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更新观念,改变教学方法,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不失时机地抓住有利时机,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和情境,形成一种宽松、和谐、民主、愉悦的有利于创新的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欲望和兴趣。
[关键词]:创新 兴趣 素质教育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人类文明的源泉,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永恒主题。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需要创新知识和创新型人才。我国青年科学家陈章良教授曾说:“创新教育,从某一角度说应是鼓励学生发展他们的个性,有一种创新的意识,千万别把孩子们变成一个‘模子’里铸出来的人”。为此,在学科教学中我们尽可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一、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欲望
创新欲望是具有创新意识的先决条件,是学生能够自发地启动创新行为的“激发器”,表现为对新知识的需要;对探索未知领域的渴望;对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冲动;时刻保持着跃跃欲试的状态。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活动是在知识、情感两条主线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下完成的。愉悦的情感、良好的心境,可以使学生思想活跃,思维敏捷,可以提高创新的敏感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创造和谐、民主、愉悦的学习氛围,是培养学生创新欲望的首要条件。如学习小学科学《水的净化》一课,以前是教师作演示实验:在一杯混浊的水中加入明矾,搅拌,静置,观察水有什么变化。当提问时,虽然有部分学生能回答得较正确,但总有一部分学生情绪茫然,感触不深。现在学习这课我做了调整,改成分组实验,每组都明确实验的目的、方法、步骤,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实验等。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观察、研讨、探求结果,有了良好的课堂氛围,学生的创新欲望便有了展示的空间。
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过于严肃、不信任,甚至是对抗的课堂气氛,只能给学生造成心理的压抑,增加精神上的疲惫感,扼杀学生发现问题,创新思维的意愿。教师要真诚的对待每一位学生,极力为学生营造和谐、民主、愉悦的学习环境,把学生“自主”学习推到教学活动的首要位置,让学生以最佳的主体精神参与学习活动。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创造能力、敢于独立思考,勇于发表不同意见,提出新发现、新见解,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欲望。
二、激发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
创新兴趣是学生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创新活动的心理倾向。表现为不视创新为苦事,反而以此为乐;他们以欣赏的眼光看待事物,乐于表现自我,乐于表达自己独特的见解和发现。小学生好奇、好动、好胜,什么都想问个为什么?总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在教学中,首先,要改变教师讲学生听,不让学生动手实验,被动接受知识,集体讨论少的传统教法,尽可能地启发学生探求知识和应用知识。其次,通过精心创设教学情景,启发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大胆假设和猜想,获得有关事实,进而引导学生在事实的基础上进行研讨、比较、分析、综合、概括、推理,自己得出结论。这样可以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在学习《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课时,为了给学生创设自由探究的情境,激发其好奇心,诱发他们动手动脑去拨弄所设置的材料,我让学生听一段录有多种声音的录音,然后启发学生提出“这些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的疑问,并鼓励同学们根据所给的材料,设计实验进行研究。这样就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激起了他们探索声音产生的秘密的强烈愿望。于是同学们有的把钢尺或塑料尺用手固定在桌边,用另一只手拨尺子的另一端,有的用手指拨动梳子齿,有的用尺子轻敲杯壁,有的吹小瓶口,还有的把杯子的水往另一个空杯里倒……通过“拨、敲、吹、倒”等多种方法探究,他们基本上形成共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固体、液体、气体振动都可以发声。这样设计教学活动,既揭示知识的奥秘,又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胸中燃起强烈的求知欲,较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
