钩佩流云南楚风

来源 :文物鉴定与鉴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benlad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青铜器上进行嵌错工艺早在我国殷商时期就有出现,到春秋以降,随着铁器的推广使用,青铜錾刻变得更加容易,因此金银镶嵌工艺得到了长足发展。楚作为先秦大国,自春秋晚期开始向南扩张,到战国时期,包括今洞庭湖以南、南岭以北的广大地区已完全浸润在楚文化光华之中。作为南楚重镇的长沙,自战国中期开始经济、文化逐渐发展繁盛起来,手工业也日趋成熟,镜、兵器、礼器、生活用具等大批青铜制品陆续开始了生产并走向本土化的道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长沙发掘的五千余座先秦墓葬中,出土了数以万计的青铜器,这批器物中有一些采用了金银镶嵌工艺,它们构思精巧、特色鲜明,是南楚青铜文化的代表之作,而长沙市博物馆收藏的一件战国错银龙凤纹铜盒更是其中不可多得的精品。
  这件器物来源于二十多年前的一次考古发现。长沙历来是先秦考古的重镇,包括楚帛书在内的许多珍贵楚文物都出土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1985年深秋,长沙市文物工作队在市区西南的长岭一带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这次发掘,完整地揭露了一个埋藏丰富、跨度从战国到汉代的古墓葬群。在其中的一个小山岗上,编号为M7的墓葬因为已经被盗,在整个墓群中起初并不显眼。该墓为一座战汉时期南方地区典型的竖穴土坑墓,墓口长3米,宽1.82米,残深3.2米,外椁长2.6米,宽1.45米,墓主被放置在葬具一椁二棺中,棺底还有一块雕刻精美的木板,而这种木板。便是战国楚系墓中独有的笒床;曲此墓葬的年代可以基本确定。它与著名的马王堆汉墓葬相似,葬具四周都填充了有很好防腐隔氧作用的白膏泥作为密封层,这种条件的墓葬如果没有被盗,应当是可以在墓室中发现重要文物的。但发掘之初,盗洞就赫然出现在了墓口,此墓原来在唐代就已经被盗墓者觊觎,椁室中的文物早就荡然无存,连墓主人的遗体也腐朽殆尽,连痕迹都找不到了,就在大家都认为这又是一座价值不大的空墓时。接下来的清理却有了重要发现,工作人员在棺椁的西侧竟然发现一个完整且没有被扰动的外藏椁,揭开木制椁盖,满满当当五十余件保存完好的文物呈现在了人们面前。这批文物,仅铜器就有近十件,漆器更是达到三十余件。根据墓葬的葬制以及随葬器物来看,墓主当属于战国晚期一位比较富庶的上士级官吏。其中龙凤纹铜盒是铸造最为精美、保存最为完好的青铜器,以至于后来最为系统收录长沙地区先秦墓葬资料的《长沙楚墓》一书,将这件器物选为了典型器加以重点介绍。
  战国错银龙凤纹铜盒属国家一级文物,通高15.2厘米,口径18厘米,腹径21.1厘米,重1587克。平顶弧形盖,盖上铸有四个小钮,钮为兽面环钮。器盖中央有圆形凸起台式部分,圆台内外均有弧形线条两道,整个器盖以两组弦纹将其分割为三组带状区域,区内均以细密的两方连续式纹饰装饰,其中圆台外侧为复杂的勾连卷云纹,内侧除盖心有一小圆圈状区域装饰变形叶纹与卷云纹组合成的图案外,其他区域装饰有四组对称的变形凤首纹与卷云纹组合成的两方连续图案,凤目圆瞪,每组之间有一小型变形叶纹分割。器物为子母口,口沿处装饰一周较为简单的带状卷云纹。鼓腹,腹部以弦纹分为三层,第一层为带状交叉花叶卷草纹,第二层为与卷云纹缠绕在一起的变形龙凤纹,第三层为带状交叉菱形纹,每组菱形之间夹杂有一个由两个横向“c”形卷云纹相互反靠而形成的“H”,状云纹单体图案。圈足底稍外撇,圈足部分装饰一周横卧“s”形带状云纹,每组云纹之间有一双线环饰相接。整个铜盒均采用错银工艺。这些纤细流畅、婉转灵动的纹饰,都是用粗细合适的银丝镶嵌而成的,有的地方还镶嵌了绿松石。
