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广播特写节目的采制技巧

来源 :中国广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123078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以中央电台华夏之声《港澳人家》系列报道为例,对广播特写的人文关怀特性和塑造听觉形象的手段展开论述。广播特写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报道视角,并注意共同情感的适度流露。塑造听觉形象要学会驾驭音响,使之繁简适度、主题突出;音响要真实、典型、传神,给听众留下想象的空间;音响虽好也得灵活运用。
  关键词:广播特写 以人为本 听觉形象 音响运用 外宣报道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2011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华夏之声推出大型系列报道《港澳人家》,利用广播特写的创作形式,采访了香港的渔民、警察、义工、残疾人运动员,澳门的消防员、茶楼伙计、摄影师等普通人,展现了港澳基层市民工作、生活的新面貌、新变化,反映了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后的“变与不变”。
  一、广播特写要表达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是改革开放后从国外学术界引入的一个概念,它包含了现代社会的时代精神与先进理念——不仅要关注自己,还要关注他人;不仅要关注人的生存环境,还要关注人的人文环境和生态环境;不仅要关注人类的现在,还要关注人类的未来。①
  1.以人为本的报道视角
  在新闻宣传中坚持以人为本,是唯物史观的基本要求。针对新闻宣传中的种种问题,我们必须及时转变新闻宣传理念,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宣传思想。②《港澳人家》系列报道秉持的平民报道视角,正是对人的关注。通过对采访对象一天生活的真实记录,既体现了报道的真实性和新闻性,同时也具备了广播媒体所需要的可听性。
  比如在《紫荆绽放耀香江》这期节目中,记者走进了位于香港元朗区的一户渔民家庭,感受香港渔民一天的真实生活。记者在凌晨3点打开采访机跟随渔民开始一天的工作,真实地记录了采访对象的生活。这样的节目展示了广播媒介贴近真实、尊重受众的独特魅力。
  当下的新闻工作者要明确认识发展不仅指经济发展,而且也是以人为中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突出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关注,不仅关注人们的物质利益,更要关注人们的精神需求和政治利益等。③因而,新闻宣传必须围绕以人为本来进行,在大众传播的过程中,践行人本主义理念,特别是制作新闻的过程中,要本着人本主义的理念,用一种平视的眼光,从受众的角度出发,更好地为受众服务。
  2.共同情感的适度流露
  共同情感是指人所共有的普遍性的情感,比如仁爱之心、爱国之情等等。适度流露是指情感流露无损于所报道的新闻事实,它只是使新闻事实与人走得更近,更宜于为人所接受。但是在新闻类节目中是否可以融入情感因素是个有争议的话题。④
  笔者认为,在实际的采访实践中,事件真实与感觉真实并不矛盾,常常贯穿于一个题材的始终。好的报道总是以事以理服人,以情以意动人。事件真实是前提,但在大众传播过程中,如果加入适当的感觉真实,会大大增加传播的有效性。所以,理想的广播节目,应该是事件真实与感觉真实适当的叠加。
