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高考制度的改革。科目设置改为“3+X”;考试内容和考试形式都发生变化;命题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及综合素质的考查。在这种新的高考模式下,高三化学如何教学呢?原来的教法如何调整?下面本人结合教学实践谈一些体会。
一、增强教改意识,确立素质化的课堂教学
1、以学生的学为立足点,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学方法的改革绝不是单纯的“方法”变化,很重要的是教学思想、观念的转变,其核心就是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明确教是为了学,为了学生学会学习,最后达到不教的目的。选择运用教学方法,应使教法建立在学法的基础上,强调学生主动积极的思考与实践,而不能只重视教法,不重视学法。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起着激励、组织、点拔、引导的作用,做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2、以“启发式”为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重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多种教学方法,就其指导思想的不同,可以分为“启发式”与“注入式”两种。所谓“注入式”是指教师从自己的主观愿望出发,无视学生的认识规律及知识背景,忽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把学生当作知识信息的接受器,向他们灌输现成的知识结论。“启发式”则与此相反,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依据学习的规律,运用各种具体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应多用“启发式”,少用或不用“注入式”。
3、着眼于学生的整体发展,重视学生的情感生活。从学生的心理过程分析来看,学习的一个方面是感觉一思维一知识智慧(包括运用)的过程,另一个方面是感受—情趣一意志、性格(包括行为)的过程。传统的教学方法只看重第一种过程,即认识过程,忽视学生的情感生活。实际上情感与知识基础一样,同样是学习的基础,情知发展常常是互为条件,和谐共进的。“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高三化学教师要从知、情、意等多维角度来建立多功能的教学方法,克服理性与情感的分离,促进学生多方面的和谐发展。
4、协调教学方法之间的关系,重视多种教学方法的有机组合。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是万能的,各种教学方法都各有其优点和特定的功能,又有它不足的地方。课堂教学中应把各种方法结合起来使用,才可以触及到教材各部分的特点,使学生找到最合理的掌握知识的途径。
二、增强研究意识,落实培养能力的教学目标
1、夯实基础是培养能力的前提。“理科综合”试卷的命题指导思想是:以能力测试为主导,考查学生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见,“双基”是能力的基础,能力的获得建立在“双基”的掌握之上。高三化学第一轮复习应以夯实基础为主要目标,第二轮复习重在加强学科间综合能力的培养。
2、研究解题是培养能力的关键。(1)精选习题。现在各种参考资料很多,高三化学教师要从中精心筛选习题,所选习题必须具有下列特性:①目的性:所选习题必须具有明确的目的性、一般要加深对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理解;学习典型的解题方法、训练思维;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②层次性:选择习题应考虑到不同层次的学生,每次选题都应包含不同难度的习题,使每个学生都有练习的机会。③梯度性:要本着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原则选择习题。考虑到第一轮复习重在打好基础,故第一轮复习题应控制在中等或中等难度以下,到第二轮复习时再适当增加难度,这样学生才容易适应。(2)优化评讲。为了提高评讲习题的效率,高三化学教师在评讲前要认真批改习题,摸清各题的错误率、错误原因—,然后做到有选择地、有针对性的评讲,这样才会收到很好的效果。在習题的评讲上要注意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概念性习题,重点介绍如何读题、审题、寻找隐含信息,启发学生分析:此题考什么?此题怎么考?把条件变一变,会成什么习题?计算题要转变过去只重视巧解或特殊解法的教学思路,强化通法、通解的教学。要引导学生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等思维活动,培养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多途径地求索答案的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3、优化实验教学是培养能力的手段。化学实验对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纵观近几年高考,实验综合题的比重逐年加大,而且富有如下特点:信息密度大,知识相互渗透,综合性强。试题将实验设计、操作、结果验证和分析熔为一体,便于较好地考查学生分析综合、信息转换、语言表达逻辑推理能力。这就要求高三化学教师注重实验教学,从教材实验做起,精通教材上每一个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和家庭小实验,达到触类旁通。另外,实验时要求学生学会对比观察,多问几个“为什么?”换用其他仪器能否做同样的实验?用本实验的器材还可以做其它哪些实验? ----要改变传统的课本上怎样说,我就怎么做的习惯。尽可能将验证性实验改成探索性实验;将演示实验改成自主性实验;鼓励学生自制教具,设计替代性小实验。事实证明,只有在实际操作、反复探究的过程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灵感才会得以激发,创新能力才会得到提高。
