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藏翻译在文化变迁中的作用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o7894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言是思维的外壳,翻译则是思想交流的产物。在思想交流的过程中随着交流者之间的共识增多,和平、稳定、发展也随之而来。然而,从历史角度来看,翻译起着促进文化交流和传播思想观点的重要作用,汉藏翻译也是如此。本文将从汉藏翻译在其各个文化领域中蜕变的过程及其作用进行简要阐释。并以习俗文化差别及其翻译为例做简单对比分析。
  【关键词】: 汉藏翻译;文化变迁;作用
  一、汉藏翻译的今昔
  随着地域、语言和民族的产生,人们为了交流而产生了翻译,汉藏语言的互译也随着两民族间的文化传播和思想交流的需求而发挥其重要作用。藏族翻译活动历史悠久、硕果累累,其中有文字记载的翻译可追朔到吐蕃时期,吐蕃历代赞普重视外来文化的吸收,因而大力支持佛教的翻译传播,使翻译事业异常活跃,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而大规模的译经是在九世纪亦可视为鼎盛时期,当时翻译活动主要从事印度佛教藏译的同时,也积极汲取汉地传播的佛教典籍。佛教的译传成了藏汉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之一,从而坚定了两民族之间友谊的桥梁,利用翻译来互投文化需求、各取所好,使之其文化更加广泛、丰富。更好地满足了人们的精神和物质文化所求。
  藏民族语言翻译可以追朔到上古时期。然而文字翻译,则是藏族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在公元7世纪松赞干布时吞米桑布扎参考梵文创造出藏文字后才开始。[1] 汉藏翻译始于唐朝。公元7世纪,松赞干布崇拜佛教,排除本教徒的极力反对,派遣吞米桑布扎等人到印度取经。返藏后命令达摩敦厦、阿罗嘎、益喜怀等进行翻译。从此开始了轰轰烈烈的佛经翻译活动。从唐代起汉藏两族人民就十分重视彼此的语言文字,并相互学习,从而加强了两民族加强两民族彼此交流,并记载下来成为历史的证物。
  二、文化与翻译、语言的内在关系
  文化是一个内涵丰富而又复杂的概念。追朔其历史渊源,“文化”一词最早出现在中国古籍。现在所说的文化与古文中的“文化”含义有较大的差异。今天我们所用的文化一词是外来语的意译,是十九世纪末从日文中转译过来的。
  然而,我们可以对文化概念有一个清楚的认识。文化定义有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广义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而狭义文化仅指精神文化。
  1.语言与文化。众所周知,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是社会文化发展的产物。任何语言的生存发展都离不开其赖以生长的社会环境。2.翻译是一种跨文化活动。语言与文化的密切关系注定了翻译与文化的密切关系。翻译是把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不言而喻,两种语言转换的过程必然涉及两种文化。所以说,翻译实质上是不同文化间的交流。正如我国著名学者王佐良教授在谈到文化与翻译的关系时曾指出:“翻译工作者处理的是个别词,他面对的则是两大片文化。”明确指出,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活动。
  三、习俗文化与翻译
  1.从“打招呼”分析汉藏习俗文化差异
  《现代汉语词典》对“习俗”的解释是“习惯和风俗”。据此,习俗文化就是在日常社会生活和人际交往中由民族的风俗习惯形成的文化。两民族在打招呼、称谓、道谢、恭维、致歉、告别等方面表现出不同民族文化规约和习俗。就以汉藏民族“打招呼”的方式来分析,汉语和藏语中所用的习惯用语存在较大的差别。如:“吃了吗?”是汉族乃至全中国人见面时相互问候的客套话。但在藏语里以 “你好!”作为见面时打招呼的一种较有礼貌的问候语。单凭这两组短句中可以看出其两民族间习惯用语不同而产生的习俗文化间的差异。
  2.汉藏民族亲属称谓对比与翻译
  称谓是习俗文化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具体体现。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文化中存在着重要的差异。尤其是在语言和文字的表现上最为突出。称谓词反映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包括亲属称谓词和社会称谓此两大部。汉语与藏语两种亲属称谓之间常很难找到相对应的词。然而,了解纷繁而又有条理的亲属关系,承认生物承续的实质和优生优育的好处,二者相辅相成。因此,系统探讨亲属称谓的翻译是很有必要。[2] 汉藏亲属称谓不仅仅是一套表示指称的语言符号系统,它还承载着家庭关系,伦理道德,价值观念等一系列的文化传统,在社会的交流过程中还渗透着交流者的不同心理和种种情感。 语言翻译的实质是文化的翻译。汉语拟亲属称谓具有鲜明的汉民族特色,同样,藏语亲属称谓具有鲜明的藏民族民族特色因此,在藏语中找到绝对同义的表达对称关系的称谓是很困难的。这一点也是翻译变得有意义,它起到了丰富词汇量的作用。
