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注重观察与积累,正确看待模仿和鼓励学生创新等方面阐述了作者对作文教学的几点看法。
[关键词]兴趣 观察 积累 模仿 创新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写作最能体现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它不仅能发展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和创新能力,还能培养他们思维的灵活性、独立性和深刻性。但在教学中,很多学生对作文并不感兴趣,有的学生甚至对写作反感、厌倦乃至产生恐惧情绪。他们为什么会出现这些情绪,应该说与作文教学不得法有关。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关键是要更新教学理念,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就此问题 ,我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谈几点看法。
一、点燃学生的兴趣之火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唤起兴趣,是提高学习积极性的先导。”首先,在命题上要把握学生的心理,贴近学生生活。教育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以需要为基础的。青少年虽然稚气未脱,但并不是不能“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生活”,他们“有自己的主张和见解”。他们渴望被尊重、被理解。教师在命题时如能做到贴近学生的生活经历、情感活动、思维特点,体现他们的喜怒哀乐,就能为他们创造出积极为文的良好氛围。命题的原则是要有时代感,时代感要和学生的情感相联系,只要能深刻触动学生的情感,他们是會有感而发的。命题的形式要力求具体多样,如回忆式的作文命题“品尝拼搏的甜头”;矛盾式的作文命题“真实的谎言”;场景式的作文命题“社区里的笑声”等。命题只有符合学生心理需要,才能引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另外教师还可以把命题的主动权“转让”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命题,这也不失为一个激发学生练习作文兴趣的好办法。
其次,运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我们可以采用续写或缩写文章、读后感交流、辩论会、即兴演讲等形式,激发学生的热情,利用各种场合为他们提供展示才华的舞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一旦得到强化,他们的兴趣之火就会被点燃,作文的热情就会被激发出来,长此以往,就能克服写作的畏难情绪,激发其写作兴趣。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所学内容的兴趣。”所以,老师必须认真培养学生对作文的兴趣,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引导学生注重观察与积累
观察是对生活的汲取,是获得作文素材的重要手段之一。有句话说:“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观察就是在平时的生活中要自觉地多看,看周围事物的发展变化,发现他们的细微之处。古代的王冕,就是对池塘中的荷花观察了千百次,才把荷花画得栩栩如生的。观察要伴随着思索。教师要引导学生边看边想,以写日记的形式,把自己看到的内容记录下来,成为生活的有心人,主动地去发现真善美与假丑恶。人有其貌,景有其姿,物有其态,全面、细致、反复、持久地观察生活,通过观察,抓住事物的特征,思索出其本质,才能写出好的文章来。
古语道:“不积蛙步,无以致千里。”积累是解决“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最好办法。教师要带领学生走进生活,鸟兽虫鱼、鲜花野草、风土人情、社会百态,这些都会给人触动和感悟,都是入文的材料。学生要以细腻的心思去积累生活,才会有所收获。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生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要使学生提高写作水平,必须深入生活。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教师应该在使学生深入生活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养成写读书笔记的习惯。读书应注意摘抄名言警句、动人的场景、精彩的片段,记录字词、文学常识或写下自己对所读书籍的感受,并把这些融入记忆里。这样的积累会让人一生受益。我们还可以通过组织读书沙龙、讲故事、辩论、办校园文学报等形式帮助学生积累材料。只有积累丰富准确的材料,写作时才能得心应手。通过观察和积累,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其思维越来越活跃,以后作文就不至于再望题兴叹,“言之无物”了。
三、正确看待模仿,鼓励学生创新
