盾构穿越古建筑群施工技术

来源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ulitao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杭州地铁1号线12、13号盾构定安路站~龙翔桥站区间大量房屋、古建筑和临街商铺,古建筑群主要在清末和民国时期修建,天然基础,一至两层砖木结构,全部为杭州市历史文物保护建筑。在分析同类型工程经验的基础上,盾构穿越古建筑群前,通过建立试验段对盾构施工参数进行优化、管片注浆孔进行设计优化等,同时配合信息化施工,调整施工参数,保证了安全顺利穿越古建筑群,为后续项目提供了经验。
  关键词:地铁 盾构 管片优化 同步注浆二次注浆注浆孔
  中图分类号:U2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为有效缓解地面交通压力,越来越多的城市进行地铁规划和建设。由于地面资源的利用逐渐趋于饱和和城市历史形成的原因,地铁设计及建设的周边环境控制因素越来越多,地铁穿越居民小区甚至历史文物保护建筑大量出现。因此,本文依据杭州地铁1号线定安路站~龙翔桥站盾构区间工程较为系统地总结穿越古建筑群施工经验,为后续工程提供经验指导。
  一、工程概况
  杭州地铁1号线12、13号盾构定安路站~龙翔桥站区间工程盾构自定安路站始发后沿西湖大道向西掘进,隧道右转下穿古建筑群后至延安路下掘进,直至到达龙翔桥站。本区间隧道顶埋深9.3~22.3m,隧道主要穿越⑦1粉质粘土层、⑦2粘质粉土层、④3淤泥质粉质粘土夹粉土层和④2淤泥质粉质粘土。
  本区间穿越的古建筑群主要在清末和民国时期修建,天然基础和条石基础,一至三层砖木(混)结构,抗变形能力差.
  
  
  
  
  二、盾构穿越古建筑群施工技术
  2.1建立试验段
  试验段在盾构穿越古建筑群前50m范围内较为合适(地质情况和埋深比较接近),通过试验段试掘进,摸索出在不同的推进参数下地面和周边建构筑物变形情况,并根据监测数据对掘进参数进行优化调整,最终实现的目标是:盾构机通过后地表预隆起量1~3mm,工后沉降量≤10mm。
  
  
  2.2 初步确定推进参数
  1、土压力计算值
  在盾构掘进前,根据隧道埋深、土层性质和地面超载计算出盾构正面土压力,土压力设定值约为计算值的1.05~1.1倍。
  P=KP0
  P:土仓设定压力
  P0:静水压力和地层土压力之和
  K:土压力系数
  试验段范围隧道埋深为18.8~18.9m,试验段内各断面的计算土压力为0.20~0.21Mpa。
  2、出土量控制值
  盾构机外径6.34m,管片环宽1.2m,每环的理论出土量为37.88m3,为降低地层损失,使地表微隆起,因此将出土量控制在理论出值的98%,即37.12m3/环。
  3、推进速度
  试验段施工时,推进速度不宜过快,尽量做到均衡施工,减少对周围土体的扰动,避免在途中有较长时间耽搁。如果推得过快则刀盘开口断面对地层的挤压作用相对明显,地层应力来不及释放,所以正常推进时速度应控制在2~3cm/min。
  4、同步注浆
  ① 注浆压力
  浆液要充分充填盾构施工产生的地層空隙,避免由此引起的地表沉陷,影响地表建筑物与地下管线的安全。同时防止过大的注浆压力引起地表隆起或破坏管片衬砌。同步注浆注浆压力应大于开挖面的土压力,控制在1.1~1.2倍的静止土压力范围内。
  ② 注浆量
  Q=V·λ
  λ—指注浆率
  V—盾构施工引起的建筑空隙(m3)
  V=π(D2-d2)L/4
  D—指盾构切削外径(m)(削切外径6.34m)
  d—指管片外径(m)(管片外径6.2m)
  L—管片每环宽度(管片环宽1.2m)
  根据公式计算得
  Q=(6.342 -6.22)×3.14×1.2×λ/4=1.654λm3
  根据杭州软土地层特性和以往软土地层施工经验,试验段的注浆率为200~300%,试验段注浆率暂定为为250%,即注浆量初步确定为4.14m3/环。
  5、二次注浆
  为控制盾构通过后的工后沉降,在管片脱出盾尾后进行二次注浆,二次注浆坚持“少量多次”的原则,注浆量为0.3m3/环·次。
  2.3 监测点设置
  为了能及时反映盾构推进过程中隆沉情况,在试验段范围内每10m设置一个监测断面,每个监测断面共计9个点,轴线上布设1点,轴线左右两侧各布4点,间距分别为2.5m、3.5 m、5 m、4 m,根据每个断面的监测结果,绘制出沉降槽正态分布曲线。
  2.4 调整优化施工参数
  在盾构试掘进期间,每天将监测数据进行整理分析,根据各监测断面的监测数据所反映的地面变形情况对掘进参数进行调整。由于同一监测断面在盾构机通过的不同时段所引起的地表隆沉原因不同,因此将各个监测断面按盾构到达前、盾构刀盘、脱离盾尾、盾构通过后(1天、3天、7天、14天)各时间点的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调整盾构掘进和注浆参数。
  1、盾构到达前
  在盾构机到达前100m时布设监测点并读取初始时。
  2、盾构刀盘到达
  (1)地表沉降
  当监测数据显示盾构机刀盘前方土体沉降较大时,说明正面土压力设置偏小,将土压力系数适当调高,每次调整量控制在0.01~0.02范围内。同时应调整盾构总推力,扭矩、推进速度和土压力相匹配。
  (2)地表隆起
  当监测数据显示盾构机刀盘前方土体隆起量较大时,说明正面土压力设置偏大,将土压力系数适当调低,每次调整量控制在0.01~0.02范围内。同时调整盾构总推力、降低扭矩、放慢推进速度。
  3、盾尾到达
  (1)地表沉降
  当盾构机尾部已通过监测断面时,若监测数据显示,盾尾土体沉降较大时,说明同步注浆量偏小,可适当增大同步注浆量,每次调整量控制在0.3~0.5m3范围内。
  (2)地表隆起
  当监测数据显示,盾尾土体隆起量较大时,说明同步注浆量偏大,可适当减少同步注浆量,每次调整量控制在0.2~0.3m3范围内。
  4、盾构机完全通过
  当盾构机尾部已通过监测断面3天后,同步注浆浆液已凝固并产生一定的收缩,此时的地表沉量会较脱离盾尾前增大,开始进行二次注浆。根据盾构机通过1天、3天、7天、14天时监测断面的变形量和变形速率调整注浆量和注浆参数。
  (1)沉降变形继续增长
  当地表沉降变形继续增长,变形速率衰减时,说明二次注浆量偏少,需要继续进行二次注浆。
  (2)沉降变形趋于稳定
  当地表沉降变形速率逐渐减小趋于零,或由沉降开始变为隆起时,说明二次注浆量已达到控制地表变形要求,可以减少注浆量或是停止注浆。
  (3)地表突然隆起
  在二次注浆初期,单日变形为突然隆起且变形速率较大时,说明注浆量较多、注浆压力偏大,需减少二次注浆量、降低注浆压力。二次注浆应遵循“多点、少量、多次、均匀” 的循环往复注浆原则。
  2.5 掘进参数的确定
  1、按照理论设计参数推进
  土压力为0.205~0.21Mpa,同步注浆量约4.14m3/环,地面沉降监测数据如下表。
  