  例如:《尹汉彦的训练生活》这一期节目采访的是香港残疾保龄球运动员尹汉彦。因为黄斑点病变,尹汉彦失去中央视力,只能靠周边视力看东西,属于严重弱视。采访时为了让听众了解尹汉彦平时训练的艰苦,闭上眼睛全程体验残障运动员打球的过程,记者用体验式的采访感受了残疾运动员的辛酸,在作品中以情感人、以意动人,结尾处用这样的话语升华主题:“滚动的保龄球击打的不是球瓶而是一个少年的夢,球道前方不是黑洞洞的墙壁而是少年光明的未来。他总问别人,我还需要做什么。他总问自己,我还能多做什么。他越平凡,越发不凡;越简单,越彰显简单的伟大。”
  融入情感的声音一定可以深深感染听众,记者用残障者所熟悉的语言方式,通过广播传递出了生活中发生的一件真事,也传达出一份广播给予残障者的款款温情。这种传播效果,可谓掷地有声,真正入耳入心。共同情感的适度流露,是人文关怀的重要体现。惟此,事件真实和感觉真实才能完美地融合为一。
  二、广播特写要突出塑造听觉形象
  听觉形象是指由人的耳朵直接感受到的艺术形象。对广播而言,能够直接地将现场的典型音响传递给听众,在功能上体现了一个“活”字;能够生动地将新闻事实展现在听众面前,在语言上体现了一个“强”字;能够完整地将不可复制的音响报告给听众,在效果上体现一个“趣”字。
  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的广播,没有视像显然是它的弱势,但广播具有的三大符号系统,即语言(有声)、音乐与音响之间相互配合产生了五彩缤纷的综合效果,能够给受众展现出一个丰富多彩、立体流动的听觉世界。广播特写作为广播的一种表现形式很好地体现了这种有声有色。通过播音员主持人的口播串联起整期节目,利用恰当的音乐渲染情绪,采用大量现场的同期声音响传达信息,这让广播节目丰富立体有感染力。
  音响的运用对广播特写中形象塑造的作用显著。然而,目前在广播作品中,音响在整体上的活力明显不强,口播替代音响的情况司空见惯。这里,有必要界定音响的必要性。
  1. 学会驾驭音响,使之繁简适度、主题突出
  每种传播媒介都有其特有的优势。广播的优势在于现场音响。它“扬声音之特长,引听众到现场”,使人“闻其声如见其人”。以声取胜,以音感人,其影响力和感染力是文字所不能及的。音响在广播中无论是直接采用,还是作为背景衬托,只要选择恰当,都能反映事物特征,说明典型环境,生动地表现主题。⑤
  德国广播特写作家布朗认为:广播特写的本质是一部音响作品,音响推动着、指引着整个作品向前迈进。因此,音响需要设计、安排,要像写文章一样,要有起承转合,要像对待解说一样,认真细致地处理。⑥
  音响在特写里发挥的作用不是语言所能替代的。音响在广播新闻中的优势作用是毋庸置疑的。那么,怎样才能发挥音响在广播新闻中的重要作用呢?
  我们提倡广播新闻要充分运用音响,反对滥用音响,一定要让音响在新闻作品中起到画龙点睛、突出主题的作用。《港澳人家》系列报道最大的创作优势是通过一天跟踪式的采访积累的十分丰富的音响素材,这些素材为后期稿件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记者要从多达十几个小时的音响素材中寻找最有趣、最生动、最典型的音响,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   《香港警员柴家辉:香港特区区旗从我手中第一次升起》这期节目中描述柴家辉授课的原始音响长达60分钟,整理运用音响时记者对很多段音响不忍释手,结果把六七段音响运用到初稿中。经过反复挑选,最后确定了三段音响,一段是步操训练的录音,另一段是柴家辉户外授课,最后一段是他带记者参观学警宿舍。通过这三段音响的运用,体现出香港警察训练的刻苦、教官的专业以及香港警察硬件条件的提升,鲜明地反映了香港特区政府在公共治安方面的投入力度,也让听过节目的香港市民对社会治安更具信心。
  2.音响要真实、典型、传神,给听众留下想象的空间
  以声音传播内容,是广播最重要的特征。语言、音响、音乐构成了广播作品的主要内容,与平面文字相比,人的语言、大自然和日常生活中的音响要生动得多,蕴藏的内容也要丰富得多,也更具感染力。
  广播特写具有新闻性,因此,它的音响必须是真实的、写实的,以实声来表现实人实事。在《香港警员柴家辉:香港特区区旗从我手中第一次升起》的采制过程中,我们碰巧遇到学警出操。香港警察学院的传统是每天早晨出操都有鼓乐队伴奏,鼓乐队演奏带有浓郁苏格兰风格的乐曲。典型音响的运用反映了香港的文化特色。
