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主要以《霓裳羽衣曲》为例,管窥唐代宫廷音乐文艺的生存环境、唐代宫廷音乐文艺赖以生存的诸多物质条件、以及唐代宫廷音乐文艺的整体面貌,由此展示唐代音乐文艺体现的“传统与现代”、“雅文化”与“俗文化”、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音乐技艺与文学等诸多关系。
【关键词】霓裳羽衣曲;宫廷音乐;音乐文艺
一、《霓裳羽衣曲》的形成过程及特点
唐代的帝王几乎都热衷于音乐,这点学界早有定论。其中《霓裳羽衣曲》更是受到各位帝王的追捧。关于《霓裳羽衣曲》的产生,现在主要有三种说法:第一种说法为节度使杨敬述所进的《婆罗门》曲改名而成。
(一)白居易《霓裳羽衣歌和徽之》:由来能事皆有主,杨氏创声君造谱。自注曰:开元中西凉节度使杨敬述造。
(二)《新唐书·礼乐十二》:其后,河西节度使杨敬述忠献《霓裳羽衣曲》十二遍,凡曲终,唯《霓裳羽衣曲》将毕,引声益缓。
(三)《乐府诗集·近代曲辞二·婆罗门》:《乐苑》《婆罗门》,商调曲。开元中,西凉节度使杨敬述进。
第二种说法,传说为唐玄宗所作。宋·王灼在《漫鸡漫志》中将唐玄宗夜里游月宫的说法视为玄宗参与润色的旁证,因此调和了前面三种说法,曰:“西凉之作;明皇润色,又为易美名。其他丗以神怪者,皆不足信也。”其实,这种说法与唐人郑与在《津阳门诗》中所持观点大同小异。在现存史料中并没有唐玄宗润色过此曲的史料记载,并且,即便有玄宗创乐的大陆记载也没有他对地方所献之曲进行修改的记载,因此王灼既然认为夜游月宫为虚妄,同时又认为其意味着玄宗参与过此曲的润色,这本身亦存在着矛盾,故他的论断实不可信。因此,《霓裳羽衣曲》应是由开业时期杨敬述所进《婆罗门》曲更名而来。现在之所以说此曲与玄宗产生联系,是因为此曲与一般的乐曲有着与众不同的特点而已。
二、《霓裳羽衣曲》在民间
宫廷后,深受帝王们的喜爱,开元、天宝是兴盛时期。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也论证了这一说法。唐宋史料中有大量关于此曲在此阶段表演的记载。这一方面与唐玄宗和杨贵妃深爱此曲有关。杨贵妃似乎不但喜爱此曲而且还能表演“方知回雪流风,可以毁天旋地。”其次,当时的宫廷音乐机构几乎都能表演此曲。从《唐会要·诸乐》中所列太乐供奉曲名有此曲来看,它在太常寺太乐曙中有表演,此外,在教坊中和梨园中均有表演资料,可谓盛行一时。
唐代安史之乱之后,随着宫廷音乐机构的破坏,《霓裳羽衣曲》的表演在宫廷亦不如盛唐时那样频繁。唐人的诗作中多有体现,在此不再一一赘述。当然,诗人们常常将此曲视为盛唐气象的标志,故对此曲在宫廷的表演有时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从他们的诗作来看,似乎此曲在唐代宫廷中已经不再表演。其实情况不是如此,此曲并没有在宫廷中消失,只是不再如盛唐时那样频繁,规模上亦不如盛唐那样宏大。
此曲自杨敬述进献宫廷之后,深受到玄宗的喜爱,在太乐曙、教坊与梨园中表演。宫廷音乐机构曾将此曲作为专利而限制进入民间,王建《霓裳辞十首》曰:“旋翻新铺声初足,除却梨园未教人。”因此从现存史料来看,盛唐时几乎不见此曲在民间有表演。
但是在安史之乱后,宫廷音乐中有不少流散至民间,《霓裳羽衣曲》也是在这个时候流传到坊间的。此曲进入民间的途径大约有四条:一、盛唐时期宫里的乐师因安史之乱流入民间,因此就将此曲带到民间进行表演。安史之乱对唐代宫廷音乐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一度无法恢复。二、在宫中曾经观看过此曲表演的官员因为自身精通音乐而将之带到民间,比如白居易和元稹。从白居易的有关资料来看,他到钱塘任官是,曾教授杭州歌姬表演过此曲。三、宫中乐人将此曲传授给民间弟子。