  
  2、调整土压力为0.195~0.205Mpa,同步注浆量约4.14m3/环,地面沉降监测数据如下表。
  
  
  3、土压力为0.19Mpa,同步注浆量约4.7m3/环,地面沉降监测数据如下表。
  
  
  4、经过试推进,根据以上三个表格中参数的设置和结果比较分析,最后确定推进参数。土压力为0.19Mpa,同步注浆量约4.7m3/环,推进时速度应控制在2~3cm/min时,地表隆沉较为合理。
  2.6 盾构穿越古建筑群施工
  根据盾构穿越古建筑群前建立的试验段所摸索出的盾构施工参数进行掘进。盾构施工是一个动态施工过程,穿越过程中,根据监测数据不断的对施工参数进行修正,以试验段中确定的参数为基准,不断的进行微调和优化,真正做到信息化施工,进而确保安全顺利的穿越古建筑群。
  三、优化管片注浆孔
  对于建(构)筑物而言,尤其是盾构单侧穿越或是左右双线两次穿越的建(构)筑物,易造成建筑物产生差异沉降,而差异沉降将严重影响建(构)筑物的安全。加之盾构穿越的地层主要是软土地层,故盾构穿越后的工后沉降控制时间较长,工后沉降控制需反复多次跟踪注浆。
  普通管片中注浆孔在3个标准块+2个邻接块+ 1个封顶块的管片中心各设计一个注浆孔,共6處注浆孔。为能够反复多次注浆,除封顶环为1个注浆孔外,其余各块管片均设计为3个注浆孔,每环管片共计16个注浆孔。优化后的管片能够实现多点、多次、均匀的二次注浆,从而保证注浆效果,更能有效控制古建筑群的后期沉降。
  