  青铜镶嵌工艺的器物在先秦楚地出现得较多,著名的“曾侯乙之寝戈”、“吴王夫差矛”、天星观“错金云纹铜节约”均是这种工艺制成。而位于楚国南疆的长沙,虽远离郢都,但贵族们对精神与物质的追求是毫不逊色于王城君上的。符号化的龙凤纹是楚民族文化信仰的核心,在这片蛮夷荒芜的大泽之南开疆拓土的艰辛,磨砺出南迁楚人们不屈的开拓精神,神话与巫史传统萦绕在这群乐享浪漫主义精髓的人群之中,促使其奋发图强,创造出军事与文化上的双重辉煌。这件器物所采用的错银法,工艺繁琐,纹饰精美,图案浪漫,很好地体现了那个时代的手工业发展水平与坚毅的人文精神。
  值得一提的是,与这件错银龙凤纹铜盒一同出土的,还有盒中装盛的一些虽碳化但形态保存完好的颗粒状食物。据专家鉴定,这些食物为“粟”,即我们现在常见的小米,而装入盒中时应该是以粥的形式。粟是中国古代先民由田间地头经常看到的一种野草——狗尾巴草,通过人工驯化而培育出来的,中国是世界栽培粟的起源中心,有着最为悠久的种植历史,虽然战国时期长沙地区未发现与粟相关的文献,但这件错银龙凤纹铜盒中的粟实物以及时代稍晚的西汉初期马王堆汉墓中的粟实物以及《遣策》文献:“黄粢(粟)五石布囊、白粢(粟)五石布囊。”嗍的记载可以证实在战国秦汉时期,粟已是南方人民非常喜爱的一种食物了。“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揭开铜盖,我们不仅仅看到了两千多年前古人的饮食,更感受到南楚先民给当代人留下的思想启示,以及先秦时期农业与手工业的辉煌成就。
其他文献
中国山水画自古强调对自然的感悟。在面对真山真水师法自然时,你亲身心融入山水之间,面对动人心弦的景观物象去体味人生和大自然的奥妙,才能以真实情感去发挥主观能动作用,使其感悟力和创造力达到极限。“身之所历、目之所见”,只有阅历多,才能得景大,取境宏,寄意远。  在当代众多以山水为创作题材的画家之中,李兵无疑是一个个性鲜明、颇为出色的山水画家。他曾长年工作和奔波于康巴藏区,无数座被藏族同胞敬为神山的雪山
期刊
1936年,红军西征到达同心县时(当时县名为豫旺),了解到当地回族教主洪寿林的为人和身世。洪寿林,又名洪如海,回族,他乐善好施,注重回汉团结,在西北地区享有很高的声誉。红军便派侦察员秘密和他接触。80高龄的洪寿林住在现中宁县喊叫水乡红岗子村(原名豫旺县红岗子)。红军第一次来到洪家,洪寿林热情地接待了红军(因为当时洪岗子区域还属国民党统治区)。红军代表常常穿便服到洪家,交流信息。有一次,红军派出重要
期刊
艺术家简介:  鞠崧楠,1989年毕业于江苏大学美术系,1997-1999年就读于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研究生班,2000年就读于中国美术家协会粉画高研班。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常熟市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常熟市书画院中国画工作室主任,国家高级工艺美术师。作品被桂林美术馆、河北美术馆、吴冠中艺术馆、常熟美术馆、常熟博物馆、江阴博物馆、张家港博物馆等公共艺术机构收藏。  获奖:  2008年作品入选中
期刊
人物简介:  王雍刚,重庆人,学者、古陶瓷鉴藏家,中国收藏家协会常务理事,重庆收藏协会会长,重庆市工商联(总商会)收藏商会会长。  在重庆渝北区的一所幽静的小区内,有一个被国内外收藏圈内广为所知的东宫会所,这个会所的主人即是据专家评估“藏品价值逾数十亿”的藏家——王雍刚。  东宫会所是王雍刚“以文会友”、“坐而论道”的私人会所,平时并不对外开放。一个偶然的机会,笔者走进了这个富有神秘色彩的东宫会所
