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中国资本账户的开放,越来越多企业走出去寻找急需的生产要素,越来越多百姓配置海外资产,中国的对外投资总额将在2014年历史性地首次超过引资总额,达到1000亿美元,到2025年可望达到美国当前3000亿美元的水平,中国累计对外投资总额将由现在的6600亿美元提高到2025或2030年的3万亿美元。
2014年被中国经济史所铭记的,也许不是GDP增速的下滑,而是另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突破,那就是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量超过1000亿美元,第一次超越了流入中国的外商直接投资总额。
各种迹象表明,从2014年开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额将持续超过吸引外资的总额,中国将从此变为资本净输出国。那么,这一趋势有什么意义?它对中国经济的长远影响是什么?中国企业应作好怎样的准备?政策层面应该如何调整?这一系列问题值得推敲和深思。
中国何以成为资本净输出国?
事实上,中国过去20年一直是资金的净输出国,或者更为精确地说,是储蓄的净输出国。一个国家一旦出现经常账户顺差,从宏观经济学上讲就相当于储蓄的外流,也可以理解为资金的外流。中国长期以来处于贸易顺差状态,2007年贸易顺差更达到近4000亿美元的水平。
过去几十年来,中国储蓄输出的主要表现是外汇储备的不断增长,其形式是中央政府通过各种渠道替老百姓和企业到国外购置金融资产,其中主要是美国国债券以及用美元计价的金融资产。这是一种政府行为,所以,百姓对中国储蓄外流这一事实并没有直观的感受。
而最近一两年来,随着中国企业不断走出去以及资本账户的逐步开放,企业和家庭逐步地获得了越来越多的资金,开始越来越频繁地直接出境投资(图1)。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在2014年中国对外投资总量首次超越了吸引外资的总量。
中国对外投资不同于发达国家的特征
目前,中国人均GDP约为7000美元,不及美国的20%,在全球范围内排到80名以外(图2)。在人均GDP如此之低的情形下,为什么中国会成为对外投资大国、出现对外投资的高潮?
很显然,中国对外投资与发达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完全不同。发达国家的对外投资,主要是把自己的技术、商业模式、公司治理的有效性向海外扩张,通过整合海外的人力、资本、技术、管理等各种生产要素,把本土公司的业务扩展到海外,占领全球市场。相比之下,中国绝大多数的企业达不到IBM、苹果、沃尔玛、西门子等发达国家知名企业的技术和管理高度。相反,中国的企业总体上仍处于学习的过程中。那么,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力和主要目的是什么呢?
各种案例以及数据告诉我们,中国企业走出去,主要是为了寻找自己急需的生产要素。有的企业,如三一重工投资于德国的普茨迈斯特,目的是寻找技术,因为普茨迈斯特拥有三一心仪已久而无法获得的核心的混凝土泵机技术;山东重工旗下潍柴动力购买德国林德液压公司,是为了让自己的建筑机械工程设备在液压技术上获得突破;双汇购买美国的史密斯菲尔德,主要目的是为了延长自己的生产链和获得市场份额。更形象地说,中国的企业走出去,主要是为了寻找“补品”,让成长中的自己变得更强更壮。而发达国家企业走出去,主要的目的是为了进行自我克隆,让成功的商业模式在全球范围内不断延伸。
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另一个重要目的是获得自然资源,因此我们看到,如果把香港排除在亚洲之外的话,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第一大目标就是拉丁美洲(图3)。这就是在本阶段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最重要的特征。
与投资大国相匹配的外交变革
当前,中国对外投资的规模为1000亿美元。按照过去发展的速度计算,到2020年,这一规模很有可能将达到2000亿美元,到2025年很有可能达到美国当前的3000亿美元水平。中国累计的对外直接投资总额将由现在的6600亿美元提高到2020年的超过1万亿美元,2025年或者2030年有可能达到3万亿美元,即今天美国的水平。
到了那个时候,中国将名副其实地成为对外投资的大国,中国的经济外交将必须围绕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存量的分布而展开。比如说,拉丁美洲将成为中国经济外交的一个重点区域,双方政治、外交、军事等关系的紧密度将逐步提升。
如果说改革开放头30年中国与世界主要的经济交往方式是进出口以及引资,未来30年,中国对外经济交往的主战场将逐步转为对外直接投资。中国外汇储备的绝对值很有可能因此而逐步下降,从现在的4万亿美元降到2万多亿美元的水平。而相应地,中国对外投资的存量将由目前的几千亿美元上升到两三万亿美元的水平。
这将是一个巨大的转变,也是中国企业和百姓能感受到的沧海巨变,由此将带来外交观念上的全新变革。中国的外交部门今后将不仅关心居民在海外的人身安全,也将日益关注中国海外资产的安全。让我们共同关注这一趋势的演变,迎接中国对外经济关系的新纪元。
对于本文内容您有任何评论或欲查看其他资本圈精英评论,请扫描版权页二维码,下载并登录“新财富酷鱼”和我们互动。
2014年被中国经济史所铭记的,也许不是GDP增速的下滑,而是另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突破,那就是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量超过1000亿美元,第一次超越了流入中国的外商直接投资总额。
各种迹象表明,从2014年开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额将持续超过吸引外资的总额,中国将从此变为资本净输出国。那么,这一趋势有什么意义?它对中国经济的长远影响是什么?中国企业应作好怎样的准备?政策层面应该如何调整?这一系列问题值得推敲和深思。
中国何以成为资本净输出国?