  四、盾构穿越古建筑群施工效果
  盾构穿越古建筑群期间没有发生过大的隆起和沉降,没有发生地面和室内外房屋墙面开裂。通过连续100天对古建筑群工后沉降监测,数据已稳定,古建筑物累计最大沉降量为-5.75mm,97%的监测点累计沉降量在-5mm以内。
  五、结束语
  地铁隧道穿越古建筑群施工是地铁施工中重大的风险源,尤其是在软土地层中穿越。只要我们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采取有效的措施,就能杜绝事故的发生,确保穿越古建筑群施工安全。实践证明,本工程在软土地层中盾构穿越古建筑群施工措施效果显著,是非常成功的一次穿越,尤其是试验段模型的建立功不可没,可供类似工程参考。
  参考文献:
  1、杨洪杰, 傅德明, 葛修润. 盾构周围土压力的试验研究与数值模拟[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6
  2、张凤祥,朱合华,傅德明. 盾构隧道[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4
  3、周文波. 盾构法隧道施工技术及应用[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4
  4、鲍永亮,郑七振,唐建忠.盾构隧道穿越既有建筑物施工技术[J].铁道建筑,2009
其他文献
摘要:在高速发展的房地产业中,楼盘样板房的推广使广大购房者能直观了解套型格局及楼盘优势,也能进一部提升装饰设计的社会效益和装饰设计公司的品牌知名度,从而增强市场竞争力。本文就样板房装修设计与施工管理两方面展开详细研究。  关键词:样板房;装修设计;施工管理  中图分类号:TU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在高速发展的房地产业中,楼盘样板房的推广对楼盘销售的促进效应以及合理引导购房者的正确装
期刊
摘要:主要针对南方CASS软件在实际应用中注意的问题,并介绍作者在工作中的一些经验。    关键词:CASS数据通讯等高线数据编辑  中图分类号:TP31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CASS是南方公司在绘图软件AUTOCAD基础上开发的测量专用软件,增加了许多的专用工具和符号。为数字化测量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1CASS应用    1.1数据通讯    外业使用带有记录
期刊
摘要:公路桥梁中预应力混凝土(板)预制安装施工质量直接影响桥梁质量、使用寿命和营运安全,务必引起广大从业人员的高度重视,切实抓好每道工序、每个环节的质量控制,确保梁板预制安装工程的质量,本文针对此情况做了详细的探讨。  关键词:公路桥梁施工;预应力;混凝土梁(板);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X7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20世纪90年代以来,预应力混凝土梁(板)因其节省材料、自重轻、减
期刊
摘要:线损是电网电能损耗的简称。线损率是线损电量占供电量的百分数,是反映电网规划设计、技术装备和经济运行水平的综合性技术经济指标。为此,首先讨论了运行措施,接着分析了提高功率因数、合理配置变压器、应用计算机技术实现最优运行方式的选择,最后研究了做好电网及设备的经济运行和加大电网设备技术改造力度。  关键词:农村电网;线损;降损   中图分类号:G81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农村电网线
期刊
摘要:由于电力施工的技术安全管理是关系到电力施工企业的生存发展,对于电力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的重要性进行了分析,施工安全管理问题进行了谈论。  关键词:电力工程施工;技术措施;问题分析  中图分类号: F407.6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施工安全管理的重要性  在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中项目管理是一个子系统,根据电子系统PDCA循环模式进运行,在提高和持续改进中的思想指导企业系统地实现安全
期刊
摘要:在施工阶段推行以动态控制为主,事前预防为辅的管理办法,主要抓住事先指导,事中检查、事后验收三个环节。在施工管理过程中,抓“重点部位”的质量控制,对工程施工做到全过程、全方位的质量监控,从而有效的实现工程项目施工的全面质量控制。 关键词:施工阶段质量监理   中图分类号:F25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工程监理控制及其重要意义   工程项目控制就是指项目实施过程中,经常地进行投
期刊
内容提要:节能减排国家的基本国策,本文以医院节能为研究对象,针对目前建筑耗能及节能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从建筑设计理念、建筑施工工艺、建筑节能技术应用等五个方面减少能源消耗,提高能  源利用率,从而实现从设计到建设的全过程节能理念。    关键词: 医院 建筑设计 节能     中图分类号:TE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现在,我国每年有近三成的医院进行改扩建,医院建筑能耗已占医院总能耗2
期刊
摘要:本文就洁净室空调系统施工特点进行了简单介绍,详细叙述洁净室空调系统安装施工方法及注意事项,并阐述了净化空调常见问题及相应对策  关键词:洁净室、洁净空调、施工技术、调试  中图分类号:TU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Abstract: the clean room construc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期刊
【摘要】:随着道路使用时间的推移,沥青路面上会形成交互错杂的疲惫裂缝,这些网状裂缝多是由多边形小块形成的,它的形成原因是由于路面行车带出一些或单或多条的纵缝,这些平行纵缝便是网状裂缝的最初始状态。路面的龟裂和松散以及其他深层次的损害的不断发展是路面坑槽形成的主要原因。其中水损害和油损害是路面 病害形成的最直接的原因。在行车负载的长期作用下会有车辙的产生,它是一种永久性的变形积累,外形特性为带状凹槽
期刊
摘要:连续钢构桥施工过程中,阳光照射引起的梁体温度变化或梁体温度梯度,不仅影响桥梁施工线形的控制、而且影响成桥内应力,在施工中必须予以考虑,来减少温度引起的不利影响。  关键词:连续钢构桥;温度;影响  中图分类号:TU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温度对高墩墩身墩顶施工的影响  1.1 温度对墩身墩顶标高的影响  由于混凝土热胀冷缩的性质,在温度升高的时候膨胀,在温度降低的时候收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