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校外教育中的美育

来源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13630185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小学教育阶段,美育渗透在各个角落,学生们所接触到的每一件美的事物都在无形地对他们进行审美教育:心灵的、行为的、语言的、艺术的……作为一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多年的校外教育实践让我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校外教育中美育的重要性。本文旨在探讨校外教育中的美育对于青少年全面发展所产生的有益影响。
  关键词:校外教育 美育 审美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1(c)-0200-02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后,美育才作为独立的范畴,与德智体相提并论,无论是教育工作者还是家长才开始重视美育的教育。但是从现在的社会实际问题,美育其实应该放在更为重要的位置上。
  首先,美育在学生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谈到美育,不得不先弄清楚什么是“美”。根据学界目前通用的观点,“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1]。
  美育这一概念和对它所进行独立研究的理论,是由德国的伟大诗人和美学家席勒于18世纪末首先提出并建立的。席勒在他的《美育书简》中提出:“为了在经验中解决政治问题,就必须通过美育的途径,因为正是通过美,人们才可以达到自由。”[2]席勒还明确提出了德、智、体、美四育的概念。他说:“有促进健康的教育,有促进认识的教育,有促进道德的教育,还有促进鉴赏力和美的教育。”而美育的目的在于“培养我们感性和精神力量的整体达到尽可能和谐”。[3]
  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说:“美育者,应用美学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可见,美育是审美与教育结合的产物,它的本质特征就是情感性。由于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审美标准,因而美育具有一定的功利性,它在不同的时代制约于不同社会的伦理道德观念;又由于美育的本质在于情感性,而美感是内在的、超功利的,故美育的最终价值还是指向“至高的善”。
  对于我国的教育工作者而言,所谓美育,就是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也称为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美育要通过各种艺术以及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美好的事物来进行,它在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通过美育,可以使人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美的素养,具有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等等。对于处在人生观形成阶段的小学生而言,美的教育尤其重要。
  笔者认为,许多看似是物质方面的、与美无关的事物,挖掘其更深层次的内涵,都与“美”息息相关。举例而言,经常被热议的食品安全问题,其实也是人们对于美的感知缺失的表现。那些襁褓中嗷嗷待哺、依靠奶粉汲取营养的婴儿是一种生命之美,我们对生命应当怀有敬畏之心。正如同我们认为从大地中长出、依靠吸收土壤中营养而开放的花朵是一种自然之美,认为生活在草原上本该靠青草长大的小牛是一种生灵之美一样,我们都应该学习如何欣赏并尝试尊重这些存在于生活中的美,从内心深处产生认同感。在食品安全问题中担任话题角色的种植果蔬的农民、牛奶制造商,其深层次原因都是对美的缺失。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引导我成功的不是我的数学、物理学,而是我的小提琴”。演奏小提琴对他的科学思索起到了重要作用,我认为这即是美的引导。而马克思也曾经说过:“世界是按照美的原则来制造的”。所以可见无论是杰出的科学家还是伟大的思想家都是从美感中获得了成功的钥匙。
  “教育要从娃娃抓起。”这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在谈到教育问题时说过的一句话,这句话用于对儿童青少年时期培养对美的理解和认识同样非常适用。对美的教育不仅仅是孩子认识世界,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也是培养孩子情感行为,养成孩子健康的思想品德和培养情感行为、良好性格的重要途径,毫不夸张的说,美育将影响一个人的一生。美育的加强与否,也就不仅关系着一个民族的兴衰,亦关系着人类社会的生存质量。
  其次,美育不应仅仅局限于校园范畴。
  美育对德育、智育、体育都有积极的影响。美育用优美感人的艺术形象,可以帮助青少年认识人生、受到生动的思想品德教育,树立正确的理想和奋斗目标;可以帮助青少年认识现实,认识历史,发展他们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可以帮助青少年调剂生活,提高学习效率。在美育中提出整齐清洁、美化环境的要求,也有助于体育的开展。
  教育工作者、青少年的父母甚至青少年自己,都常常会犯了主观主义的错误,对于美育产生这样或那样的误解,而这正是美育发展过程遇到重重困难的重要原因,也是我作为一位教育工作者多年从事校外教育事业的重要心得。
  误区一:部分教育工作者主观地割裂美育的整体性,认为审美教育是艺术类教师的责任,与己无关。
  美育从来不是能够用单一领域或呆板形式解释的范畴,有些教育工作者仅仅重视课堂美育而忽略校外美育,或只在学科教学中进行美育而忽视其他教育活动中的美育或只注意艺术美育而忽略了引导青少年发现生活之美,或只重视知识美育而忽略了为人师表应当传授的修养、人格、言行等对学生的影响。这样做的结果就是使美育既缺乏广阔性和丰富性,使美育完全走入了一种教育的死胡同。
  誤区二:孤立地看待审美教育,把美育等同于艺术教育。