孩子在模仿中成长,写作也是在模仿中成熟起来的。模仿是学习写作的必经阶段。十六七岁的学生思维正在走向成熟,但经验不足,理论知识不深,模仿他人创作的形象或用他人的一些写作方法来表情达意,这是很合乎常理的。但模仿不是抄袭。模仿的是范文的结构和表现手法,并将其中好的语句融汇进自己的文章中,形成自己的东西。模仿是写作的起点,教师应该让学生学会模仿。但学生的作文如果总是人云亦云,缺少新鲜的角度和独到的见解也不行,应鼓励学生在模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
创新就是创造,“也就是作为主体的人综合各方面的信息,形成一定目标,进而控制和调节作为研究对象的客体,产生出从未有过的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活动过程”。作文的创新包括立意、材料、构思、语言等方面。单就立意而而言,它是文章的主题,是统帅文章的“纲”。立意的创新要以正确、深刻、集中为基础。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创造性地思考、多角度思考地习惯,并给学生营造出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打破思维定势,突破常规,进行发散思维。如对愚公这一人物,我们可以跳出赞扬他同大自然作斗争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的圈子,而提出以下观点:愚公的行为值得肯定,但他得不偿失,效率不高,不如挖条隧道或者把家搬走;也可认为他没有环保意识等。通过这样的练习,锻炼学生“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在文中写出自己的感受和独到的发现。事实上,古今中外,许多文学大家的思维都有其独特之处,正因为其思维独到,其作品才立意新,文章脍炙人口。如唐代大诗人刘禹锡的咏秋名作《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就一反古人悲秋叹秋之情。在教学中也有学生写出了“书山有路巧为径、学海无涯乐作舟”,“班门弄斧又何妨”,“言多未必失”等立意新颖巧妙,很有生活感悟的文章来。“千古文章意为高”,立意创新在作文教学中尤为重要。
创新的能力是高层次的能力,它是21世纪人才的核心品质。写作作为一种创造性的精神劳动,更应该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作文教学的内容很广泛,每个语文教师的教学方法与技巧也不尽相同,我所谈的几点看法,比较粗浅,还请各位同行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张德熙.《语文教学之友》培养学生摄取生活的能力.
[2]彭泽青.《巧立意——让你的作文思想深刻,感情真挚 》.
[3]《高中作文教学中的模仿与创新》.
[4]唐军文.《作文如何创新》.
(作者单位:辽宁沈阳市装备制造工程学校)
[关键词]兴趣 观察 积累 模仿 创新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写作最能体现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它不仅能发展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和创新能力,还能培养他们思维的灵活性、独立性和深刻性。但在教学中,很多学生对作文并不感兴趣,有的学生甚至对写作反感、厌倦乃至产生恐惧情绪。他们为什么会出现这些情绪,应该说与作文教学不得法有关。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关键是要更新教学理念,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就此问题 ,我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谈几点看法。
一、点燃学生的兴趣之火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唤起兴趣,是提高学习积极性的先导。”首先,在命题上要把握学生的心理,贴近学生生活。教育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以需要为基础的。青少年虽然稚气未脱,但并不是不能“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生活”,他们“有自己的主张和见解”。他们渴望被尊重、被理解。教师在命题时如能做到贴近学生的生活经历、情感活动、思维特点,体现他们的喜怒哀乐,就能为他们创造出积极为文的良好氛围。命题的原则是要有时代感,时代感要和学生的情感相联系,只要能深刻触动学生的情感,他们是會有感而发的。命题的形式要力求具体多样,如回忆式的作文命题“品尝拼搏的甜头”;矛盾式的作文命题“真实的谎言”;场景式的作文命题“社区里的笑声”等。命题只有符合学生心理需要,才能引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另外教师还可以把命题的主动权“转让”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命题,这也不失为一个激发学生练习作文兴趣的好办法。
