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
阅读一人几事的文章时,除了注意人物的描写手法外,还应该抓住典型事件,了解人物的思想性格。
1.核心片段分析法。抓住典型事件的重点核心片段,去分析人物在关键时刻、关键问题上的表现,看其所作所为的意义,从而了解其思想性格。如胡适《我的母亲》中写母亲应对大哥的债主的事件中,“到了近半夜,快要‘封门’了,我母亲才走后门出去,央一位邻舍本家到我家来,每一家债户开发一点钱。做好做歹的,这一群讨债的才一个一个提着灯笼走出去。一会儿,大哥敲门回来了。我母亲从不骂他一句。并且因为是新年,她脸上从不露出一点怒色。这样的过年,我过了六七次。”充分表现出母亲的宽容、隐忍的性格。
2.主要情节分析法。这种方法在小说中比较常用。情节是人物性格的发展过程,抓住事件的情节发展线索,分析人物在其中的活动表现,其思想性格就可以显示出轮廓来。如都德的《最后一课》,文章由“上学路上”“上课之前”“上课之中”“宣布下课”四个情节构成,尤其“宣布下课”情节,是全文的高潮和结局部分,将韩麦尔先生对祖国的无比眷恋、内心的极度痛苦刻画得淋漓尽致。
■
父亲,是个尊贵的名字
□马 德
在塞北农村老家,父亲叫“大大”,多少年了,一直这么叫。然而有一天,我突然觉得,这个叫法是那么土气。
事情还得从邻居家说起。邻居家的男人在城里上班,妻儿都跟着去了,平时很少回来。
我9岁那年,中秋节前夕,邻居一家回来了。父母过去,嘘寒问暖说了好长一阵子话。我怯生生地站在他家门口,往里张望。那家的儿子同我一样大,只是长得白,一副城里人的模样。
当时,他的手里拿着一串晶莹黑亮而又水灵的东西,正一颗一颗揪着吃。什么东西呢?我不住地咽着口水。我走前一步,怯怯地问:“你吃的是啥?”那儿子眼皮也没抬,说:“葡萄,我爸爸给我买的。”平生里第一次知道,有一种水果叫葡萄,也第一次听到“爸爸”这个称谓,就像那串葡萄一样,水灵,润泽,剔透,浑身透着香气。在一个小孩子看来,“爸爸”可以为自己买来从未见过的葡萄,“爸爸”有城里人的洋气和富贵,“爸爸”才是父亲最好的名字。
后来,我疯狂迷恋小人书。恰好父亲到后草地换粮,要路过县城。我央求父亲:大,你给我买一本小人书吧。我故意把“大”叫得亲切些,好让父亲高兴。父亲没说什么,随口就答应了。每天,我站在村口的高坡上盼着父亲回来。好容易熬到了,我小心翼翼帮着父亲卸了车,喂了牲口,然后,心怀忐忑,问父亲小人书的事情。哪料,他很生硬地扔出一句“回来的时候,书店关门了”,然后头也不回,就进屋吃饭去了。院里,只剩下我,两眼蓄着泪。
高考后的那一年暑假,我一个人去大同打工,说好一个月后就回来,但是一直到秋天,迟迟不见我回来。母亲急了,说把我丢了,一天到晚惶恐得不知道该怎么好。父亲却显得很轻松,说,没事,你就放心吧,准是包工头还没给他算了账,一时半会儿回不来。说归说,父亲晚上睡不着,不停地翻身。白天,没事就到坡顶上望一望,看大路的尽头,会不会有一个瘦小单薄的身影突然出现。有时候,太阳快落山了,他还要去望一趟。回来后,他和母亲谁也不说话,只是不停地叹气。
那一年,我回来后,母亲抱着我哭了好长一阵子。父亲呢,在一旁看着我,只是傻傻地笑。很少做饭的他,那天破天荒地对我说:“儿啊,你想吃什么,大大给你做!”仿佛是第一次做父亲,他把“大大”两个字拉得长长的,洋溢着说不清的骄傲、自豪和幸福。然后,他捋起袖子,和面,做饭,进来出去,把锅碗碰撞得叮当作响,那是一种说不出的悦耳。
父亲最后的那一年,病重不治,从医院回来,完成一个穷人对生命的最后仪式:等死。那时候,家里穷得一分钱也拿不出来,而我还在上学。在父亲的心底里,他觉得,把更多的可能和希望留给他的儿子,才是必要的选择。于是,直到他死,尽管疼得不断呻吟,也没有向我抱怨过一句。
老家有一个说法,人去世的时候,儿女若都守在身边,叫“有儿有女”。临终,父亲看着我和姐姐守在他身边,他说:“大大也算是有儿有女的命,这一辈子,知足了。”说完,他苦笑了一下,眼角淌出豌豆大的两滴泪来。那一刻,我感觉,我的心里潮水一般涌过一样东西,那是我的泪水。泪,淹了心。
现在,我的儿子管我叫爸爸。当然了,还有好多孩子,他们并不管父亲叫爸爸。但,这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渐渐学会明白,这个抚养你长大的男人,人生背后有着说不完的苦辣酸辛。无论是大大,爹,爸爸,还是其他称谓,其实,他们都属于一个尊贵的名字:父亲。
(选自《小品文选刊》2012年第1期,有删节)
1.文章第六段写“说归说,父亲晚上睡不着,不停地翻身。”请用第一人称写出父亲此刻的心理活动。
2.文章第五至九段围绕着父亲,写了哪三件事?请结合这三件事,对文中父亲这一人物作出评价。
