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笔者结合学校改革思路,力求采取“导学案”教学模式,以学生的“学”为主体,以教师的“导”为主导,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主旨,努力做到我们学生需要的课堂教学模式。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模式;导学案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20-034-1
一、构建背景
我校也根据校情,在积极探索和研究适合我校发展的课堂教学模式,初步尝试采用“导学案”教学模式。我们探索的“导学案”教学模式的初衷是为了以最适合的方法和形式督促、引导我们的学生学习和发展,在这种模式下,我们的学生是自主学习者,我们的老师也成了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合作者、促进者,是真正意义上的“良师益友”。我们力求通过我们的初步尝试,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成为真正有效的课堂,让我们的“导学案”语文教学模式成为我校课堂教学的主要授课模式。
二、指导思想与具体要求
1.以学生的“学”为主体
在原有的课堂教学模式中,我们思考得最多的是我们教师自己如何顺利地上完一节课,任务式地授课,很少甚至不关心如何让学生学起来更方便。长期以来,课堂上建立的实际上是一种“填鸭式”教学,与学生缺少互动,很少能收到来自于学生的有价值的反馈,更谈不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那种互动交流了。这种传统的讲授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很难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动力。
而“导学案”课堂教学模式突出了对“学”的重视,改变过去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以学为主体,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正如我校提出的口号:“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注重“学”,这样我们的课堂才能充满活力和生机,我们的学生才能学有所得。
2.以教师的“导”为主导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主导着课堂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充分发挥教师“导”的作用,是实现“学为主体”的关键。“导学案”课堂教学模式以导为主线,着眼于诱导,引导学生如何学习更简捷、更轻松,引导学生如何学以致用,真正做到会学习、自主学习。只有这样,在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才能真正发挥其主导作用,从而提高我们课堂的有效性。
3.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主旨
采用“导学案”教学模式,真正意图在于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因为学习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掌握知识的数量和质量。为真正落实这一目的,我们将“教案”“授课提纲”“教学案”的编写转变为“导学案”的编写。当然,“导学案”教学模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有时,根据我们课型的需要,也会进行一定程度的整合和创新,以适应课堂的需要,确保提高课堂的教学有效性,真正起到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
三、语文“导学案”课堂教学模式具体步骤
1.明确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是学生学习的方向,是一节课的教学旗帜。语文学科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特点,更加要求我们明确学习目标,锁定我们的学习范围,做到学有所得。
2.导入新课
导入,是课堂教学的一个兴奋点,若能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引起学生的兴趣,并畅然步入状态,则是一门成功的艺术。语文课堂教学要根据学科特点,运用合理的课堂导入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激情,使课堂教学具有高效率。导入是课堂上要走好的关键的一步,是气氛的调和剂,是整堂课情绪感染的开始,导入应因时而变,因势而改,因文而生。
3.质疑讨论
在接触新的课文时,学生难免会有疑问,即使在学了课文后,学生也可能产生疑问。因此,这一环节应该鼓励学生大胆地质疑,使学习效果更为扎实。但是,在教学中,学生往往安于现状,很少有学生主动质疑,而且所提出的疑问大多浮于表面,缺少探究性,所以,教师应该责无旁贷地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
4.探究合作
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可以引起学生的高度兴奋,并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受这种欲望的驱动,学习过程往往会变得主动而富有生气,学生的积极性也被调动了。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教师必须把握导学的重点、难点,越是教材的核心问题越需要学生去理解,只有学生积极参与,进入角色,才能产生预期的效果。在这个环节上应舍得花时间,组织学生去讨论。由于学习是学生内心的感受过程,学生每解决一个有思考价值的问题都要经过一个较为复杂的思考过程才能完成。
5.归纳总结
总结是一种教学艺术,教师要在教学的关键处、疑难点和学生在探索中出现的错误上进行点评归纳。通过归纳能疏通学生的思路,并把学生获取的感性知识升华到理性,使学生的认知过程在教学中得以落实,使教学更加深入。因此说,课堂的结束,让学生自己进行总结归纳,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6.巩固练习
巩固练习这一环节的质取决于练习安排的合理性,练习与学习内容的一致性,练习与学生认知结构相吻合的针对性和练习对智力、能力发展的有效性。具体的说,在巩固练习的设计上,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练习的量应是适度的;二是训练目标要明确,而且要把思维能力的训练放在第一位;三是练习设计要有针对性,要根据训练目标来进行设计,做到有的放矢;四是提供的参考答案要科学,能体现思维过程,能体现解题原则;五是方法指导要注重启发性,要能够引导学生发现答案,发现解题规律,要能够真正发挥学生课堂的主体性地位。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模式;导学案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20-034-1