一、增强教改意识,确立素质化的课堂教学
1、以学生的学为立足点,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学方法的改革绝不是单纯的“方法”变化,很重要的是教学思想、观念的转变,其核心就是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明确教是为了学,为了学生学会学习,最后达到不教的目的。选择运用教学方法,应使教法建立在学法的基础上,强调学生主动积极的思考与实践,而不能只重视教法,不重视学法。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起着激励、组织、点拔、引导的作用,做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2、以“启发式”为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重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多种教学方法,就其指导思想的不同,可以分为“启发式”与“注入式”两种。所谓“注入式”是指教师从自己的主观愿望出发,无视学生的认识规律及知识背景,忽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把学生当作知识信息的接受器,向他们灌输现成的知识结论。“启发式”则与此相反,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依据学习的规律,运用各种具体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应多用“启发式”,少用或不用“注入式”。
3、着眼于学生的整体发展,重视学生的情感生活。从学生的心理过程分析来看,学习的一个方面是感觉一思维一知识智慧(包括运用)的过程,另一个方面是感受—情趣一意志、性格(包括行为)的过程。传统的教学方法只看重第一种过程,即认识过程,忽视学生的情感生活。实际上情感与知识基础一样,同样是学习的基础,情知发展常常是互为条件,和谐共进的。“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高三化学教师要从知、情、意等多维角度来建立多功能的教学方法,克服理性与情感的分离,促进学生多方面的和谐发展。
4、协调教学方法之间的关系,重视多种教学方法的有机组合。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是万能的,各种教学方法都各有其优点和特定的功能,又有它不足的地方。课堂教学中应把各种方法结合起来使用,才可以触及到教材各部分的特点,使学生找到最合理的掌握知识的途径。
二、增强研究意识,落实培养能力的教学目标
1、夯实基础是培养能力的前提。“理科综合”试卷的命题指导思想是:以能力测试为主导,考查学生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见,“双基”是能力的基础,能力的获得建立在“双基”的掌握之上。高三化学第一轮复习应以夯实基础为主要目标,第二轮复习重在加强学科间综合能力的培养。
2、研究解题是培养能力的关键。(1)精选习题。现在各种参考资料很多,高三化学教师要从中精心筛选习题,所选习题必须具有下列特性:①目的性:所选习题必须具有明确的目的性、一般要加深对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理解;学习典型的解题方法、训练思维;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②层次性:选择习题应考虑到不同层次的学生,每次选题都应包含不同难度的习题,使每个学生都有练习的机会。③梯度性:要本着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原则选择习题。考虑到第一轮复习重在打好基础,故第一轮复习题应控制在中等或中等难度以下,到第二轮复习时再适当增加难度,这样学生才容易适应。(2)优化评讲。为了提高评讲习题的效率,高三化学教师在评讲前要认真批改习题,摸清各题的错误率、错误原因—,然后做到有选择地、有针对性的评讲,这样才会收到很好的效果。在習题的评讲上要注意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概念性习题,重点介绍如何读题、审题、寻找隐含信息,启发学生分析:此题考什么?此题怎么考?把条件变一变,会成什么习题?计算题要转变过去只重视巧解或特殊解法的教学思路,强化通法、通解的教学。要引导学生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等思维活动,培养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多途径地求索答案的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3、优化实验教学是培养能力的手段。化学实验对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纵观近几年高考,实验综合题的比重逐年加大,而且富有如下特点:信息密度大,知识相互渗透,综合性强。试题将实验设计、操作、结果验证和分析熔为一体,便于较好地考查学生分析综合、信息转换、语言表达逻辑推理能力。这就要求高三化学教师注重实验教学,从教材实验做起,精通教材上每一个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和家庭小实验,达到触类旁通。另外,实验时要求学生学会对比观察,多问几个“为什么?”换用其他仪器能否做同样的实验?用本实验的器材还可以做其它哪些实验? ----要改变传统的课本上怎样说,我就怎么做的习惯。尽可能将验证性实验改成探索性实验;将演示实验改成自主性实验;鼓励学生自制教具,设计替代性小实验。事实证明,只有在实际操作、反复探究的过程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灵感才会得以激发,创新能力才会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