  让音响替记者说话,使音响具备“情感”是广播特写的最大特点。记者撷取那些最能唤起听众情景想象并且有助于表现人物主题的典型音响来反映柴家辉的生活环境和心理。比如柴家辉户外授课时学警整齐划一的列队、学警出操喊出的口号,无不展现了香港警察纪律严明和一丝不苟的职业精神。又如柴家辉下课后回到办公室,由户外步入室内这种声音的转变,柴家辉用钥匙开门的响声、打开衣柜更换装备的声音、学警向他敬礼的音响,都给听众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3.音响虽好也得灵活运用
  广播特写的首要规律和作用,还是要传播和阐明信息。好的广播特写应该把对信息的要求和文学性结合起来,把调查和对主题的深入探索、对主题更广泛含义的深刻理解结合起来,把形式和风格结合起来。英国广播公司的著名广播特写专家约翰·泰奥里斯认为,好的广播特写应该“使听众对问题的理解变得更加尖锐和深刻”。⑦
  这一对广播特写的权威解释,有效地避免了广播特写沦为音响技巧的展示或者仅仅是个人趣味表达的误区。说到底,广播特写是信息的传达,是事实的阐述。这种传达和阐述,不是简单俗套,而应当是最能体现广播特点、最有想象力的,更重要的是它有助于新闻主题挖掘的深度和新闻信息传播的广度。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好的题材,没有好的内容,再好的表现形式和手段都无法产生高质量的音响。要想采制出好的音响,记者在采访中必须做到“巧”和“专”。音响是个好东西,但用得不适当就会像鲁迅所说的那样“人参虽好,吃多了是要浮肿的”。⑧
  伴随事物发生的现场音响,它是不以人的主观意愿为转移的,而且倾向性也往往不那么鲜明,有的甚至以噪音形态出现,这时我们就要根据节目的内容进行取舍,而不能全盘拿来使用。某些音响本身不能独立表情达意,需要使用语言加以补充和完善。此外,有些可见音响和隐蔽性音响还需克服采录方面的困难,所以音响固然可以为节目增色,但并非任何音响都可用于广播节目,更非有“响”就好,如果忽视它的局限,随意运用,那就可能导致相反的效果。
  音响能否发挥应起的作用,根本在于记者能否到达现场,取得第一手新鲜资料,编辑能否捕捉有新闻价值的音响,合理剪辑,科学配置,让音响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三、《港澳人家》采制中的问题及对策
  《港澳人家》系列报道作为对港澳广播节目一个缩影,体现了港澳广播节目创新思维越来越广,人文关怀越来越浓,思想深度越来越强。但香港与澳门实行“一国两制”,历史与社会制度造成了香港、澳门受众在节目收听习惯、思维意识、社会认知、生活方式等方面与内地受众存在差异,将内地积累的采访经验完全套用在香港、澳门嘉宾身上是不可行的。笔者将《港澳人家》系列节目的经验和教训总结如下,希望为媒体同人更好地开展外宣提供参考。
  1.节目形式创新求变,避免说教色彩
  《港澳人家》系列节目是华夏之声的大手笔制作,在节目内容和形式上突破了传统,融入了港澳听众乐于接受的元素,开创了对港澳广播节目的新路径。华夏之声作为唯一对港澳珠三角地区广播的国家电台频率,承担联系内地与港澳沟通交流的重要作用。
  作为外宣频率,华夏之声的节目应该做到“帮忙不添乱”,选材好,立意新,把观点藏在事实中,用第三者的口吻表达出来,这是《港澳人家》系列节目给听众留下深刻印象的主要原因。在创新过程中,要跳出固有的框框去思考,去创新,正如法国生理学家贝尔纳所说的“构成我们学习的最大障碍的是已知的东西,而不是未知的东西”。⑨
  总而言之,科学发展观的精髓是创新,我们把创新精神融入到对港澳广播节目中,就要扫清阻碍,以创新的节目理念、节目形式、节目内容来为港澳同胞服务,增强对港澳广播节目的影响力。
  2.主题不能意在笔先,后期创作锦上添花
  广播特写,就是以广播的手段运用大量的现场音响及一定量的语言描述,集中表现新闻人物或事件的某些富有特征的侧面或片断。它不像录音通讯那样必须展示新闻的全过程,它只需抓住人物或事件最有表现力的一个侧面或片断,采用文学描写手法,对所报道的对象作传神的、细腻的描绘和渲染,从而打动听众,令听众感到愉悦,有所感悟。