如元稹《琵琶歌》载李管儿曾拜宫廷乐工段师为师学习琵琶,其后来并没有进入宫廷而活跃在民间,曾为元稹弹奏多首琵琶曲。四、宫廷乐人参与宫外音乐表演而将之带入民间。在中晚唐之后,宫中的乐人或是被聘或是私自或是被迫进入民间进行音乐表演。中晚唐之后,此曲从宫廷走入民间,在地方府县、市井、青楼和家庭中被广泛地表演。当时人们甚至以能否表演此曲而作为评价乐人水平高低的标准。不少乐人因为能表演此曲而深受时人称赞。此外,此曲不但进入到唐人的诗作中,甚至在笔记小说中亦有提及到此曲。如元稹在写《莺莺传》中的莺莺在与张生别离时,曾弹此曲送之,“因命弹琴,鼓《霓裳羽衣曲》序,不数声,哀音怨乱,不复知其是曲也”。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此曲在民间的版本,与宫廷中的并不完全一样。从《教坊记》来看,在盛唐时,此曲为大曲。大曲,是一种大型的融合歌、舞、与器乐的音乐样式,因此其表演的规模自然十分庞大。但是到了民间以后,不可能有像宫廷音乐机构那样多的乐人、那么齐全的乐器、那么华丽的着装和高超的表演水平,故民间的《霓裳羽衣曲》与宫廷是不一样的。首先,表演者人数很少,除了白居易提到的杭州有四名乐妓表演过此曲之外,其余表演辞去这都为一人或二人,如上述的刘安独唱此曲,李管儿与琵琶女分别用琵琶独奏此曲,李、马二妓舞此曲,盼盼独舞此曲等。其次,其所配置的器乐亦非常简单,如李管儿与琵琶女仅以琵琶弹奏之,《莺莺传》中莺莺以琴弹奏之,而刘禹锡《秋夜安国观闻笙》、白居易《王子晋庙》中以笙吹奏之等。
关于《霓裳羽衣曲》的音乐特点,其涉及到它的宫调、结构、舞蹈、所配器乐、歌唱等方面。在此,仅以舞蹈成分为例做简要分析。在唐代宫廷中,此曲的舞蹈有独舞、对舞、与队舞三类。独舞如杨贵妃《长恨歌》传与宋·乐史《杨太真外传》载杨贵妃善舞此曲等,由此看出此为独舞。而在民间,有对舞与独舞两种。
参考文献
[1]《唐代宫廷音乐文艺研究》,柏红秀著[M].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2]《中国古代音乐》,伍国栋著[M].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关键词】霓裳羽衣曲;宫廷音乐;音乐文艺
一、《霓裳羽衣曲》的形成过程及特点
唐代的帝王几乎都热衷于音乐,这点学界早有定论。其中《霓裳羽衣曲》更是受到各位帝王的追捧。关于《霓裳羽衣曲》的产生,现在主要有三种说法:第一种说法为节度使杨敬述所进的《婆罗门》曲改名而成。
(一)白居易《霓裳羽衣歌和徽之》:由来能事皆有主,杨氏创声君造谱。自注曰:开元中西凉节度使杨敬述造。
(二)《新唐书·礼乐十二》:其后,河西节度使杨敬述忠献《霓裳羽衣曲》十二遍,凡曲终,唯《霓裳羽衣曲》将毕,引声益缓。
(三)《乐府诗集·近代曲辞二·婆罗门》:《乐苑》《婆罗门》,商调曲。开元中,西凉节度使杨敬述进。
第二种说法,传说为唐玄宗所作。宋·王灼在《漫鸡漫志》中将唐玄宗夜里游月宫的说法视为玄宗参与润色的旁证,因此调和了前面三种说法,曰:“西凉之作;明皇润色,又为易美名。其他丗以神怪者,皆不足信也。”其实,这种说法与唐人郑与在《津阳门诗》中所持观点大同小异。在现存史料中并没有唐玄宗润色过此曲的史料记载,并且,即便有玄宗创乐的大陆记载也没有他对地方所献之曲进行修改的记载,因此王灼既然认为夜游月宫为虚妄,同时又认为其意味着玄宗参与过此曲的润色,这本身亦存在着矛盾,故他的论断实不可信。因此,《霓裳羽衣曲》应是由开业时期杨敬述所进《婆罗门》曲更名而来。现在之所以说此曲与玄宗产生联系,是因为此曲与一般的乐曲有着与众不同的特点而已。
二、《霓裳羽衣曲》在民间