其次,运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我们可以采用续写或缩写文章、读后感交流、辩论会、即兴演讲等形式,激发学生的热情,利用各种场合为他们提供展示才华的舞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一旦得到强化,他们的兴趣之火就会被点燃,作文的热情就会被激发出来,长此以往,就能克服写作的畏难情绪,激发其写作兴趣。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所学内容的兴趣。”所以,老师必须认真培养学生对作文的兴趣,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引导学生注重观察与积累
观察是对生活的汲取,是获得作文素材的重要手段之一。有句话说:“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观察就是在平时的生活中要自觉地多看,看周围事物的发展变化,发现他们的细微之处。古代的王冕,就是对池塘中的荷花观察了千百次,才把荷花画得栩栩如生的。观察要伴随着思索。教师要引导学生边看边想,以写日记的形式,把自己看到的内容记录下来,成为生活的有心人,主动地去发现真善美与假丑恶。人有其貌,景有其姿,物有其态,全面、细致、反复、持久地观察生活,通过观察,抓住事物的特征,思索出其本质,才能写出好的文章来。
古语道:“不积蛙步,无以致千里。”积累是解决“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最好办法。教师要带领学生走进生活,鸟兽虫鱼、鲜花野草、风土人情、社会百态,这些都会给人触动和感悟,都是入文的材料。学生要以细腻的心思去积累生活,才会有所收获。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生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要使学生提高写作水平,必须深入生活。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教师应该在使学生深入生活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养成写读书笔记的习惯。读书应注意摘抄名言警句、动人的场景、精彩的片段,记录字词、文学常识或写下自己对所读书籍的感受,并把这些融入记忆里。这样的积累会让人一生受益。我们还可以通过组织读书沙龙、讲故事、辩论、办校园文学报等形式帮助学生积累材料。只有积累丰富准确的材料,写作时才能得心应手。通过观察和积累,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其思维越来越活跃,以后作文就不至于再望题兴叹,“言之无物”了。
三、正确看待模仿,鼓励学生创新
孩子在模仿中成长,写作也是在模仿中成熟起来的。模仿是学习写作的必经阶段。十六七岁的学生思维正在走向成熟,但经验不足,理论知识不深,模仿他人创作的形象或用他人的一些写作方法来表情达意,这是很合乎常理的。但模仿不是抄袭。模仿的是范文的结构和表现手法,并将其中好的语句融汇进自己的文章中,形成自己的东西。模仿是写作的起点,教师应该让学生学会模仿。但学生的作文如果总是人云亦云,缺少新鲜的角度和独到的见解也不行,应鼓励学生在模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
创新就是创造,“也就是作为主体的人综合各方面的信息,形成一定目标,进而控制和调节作为研究对象的客体,产生出从未有过的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活动过程”。作文的创新包括立意、材料、构思、语言等方面。单就立意而而言,它是文章的主题,是统帅文章的“纲”。立意的创新要以正确、深刻、集中为基础。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创造性地思考、多角度思考地习惯,并给学生营造出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打破思维定势,突破常规,进行发散思维。如对愚公这一人物,我们可以跳出赞扬他同大自然作斗争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的圈子,而提出以下观点:愚公的行为值得肯定,但他得不偿失,效率不高,不如挖条隧道或者把家搬走;也可认为他没有环保意识等。通过这样的练习,锻炼学生“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在文中写出自己的感受和独到的发现。事实上,古今中外,许多文学大家的思维都有其独特之处,正因为其思维独到,其作品才立意新,文章脍炙人口。如唐代大诗人刘禹锡的咏秋名作《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就一反古人悲秋叹秋之情。在教学中也有学生写出了“书山有路巧为径、学海无涯乐作舟”,“班门弄斧又何妨”,“言多未必失”等立意新颖巧妙,很有生活感悟的文章来。“千古文章意为高”,立意创新在作文教学中尤为重要。
创新的能力是高层次的能力,它是21世纪人才的核心品质。写作作为一种创造性的精神劳动,更应该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作文教学的内容很广泛,每个语文教师的教学方法与技巧也不尽相同,我所谈的几点看法,比较粗浅,还请各位同行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张德熙.《语文教学之友》培养学生摄取生活的能力.
[2]彭泽青.《巧立意——让你的作文思想深刻,感情真挚 》.
[3]《高中作文教学中的模仿与创新》.
[4]唐军文.《作文如何创新》.
(作者单位:辽宁沈阳市装备制造工程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