  四、翻译对文化交流起到的作用
  翻译不仅是一种跨语言的交际行为,也是一种跨文化的传播过程和交流活动。人类自有文化开始就有传播在进行,传播促进文化发展,异语文化之间的传播属于跨语言和跨文化的传播,必须通过翻译才能够实现。[3] 许多新的学术思想, 新的科学知识, 都是通过翻译而使之在异国土地上得到传播和发扬的。我们需要通过翻译这样一个手段, 让世界更好地认识本民族, 理解本民族。而本民族文化, 在新的历史时期, 更应以翻译为引导在世界文化中找回自信和应有的地位。让本民族文化更进一步地发扬光大。虽然不同的地域与传统产生了不同的文化氛围, 不同的文化氛围左右人们的生活,会成为不同民族交往的障碍,而翻译则是跨越这种障碍的最好工具。因此,翻译绝不能做传统意义上的单纯的语言转换, 而应该最大限度地传达出原文中的所有文化色彩,否则有碍于民族之间的了解。为了世界更加和谐地发展,翻译必须淋漓尽致地传递文化, 翻译是实现世界文化战略的根本途径。翻译因人类的交际需要而生。因为有了翻译, 人类社会才从相互阻隔走向相互交往, 从封闭走向开放, 从狭隘走向开阔。又如:藏区公认的第一位佛经翻译师吞米桑布扎,暂且不论时间的早晚,单从他的贡献来看。他开辟了翻译佛经的先河,组织并翻译的《宝云经》等21种显密经典是第一批藏译佛经版本,他为后来佛教在藏区发展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这些翻译的转播其他国家的文化,实质上就是一种沟通和适应的过程。正因为有了这种沟通人类心灵的跨文化交际活动, 才有了人类社会今天的发展。所以我们可以断言翻译的作用在促进世界的进步上是巨大的。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 不同地域的人们, 不同民族的人们要互相沟通, 进行交流, 翻译也便是不同民族之间、不同语言之间的信息传递和文化交流。为一种社会力量,几乎就是在文明开始向前迈出第一步的时候,就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产生作用了。季羡林在《中国翻译词典》的序言中说:“只要语言文字不同, 不管是在一个国家或民族内, 还是在众多的国家或民族间, 翻译都是必要的。否则思想就无法沟通, 文化就难以交流, 人类社会也就难以前进”。可见翻译的作用是多么重大。正因为如此, 翻译就是为了人类相互交流的需要而产生, 所以寻求思想的沟通, 促进文化的交流, 就是翻译的目的或任务之所在。翻译是与民族的交往共生、与文化的互动同在的。可以说翻译在文化交流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结束语
  文化变迁是人类社会各个族群普遍传承的一种重大的现行文化.它紧密的伴随着各民族的生产与生活实际。从古至今,节日都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影响,具有民俗文化适应与变迁性的一般特征. 翻译在文化变迁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是跨文化的语言转换艺术, 文学作品之超越国界, 通过翻译又超越语种, 进而越过地域和历史形成的某些特定的社会习俗和人际关系, 要求译者要能够从某种语言的创作中, 发掘到该种语言的社会的独特的文化,并将这种文化传递到另一种文化语境中。这种文化的互相促进、交流和渗透就是翻译带来的成果, 也是翻译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参考文献:
  [1] 巴俄·祖拉陈瓦.贤者喜宴〈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5-12. P97,P98
  [2] 梅勇桂.浅议亲属称谓的文化差异与翻译〈C〉,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2009-06-25
  [3] 王英鹏.跨文化传播视域下的翻译功能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1-12-01
其他文献
【摘要】:基于目前的书法教学现状和书法教学环境,本课题将书法艺术教学、汉字文化现状这两者结合起来思考,对基于现代教学环境的书法教学中汉字文化的存在价值、意义加以考察、探索,以寻求书法教学的改良之策。课题主持者借助于调查研究和经验总结等主要研究方法,逐步进行总结。在此基础上,课题研究者认为书法课程、汉字文化这两者的有机联系是现代书法教学和改革的主要突破口,是未来书法教育的制高点。  【关键词】:书法
期刊
【摘要】:豫剧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其独特而鲜明的中华文化特质、文化风采和神韵,是前辈大师、艺术家们留给后人无法替代的宝贵财富。但是,从当前豫剧的现状和发展前景来看,机遇与困难并存。本文通过对目前豫剧的保护和传承的现状调查分析,依据豫剧的艺术特点,以《梨园春》栏目为例,具体分析如何利用新媒体对豫剧艺术进行保护和传承,以及在保护、传承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并由此对豫剧在今后的新媒体时代下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期刊