  广播特写的人物是鲜活的、实在的,所报道的事件是真实的、具体的,它要求作者细心捕捉能体现人物特征的情景、细节及富于特色的典型音响,再与恰到好处的语言、文字结合,生动地展示新闻人物或事件的真相,诠释作品蕴含的主题。
  主题的设计、挖掘不可能“意在笔先”,它是在进行了大量采访、占有大量素材、对所报道的对象有了深刻理解的基础上逐渐明晰的。
  《香港警员柴家辉:香港特区区旗从我手中第一次升起》中,我们首先解决大家的疑问:亲手升起第一面香港特区区旗的香港警员是谁?对于这样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人物当时是如何选择的?他现在工作的内容是什么,生活状态又如何?等等。
  个人觉得,以香港警员柴家辉完整一天的工作、生活的描述和与他接触的人交流的音响来表现他的生活状态和生命价值,更能体现节目所应有的人文精神和广播特色。
  3.“技巧”不是唯一,“尊重”才能达到目的
  好节目需要策划,但有时受采访对象或现场环境等客观条件的影响,采访并不能达到策划的效果,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尊重采访对象的主观意愿,不能因为要完成节目设想而去逼迫甚至伤害采访对象。记者在与采访对象面对面接触的时候,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你心理上不要把自己的身份定位于记者,也不要把采访对象定位于采访对象,而应该忘记彼此的工作角色,有意识地进入一种生活角色,把彼此的关系,放在朋友甚至家人的位置上,抱着一种亲和、尊重与理解的态度,设身处地地与他们探討其最为担心或者最为关注的问题,坦诚、坦荡地和他们交流,这样就会逐渐解除采访对象心理上的生疏。
  制作外宣节目如何保护采访对象的意愿是值得研究的,一个无意识的提问甚至举动都有可能伤害采访对象。在经过诸多采访后,笔者发现港澳的采访对象有共同的特点,首先他们对公务有强烈责任感,其次对个人隐私权保有底限。通过《港澳人家》的采访,笔者一直在思考记者与采访对象的关系,个人觉得任何采访都应该以人为本,突出“人”在节目中的核心价值,达到尊重、理解和包容。当然我们在此应该把挖掘新闻本源的“追问”与尊重采访对象意愿“理解”区分开。实际上,所有与采访技巧相关的话题,都离不开一名记者在长期实际工作中根据自己的知识积累、个人素质及己身所长,通过摸索与总结,去寻找到一些最适合自己的方式与方法,把自己的品质、个性、思维、情感等有机地在采访活动中调动起来。在有限的时间内,迅速达到与采访对象水乳交融的境界。而在这些因工作需要所带来的人际交往中,人与人之间建立在相互理解、尊重、真诚、坦荡之上的感情沟通,则是最为重要的“技巧”。当你真正地把采访对象当成你的真心朋友或者自己家人的时候,一切的沟通都会因为你的智慧而曲径通幽。在这种情况下,所有的“技巧”都不重要了。
  (作者单位: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华夏之声)
  (本文编辑:范国平)
其他文献
摘 要:大陆媒体如何在台湾岛内办好一档受欢迎的广播节目,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台北直播室》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第一个由大陆记者在台湾本土完成采访、编辑、制作的广播新闻固定栏目。经过近4年的实践探索,栏目的广播优势明显、贴近台湾民众的需求、及时深入报道有关两岸关系重大事件和岛内重点新闻、正确引导舆论的节目特色,影响力日益扩大。  關键词:贴近性 引导性 专业性 个性化 影响力  【中图分类号】G22
期刊
摘 要:网络实名制面临着很多争议和疑惑,随着微博实名制从筹备走向正式实施,网络实名制又一次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从网络实名制与表达自由、网站发展、相关网络使用者权益保护的关系等几个方面来分析,实名制并不会侵犯公民的隐私权或者表达自由等权利,也不会影响商业网站的发展,相反会净化网络环境,从而促进建立更具规范性、安全性和实现各方利益最大化的诚信网络、和谐社会。  关键词:网络 实名制 表达自由 版权 诚
