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物简介:
王雍刚,重庆人,学者、古陶瓷鉴藏家,中国收藏家协会常务理事,重庆收藏协会会长,重庆市工商联(总商会)收藏商会会长。
在重庆渝北区的一所幽静的小区内,有一个被国内外收藏圈内广为所知的东宫会所,这个会所的主人即是据专家评估“藏品价值逾数十亿”的藏家——王雍刚。
东宫会所是王雍刚“以文会友”、“坐而论道”的私人会所,平时并不对外开放。一个偶然的机会,笔者走进了这个富有神秘色彩的东宫会所,近距离地感受王雍刚痴心收藏的传奇人生。
因为“喜欢”而痴迷收藏
说起王雍刚的收藏历史,是有渊源的。王雍刚出生于一个三代贵族的世家,从小就爱摆弄家里陈列的瓶瓶罐罐,为上面刻画的各种人物、山水、花卉所着迷。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对这些瓷器的兴趣也越来越浓,特别是宋、元、明、清古陶瓷的官窑及民窑,他认真研究,为他之后的收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那时也只是对这些瓷器感兴趣,并没有开始真正的收藏。
王雍刚说,他真正意义上的收藏,源于一把用孩童时代收藏的10多本邮票换回的茶壶。这是一件非常精美的素三彩小茶壶,配有两个茶杯。茶壶、茶杯的底面用青花书写了“正德年制”四字楷书款。在王雍刚的眼里,这套藏品的精美程度可与当时博物馆所藏精品官窑瓷器相媲美。从那以后,他经常去一些茶馆,碰到一些收荒匠拿着各种玉件、瓷器来卖,都会挑上几件好的。再后来便到处打听哪个朋友家有古玩,不管多远都跑去看。慢慢的,王雍刚收藏的精品越来越多,品种越来越齐全,名声在收藏界也越来越响,但王雍刚也越来越低调。王雍刚为了收藏,将生意上赚的钱多投向了收藏,在经济紧张时,他甚至控制家里人的伙食,省出钱来搞收藏。值得一提的是,他的夫人刘大玉女士在勤俭持家的同时,对王雍刚的收藏事业给予了默默支持,并且伉俪情深、爱屋及乌,成了玉器收藏专家。
虽然在收藏过程中碰到过各种各样的困难与痛苦,当前的收藏形势也不容乐观,但王雍刚表示,自己不会停止收藏,会把收藏当一项终生的事业来做。
对于当前一些人把收藏作为一种投资手段,抱着一夜暴富的心态,王雍刚说这种心态不可取,也非常危险。因为任何投资都有它自身的规律,一切都要按规律办事,搞收藏不能有侥幸心理,也不能有一夜暴富的心态。王雍刚说,自己玩收藏的心态非常纯粹,就是喜欢,每一件藏品都能引发自己对某段历史的追思、神往,所以经常会把瓷器摆在桌子上,整夜地呆看,可谓一“痴人”了。
在空战中练就“火眼金睛”
20世纪90年代是王雍刚收藏的高峰期,随着他在收藏圈内的名气增长,一些手中持有文物希望变现的人都会找到王雍刚,因为王雍刚的眼力好,识货,更重要的是他能出得起价。但后来发生了一件对他收藏生涯影响极大的事情,让他重新认识了鉴定的重要性。那是20世纪90年代初,他从一个熟人的手中花了百万巨款买了一批藏品,经过多位专家确认为景德镇仿品,此后王雍刚吸取血的教训,潜心研究。几十年下来,王雍刚过眼的藏品有几十万件,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
2006年,各省市收藏协会推荐藏品参加全国首届民间寻宝活动,当时有一个藏家拿出一件明代和田玉双耳杯,几个专家断定是“新货”,但王雍刚从双耳杯的造型、玉质和玉的浸口(皮壳、包浆)等方面认定这是一件不可多得的珍品,力排众议送去北京。在王雍刚的亲自挑选下,重庆那次推荐的5件藏品全部入围,而另外两个来自经济发达地区的省份选送的几十件文物全部落选。
据王雍刚介绍,东宫会所陈列厅中的宋代“五大名窑”珍品,元代青花、釉里红、青花釉里红,明代洪武时期的青花大罐、永乐釉里红龙纹扁瓶……,每一件重器的收藏都得益于自己独特的鉴定眼光。这是在长期实战经验积累中得到的收获与回报,其中的苦辣酸甜只有真正的藏家才能体会。