【摘要】:仡佬族哭嫁是仡佬族地区最常见的民族民间音乐形式之一,哭嫁在仡佬族地区叫“哭姊妹”。哭嫁是很多民族都有的习俗,仡佬族哭嫁音乐内容丰富,流传上千年的历史。却在短短的二十几年里,从仡佬族女人结婚都要“哭姊妹”,到仡佬族女人结婚都不“哭姊妹”。流传上千年的“哭姊妹”就像人间蒸发了一样。仡佬族"哭嫁"习俗是仡佬族民族文化的瑰宝,它包含着很多值得挖掘的民族文化内涵。有仡佬人的智慧、民俗民风、音乐等等
期刊
【摘要】:古筝作为中国古老的弹拨乐器,音色清新柔美,富有神韵,其声音独具特色,本文以筝乐《侗族舞曲》产生的文化背景和审美特色为切入点,论述了古筝音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风格特点。  【关键词】:侗族;审美;艺术特色  古筝源于战国,盛于中唐,史称秦筝,经历了两千多个春秋,广泛流传,是我国最具有代表性的弹拨乐器,它音色清丽典雅、委婉动听,富有神韵,是我国最具有代表性和艺术魅力的古老乐器,其丰
期刊
【摘要】:本文拟通过古筝右手演奏技法“悬腕摇”的几种使用方法,本文拟从“悬腕摇”的定义、种类、及其使用方法等方面入手,全面探究了悬腕摇在古筝学习及演奏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古筝;悬腕摇;使用方法  筝是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乐器之一,距今已经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所以大家常常称其为“古筝”。它属于汉族的弹拨乐器,其表现“点”的音符容易,但表现“线”的音符较难。为了弹奏出长音的效果,体现乐句的流畅性
期刊
【摘要】:民俗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应建立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充分了解和尊重之上,当今社会的发展使民俗文化渐渐退出了大众的视野,有为数不少的人也不再重视民俗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因此也就谈不上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但是包含了民俗文化的中国传统文化是我国民族文化发展的根基,因此,探讨当代社会对民俗文化的继承和借鉴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民俗文化;继承;借鉴  前言  中华文化有着源远流长、博
期刊
【摘要】:大学现代汉语作为各大高校对相关专业设立的基础性必修学科,有着它存在的必要和意义。作为全世界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汉语有着它强大的魅力和文化,无论是将它作为第一语言来学习的中国人,还是将它作为一门外语来学习的母语非汉语言的人,都有必要学习现代汉语来充实自己的口语,语法和书写表达能力。本文将围绕大学现代汉语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这一主题,进行一些个人的相关见解和看法。  【关键词】:大学现代汉语
期刊
【摘要】:水墨都市是城市山水画的新命名,城市与山水具有不同的文化内涵,水墨都市绘画的渊源可以说是上溯久远,但独立形成确是在当代,它是时代的产物,是改革开放后城市新发展所形成的必然的审美意识,是中国山水画对当代人们生活对的关注的一种新的形式。它有着自己独立的位置。随着城市今后不断的发展和变革,在这个过程中会给都市题材山水画提供特别丰富的创作主题和素材。  【关键词】:都市;水墨山水画;发展现状  2
期刊
十八大报告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取得了可喜的进步,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公共文化服务越来越被社会公众所享用。阿坝州属于贫困偏远山区,与发达地区相比,阿坝州公共文化建设相对滞后,特别是农村地区农民精神文化生活还较为贫乏。阿坝州各级党委和政府对这一点也深有体会,所以越来越重视农村公共文化建设,越来越认识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发展好、建设好农村公共文
期刊
【摘要】:对于一部英语电影,为了让其能更好的让国人理解和接受,就需要译者对其片名及文本进行翻译。英语电影片名,译者根据其原文文本所提供的信息以及翻译目的选择不同的翻译方法,有很多不同的策略,包括直译法、意译法、音译法、创译法、补译法等。本文将从目的论的角度,从翻译目的和译文功能出发对英语电影片名翻译的方法策略进行研究。  【关键词】:目的论角度;英语电影片名;翻译  一、前言  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