期刊
捷克广播电台特写部制作  获2011年波米西亚国际广播节目比赛二等奖  【音乐  作者:我第一次见到兰卡是在2002年。半年前,她母亲死了。  作者:你梦见过你妈妈吗?  兰卡:梦见过,可那些梦很吓人!我不知道为什么。  【鸟鸣声  兰卡:这是真正的打击。太粗暴了!  作者:你说粗暴是什么意思?  兰卡:接下来的日子你根本不知道该怎么过。你觉得十分寂寞,像是被人抛弃了,那么无助、绝望。原来我觉得写
期刊
摘 要:本文对学术的概念、学者的类型、学术的分野、学术成果的类型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强调并分析了广播工作者需要加强学术修养。  关键词:学术 学者类型 学术成果 学术腐败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一、“学术”概念解析  “学术”泛指有系统、较专门的学问。搞学术的人,一般来说应当受过高等教育;应当有很扎实的基础理论功底;默默无闻地致力于长期的潜心研究;淡泊名利,有很好的人品。说到
期刊
编者按:2012年9月1日到7日,中国广播电视协会经济节目(广播)工作委员会2012年年会在重庆召开。本次年会由中国广播电视协会经济节目(广播)工作委员会主办,重庆广播电视集团(总台)经济广播承办。来自全国各地47家会员单位的代表参加了本届年会。  中国广播电视协会副秘书长王志勇为年会致开幕辞。他指出,目前全球经济形势复杂严峻,中国经济更面临着保增长、调结构、促民生的艰巨课题,经济广播如何发挥自身
期刊
摘 要:行风热线类广播节目对于推动地方治理、创新社会管理有重要意义。目前这类节目还存在节目功能有待深化、参与主体比较单一、形式有待创新等问题。今后应注意从解决群众投诉的具体、个别问题向督促有关部门以点带面、解决同类共性问题转变,从解决表层问题向解决深层次问题推进。在节目议程设置上要找到公众议程、政府议程和媒体议程的契合点,实现双向服务。建立健全单位上线参与、问题督办、考核奖惩等制度机制,同时加强
期刊
摘 要:本文从创意定位、精品策划、独特内涵三个方面,分析北京交通广播《行走天下》栏目所体现的核心价值。相信针对该栏目的个案研究能为我们提供一个了解交通广播特点及其核心价值形成过程的相关途径。  关键词:交通广播 行走天下 核心价值 创意定位 精品策划  从1991年9月30日我国第一家交通广播——上海交通信息台诞生算起,交通广播已走过了21年。21年弹指一挥间,目前全
期刊
摘 要:广播正处在一个车上收听占主导的时代,新闻与故事的结合符合这个大背景下的“注意力经济”法则。本文阐述会“讲故事”对成为一名优秀广播记者的必要性,以及掌握和提高讲述技能必须注意的五个方面,包括角度选取、语言技巧、词汇使用、节奏把握、个性彰显。  关键词:广播报道 讲述技巧 车上收听 故事性  听美国同行讲业务,讲到新闻报道满嘴不停的“story”(故事)。初时不解,新闻应该
期刊
摘 要:本文在对中国传媒经济理论体系形成过程追踪溯源的同时,对当代中国传媒经济理论结构模式加以系统梳理,分析其赖以产生、发展的十大基础性理论,回顾并阐述了广电经济理论结构模式的形成过程,结合党和国家关于发展繁荣文化产业的最新政策文献,探讨了未来中国城市广电经济发展模式。  关键词:传媒经济 理论结构 广播电视 文化产业  【中图分类号】G220 【文献标识码】A  我国城市广播电视传媒现在的结构模
期刊
摘 要:为传播草原文化,广播要找准与草原文化的契合点,丰富节目形态和内容,注重文化的民族性、地域性、开放性和多元性,延伸传播触角,拓展传播形式,让草原文化的核心价值得以继续传承。  关键词:广播 草原文化 传承  自古以来,内蒙古就是中国北方游牧民族活动的大舞台,历史上先后有十多个少数民族在这里繁衍生息,创造了特色鲜明的文化,这种文化与黄河文化、长江文化等,共同构筑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