一、构建背景
我校也根据校情,在积极探索和研究适合我校发展的课堂教学模式,初步尝试采用“导学案”教学模式。我们探索的“导学案”教学模式的初衷是为了以最适合的方法和形式督促、引导我们的学生学习和发展,在这种模式下,我们的学生是自主学习者,我们的老师也成了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合作者、促进者,是真正意义上的“良师益友”。我们力求通过我们的初步尝试,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成为真正有效的课堂,让我们的“导学案”语文教学模式成为我校课堂教学的主要授课模式。
二、指导思想与具体要求
1.以学生的“学”为主体
在原有的课堂教学模式中,我们思考得最多的是我们教师自己如何顺利地上完一节课,任务式地授课,很少甚至不关心如何让学生学起来更方便。长期以来,课堂上建立的实际上是一种“填鸭式”教学,与学生缺少互动,很少能收到来自于学生的有价值的反馈,更谈不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那种互动交流了。这种传统的讲授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很难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动力。
而“导学案”课堂教学模式突出了对“学”的重视,改变过去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以学为主体,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正如我校提出的口号:“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注重“学”,这样我们的课堂才能充满活力和生机,我们的学生才能学有所得。
2.以教师的“导”为主导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主导着课堂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充分发挥教师“导”的作用,是实现“学为主体”的关键。“导学案”课堂教学模式以导为主线,着眼于诱导,引导学生如何学习更简捷、更轻松,引导学生如何学以致用,真正做到会学习、自主学习。只有这样,在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才能真正发挥其主导作用,从而提高我们课堂的有效性。
3.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主旨
采用“导学案”教学模式,真正意图在于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因为学习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掌握知识的数量和质量。为真正落实这一目的,我们将“教案”“授课提纲”“教学案”的编写转变为“导学案”的编写。当然,“导学案”教学模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有时,根据我们课型的需要,也会进行一定程度的整合和创新,以适应课堂的需要,确保提高课堂的教学有效性,真正起到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
三、语文“导学案”课堂教学模式具体步骤
1.明确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是学生学习的方向,是一节课的教学旗帜。语文学科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特点,更加要求我们明确学习目标,锁定我们的学习范围,做到学有所得。
2.导入新课
导入,是课堂教学的一个兴奋点,若能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引起学生的兴趣,并畅然步入状态,则是一门成功的艺术。语文课堂教学要根据学科特点,运用合理的课堂导入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激情,使课堂教学具有高效率。导入是课堂上要走好的关键的一步,是气氛的调和剂,是整堂课情绪感染的开始,导入应因时而变,因势而改,因文而生。
3.质疑讨论
在接触新的课文时,学生难免会有疑问,即使在学了课文后,学生也可能产生疑问。因此,这一环节应该鼓励学生大胆地质疑,使学习效果更为扎实。但是,在教学中,学生往往安于现状,很少有学生主动质疑,而且所提出的疑问大多浮于表面,缺少探究性,所以,教师应该责无旁贷地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
4.探究合作
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可以引起学生的高度兴奋,并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受这种欲望的驱动,学习过程往往会变得主动而富有生气,学生的积极性也被调动了。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教师必须把握导学的重点、难点,越是教材的核心问题越需要学生去理解,只有学生积极参与,进入角色,才能产生预期的效果。在这个环节上应舍得花时间,组织学生去讨论。由于学习是学生内心的感受过程,学生每解决一个有思考价值的问题都要经过一个较为复杂的思考过程才能完成。
5.归纳总结
总结是一种教学艺术,教师要在教学的关键处、疑难点和学生在探索中出现的错误上进行点评归纳。通过归纳能疏通学生的思路,并把学生获取的感性知识升华到理性,使学生的认知过程在教学中得以落实,使教学更加深入。因此说,课堂的结束,让学生自己进行总结归纳,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6.巩固练习
巩固练习这一环节的质取决于练习安排的合理性,练习与学习内容的一致性,练习与学生认知结构相吻合的针对性和练习对智力、能力发展的有效性。具体的说,在巩固练习的设计上,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练习的量应是适度的;二是训练目标要明确,而且要把思维能力的训练放在第一位;三是练习设计要有针对性,要根据训练目标来进行设计,做到有的放矢;四是提供的参考答案要科学,能体现思维过程,能体现解题原则;五是方法指导要注重启发性,要能够引导学生发现答案,发现解题规律,要能够真正发挥学生课堂的主体性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