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次去日本的岐阜县旅行,在旅馆遇见了一位以色列的背包客。我问他对日本印象如何,他回答说,日本人给他一种距离感,但是,那是一种很“舒服”的距离感。我不解,继续追问,什么叫“舒服”的距离感。他举例说,每次逛商店时,店员们都很热情,但是他又可以自由地选购,从来不用担心他们会过来推销。而只有当他遇到困难、主动寻求帮助时,店员才会走向他,这种购物体验让他觉得非常舒服。后来细细回想我在日本留学这一年的生活,以色列背包客所说的“舒服”的距离感其实无处不在。
在坐公交、坐火车时,日本人不喜欢交谈,更不用说陌生人之间了,所以你不用担心旁边的陌生人会查户口式地跟你搭讪,整个车厢非常安静,其实这种看似“冷漠”的态度却会给你难得的清净感和安全感。
在购物时,你会发现日本的商场或小店的各个收银台都会有一个小托盘。这个小托盘的作用是,避免付钱时顾客和店员产生直接的肢体接触,也避免交接不好时钱币洒落一地的尴尬。日本高质量的服务业一直享誉全球。除了贴心的细节,周到的售后外,我觉得还少不了这些“舒服”距离感创造的美好氛围。
在餐厅吃饭时,一般很少有服务员走到你跟前问你需要什么,你只需要借助一台平板电脑就可以完成点餐。用餐过程中,你可以根据需要选择餐桌上的各种调料。用餐结束后,你再把盘子送回指定窗口即可。吃多吃少,吃快吃慢,没有人干涉你。大阪的“一兰”拉面馆,更是把这种“舒服”的距离感发挥到了极致。这里的餐桌被设计成了一个个的小隔间,顾客和顾客之间、顾客和服务员之间都隔着小板子,当你需要服务时,只需要按下桌上的按钮,服务员就会走到你的餐桌前,打开你桌前的小板子为你提供服务,服务结束后会关上小板子不再干扰你用餐。这种餐厅文化满足了越来越多习惯“一人食”的顾客的需求,也讓吃饭变成了一件很私人和很自在的事情。
在日本住民宿时,住客可以在网上完成所有的手续。有时候你可能全程见不到你的房东,但他们会在网上把钥匙箱的密码告诉你,进屋后,会有一本详细的、多语种的手册,介绍所有入住的相关事项。退房时,你只需要把钥匙放回原处即可,这之间没人干涉你在做什么,给你充分的信任感和自主空间。即使是多人混住的青年旅馆,每一个铺位也会有帘子隔开,每一个铺位都配有充电器、台灯和床头柜,拉上帘子,那里就是你的小天地,这样的设计既保护了个人隐私又不打扰他人。
除了公共空间的人际交往,日本人朋友之间、恋人之间、师生之间的交往也同样体现了这种“舒服”的距离感。
朋友之间一般不轻易麻烦对方、打搅对方。如果他要拜访你必定会提前给你发信息,即使拜访你的家,也很少会进入你的卧室。我和我的日本室友虽然关系比较好,经常相约参加各种活动,但是我们彼此却都没有进过对方的房间,一般有事情都是在公共的餐厅讨论。
恋人之间很少会在公共场合牵手,更不会有其他过度亲密的举止。我一度认为日本的大学不允许学生谈恋爱,因为在日本的大学校园里,你看不到男生女生卿卿我我,你更是很难分辨出谁和谁是情侣关系,学生们很注意自己的身份、自己的言行。
师生之间更是有一定的距离感。第一次去日本导师的办公室,导师安排我在他两米开外的椅子上坐着,我们之间隔着一张长长的桌子,然而我发现这张长长的桌子,竟给了我很多安全感,我不会感到局促不安。在日本,一般只有遇到学术问题,导师才会找你交谈,导师把他跟学生的关系处理得很好,仅仅限于学术上的指导。学生不用刻意讨好导师,导师也不会偏袒学生,导师私人的事情,更是从来不会让学生去跑腿。
总之,朋友之间“舒服”的距离感,能让你获得了尊重和轻松。恋人间“舒服”的距离感,让你感受到了文明和修养。师生间“舒服”的距离感,让你享受到了学术的自由。然而,相比之下,国内的相处却是另一番景象。
想起一年前,一个许久不联系我的高中同学,半夜给我发来信息,希望我在两天之内帮他准备一篇1000字左右的演讲稿,参加单位的职工演讲比赛,随后发来一份长长的演讲比赛说明文件。但是,当时我正在准备硕士论文,腾不出时间来认真构思一篇演讲稿,于是我非常委婉地拒绝了。随后,我明显感受到了他的不满,收到他回复的微信,是一个擦汗的表情包,加上一句:“好吧,你忙。”让我充满了愧疚感。亲戚之间有时候更是如此,觉得帮他是你义不容辞的责任,一旦你拒绝,可能说翻脸就翻脸。不可否认,人际交往中的亲密感有时候会让人感到温暖,感到有集体的归属感。但是,那种“不分彼此”的介入与各种形式的“道德绑架”却难免让人不适。
我真心希望有一天,当我走进理发店时,理发师不再口若悬河地推销他的产品,不再为找话题而找话题,我可以享受一个安静的理发时光。朋友之间、亲人之间、恋人之间、师生之间,更加明白各自的位置,不再理所当然地索取,更懂得留给对方空间,更懂得那份不轻易打搅的美好与善意,守住让彼此舒服的距离感。中国古代的山水画讲究留白,留白产生空间美,留白带来意无穷。我想人与人之间,也需要留白。人与人之间的留白就是我们彼此之间的那段“舒服”的距离感,它不是冷漠,它不是自私,它更不是高高挂起,它其实是真正地理解与尊重。