三、创设情境,激励质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设问题情境,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又一途径。小学生的求知欲、问题意识、需要有适宜的环境刺激和正确的教育引导与培养。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教師不仅要善于启发学生设问,而且要满腔热情地激发学生质疑问难。“问”是质疑的先锋,“问”是解决问题的金钥匙。“问”是学生创新探究的原动力。学生能提出问题说明思维已开始启动,是学生创新意识的表现。无论问题提的深度如何,教师都要积极引导。在教学中,应鼓励、提倡学生质疑问难,敢于提出问题、培养学生质疑的勇气、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不善于发现问题,就无创新可言。
针对学生喜新求趣的心理特点,分层次的设计练习,使学生“乐学乐做”循序渐进。练习形式要灵活多样,激发学生求知欲和思考的积极性。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环境,教师要敢于放下先知的架子,回到未知的思维中,给学生创造一种敢想敢做的开放性课堂气氛。只有在允许学生说错、思错的宽松训练过程中,学生才能多说、多想、多做的锻炼中提高多角度、多层次思维能力,才能激发他们热情主动参与探索,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分组讨论,展示创新过程
讨论能集思广益,既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又能学习到别人的长处和优点。在学生努力想去探索知识的思维状态下,教师不要忙着去排除学生学习上的一切困难。相反,应该有意识地留下一些困难让学生进行讨论、思考、解决,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这种以小组为单位的操作讨论,不仅在知识上得到合作与交流,而且在情感和意志上也得到交流与沟通,因为学生学习知识、掌握技能是在知、情、意、行的共同作用下进行的,是智力因素和情感因素和谐作用的过程。如:学习口算方法,教师要求学生从24根小棒里拿去6根,该怎样拿?让学生独立思考、想办法,在小组里讨论交流,结果有三种方法:(1)从二捆小棒里拿出一捆拆开,去掉6根,还有4根,与原结合起来是18根。(2)从24根小棒里先拿去零散的4,再拿一捆拆开,又去掉2根,还是18根。(3)从24根里先拿一捆拆开与零散的4根合起来14根,再去掉6根,还有18根。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的思维空间比较广阔,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聪明才智。教学中,教师要“活化”书本知识,恢复其原有的生动性、形象性、创造性的一面,引导学生去再创造。如学习长方体的体积公式,可要求学生每人带10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每叠成一个长方体,都要分析一下它的体积与长、宽、高三个数量的关系,然后,让学生归纳出体积公式,这样不仅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而且享受到发现规律的乐趣。
[关键词]:创新 兴趣 素质教育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人类文明的源泉,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永恒主题。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需要创新知识和创新型人才。我国青年科学家陈章良教授曾说:“创新教育,从某一角度说应是鼓励学生发展他们的个性,有一种创新的意识,千万别把孩子们变成一个‘模子’里铸出来的人”。为此,在学科教学中我们尽可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一、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欲望
创新欲望是具有创新意识的先决条件,是学生能够自发地启动创新行为的“激发器”,表现为对新知识的需要;对探索未知领域的渴望;对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冲动;时刻保持着跃跃欲试的状态。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活动是在知识、情感两条主线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下完成的。愉悦的情感、良好的心境,可以使学生思想活跃,思维敏捷,可以提高创新的敏感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创造和谐、民主、愉悦的学习氛围,是培养学生创新欲望的首要条件。如学习小学科学《水的净化》一课,以前是教师作演示实验:在一杯混浊的水中加入明矾,搅拌,静置,观察水有什么变化。当提问时,虽然有部分学生能回答得较正确,但总有一部分学生情绪茫然,感触不深。现在学习这课我做了调整,改成分组实验,每组都明确实验的目的、方法、步骤,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实验等。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观察、研讨、探求结果,有了良好的课堂氛围,学生的创新欲望便有了展示的空间。
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过于严肃、不信任,甚至是对抗的课堂气氛,只能给学生造成心理的压抑,增加精神上的疲惫感,扼杀学生发现问题,创新思维的意愿。教师要真诚的对待每一位学生,极力为学生营造和谐、民主、愉悦的学习环境,把学生“自主”学习推到教学活动的首要位置,让学生以最佳的主体精神参与学习活动。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创造能力、敢于独立思考,勇于发表不同意见,提出新发现、新见解,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欲望。