期刊
■国博展出古代瓷器和水下考古成果  “中国古代瓷器艺术展”和“中国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成果展”日前在中國国家博物馆开展。除部分瓷器展陈于“古代中国”基本陈列外,展览特选了135件中国古代瓷器,分为“颜色釉瓷艺术”“釉下彩瓷艺术”和“釉上彩瓷艺术”三部分展出,囊括了不同时期的名窑精品。而水下考古的各个阶段成果以及勘测、打捞、保护过程则通过多媒体技术展现。两展览将作为常设展供观众参观。  ■首届上海“非
期刊
写得好!写得好!很有中石先生笔意。  ——启功(著名书法家)  克文榜书气势很大,结字严谨,坚持下去定会成功。  ——刘炳森(著名书法家)  克文作品结字稳重,笔力开张,可以多写榜书。  ——大康(著名书法家)  克文先生,书法古朴苍劲,又具有飘逸潇洒之灵气,阅之赏心悦目,诚佳作也。  ——峻青(著名作家)  欣赏刘克文先生的作品,会感到中华博大精深的文化精神直面扑来,他把儒学的雍容大度,禅学的自
期刊
在长沙市博物馆的文物库房里,有一件口部已残缺的醴陵窑洪宪元年梅竹地开光双鸡诗文瓶非常引人注目(如图所示),该瓶于1980年10月31日由长沙市文物工作队从私人手里收购。此瓶虽已残缺,但其在1994年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瓷器专家耿宝昌等人来馆鉴定文物时被定为了一级文物,而后在2006年由湖南省文物局组织的省文物鉴定委员会鉴定时也一致认可为一级文物。此瓶究竟有何独特之处,可以引得国家级瓷器专家对其颇为热
期刊
2012年5月3日,我专程到江苏省美术馆看了“艺无涯——陈大羽百年艺术展”,进入展厅时看着走廊上多媒体里播放的大羽先生的影像资料,觉得这位我与之有一面之缘的老人,离我是那么地近又是那么地远,展厅中近200件书画、篆刻作品,洋洋大观,为我们勾划出大羽先生的艺术人生。一上午3个展厅慢慢看下来,深有感触。  大羽先生是出名的花鸟画家,以前很少见到他的山水作品,这次展览展示了很多件先生不同时期的山水作品,
期刊
历经289年之久的大唐帝国经济发达,国力强盛,文化繁荣,社会稳定。这一时期制瓷业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制作技术也有很大的进步。就河南陶瓷业而言,窑口林立,品种复杂,瓷器造型多样,烧造技术精良,除生产民间生活中所使用的陶瓷外,又设立了御窑,专为皇宫贵族烧制陶瓷。由于当时随葬之风盛行,因而现代从墓葬中出土了大批的陶瓷精品。下面将河南博物院部分唐代陶瓷精品汇集一起,介绍给大家,以供飨食。  一、妇女劳作形象
期刊
画家简介:  吴燃,1928年出生于安徽萧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曾任中国版画家协会常务理事,天津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现任天津美协名誉副主席、天津文联委员,天津画院一级美术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从事美术创作已五十多年,早期重点从事版画创作,近数年主要画国画、书法、儿童读物插图,断断续续写写散文。其作品曾多次参加全国性美展、全国性版画展,并被选送至日、法、美、英以及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等其他国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