事实上,中国过去20年一直是资金的净输出国,或者更为精确地说,是储蓄的净输出国。一个国家一旦出现经常账户顺差,从宏观经济学上讲就相当于储蓄的外流,也可以理解为资金的外流。中国长期以来处于贸易顺差状态,2007年贸易顺差更达到近4000亿美元的水平。
过去几十年来,中国储蓄输出的主要表现是外汇储备的不断增长,其形式是中央政府通过各种渠道替老百姓和企业到国外购置金融资产,其中主要是美国国债券以及用美元计价的金融资产。这是一种政府行为,所以,百姓对中国储蓄外流这一事实并没有直观的感受。
而最近一两年来,随着中国企业不断走出去以及资本账户的逐步开放,企业和家庭逐步地获得了越来越多的资金,开始越来越频繁地直接出境投资(图1)。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在2014年中国对外投资总量首次超越了吸引外资的总量。
中国对外投资不同于发达国家的特征
目前,中国人均GDP约为7000美元,不及美国的20%,在全球范围内排到80名以外(图2)。在人均GDP如此之低的情形下,为什么中国会成为对外投资大国、出现对外投资的高潮?
很显然,中国对外投资与发达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完全不同。发达国家的对外投资,主要是把自己的技术、商业模式、公司治理的有效性向海外扩张,通过整合海外的人力、资本、技术、管理等各种生产要素,把本土公司的业务扩展到海外,占领全球市场。相比之下,中国绝大多数的企业达不到IBM、苹果、沃尔玛、西门子等发达国家知名企业的技术和管理高度。相反,中国的企业总体上仍处于学习的过程中。那么,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力和主要目的是什么呢?
各种案例以及数据告诉我们,中国企业走出去,主要是为了寻找自己急需的生产要素。有的企业,如三一重工投资于德国的普茨迈斯特,目的是寻找技术,因为普茨迈斯特拥有三一心仪已久而无法获得的核心的混凝土泵机技术;山东重工旗下潍柴动力购买德国林德液压公司,是为了让自己的建筑机械工程设备在液压技术上获得突破;双汇购买美国的史密斯菲尔德,主要目的是为了延长自己的生产链和获得市场份额。更形象地说,中国的企业走出去,主要是为了寻找“补品”,让成长中的自己变得更强更壮。而发达国家企业走出去,主要的目的是为了进行自我克隆,让成功的商业模式在全球范围内不断延伸。
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另一个重要目的是获得自然资源,因此我们看到,如果把香港排除在亚洲之外的话,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第一大目标就是拉丁美洲(图3)。这就是在本阶段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最重要的特征。
与投资大国相匹配的外交变革
当前,中国对外投资的规模为1000亿美元。按照过去发展的速度计算,到2020年,这一规模很有可能将达到2000亿美元,到2025年很有可能达到美国当前的3000亿美元水平。中国累计的对外直接投资总额将由现在的6600亿美元提高到2020年的超过1万亿美元,2025年或者2030年有可能达到3万亿美元,即今天美国的水平。
到了那个时候,中国将名副其实地成为对外投资的大国,中国的经济外交将必须围绕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存量的分布而展开。比如说,拉丁美洲将成为中国经济外交的一个重点区域,双方政治、外交、军事等关系的紧密度将逐步提升。
如果说改革开放头30年中国与世界主要的经济交往方式是进出口以及引资,未来30年,中国对外经济交往的主战场将逐步转为对外直接投资。中国外汇储备的绝对值很有可能因此而逐步下降,从现在的4万亿美元降到2万多亿美元的水平。而相应地,中国对外投资的存量将由目前的几千亿美元上升到两三万亿美元的水平。
这将是一个巨大的转变,也是中国企业和百姓能感受到的沧海巨变,由此将带来外交观念上的全新变革。中国的外交部门今后将不仅关心居民在海外的人身安全,也将日益关注中国海外资产的安全。让我们共同关注这一趋势的演变,迎接中国对外经济关系的新纪元。
对于本文内容您有任何评论或欲查看其他资本圈精英评论,请扫描版权页二维码,下载并登录“新财富酷鱼”和我们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