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宫廷乐发展浅论

来源 :北方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iwoo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主要以《霓裳羽衣曲》为例,管窥唐代宫廷音乐文艺的生存环境、唐代宫廷音乐文艺赖以生存的诸多物质条件、以及唐代宫廷音乐文艺的整体面貌,由此展示唐代音乐文艺体现的“传统与现代”、“雅文化”与“俗文化”、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音乐技艺与文学等诸多关系。
  【关键词】霓裳羽衣曲;宫廷音乐;音乐文艺
  一、《霓裳羽衣曲》的形成过程及特点
  唐代的帝王几乎都热衷于音乐,这点学界早有定论。其中《霓裳羽衣曲》更是受到各位帝王的追捧。关于《霓裳羽衣曲》的产生,现在主要有三种说法:第一种说法为节度使杨敬述所进的《婆罗门》曲改名而成。
  (一)白居易《霓裳羽衣歌和徽之》:由来能事皆有主,杨氏创声君造谱。自注曰:开元中西凉节度使杨敬述造。
  (二)《新唐书·礼乐十二》:其后,河西节度使杨敬述忠献《霓裳羽衣曲》十二遍,凡曲终,唯《霓裳羽衣曲》将毕,引声益缓。
  (三)《乐府诗集·近代曲辞二·婆罗门》:《乐苑》《婆罗门》,商调曲。开元中,西凉节度使杨敬述进。
  第二种说法,传说为唐玄宗所作。宋·王灼在《漫鸡漫志》中将唐玄宗夜里游月宫的说法视为玄宗参与润色的旁证,因此调和了前面三种说法,曰:“西凉之作;明皇润色,又为易美名。其他丗以神怪者,皆不足信也。”其实,这种说法与唐人郑与在《津阳门诗》中所持观点大同小异。在现存史料中并没有唐玄宗润色过此曲的史料记载,并且,即便有玄宗创乐的大陆记载也没有他对地方所献之曲进行修改的记载,因此王灼既然认为夜游月宫为虚妄,同时又认为其意味着玄宗参与过此曲的润色,这本身亦存在着矛盾,故他的论断实不可信。因此,《霓裳羽衣曲》应是由开业时期杨敬述所进《婆罗门》曲更名而来。现在之所以说此曲与玄宗产生联系,是因为此曲与一般的乐曲有着与众不同的特点而已。
  二、《霓裳羽衣曲》在民间
  宫廷后,深受帝王们的喜爱,开元、天宝是兴盛时期。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也论证了这一说法。唐宋史料中有大量关于此曲在此阶段表演的记载。这一方面与唐玄宗和杨贵妃深爱此曲有关。杨贵妃似乎不但喜爱此曲而且还能表演“方知回雪流风,可以毁天旋地。”其次,当时的宫廷音乐机构几乎都能表演此曲。从《唐会要·诸乐》中所列太乐供奉曲名有此曲来看,它在太常寺太乐曙中有表演,此外,在教坊中和梨园中均有表演资料,可谓盛行一时。
  唐代安史之乱之后,随着宫廷音乐机构的破坏,《霓裳羽衣曲》的表演在宫廷亦不如盛唐时那样频繁。唐人的诗作中多有体现,在此不再一一赘述。当然,诗人们常常将此曲视为盛唐气象的标志,故对此曲在宫廷的表演有时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从他们的诗作来看,似乎此曲在唐代宫廷中已经不再表演。其实情况不是如此,此曲并没有在宫廷中消失,只是不再如盛唐时那样频繁,规模上亦不如盛唐那样宏大。
  此曲自杨敬述进献宫廷之后,深受到玄宗的喜爱,在太乐曙、教坊与梨园中表演。宫廷音乐机构曾将此曲作为专利而限制进入民间,王建《霓裳辞十首》曰:“旋翻新铺声初足,除却梨园未教人。”因此从现存史料来看,盛唐时几乎不见此曲在民间有表演。
  但是在安史之乱后,宫廷音乐中有不少流散至民间,《霓裳羽衣曲》也是在这个时候流传到坊间的。此曲进入民间的途径大约有四条:一、盛唐时期宫里的乐师因安史之乱流入民间,因此就将此曲带到民间进行表演。安史之乱对唐代宫廷音乐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一度无法恢复。二、在宫中曾经观看过此曲表演的官员因为自身精通音乐而将之带到民间,比如白居易和元稹。从白居易的有关资料来看,他到钱塘任官是,曾教授杭州歌姬表演过此曲。三、宫中乐人将此曲传授给民间弟子。如元稹《琵琶歌》载李管儿曾拜宫廷乐工段师为师学习琵琶,其后来并没有进入宫廷而活跃在民间,曾为元稹弹奏多首琵琶曲。四、宫廷乐人参与宫外音乐表演而将之带入民间。在中晚唐之后,宫中的乐人或是被聘或是私自或是被迫进入民间进行音乐表演。中晚唐之后,此曲从宫廷走入民间,在地方府县、市井、青楼和家庭中被广泛地表演。当时人们甚至以能否表演此曲而作为评价乐人水平高低的标准。不少乐人因为能表演此曲而深受时人称赞。此外,此曲不但进入到唐人的诗作中,甚至在笔记小说中亦有提及到此曲。如元稹在写《莺莺传》中的莺莺在与张生别离时,曾弹此曲送之,“因命弹琴,鼓《霓裳羽衣曲》序,不数声,哀音怨乱,不复知其是曲也”。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此曲在民间的版本,与宫廷中的并不完全一样。从《教坊记》来看,在盛唐时,此曲为大曲。大曲,是一种大型的融合歌、舞、与器乐的音乐样式,因此其表演的规模自然十分庞大。但是到了民间以后,不可能有像宫廷音乐机构那样多的乐人、那么齐全的乐器、那么华丽的着装和高超的表演水平,故民间的《霓裳羽衣曲》与宫廷是不一样的。首先,表演者人数很少,除了白居易提到的杭州有四名乐妓表演过此曲之外,其余表演辞去这都为一人或二人,如上述的刘安独唱此曲,李管儿与琵琶女分别用琵琶独奏此曲,李、马二妓舞此曲,盼盼独舞此曲等。其次,其所配置的器乐亦非常简单,如李管儿与琵琶女仅以琵琶弹奏之,《莺莺传》中莺莺以琴弹奏之,而刘禹锡《秋夜安国观闻笙》、白居易《王子晋庙》中以笙吹奏之等。
  关于《霓裳羽衣曲》的音乐特点,其涉及到它的宫调、结构、舞蹈、所配器乐、歌唱等方面。在此,仅以舞蹈成分为例做简要分析。在唐代宫廷中,此曲的舞蹈有独舞、对舞、与队舞三类。独舞如杨贵妃《长恨歌》传与宋·乐史《杨太真外传》载杨贵妃善舞此曲等,由此看出此为独舞。而在民间,有对舞与独舞两种。
  参考文献
  [1]《唐代宫廷音乐文艺研究》,柏红秀著[M].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2]《中国古代音乐》,伍国栋著[M].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其他文献