宫廷后,深受帝王们的喜爱,开元、天宝是兴盛时期。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也论证了这一说法。唐宋史料中有大量关于此曲在此阶段表演的记载。这一方面与唐玄宗和杨贵妃深爱此曲有关。杨贵妃似乎不但喜爱此曲而且还能表演“方知回雪流风,可以毁天旋地。”其次,当时的宫廷音乐机构几乎都能表演此曲。从《唐会要·诸乐》中所列太乐供奉曲名有此曲来看,它在太常寺太乐曙中有表演,此外,在教坊中和梨园中均有表演资料,可谓盛行一时。
唐代安史之乱之后,随着宫廷音乐机构的破坏,《霓裳羽衣曲》的表演在宫廷亦不如盛唐时那样频繁。唐人的诗作中多有体现,在此不再一一赘述。当然,诗人们常常将此曲视为盛唐气象的标志,故对此曲在宫廷的表演有时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从他们的诗作来看,似乎此曲在唐代宫廷中已经不再表演。其实情况不是如此,此曲并没有在宫廷中消失,只是不再如盛唐时那样频繁,规模上亦不如盛唐那样宏大。
此曲自杨敬述进献宫廷之后,深受到玄宗的喜爱,在太乐曙、教坊与梨园中表演。宫廷音乐机构曾将此曲作为专利而限制进入民间,王建《霓裳辞十首》曰:“旋翻新铺声初足,除却梨园未教人。”因此从现存史料来看,盛唐时几乎不见此曲在民间有表演。
但是在安史之乱后,宫廷音乐中有不少流散至民间,《霓裳羽衣曲》也是在这个时候流传到坊间的。此曲进入民间的途径大约有四条:一、盛唐时期宫里的乐师因安史之乱流入民间,因此就将此曲带到民间进行表演。安史之乱对唐代宫廷音乐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一度无法恢复。二、在宫中曾经观看过此曲表演的官员因为自身精通音乐而将之带到民间,比如白居易和元稹。从白居易的有关资料来看,他到钱塘任官是,曾教授杭州歌姬表演过此曲。三、宫中乐人将此曲传授给民间弟子。如元稹《琵琶歌》载李管儿曾拜宫廷乐工段师为师学习琵琶,其后来并没有进入宫廷而活跃在民间,曾为元稹弹奏多首琵琶曲。四、宫廷乐人参与宫外音乐表演而将之带入民间。在中晚唐之后,宫中的乐人或是被聘或是私自或是被迫进入民间进行音乐表演。中晚唐之后,此曲从宫廷走入民间,在地方府县、市井、青楼和家庭中被广泛地表演。当时人们甚至以能否表演此曲而作为评价乐人水平高低的标准。不少乐人因为能表演此曲而深受时人称赞。此外,此曲不但进入到唐人的诗作中,甚至在笔记小说中亦有提及到此曲。如元稹在写《莺莺传》中的莺莺在与张生别离时,曾弹此曲送之,“因命弹琴,鼓《霓裳羽衣曲》序,不数声,哀音怨乱,不复知其是曲也”。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此曲在民间的版本,与宫廷中的并不完全一样。从《教坊记》来看,在盛唐时,此曲为大曲。大曲,是一种大型的融合歌、舞、与器乐的音乐样式,因此其表演的规模自然十分庞大。但是到了民间以后,不可能有像宫廷音乐机构那样多的乐人、那么齐全的乐器、那么华丽的着装和高超的表演水平,故民间的《霓裳羽衣曲》与宫廷是不一样的。首先,表演者人数很少,除了白居易提到的杭州有四名乐妓表演过此曲之外,其余表演辞去这都为一人或二人,如上述的刘安独唱此曲,李管儿与琵琶女分别用琵琶独奏此曲,李、马二妓舞此曲,盼盼独舞此曲等。其次,其所配置的器乐亦非常简单,如李管儿与琵琶女仅以琵琶弹奏之,《莺莺传》中莺莺以琴弹奏之,而刘禹锡《秋夜安国观闻笙》、白居易《王子晋庙》中以笙吹奏之等。
关于《霓裳羽衣曲》的音乐特点,其涉及到它的宫调、结构、舞蹈、所配器乐、歌唱等方面。在此,仅以舞蹈成分为例做简要分析。在唐代宫廷中,此曲的舞蹈有独舞、对舞、与队舞三类。独舞如杨贵妃《长恨歌》传与宋·乐史《杨太真外传》载杨贵妃善舞此曲等,由此看出此为独舞。而在民间,有对舞与独舞两种。
参考文献
[1]《唐代宫廷音乐文艺研究》,柏红秀著[M].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2]《中国古代音乐》,伍国栋著[M].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