验氛围。比如在小组内交流阅读体会,先将阅读体会写下来再说一说,或者是直接表演出来。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自尊心,消除自卑心理,使学生体验成功的感觉。
四、预期效果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逐步引导中年级学生学会体验性阅读。在“体验感知”的过程中,培养良好的情商,促进知识的感知和内化,陶冶情感,开启智慧,积累良好的学习、情感体验,树立较强的学习、实践、创新的自信心,引领学生“积极地发现”,使“语文学习”真正成为“一种被引导的创造”,让他们信心百倍地步入更高阶段的学习。
五、尚未解决的问题
阅读课内容涉猎广泛,文本中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都有可能成为学生感兴趣的焦点,但时间有限,教师如何有效把握课堂节奏,既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又把教学的重难点落实到位,仍是有待解决的问题。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核心部分,阅读是学生感悟语言,体验情感,丰富积累,形成良好语感的重要途径。课标对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有层次地提出了要求,低年段侧重激发兴趣,打好基础,中年段侧重把握大意,感悟语言,高年段则侧重创造性阅读,读出个性化的理解。这三者是互相影响、螺旋上升的关系。然而有过多年教学经验的一线教师会发现三年级是考验学生阅读能力的一个分水岭。虽然他们的自我意识逐渐增强,认识能力开始从低级水平向高级水平过渡,为他们学习更为复杂深奥的知识准备了良好的心理条件,但是当他们面对篇幅较长、内容更深的文章时常常无所适从,甚至失去阅读兴趣。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当三年级的学生开始面对真正意义上的阅读教学时,新课标为我们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方向。既然阅读是一种体验,我们可从体验性阅读入手,帮助学生完成由低到高的平稳过渡。所谓体验性阅读,即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用全部的心智去感受、关注、欣赏、评价阅读文本,通过自己的体验,把陌生的、外在的、与己无关的阅读对象变成熟悉的、可以交流的、甚至是融于心智的语文活动过程。
二、目的意义
第二学段阅读教学是小学阅读教学的发展阶段,开展好第二学段阅读教学能够对第三学段的阅读学习起到铺路架桥的作用,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利于学生正确理解运用祖国语言,并积累语言,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获得方法。体验性阅读是新课程倡导的阅读方式,是学生从阅读文本中汲取营养,获得审美体验的有效方式,对学生更高层次的语文学习具有深远的意义。
三、实施策略
(一)创设情境,引导体验。
体验性阅读,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用心去感受、关注、欣赏文本,通过自己的体验,把陌生的阅读对象变成熟悉的、可以交流的、甚至是融于心智的语文活动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体验情境是体验的开端,也是引发学生积极体验的动力,一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设置趣味体验情景;
2.引用热点新闻事实;
3.让学生亲自进行体验感受;
4.运用视频录像和多媒体技术。
(二)指导方法,体验感悟。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中年段语文阅读目标为:“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我们所用的教材都是经过专家反复考量的经典,我们应该指导学生乐读、会读,让经典的营养深入学生的心灵。中年段孩子的认识能力开始从低级水平向高级水平过渡,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习得学习方法尤为重要。我校参与课程实验的老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就有意识地进行了阅读方法的指导。比如在教学《多彩的夏天》一课,当导学第一自然段后,小结学法:(1)读:知道这段主要写什么。(2)找:画出重点词语。(3)想:想象当时的情景。(4)读:有感情地朗读。然后让学生根据这样的方法自学其他自然段。学生在课堂上学到了阅读的方法,当他们遇到同类型的文章自然得心应手,理解深刻。新课程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评课的时候有的老师认为凡事应由学生去完成,自由讨论,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学习,教师总结学法似乎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笔者认为当学生还没有习得正确有效的学习方法之前,该老师讲的地方还是应该大胆去讲,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三)及时反馈,巩固体验。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设疑问、组织问题讨论等方法了解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情况,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及时地进行引导和点拨,鼓励学生获得成功,纠正学生在学习上遇到的错误感知,尽量让学生获得正确的学习体验。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错误有些是隐含的,不易发现的。教师需要动一番脑筋,想一些办法,进行一些调研才能知道其错误所在,从而修正学生的认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
(四)适度拓展,延伸体验。
理想的课堂产生于学生思维的发展,产生于学生创新、创造能力的形成。适度拓展是在理解文本内涵的基础上进行课外延伸,调动学生的学习经验,联系生活实际。比如引导学生理解“火辣辣”一词时可以追问学生:“在这么炎热的天气里,让大家最痛快的事是什么呢?”在学生充分地表达后请他们观察图片(三个男孩在雨中踢足球),想象雨中奔跑的高兴劲。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又如在理解课文内容后老师设置如下环节:老师知道同学们在平时的阅读中积累了不少好词好句,你能仿照文章的写法说说你喜欢的季节吗?这些拓展环节将文本与学生的生活实践进行了有机的结合,延伸了学生的审美体验,让语文走向了生活,也让生活融入了语文教学。
(五)构建平台,鼓励体验。
现代教育认为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给学生自由的空间,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权力还给学生,珍惜学生的独特体验,尊重他们的多元理解。通过多种活动将学生引向自然、引向社会、引向生活,让学生站在语文学习的最前沿,积极促成体验性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一是让他们有充足的时间钻进文本,获得审美体验。二是让他们有广阔的空间,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尤其要为一些学习基础差,在学习上有自卑感,缺乏自信心的同学搭建学习体验的平台和营造良好的学习体验氛围。比如在小组内交流阅读体会,先将阅读体会写下来再说一说,或者是直接表演出来。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自尊心,消除自卑心理,使学生体验成功的感觉。
四、预期效果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逐步引导中年级学生学会体验性阅读。在“体验感知”的过程中,培养良好的情商,促进知识的感知和内化,陶冶情感,开启智慧,积累良好的学习、情感体验,树立较强的学习、实践、创新的自信心,引领学生“积极地发现”,使“语文学习”真正成为“一种被引导的创造”,让他们信心百倍地步入更高阶段的学习。
五、尚未解决的问题
阅读课内容涉猎广泛,文本中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都有可能成为学生感兴趣的焦点,但时间有限,教师如何有效把握课堂节奏,既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又把教学的重难点落实到位,仍是有待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