摘要:在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带动下,社会发展也对成品油资源提出了大量需求。但是我国大多数石油资源都集中在西北、西南和北部地区,而东部沿海地区恰好时需求量最大的区域,因此,要想能够使各个地区的成品油资源需求得到满足,必须要选取科学合理的长距离运输方式。现如今,管道、汽车以及火车成为了成品油资源的主要运输手段。但是利用汽车与火车这样的交通工具运输功率较低,外界影响因素较多,如果遭遇了雨雪这样的恶劣天
期刊
摘要:沥青混凝土路面随着当今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也获得很好的发展前景。根据实际情况可以看出,城市基础建设当中,沥青混凝土路面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项组成部分。其建设质量和整个社会经济发展有很大关系。但由于常常受到各方面因素影响,造成现阶段的沥青混凝土路面试验检验期间还存在很多问题。由此,本文专门对沥青混凝土路面试验检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更深入解析,并且根据实际情况提出有效,提高其检验质量的有关意见,加强沥青
期刊
【摘要】声乐教学作为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为社会基础音乐教育培养合格师资的关键环节。为了适应社会文化生活的发展需求,应该不断扩宽声乐教学人才培养的模式,为音乐教育学科的发展与建设培养出更具有社会实用型的人才。  【关键词】声乐教学;城市社区;人才培养模式  在大众化教育的今天,社会对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对音乐教育的需求呈现多元化的特征,城市社区教育已经逐渐成为我国社会教育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古代和近现代两个时期分析了音乐为什么不为一般人重视的问题,我国土地宽广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音乐教育发展的不平衡,西化音乐体系是怎么样产生如何影响了我国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三个方面分析我国现阶段音乐教育的主要问题并给予一些建议。  【关键词】音乐教育;发展不平衡;西化音乐体系  虽然中国改革开放很多年教育事业较大的发展,但是由于历史遗留、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原因。中国的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
期刊
【摘要】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办学体制创新的重要成果,艺术类独立学院在其中更具特殊性:育人质量直接关系到学校的生存发展,“教学质量是第一生命线” 的关键性更为突出,教师的能力和素质是提高质量的首要因素,正所谓“教育大计,教师为本”。目前全国290余所独立学院中有近270所开设了艺术类专业,音乐类专业在独立学院规模发展、学科结构优化健全和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性可见一斑。钢琴课是音乐类专业中极其重要的
期刊
【摘要】高职院校的音乐欣赏课是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途径。但传统的高职教育中重技能、轻人文,是一种常态。为加快推进音乐教育的素质化改革,,本文从顶层设计、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方法创新等方面入手积极探索了高职院校人文素质培养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人文素质;音乐欣赏;高职  一、音乐与人文素质的关系  人文素质指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人文素质是衡量一个人文化素质和道德素
期刊
应锡年
期刊
程绿竹
期刊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环境工程建设越来越受到重视。为了实现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必须做好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在当前形势下,环境评价仍然存在许多问题,需要有关人员对这些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同时运用适当的策略加以解决。本文首先分析了环境影响评价的含义,其次探讨了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性,最后就提高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质量的方法进行论述,以供参考。  关键词:环境工程;环境影响;评价;重
期刊
【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在这一政策导向下,现有的高等教育体系已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高校的改革势在必行。如何培养综合型、创新型的音乐人才,探寻适合我国发展状况的高校音乐教育模式,是当前高等音乐教育面临的重要工作任务。  【关键词】音乐专业;产教融合;发展模式  产教融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