二、激发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
创新兴趣是学生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创新活动的心理倾向。表现为不视创新为苦事,反而以此为乐;他们以欣赏的眼光看待事物,乐于表现自我,乐于表达自己独特的见解和发现。小学生好奇、好动、好胜,什么都想问个为什么?总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在教学中,首先,要改变教师讲学生听,不让学生动手实验,被动接受知识,集体讨论少的传统教法,尽可能地启发学生探求知识和应用知识。其次,通过精心创设教学情景,启发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大胆假设和猜想,获得有关事实,进而引导学生在事实的基础上进行研讨、比较、分析、综合、概括、推理,自己得出结论。这样可以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在学习《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课时,为了给学生创设自由探究的情境,激发其好奇心,诱发他们动手动脑去拨弄所设置的材料,我让学生听一段录有多种声音的录音,然后启发学生提出“这些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的疑问,并鼓励同学们根据所给的材料,设计实验进行研究。这样就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激起了他们探索声音产生的秘密的强烈愿望。于是同学们有的把钢尺或塑料尺用手固定在桌边,用另一只手拨尺子的另一端,有的用手指拨动梳子齿,有的用尺子轻敲杯壁,有的吹小瓶口,还有的把杯子的水往另一个空杯里倒……通过“拨、敲、吹、倒”等多种方法探究,他们基本上形成共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固体、液体、气体振动都可以发声。这样设计教学活动,既揭示知识的奥秘,又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胸中燃起强烈的求知欲,较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
三、创设情境,激励质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设问题情境,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又一途径。小学生的求知欲、问题意识、需要有适宜的环境刺激和正确的教育引导与培养。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教師不仅要善于启发学生设问,而且要满腔热情地激发学生质疑问难。“问”是质疑的先锋,“问”是解决问题的金钥匙。“问”是学生创新探究的原动力。学生能提出问题说明思维已开始启动,是学生创新意识的表现。无论问题提的深度如何,教师都要积极引导。在教学中,应鼓励、提倡学生质疑问难,敢于提出问题、培养学生质疑的勇气、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不善于发现问题,就无创新可言。
针对学生喜新求趣的心理特点,分层次的设计练习,使学生“乐学乐做”循序渐进。练习形式要灵活多样,激发学生求知欲和思考的积极性。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环境,教师要敢于放下先知的架子,回到未知的思维中,给学生创造一种敢想敢做的开放性课堂气氛。只有在允许学生说错、思错的宽松训练过程中,学生才能多说、多想、多做的锻炼中提高多角度、多层次思维能力,才能激发他们热情主动参与探索,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分组讨论,展示创新过程
讨论能集思广益,既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又能学习到别人的长处和优点。在学生努力想去探索知识的思维状态下,教师不要忙着去排除学生学习上的一切困难。相反,应该有意识地留下一些困难让学生进行讨论、思考、解决,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这种以小组为单位的操作讨论,不仅在知识上得到合作与交流,而且在情感和意志上也得到交流与沟通,因为学生学习知识、掌握技能是在知、情、意、行的共同作用下进行的,是智力因素和情感因素和谐作用的过程。如:学习口算方法,教师要求学生从24根小棒里拿去6根,该怎样拿?让学生独立思考、想办法,在小组里讨论交流,结果有三种方法:(1)从二捆小棒里拿出一捆拆开,去掉6根,还有4根,与原结合起来是18根。(2)从24根小棒里先拿去零散的4,再拿一捆拆开,又去掉2根,还是18根。(3)从24根里先拿一捆拆开与零散的4根合起来14根,再去掉6根,还有18根。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的思维空间比较广阔,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聪明才智。教学中,教师要“活化”书本知识,恢复其原有的生动性、形象性、创造性的一面,引导学生去再创造。如学习长方体的体积公式,可要求学生每人带10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每叠成一个长方体,都要分析一下它的体积与长、宽、高三个数量的关系,然后,让学生归纳出体积公式,这样不仅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而且享受到发现规律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