(作者单位:日本金泽大学)
在坐公交、坐火车时,日本人不喜欢交谈,更不用说陌生人之间了,所以你不用担心旁边的陌生人会查户口式地跟你搭讪,整个车厢非常安静,其实这种看似“冷漠”的态度却会给你难得的清净感和安全感。
在购物时,你会发现日本的商场或小店的各个收银台都会有一个小托盘。这个小托盘的作用是,避免付钱时顾客和店员产生直接的肢体接触,也避免交接不好时钱币洒落一地的尴尬。日本高质量的服务业一直享誉全球。除了贴心的细节,周到的售后外,我觉得还少不了这些“舒服”距离感创造的美好氛围。
在餐厅吃饭时,一般很少有服务员走到你跟前问你需要什么,你只需要借助一台平板电脑就可以完成点餐。用餐过程中,你可以根据需要选择餐桌上的各种调料。用餐结束后,你再把盘子送回指定窗口即可。吃多吃少,吃快吃慢,没有人干涉你。大阪的“一兰”拉面馆,更是把这种“舒服”的距离感发挥到了极致。这里的餐桌被设计成了一个个的小隔间,顾客和顾客之间、顾客和服务员之间都隔着小板子,当你需要服务时,只需要按下桌上的按钮,服务员就会走到你的餐桌前,打开你桌前的小板子为你提供服务,服务结束后会关上小板子不再干扰你用餐。这种餐厅文化满足了越来越多习惯“一人食”的顾客的需求,也讓吃饭变成了一件很私人和很自在的事情。
在日本住民宿时,住客可以在网上完成所有的手续。有时候你可能全程见不到你的房东,但他们会在网上把钥匙箱的密码告诉你,进屋后,会有一本详细的、多语种的手册,介绍所有入住的相关事项。退房时,你只需要把钥匙放回原处即可,这之间没人干涉你在做什么,给你充分的信任感和自主空间。即使是多人混住的青年旅馆,每一个铺位也会有帘子隔开,每一个铺位都配有充电器、台灯和床头柜,拉上帘子,那里就是你的小天地,这样的设计既保护了个人隐私又不打扰他人。
除了公共空间的人际交往,日本人朋友之间、恋人之间、师生之间的交往也同样体现了这种“舒服”的距离感。
朋友之间一般不轻易麻烦对方、打搅对方。如果他要拜访你必定会提前给你发信息,即使拜访你的家,也很少会进入你的卧室。我和我的日本室友虽然关系比较好,经常相约参加各种活动,但是我们彼此却都没有进过对方的房间,一般有事情都是在公共的餐厅讨论。
恋人之间很少会在公共场合牵手,更不会有其他过度亲密的举止。我一度认为日本的大学不允许学生谈恋爱,因为在日本的大学校园里,你看不到男生女生卿卿我我,你更是很难分辨出谁和谁是情侣关系,学生们很注意自己的身份、自己的言行。
师生之间更是有一定的距离感。第一次去日本导师的办公室,导师安排我在他两米开外的椅子上坐着,我们之间隔着一张长长的桌子,然而我发现这张长长的桌子,竟给了我很多安全感,我不会感到局促不安。在日本,一般只有遇到学术问题,导师才会找你交谈,导师把他跟学生的关系处理得很好,仅仅限于学术上的指导。学生不用刻意讨好导师,导师也不会偏袒学生,导师私人的事情,更是从来不会让学生去跑腿。
总之,朋友之间“舒服”的距离感,能让你获得了尊重和轻松。恋人间“舒服”的距离感,让你感受到了文明和修养。师生间“舒服”的距离感,让你享受到了学术的自由。然而,相比之下,国内的相处却是另一番景象。
想起一年前,一个许久不联系我的高中同学,半夜给我发来信息,希望我在两天之内帮他准备一篇1000字左右的演讲稿,参加单位的职工演讲比赛,随后发来一份长长的演讲比赛说明文件。但是,当时我正在准备硕士论文,腾不出时间来认真构思一篇演讲稿,于是我非常委婉地拒绝了。随后,我明显感受到了他的不满,收到他回复的微信,是一个擦汗的表情包,加上一句:“好吧,你忙。”让我充满了愧疚感。亲戚之间有时候更是如此,觉得帮他是你义不容辞的责任,一旦你拒绝,可能说翻脸就翻脸。不可否认,人际交往中的亲密感有时候会让人感到温暖,感到有集体的归属感。但是,那种“不分彼此”的介入与各种形式的“道德绑架”却难免让人不适。
我真心希望有一天,当我走进理发店时,理发师不再口若悬河地推销他的产品,不再为找话题而找话题,我可以享受一个安静的理发时光。朋友之间、亲人之间、恋人之间、师生之间,更加明白各自的位置,不再理所当然地索取,更懂得留给对方空间,更懂得那份不轻易打搅的美好与善意,守住让彼此舒服的距离感。中国古代的山水画讲究留白,留白产生空间美,留白带来意无穷。我想人与人之间,也需要留白。人与人之间的留白就是我们彼此之间的那段“舒服”的距离感,它不是冷漠,它不是自私,它更不是高高挂起,它其实是真正地理解与尊重。
(作者单位:日本金泽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