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宗勋先生给孙闻青先生的信

来源 :搏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bbsb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孙闻青先生简介
  
  孙闻青先生一大成拳理论家,文化造诣很高,在传承王芗斋拳术上起了很大的作用。
  大成拳家汤汝琨曾在文中记载:“同学中有孙闻青君,虽较余初习时为迟,但较余再学则早三数年。其人体型甚瘦小,高不过五尺五、六,重亦只稍逾百磅。余初试习单推手时,甚喜择孙君为对手;以其体型差,当较易与之抗衡。殊不意结果则出余所料,渠体型虽小,但对余则控制自如,使余有力而无从施展。不用力则为渠所欺,用力则为渠所借,屡试屡败。此时乃对用力之控制,尝试到一种新的感受,亦因此种感受而对推手发生了莫大的兴趣,因为在推手的感受中,使我对力的控制和运用有了新的认识,月余以后虽仍不能胜过孙君,但已不似初期时,处处为渠所制了。”
  
  姚宗勋先生答孙闻青先生信
  
  闻青大兄:您好,限于一切水平及草率之处,请赐谅。
  就提出的拳术问题分别简覆如下
  1、王老先生对中国拳术贡献是巨大的,继承了前人的精华,吸取各家之长,继承前人的宝贵经验,更加以发展,有改革与创新,废弃套路不尚招法,由繁入简强调精神意念支配锻炼躯体的重要性,化陈腐为新颖,创造了在不动中求微动的练法。30年代末、40年代初时在报刊公开发表了他对传统拳术的看法,欢迎拳术爱好者前来作理论上的研究及实际上的比较,当时我是参与其事者之一,目睹芗老与不同意见者反复讲解并能躬亲示范返求学理之精神,无私无畏之气概,在拳界可谓“前无古人,当代无与伦比”。
  2、有人说意拳这个动作是虎扑,那个是……。
  这不足怪,有的自命为大师或继承人的人在教拳时居然把形意拳的五形拳的单式练法也搬了出来,这只是说明这些人对意拳没有认识。不错,意拳是由形意拳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有弃有取,经过提炼加工,复加数十年不断的旁征博引,吸取各家之长,内在脱胎换骨,外形则旧貌变新颜,开拓了新境地,君之所述他们想把意拳倒退回去,他们只好算是复古派了。
  3、关于“一法不立,无法不备”的说法
  这是芗老引用佛家禅宗的语言,我的体会是意拳在站桩、试力锻炼中求到整劲后(上下前后左右,平衡之意),便通过发力练习把力发挥出来,由固定位到随意移动位置,都要求能发出来,这就需要用不同的意念来诱导与激发未训练反应力量,由于意念(假想敌)的变换,外形也会随之而变,即所谓“意自形生,形随意变”。由于控制力量的进步,要求也就随之而高,要向“无点不弹簧”即处处皆能发力的境界迈进,无论把发力动作隐蔽缩小到何种程度,外形也会有所表现。
  4、意拳着重身体处之在任何情况下均能发力,但又要注意肩架与平衡。肩架即是保护自己的姿式,平衡是发出时要使身体能保持平衡,以利再发,因为有了意念支配(假想敌的进袭)。为了适应发力的形势,身体步位自然出现高低、左右、前后不同速度动作灵活机动变化与转移,在试验自己力量能不能应势而发,并不是在作一招一式,制度了固定的进步与退守的招法的练习,即不同于“见着破着,见式打式”,在招法框框之内求出路的练法,也不同于“千招会,不如一招熟”不看形势主观硬干的练法。芗斋曾形容这种拳家是开好药方等病人的医生。
  5、神意气力在拳术上的关系,先要精神集中,意念真切,呼吸通畅,力任自然,也就是说练拳时,精神要作到高度集中,设想真切实,胸部不憋气,力量要似松非松,精神不集中,意念将易外驰。也就谈不上意到力到了。
  6、站桩是变力求整,健康身体,舒松均整。
  7、病人或身体过弱者,站桩适用两脚平行站立的桩法,不用很多式子,站、坐、卧各式均可,作到精神集中,周身放松,呼吸自然即可,关于姿式问题,只求适合于练功者(须观察其体质与病情)故老先生,提出因人设式,因病设式。关于外传桩法有二十四式之说,这个来源是在53—54年铁路总医院站桩功时,于永年医师向王老提出制定一些式,当时由几位同学讨论,经王师同意制定了二十四式个姿式。十二式的来源不清楚,从未听人讲过,恐怕是十二种发力法的传闻之谈(在56年间王老有十二种发力的说法)。站桩锻炼法在意念上也是分有阶段的,例如:设想自己站在水中,站的姿式过高了,被水浮起,过低就要陷入泥中,水不是静止的,而是轻微动荡,设想自己身体前后、左右都感受到了水的轻微冲激,即不像中流石氏柱一样屹立巍然不动更不能随波而去,要求身体能应合水力随之微动而不变位。