  很多中小学生家长甚至教育工作者认为,给青少年报名参加美术班、舞蹈班、书法班、乐器班等艺术特长班,或者经常带孩子去听听音乐会、看看画展,就能提高了孩子的审美能力。表面看来,似乎和误区一没有任何差别,事实上两者有本质上的不同。首先,将美育看作艺术教育是对美育的一种认识和观念,属于认识错误,而将美育认为是对学生进行美术、音乐、书法之类的教育,它不止于认识观念,而且是教育实践操作的行为与措施。其次,将美育仅认为是在课堂教育中引入美术、书法、音乐等课程,则把美育引入了比艺术教育更为狭窄的天地。
  艺术教育事实上是通过音乐、绘画、舞蹈、书法、戏剧、影视等艺术手段对学生进行相关教育或审美教育的统称。艺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但美育和艺术教育是不能够划等号的,如果从主观上就认为美育是艺术教育,就会导致美育内容十分单薄,把美育划分到十分狭窄的圈子里。就会不自觉的将美育对象引入一种认识的误区。   误区三:认为在教学活动中引进美术、音乐、现代教育手段和教育形式,就是进行素质教育。
  这样的做法夸大了美育的作用,把美育当作无所不包的“万能教育”,甚至把美育完全等同于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是我国未来教育的发展方向和教育模式,其核心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美育虽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重要教育方式,但它绝不可能承担素质教育的全部任务,更不能完成素质教育的所有使命。
  美育的误区远远不止这些。美育教育之所以存在许多误区,其根本原因在于人们普遍存在的对美育知识缺乏系统的学习了解,缺乏对美育规律认识和掌握,对美育的内容、特性、形式、作用、任务等缺乏体察、把握和研究,仅根据自己粗浅的了解和主观的认识与理解进行所谓的美育,以简单的形式代替丰富的内容。更有甚者,在当前这个传媒时代,“郭xx炫富事件、干xx现身北京车展”等低俗信息受到追捧,这不仅仅对美的曲解和折辱,更对青少年产生了恶劣影响。因此,有必要对社会,尤其是对教师加大美育的宣传和学习力度。这也是加强素质教育所必不可少的一步。
  走出美育误区,使美育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广大教育工作者应该从几个方面着手:其一,认真学习党的最新教育政策,不断提高教育政策水平和理论修养,提高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自觉性。其二,努力学习美育知识和美育理论,掌握美育规律,提高审美素养和美育教学水平,减少美育的盲目性和偏狭性。其三,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采用科学而灵活的方法,对青少年进行全面而立体的审美教育活动。其四,将美育纳入整体教育的过程中,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效果、循序渐进地进行。
  再次,校外教育在美育中扮演重要角色。
  对于青少年进行美育的范畴应该涵盖艺术教育、组织学生观察和欣赏自然美、引导学生体验社会生活美和劳动美,其中,后两者就是校外美育的主要内容。
  其实,校外教育并非新生事物,中国古代开展校外教育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战国末年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着《学记》记载“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意即,在学校规定的时间内学习“六艺”,在课余时间则从事与“六艺”有联系的课外学习活动。《学记》还进一步说到只有“藏、修、息、游”结合起来,在“藏”之时“修”其业,在“息”之时则“游”于“艺”,只有做到“藏息相辅”、劳逸结合,才能使学生“安其学、亲其师、乐其友、信其道”,亦即只有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良好的结合起来,才能让大家安居乐业,国泰民安,可见,我们的祖先对于校外教育在学生发展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就已经有了清醒的认识。
  在现时代,校外教育所担负的责任就更加尤为重大了。校外教育曾一度被定义为校内教育的有益补充,但北京市委、市政府于2006年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校外教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未成年人校外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是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有效途径、加大资源整合力度,积极促进校外教育与学校教育有机结合”,这些信息都显示出校外教育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地位的大大提升。
  值得强调的是,校外教育在美育中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苏联教育家德廖莫夫在《美育原理》的书中曾经说,“课外的美育活动促使儿童个性的确定和自我表现,表达自己对美、对艺术和周围世界的认识,显示自己的创造积极性。”校外教育相对于校内教育课程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寓美育于课外活动中,发挥学生个性及特长是审美教育中重要的环节。校外教育中所组织的课外活动一般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而选择的,从文体活动到各项竞赛,可让学生有选择性的,从适合自己的层次中选择,这样的教育也更加有针对性,也越發能够引起学生的喜欢。
  爱好是最好的老师,从这些爱好中渗透美育教育也更加便利深入。美育教育是长期的熏陶,青少年对真心爱好的事物进行认知和学习将会伴随他们的一生。
  最后,如何更好地在校外活动中进行美育。
  美无处不在,仅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是不够的,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怎样创造美。那么,如何在课堂之外教会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呢?