作为重庆市收藏家协会的会长,他经常应邀参加一些鉴定活动,为藏家鉴定,同时与藏家交流经验。他建议藏家:“有条件尽量到国外的博物馆走走看看,比如全世界的四大博物馆:法国巴黎罗浮宫博物馆,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俄罗斯国立埃米塔什博物馆。另外还有我们国家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前清宫旧藏的历代官窑。此外多调阅国内出版及国外出版的有关这方面的书籍,从理论上要彻底武装自己,实践上多看、多听、多学,认真比较。”王雍刚总结了易于掌握的鉴定瓷器的两大要点:一个是火光,通常称为“贼光”,由于瓷器烧成的温度很高,瓷器出炉后,若没经过相对长的一段时间的空气的氧化,就会很刺眼,就是平时所说的贼亮,那么这件东西肯定是新仿的。还有一种是没有光,也就是“失光”,有些人为了作伪,用很多药水来浸泡,药水浸泡以后的瓷器看上去表面没有光泽,也不对。因为好的瓷器,真的瓷器,整个器皿的釉外面有一层光,这层光即是“蛤蛎光”,也称“饱光”,也只有这样的藏品才值得收藏。“这是一种比较直观的鉴定方法,但是要想真正掌握还需要长期、大量的实战积累。对于新手来说,绝不能轻易凭借这个方法来断定真伪购买藏品”。
传统鉴定难以满足需求
古陶瓷的鉴定是指对那些经过歷史传承或者出土地点不详、流传经过不清楚的古陶瓷器皿的年代、产地、烧造窑口、真伪、品类以及器物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进行评估,得到一个相对准确的结论。目前对于古陶瓷的鉴定主要基于两种方法:一种是传统的目测手试,目前多数藏家使用的是这种方法;另一种即是采取先进的科学仪器进行检测,如碳-14常量元素理化测试法、热释光、质子激发X荧光分析法、同步辐射线荧光分析、微痕分析法等。
王雍刚说,现在的作伪手法过于高明,只是采用传统的目测手试法已经不能满足鉴定的需求,必须采用一种新的科技手段辅以鉴定,才能在茫茫的赝品海洋中淘到明珠。说到这儿,他面带微笑自豪地说起一件事:过去有些专家认为“重庆及西南地区没有官窑”,但在2009年度“收藏中国”大型公益文化论坛上展出的数件南宋官窑,让所有专家对重庆的收藏重器发生了改观。因为这几件南宋官窑,不但经过有关专家的鉴定,还拿到了香港中文大学进行热释光测试,测试结果跟专家的眼学鉴定一致,为南宋时期的官窑。
对于西南政法大学司法鉴定中心正在从事的“文物物证司法鉴定”业务,王雍刚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认为这种鉴定方法,采用了较为科学的自然老化痕迹学理论,并将作为司法鉴定的客观“物证”,相比于以往基于“主观人证”的司法鉴定有着本质上的区别。目前,王雍刚正在筹划将自己的藏品开展这方面的鉴定,从司法角度得到更为权威的认可。
王雍刚,重庆人,学者、古陶瓷鉴藏家,中国收藏家协会常务理事,重庆收藏协会会长,重庆市工商联(总商会)收藏商会会长。
在重庆渝北区的一所幽静的小区内,有一个被国内外收藏圈内广为所知的东宫会所,这个会所的主人即是据专家评估“藏品价值逾数十亿”的藏家——王雍刚。
东宫会所是王雍刚“以文会友”、“坐而论道”的私人会所,平时并不对外开放。一个偶然的机会,笔者走进了这个富有神秘色彩的东宫会所,近距离地感受王雍刚痴心收藏的传奇人生。
因为“喜欢”而痴迷收藏
说起王雍刚的收藏历史,是有渊源的。王雍刚出生于一个三代贵族的世家,从小就爱摆弄家里陈列的瓶瓶罐罐,为上面刻画的各种人物、山水、花卉所着迷。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对这些瓷器的兴趣也越来越浓,特别是宋、元、明、清古陶瓷的官窑及民窑,他认真研究,为他之后的收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那时也只是对这些瓷器感兴趣,并没有开始真正的收藏。
王雍刚说,他真正意义上的收藏,源于一把用孩童时代收藏的10多本邮票换回的茶壶。这是一件非常精美的素三彩小茶壶,配有两个茶杯。茶壶、茶杯的底面用青花书写了“正德年制”四字楷书款。在王雍刚的眼里,这套藏品的精美程度可与当时博物馆所藏精品官窑瓷器相媲美。从那以后,他经常去一些茶馆,碰到一些收荒匠拿着各种玉件、瓷器来卖,都会挑上几件好的。再后来便到处打听哪个朋友家有古玩,不管多远都跑去看。慢慢的,王雍刚收藏的精品越来越多,品种越来越齐全,名声在收藏界也越来越响,但王雍刚也越来越低调。王雍刚为了收藏,将生意上赚的钱多投向了收藏,在经济紧张时,他甚至控制家里人的伙食,省出钱来搞收藏。值得一提的是,他的夫人刘大玉女士在勤俭持家的同时,对王雍刚的收藏事业给予了默默支持,并且伉俪情深、爱屋及乌,成了玉器收藏专家。
虽然在收藏过程中碰到过各种各样的困难与痛苦,当前的收藏形势也不容乐观,但王雍刚表示,自己不会停止收藏,会把收藏当一项终生的事业来做。