  通过上述练法要摸到整体在动中微动,要“松而不懈,紧而不僵,似松非松”力无侧重,浑然一体。
  在拳术中,头的位置极重要,故前辈有云:“头正则四肢百骸而无不为其用矣”。
  “正”当作适当解,王师有云“松紧之枢纽在于上下”。
  上下相引,周身互争为主,由是可体会脊椎之屈伸,小腹之位置。
  8、王师语“要你这样,你真要这样,就不能做到这样了”。这是内里与外形的问题,要摸索到内涵的意力,不是模仿外形,内劲摸到后,外形自相似。
  9、“站技击桩,前脚要拉,力放后脚……”
  站桩时前脚趾要趴地,膝下之力前顶,同时后胯后坐,力斜向后指,发力时前脚要猛踩入地,一入即提,后腿力向前催,后脚蹬地。
  还有练时要筋伸骨缩,用时骨缩筋伸,练时骨缩筋伸,发力时筋有力而骨生棱。
  10、站桩时撑三抱七,撑抱互用,是正确的。
  11、对孙兄“均整、松整、圆整”之说略述如下:
  站桩时我的看法,“整”的意义是力量的分布要平衡协调,上下要相连,前后左右要平衡,但不可作过,过则板滞不灵,即所谓“僵”“整”包括紧的意义。在拳术“整”相对词是“散”。散是上下、前后、左右失去对称,散有“松”的含义,松的过度就是散,拳劲是松紧互用,在发力的瞬间,要求极整,也就是在短暂之间,要发动周身内外,一切都能发动的力量,还要保持躯体的平衡,在发力的刹那间是极紧的,一发之后迅速的相应放松,以利再发。发力的要求是“一触即发,一发即止”松紧,紧松“勿过正”,“虚实实虚互为根”正是说明这个问题,在站桩时,要松中求紧,紧中求松,在练拳时,要聚精会神地去求整,有意无意间去求。还要在松弛的情况下去求整。
  12、“力向外求”
  离开己身无物可求,执着己身一无是处。“外求”的意思是通过意念假设去诱导影响方向力的应合和条件反射,不是单纯简单地追求肌肉与力量的锻炼,若是假借得过于渺茫则起不到应有的作用。简单地求力量锻炼所求得的也不是拳劲,这就是后两语的含义。
  13、站桩锻炼中手上出现涨、重、热等感觉,在两手及两臂部似被一种力量吸引着,站桩不动时有感觉,但一活动就一无所有,要求到在动中摸到这种劲,就要作“试力”练习,通过意念诱导和缓慢放松逐渐摸到了站立不动时的感觉连续不断往复的运动。
  14、“意拳是浑元桩……”请参考第六条
  15、“力要圆,圆才不出尖”请考证第十二条
  16、“整还要断,断时还要整力……”
  试力是要缠绵不断,发力是一触即发,就是断。请看第十条。
  17、“讲单双重是为了不暴露中……发力要讲角度、方向、火候……劲尤为重要……正面发人时要让对方重心沏在自己的胳膊上而后突然转方向发力,才能把人发出……
  单双重不仅指两足,手与足,臂与腿……等之间都不要方向一致,轻重相等,实践在不同的情况下单重也可,双重也可。故王师云:“单重不倚,双重不滞。”
  “中”不是单纯呆板地指两腿中间的中线,重心是可以升降转移的,过去拳家所说的“守中”是在运动中处处要保持自己的力量均整,在对方力量失去均整,呆滞不灵时或在对方发力前或在对方发力后,用自己的整力去衡击对方,即所谓“用中”
  正面发人是把对方力量,稍加偏斜,趁其力犹在,向其身后斜上方或斜下方发去。这仅指双方接触后,发力的一种。至于双方力向线的角度大小,就要看当时的情况了。
  18、王师讲“搭手时可搭半个点,点上要起螺旋……”
  搭半个点的意思是不要平面的接触,还要有半个旋转的进退。
  19、“再者要练空,怎样空的好”
  不知您指的“空”是那一种,若是空灵的意思,练法在站桩时要舒松均整,意念在有无之间,在试力动作时,既缠绵悠扬,意无所至,欲前则前,欲后则后,忽左忽右,倏高倏低,欲断复连,即连又断,快慢交替,轻重互换。
  请看完后,提出宝贵意见,并请动笔删改,每条前赐加题目,形成问答式,这两三年,有几个朋友提过问题,我也作过简答,我想综合起来可能对同好者有些小益,故此请删改完后,让光子带回为盼。
  
