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素养”一词,英文为competence,来源于拉丁文词根competere,其中, com-是指“聚集、共同”(together),petere是指“努力追求、奋斗向前”(to seek,drive forward),合起来看,competere即指“共同合力奋斗”(to strive together)。综合起来,从词源看,素养即是指各种力量聚合,以使人恰当应对环境,向前发展。换言之,“素养”最初是指满足人发展需要的综合能力。
我国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容注重时代性。充分反映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全面体现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确保研究成果与时俱进、具有前瞻性。
我国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强化民族性。我国拥有着独有的没有断层的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后人的传承与发展,把核心素养植根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土壤之中,强调社会责任和国家认同,立足于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民族特色。
课堂是立德树人的主阵地。对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来说,必须立足于学生能力的全面提高。让学生通过知识学习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健康的情感和健全的人格。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让多元文化、个性化解读、独特的体验、创新思维,为教育插上翅膀。
(一)转变知识观,发展核心素养
发展和培育学生素养不仅仅是积累知识,知识的积累不一定必然推动素养的发展。如果继续秉持固化的知识观,以填鸭式的灌输和重复式的训练的方式给学生传授知识,知识的积累反而可能导致素养的衰减。我们又不得不承认素养的培育和发展离不开知识,缺少知识的积累,素养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没有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在当下知识不断增值的信息时代,如何使学生知识的学习过程顺利转化成为素养的形成过程?首先,要转变原有的知识观,学生不能再把知识当成不可改变的客观真理和一成不变的固定事实,而使知识成为展开合作探究的研究对象和发展素养和能力的辅助资源。教育者不能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储存器,尤其在如今信息时代,学生不可能也不必将所有知识贮存在大脑里,应该教会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学会利用知识,利用知识提升人格,利用知识发展内涵,利用知识发展能力,利用知识培育素养。另外,教育者应该尊重学生,尊重学生在学习知识时所产生的思想、经验或个人判断。信息时代是知识创造的时代,学生不但学习知识,也创造知识。学生的知识创造是培育和发展素养的基础和前提。因此,转变知识观,尊重学生的知识创造是发展学生素养的关键。
(二)转变学习方式,发展核心素养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的教育在深入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亟须改善的问题,学习不只是课本、练习和考试。学生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机会。我国学生的学习还是以被动接受为主,课堂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参与或课堂实践较少;依靠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的学习活动较少;作业书面习题与教材预习或复习较多,观察实践、社会调查等实践性作业较少;学生几乎没有发表个人理解与意见的机会,课堂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依旧没有实现“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而是依旧延续 “课堂为中心、教师为中心、课本为中心”,忽视学生创新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素养的培育需要知识与实践的统一,需要倡导研究学习与合作学习。学生只能在探究和实践中发展素养,因此,转变知识学习方式是素养发展的前提。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习批判接受、逻辑思维和理论指导实践。研究学习是指以进行研究的模式来进行课堂学习,教师指导学生确定研究内容,主动获得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三)转变评价方式,发展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更注重的是能力的培养,不再过度追求标准答案,這就一改以往评价唯分是举的局面。考核应该重视不确定的跨学科探究主题和社会实践活动,创设整合的、情境化的任务,从结果评价、成绩评价转变为核心素养评价、能力评价。被诟病已久的评价必须借助核心素养这场强劲的东风,努力走出传统教学评价中只见知识,不见情境;只见结果,不见表现;只见成绩,不见能力的桎梏。核心素养视阈下的评价必须以提升能力为抓手,推动评价走向“社会情境、生活实践、学生主体”的三维目标,使核心素养通过学习评价落到实处。
所谓社会情境,在美国社会心理学家G.W.奥尔波特给社会心理学的定义中首次提到,社会情境是与个体直接联系着的社会环境,也是与个体心理相关的全部社会事实的一种组织状态。评价的社会情境目标即是评价不能再局限于教材和课本具体知识之中,学生学习不能脱离社会生活,学校也不再是真正脱离社会的象牙塔,要减少依靠死记硬背即可获得答案的内容,在课标要求之内需求学习内容与社会情境的结合点,使学生运用自己所学知识发现社会问题、研究社会问题、解决社会问题。郑国民教授在其题为《核心素养视野中的教学与评价》的报告中提出要尽可能向学生呈现一个综合的、完整的现实性任务,对学生的相关知识和技能进行整合。设置情境化的任务有助于考查学生发现问题、辨析概念、建立关系、验证假设的能力。不完整结构问题的开放性,提供给了学生展示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的机会。例如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Ⅰ卷的作文题目,要求从所给的12个关键词中选取两到三个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帮助外国友人读懂中国,就是将学生置于社会情境之中。
所谓生活实践目标即是给予核心素養的评价,不应再是简单的试卷检测,应该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实践中去,从书本走向生活,采取开放性教学评价。不要把考核内容限于教材,要拓展教学内容,走出课堂,走进生活,走进网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从生活实践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评价。