  第一,富于直观感染性,寓教于乐。
  在学校里,课堂教学中的智育和德育往往以抽象思维的方式进行,直接说明某个道理或用一条规则来约束,这对于青少年而言显得抽象而单调。多媒体教学方式走入课堂以后,教学活动变得丰富了,但是受到场地、经费、人员等条件的约束,课堂教学还是难以实现活灵活现。
  校外教育恰恰可以弥补这一缺憾。在课堂之外,教育工作者可以用多种形式、变换多种场景进行直观的感染性教育,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不同于夫子式的课堂说教,青少年在身临其境中受到丰富的感官刺激,从而感到更加快乐、印象更加深刻,这也符合认识事物了解事物的客观规律。作为校外教育工作者,应当努力避免与校内教育教学的形式雷同,采用更加灵活多变的形式,更加直观的表现手法,用更加富有感染性的语言来影响学生。
  第二,潜移默化,避免枯燥。
  校外教育中美育之所以能起到重要作用,原因在于它对青少年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美”的事物是形象的而非抽象的,不是外露的是蕴含在万事万物中的,因而校外教育中的美育就应该最大程度地避免照本宣科。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是通过具体事物以及周边环境氛围的感染,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其中情理的感化与影响,正如梁启超所说的“熏浸之力,在使感受者不觉”,这正是美育乃至整个教育的最高境界。
  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这要求教育工作者不断提高自身素养、扩大知识面,带着奇思妙想引导学生,在言传身教中让学生自己去体会“美”的无处不在,自主的探究领悟要比传统的说教影响更加深远,效果更加明显,也更加符合现今个性化发展的需求。
  第三,学生乐于受教,感受快乐。
  这一点与上述两点是紧密联系的,因为校外教育方法直观感性、寓教于乐,教育是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的,所以出现了学生乐于受教,主动受教的现象。
  学生在校外教育中所参加的课程活动都是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主动选择的,这首先就满足了“喜欢”这一要素而不是校内的“必须”,即使有些是为“考级”或者“升学”所学,也是有着对客体认知强烈愿望的,当愿望或者目标达成后也会产生强烈的愉悦和成就感促进往深层次的探究。
  青少年的思维更具跳跃性,经过课堂紧张而抽象的教学后,需要通过校外教育这种放松的氛围。参加实践活动、唱歌跳舞、晚会演出、航模建模制作,没有固定的教学大纲,没有课程任务,不同于课堂教育的强迫性,青少年在校外教育中更能体会到学的快乐。面对素质教育的大好形势,我们作为校外教育人,应该好好利用这块阵地,让学生快乐地参加我们组织的活动,让他们在快乐中收获知识、提高对美的认识。
  事实上美育是整个教育系统不能缺少的重要组成部份,它可以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塑造美好的灵魂,它可以为学生构建一个绚丽多彩的世界,可以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校外美育活动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效果是影响深远的,这种形式为美育开辟了广阔的道路是美育教育的重要阵地。而美育教育中最重要的是真正关心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需求,着重加强实施美育,只有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合力,才能把新的一代培养成为适合社会与时代发展的新型人才。广大校外教育工作者应充分认识美育的作用和意义,走出美育的误区,引领青少年走向科学、广阔、多彩的“美”的天地。
  参考文献
  [1] 刘叔成,夏之放,楼昔勇,等.美学基本原理[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2] 席勒.美育书简[M].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
  [3] 蔡元培.蔡元培美学文选[M].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
其他文献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中国经济将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在流通领域的开放中如何提高适度保护的有效性?本文从三个方面予以论证。一是规范基础行为制度,做好流通市场化和市场制度
20世纪初美国的东亚政策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西奥多.罗斯福政府在东亚政策上重日轻华,首要的目标是维持与日本的和平友好关系,甚至不惜以牺牲中国的利益为代价。而
1996年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建立之后,这一关系不断发展与深化。当前,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已进入了成熟阶段,中俄两国在政治、经贸、人文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不断增强,在重大
公有资本是公有制经济中的资本。公有资本与私有资本既有共同点,又有本质区别。从本质上看,公有资本是劳动者阶层内部经济权利与利益的对立统一关系。私有资本带来的剩余价值叫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是我们党在新时期提出的伟大战略目标的两个方面,具有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的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与核心是以人为本,实现人的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国内各类高校在师资建设、专业建设、实验室建设、科学研究、教材建设等工作的管理能力和水平都有了明显的进步。高校科研管理作为国内高校
摘 要:教师的职业倦怠不仅影响个人的身心健康发展和专业成长,成为积极教育行为的主要障碍,而且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和学校的发展。由于传统观念和社会环境以及中职学校各方面的因素,中职教师的职业倦怠具有更为明显的不利因素。应从各种影响因素入手,积极寻求解决中职教师职业倦怠的适切办法。  关键词:中职教师 职业倦怠 积极体验 校园文化  中图分类号:G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
面对入世所带来的环境和条件的变化,无论是政府还是学术理论界都认为应该对当前我国的外资政策加以调整。但是,在对国民待遇的认识和采取何种外资政策问题上还存在一些误区甚至
中职教育担负着培养技能人才的重任,这些技能人才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社会的进步给中职教育发展带来了动力和契机,也带来了挑战目前的中职教育,在教育过程中忽视了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