阅读一人几事的文章时,除了注意人物的描写手法外,还应该抓住典型事件,了解人物的思想性格。
1.核心片段分析法。抓住典型事件的重点核心片段,去分析人物在关键时刻、关键问题上的表现,看其所作所为的意义,从而了解其思想性格。如胡适《我的母亲》中写母亲应对大哥的债主的事件中,“到了近半夜,快要‘封门’了,我母亲才走后门出去,央一位邻舍本家到我家来,每一家债户开发一点钱。做好做歹的,这一群讨债的才一个一个提着灯笼走出去。一会儿,大哥敲门回来了。我母亲从不骂他一句。并且因为是新年,她脸上从不露出一点怒色。这样的过年,我过了六七次。”充分表现出母亲的宽容、隐忍的性格。
2.主要情节分析法。这种方法在小说中比较常用。情节是人物性格的发展过程,抓住事件的情节发展线索,分析人物在其中的活动表现,其思想性格就可以显示出轮廓来。如都德的《最后一课》,文章由“上学路上”“上课之前”“上课之中”“宣布下课”四个情节构成,尤其“宣布下课”情节,是全文的高潮和结局部分,将韩麦尔先生对祖国的无比眷恋、内心的极度痛苦刻画得淋漓尽致。
■
父亲,是个尊贵的名字
□马 德
在塞北农村老家,父亲叫“大大”,多少年了,一直这么叫。然而有一天,我突然觉得,这个叫法是那么土气。
事情还得从邻居家说起。邻居家的男人在城里上班,妻儿都跟着去了,平时很少回来。
我9岁那年,中秋节前夕,邻居一家回来了。父母过去,嘘寒问暖说了好长一阵子话。我怯生生地站在他家门口,往里张望。那家的儿子同我一样大,只是长得白,一副城里人的模样。
当时,他的手里拿着一串晶莹黑亮而又水灵的东西,正一颗一颗揪着吃。什么东西呢?我不住地咽着口水。我走前一步,怯怯地问:“你吃的是啥?”那儿子眼皮也没抬,说:“葡萄,我爸爸给我买的。”平生里第一次知道,有一种水果叫葡萄,也第一次听到“爸爸”这个称谓,就像那串葡萄一样,水灵,润泽,剔透,浑身透着香气。在一个小孩子看来,“爸爸”可以为自己买来从未见过的葡萄,“爸爸”有城里人的洋气和富贵,“爸爸”才是父亲最好的名字。
后来,我疯狂迷恋小人书。恰好父亲到后草地换粮,要路过县城。我央求父亲:大,你给我买一本小人书吧。我故意把“大”叫得亲切些,好让父亲高兴。父亲没说什么,随口就答应了。每天,我站在村口的高坡上盼着父亲回来。好容易熬到了,我小心翼翼帮着父亲卸了车,喂了牲口,然后,心怀忐忑,问父亲小人书的事情。哪料,他很生硬地扔出一句“回来的时候,书店关门了”,然后头也不回,就进屋吃饭去了。院里,只剩下我,两眼蓄着泪。
高考后的那一年暑假,我一个人去大同打工,说好一个月后就回来,但是一直到秋天,迟迟不见我回来。母亲急了,说把我丢了,一天到晚惶恐得不知道该怎么好。父亲却显得很轻松,说,没事,你就放心吧,准是包工头还没给他算了账,一时半会儿回不来。说归说,父亲晚上睡不着,不停地翻身。白天,没事就到坡顶上望一望,看大路的尽头,会不会有一个瘦小单薄的身影突然出现。有时候,太阳快落山了,他还要去望一趟。回来后,他和母亲谁也不说话,只是不停地叹气。
那一年,我回来后,母亲抱着我哭了好长一阵子。父亲呢,在一旁看着我,只是傻傻地笑。很少做饭的他,那天破天荒地对我说:“儿啊,你想吃什么,大大给你做!”仿佛是第一次做父亲,他把“大大”两个字拉得长长的,洋溢着说不清的骄傲、自豪和幸福。然后,他捋起袖子,和面,做饭,进来出去,把锅碗碰撞得叮当作响,那是一种说不出的悦耳。
父亲最后的那一年,病重不治,从医院回来,完成一个穷人对生命的最后仪式:等死。那时候,家里穷得一分钱也拿不出来,而我还在上学。在父亲的心底里,他觉得,把更多的可能和希望留给他的儿子,才是必要的选择。于是,直到他死,尽管疼得不断呻吟,也没有向我抱怨过一句。
老家有一个说法,人去世的时候,儿女若都守在身边,叫“有儿有女”。临终,父亲看着我和姐姐守在他身边,他说:“大大也算是有儿有女的命,这一辈子,知足了。”说完,他苦笑了一下,眼角淌出豌豆大的两滴泪来。那一刻,我感觉,我的心里潮水一般涌过一样东西,那是我的泪水。泪,淹了心。
现在,我的儿子管我叫爸爸。当然了,还有好多孩子,他们并不管父亲叫爸爸。但,这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渐渐学会明白,这个抚养你长大的男人,人生背后有着说不完的苦辣酸辛。无论是大大,爹,爸爸,还是其他称谓,其实,他们都属于一个尊贵的名字:父亲。
(选自《小品文选刊》2012年第1期,有删节)
1.文章第六段写“说归说,父亲晚上睡不着,不停地翻身。”请用第一人称写出父亲此刻的心理活动。
2.文章第五至九段围绕着父亲,写了哪三件事?请结合这三件事,对文中父亲这一人物作出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