对于当前一些人把收藏作为一种投资手段,抱着一夜暴富的心态,王雍刚说这种心态不可取,也非常危险。因为任何投资都有它自身的规律,一切都要按规律办事,搞收藏不能有侥幸心理,也不能有一夜暴富的心态。王雍刚说,自己玩收藏的心态非常纯粹,就是喜欢,每一件藏品都能引发自己对某段历史的追思、神往,所以经常会把瓷器摆在桌子上,整夜地呆看,可谓一“痴人”了。
在空战中练就“火眼金睛”
20世纪90年代是王雍刚收藏的高峰期,随着他在收藏圈内的名气增长,一些手中持有文物希望变现的人都会找到王雍刚,因为王雍刚的眼力好,识货,更重要的是他能出得起价。但后来发生了一件对他收藏生涯影响极大的事情,让他重新认识了鉴定的重要性。那是20世纪90年代初,他从一个熟人的手中花了百万巨款买了一批藏品,经过多位专家确认为景德镇仿品,此后王雍刚吸取血的教训,潜心研究。几十年下来,王雍刚过眼的藏品有几十万件,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
2006年,各省市收藏协会推荐藏品参加全国首届民间寻宝活动,当时有一个藏家拿出一件明代和田玉双耳杯,几个专家断定是“新货”,但王雍刚从双耳杯的造型、玉质和玉的浸口(皮壳、包浆)等方面认定这是一件不可多得的珍品,力排众议送去北京。在王雍刚的亲自挑选下,重庆那次推荐的5件藏品全部入围,而另外两个来自经济发达地区的省份选送的几十件文物全部落选。
据王雍刚介绍,东宫会所陈列厅中的宋代“五大名窑”珍品,元代青花、釉里红、青花釉里红,明代洪武时期的青花大罐、永乐釉里红龙纹扁瓶……,每一件重器的收藏都得益于自己独特的鉴定眼光。这是在长期实战经验积累中得到的收获与回报,其中的苦辣酸甜只有真正的藏家才能体会。
作为重庆市收藏家协会的会长,他经常应邀参加一些鉴定活动,为藏家鉴定,同时与藏家交流经验。他建议藏家:“有条件尽量到国外的博物馆走走看看,比如全世界的四大博物馆:法国巴黎罗浮宫博物馆,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俄罗斯国立埃米塔什博物馆。另外还有我们国家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前清宫旧藏的历代官窑。此外多调阅国内出版及国外出版的有关这方面的书籍,从理论上要彻底武装自己,实践上多看、多听、多学,认真比较。”王雍刚总结了易于掌握的鉴定瓷器的两大要点:一个是火光,通常称为“贼光”,由于瓷器烧成的温度很高,瓷器出炉后,若没经过相对长的一段时间的空气的氧化,就会很刺眼,就是平时所说的贼亮,那么这件东西肯定是新仿的。还有一种是没有光,也就是“失光”,有些人为了作伪,用很多药水来浸泡,药水浸泡以后的瓷器看上去表面没有光泽,也不对。因为好的瓷器,真的瓷器,整个器皿的釉外面有一层光,这层光即是“蛤蛎光”,也称“饱光”,也只有这样的藏品才值得收藏。“这是一种比较直观的鉴定方法,但是要想真正掌握还需要长期、大量的实战积累。对于新手来说,绝不能轻易凭借这个方法来断定真伪购买藏品”。
传统鉴定难以满足需求
古陶瓷的鉴定是指对那些经过歷史传承或者出土地点不详、流传经过不清楚的古陶瓷器皿的年代、产地、烧造窑口、真伪、品类以及器物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进行评估,得到一个相对准确的结论。目前对于古陶瓷的鉴定主要基于两种方法:一种是传统的目测手试,目前多数藏家使用的是这种方法;另一种即是采取先进的科学仪器进行检测,如碳-14常量元素理化测试法、热释光、质子激发X荧光分析法、同步辐射线荧光分析、微痕分析法等。
王雍刚说,现在的作伪手法过于高明,只是采用传统的目测手试法已经不能满足鉴定的需求,必须采用一种新的科技手段辅以鉴定,才能在茫茫的赝品海洋中淘到明珠。说到这儿,他面带微笑自豪地说起一件事:过去有些专家认为“重庆及西南地区没有官窑”,但在2009年度“收藏中国”大型公益文化论坛上展出的数件南宋官窑,让所有专家对重庆的收藏重器发生了改观。因为这几件南宋官窑,不但经过有关专家的鉴定,还拿到了香港中文大学进行热释光测试,测试结果跟专家的眼学鉴定一致,为南宋时期的官窑。
对于西南政法大学司法鉴定中心正在从事的“文物物证司法鉴定”业务,王雍刚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认为这种鉴定方法,采用了较为科学的自然老化痕迹学理论,并将作为司法鉴定的客观“物证”,相比于以往基于“主观人证”的司法鉴定有着本质上的区别。目前,王雍刚正在筹划将自己的藏品开展这方面的鉴定,从司法角度得到更为权威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