作者简介:郭龙飞,1991年11月24日出生,男,汉族,河南省漯河市临颍县人,现就读于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学科教学语文专业。主要研究方向:语文教育。
我国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容注重时代性。充分反映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全面体现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确保研究成果与时俱进、具有前瞻性。
我国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强化民族性。我国拥有着独有的没有断层的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后人的传承与发展,把核心素养植根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土壤之中,强调社会责任和国家认同,立足于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民族特色。
课堂是立德树人的主阵地。对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来说,必须立足于学生能力的全面提高。让学生通过知识学习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健康的情感和健全的人格。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让多元文化、个性化解读、独特的体验、创新思维,为教育插上翅膀。
(一)转变知识观,发展核心素养
发展和培育学生素养不仅仅是积累知识,知识的积累不一定必然推动素养的发展。如果继续秉持固化的知识观,以填鸭式的灌输和重复式的训练的方式给学生传授知识,知识的积累反而可能导致素养的衰减。我们又不得不承认素养的培育和发展离不开知识,缺少知识的积累,素养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没有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在当下知识不断增值的信息时代,如何使学生知识的学习过程顺利转化成为素养的形成过程?首先,要转变原有的知识观,学生不能再把知识当成不可改变的客观真理和一成不变的固定事实,而使知识成为展开合作探究的研究对象和发展素养和能力的辅助资源。教育者不能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储存器,尤其在如今信息时代,学生不可能也不必将所有知识贮存在大脑里,应该教会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学会利用知识,利用知识提升人格,利用知识发展内涵,利用知识发展能力,利用知识培育素养。另外,教育者应该尊重学生,尊重学生在学习知识时所产生的思想、经验或个人判断。信息时代是知识创造的时代,学生不但学习知识,也创造知识。学生的知识创造是培育和发展素养的基础和前提。因此,转变知识观,尊重学生的知识创造是发展学生素养的关键。
(二)转变学习方式,发展核心素养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的教育在深入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亟须改善的问题,学习不只是课本、练习和考试。学生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机会。我国学生的学习还是以被动接受为主,课堂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参与或课堂实践较少;依靠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的学习活动较少;作业书面习题与教材预习或复习较多,观察实践、社会调查等实践性作业较少;学生几乎没有发表个人理解与意见的机会,课堂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依旧没有实现“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而是依旧延续 “课堂为中心、教师为中心、课本为中心”,忽视学生创新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素养的培育需要知识与实践的统一,需要倡导研究学习与合作学习。学生只能在探究和实践中发展素养,因此,转变知识学习方式是素养发展的前提。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习批判接受、逻辑思维和理论指导实践。研究学习是指以进行研究的模式来进行课堂学习,教师指导学生确定研究内容,主动获得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三)转变评价方式,发展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更注重的是能力的培养,不再过度追求标准答案,這就一改以往评价唯分是举的局面。考核应该重视不确定的跨学科探究主题和社会实践活动,创设整合的、情境化的任务,从结果评价、成绩评价转变为核心素养评价、能力评价。被诟病已久的评价必须借助核心素养这场强劲的东风,努力走出传统教学评价中只见知识,不见情境;只见结果,不见表现;只见成绩,不见能力的桎梏。核心素养视阈下的评价必须以提升能力为抓手,推动评价走向“社会情境、生活实践、学生主体”的三维目标,使核心素养通过学习评价落到实处。
所谓社会情境,在美国社会心理学家G.W.奥尔波特给社会心理学的定义中首次提到,社会情境是与个体直接联系着的社会环境,也是与个体心理相关的全部社会事实的一种组织状态。评价的社会情境目标即是评价不能再局限于教材和课本具体知识之中,学生学习不能脱离社会生活,学校也不再是真正脱离社会的象牙塔,要减少依靠死记硬背即可获得答案的内容,在课标要求之内需求学习内容与社会情境的结合点,使学生运用自己所学知识发现社会问题、研究社会问题、解决社会问题。郑国民教授在其题为《核心素养视野中的教学与评价》的报告中提出要尽可能向学生呈现一个综合的、完整的现实性任务,对学生的相关知识和技能进行整合。设置情境化的任务有助于考查学生发现问题、辨析概念、建立关系、验证假设的能力。不完整结构问题的开放性,提供给了学生展示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的机会。例如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Ⅰ卷的作文题目,要求从所给的12个关键词中选取两到三个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帮助外国友人读懂中国,就是将学生置于社会情境之中。
所谓生活实践目标即是给予核心素養的评价,不应再是简单的试卷检测,应该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实践中去,从书本走向生活,采取开放性教学评价。不要把考核内容限于教材,要拓展教学内容,走出课堂,走进生活,走进网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从生活实践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评价。
作者简介:郭龙飞,1991年11月24日出生,男,汉族,河南省漯河市临颍县人,现就读于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学科教学语文专业。主要研究方向:语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