  弟宗勋敬上 1978年4月6日
其他文献
练五行通背门的人都知道,在搏击、散打激烈的实战中、有效的防护好人体中线即——生命线,是击技散手运动中至关重要的法门,五行通背在散手搏击中、最讲究“守中打中”的实效性。其代表动作名为“引手掌”。  拳谚云:  当场递手鹤形现,鹰目猿神精气贯。  引手虚伸蛇吐信,五护八断藏其中。  敌人打上我取中,中门之路妙无穷。  进退起落如波浪,绝掌妙击敌魂飞。  引手,又称“阴阳手”,右脚在前、左脚在后,腿微微
期刊
上个世纪80年代,一部《少林寺》唤起了国人心中对武术的情感,引发了一场空前的武术热潮,拥有一身过人武功,成为热血少年的梦想。武术话题,成为人们茶余饭后最感兴趣的话题,武术馆校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  武术热来得急,去得快,然而武术馆校却始终大踏步地持续着它勇猛的发展势头。随着我国加入WTO,办学体制也大力改革的发展形势,武术馆校就必然去探索一个严峻的问题:如何在新的社会体制下生存与发展。有的学校
期刊
一、起势    1、面南直立,沉肩坠肘,静心松体,目视前方。(图起势)  2、双肩松开,两脚与肩同宽,两臂自然垂于两腿外侧,手心向内,手指向下。(图1)  3、双臂上举,高与肩平含有掤劲,手心斜向内上,两臂直中有曲。(图2)    4、两腿微屈成坐姿,两肘微屈向下沉,双手下按,与腰平齐,手心向下,手指向前。(图3)    二、左懒扎衣    左腿向东南迈步,右脚蹬地,身体前移,左腿呈前弓步,重心放
期刊
冯干东:男,1970年2月出生,江苏盐城大丰人,高级体育经纪人,国家拳击一级裁判、散打一级裁判,现任WCK世界搏击联合会中国总代理,国际武术文化研究院客座教授,江苏省镇江市拳击队主教练。曾任四川广元体校拳击队主教练,吉林体育学院北亚俱乐部特邀拳击教练,中国武术协会上海训练基地散打主教练,国家拳跆中心青少年训练中心主教练兼训练组长(主管武术散打、跆拳道、拳击,女子摔跤),中国精武技击研究别主席,阜阳
期刊
郭长生,生于河北省“武术之乡”沧州。他受家乡习武之风的熏陶,自幼酷爱武术。天资聪颖,臂力过人,天生一副健壮身板,行拳过手,出掌不见手,人过一阵风,故武林誉为“郭燕子”。他精于刀、枪、剑、戟、斧、钺、钩、叉十八般兵器,技击、摔、拿,均有绝妙之处,实为我国近代武林高手,一代宗师。  郭长生幼年家贫,父早亡,与其母相依为命,过着清贫的生活。他受孙中山先生“武林强种救国”观点的影响,怀着武术救国之志,于1
期刊
痴心圆武术梦  出生于山东省东明县长兴集乡大崔庄的尹正华,受父亲尹怀详和兄长尹国如的影响,学习梅花拳,天资聪明,加上勤学苦练的他,很快就在家乡小有名气。1983年怀揣着武术梦的他,只身来河南嵩山少林寺学习少林功夫,经过五年“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磨炼,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他在家乡挣足了面子,随着“偷拳”电影的播出,尹正华被太极拳那“快慢相济、刚柔并进、行如流水”招式深深打动了。1988年心系太极的
期刊
知道马俊祥这个名字已是多年前的事了。在国内,现在只要一提到华夏武状元争霸赛、南少林华夏武术大赛、湖南武术节,大概也没有人不知道。  走进马俊祥家的客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橱柜上面一个又一个的奖杯。有水晶的、镀金的,有中文的、韩文的还有英文的,有冠军奖杯、有亚军奖杯,见到记者惊讶的目光,马俊祥非常自豪地打开了话匣子。  马俊祥出生于西北第一个国家级武术之乡——甘肃省武山县,自幼习武,曾在国际、全国武术
期刊
在2011年首届湖南武术节的比赛现场,一个面目清秀,不满4岁的小朋友引起全场观众的注意。他就是荣获首届湖南武术节武坛神童奖的马伟捷。  2010年8月马伟捷还未满3岁,就随父母前往贵州观摩中美泰拳王争霸赛,在赛前观看美国拳王训练时,他不经意的戴上拳套模仿美国拳王瑞菲尔的动作开始打沙袋,赛后,美国拳王瑞菲尔专程找到马伟捷合影留念。  相信在不远的将来,马伟捷会成为真正的武坛新星!  个人简介:  马
期刊
王芗斋先生1885年生于河北深县魏家林村,1963年逝世,享年七十八岁。他少年时体弱多病,从郭云深先生学习形意拳,就学中锻炼刻苦,钻研认真,很受郭老先生赞许,因之深得教益,奠定了他一生致力于研究我国拳术的理论与实践的基础。  先生在学拳之始,就不拘泥于拳术派系门户之见。他认为,我国拳术有悠久历史,自有其发展过程,不同时期,不同地区,每一个有成就的拳术家,都自然具有其不同的个人风格与擅长。这正是我国
期刊
“刀剑合璧术”,顾名思义,就是将十八般兵器中最重要的“刀”和“剑”合并起来练习和使用的一种武术套路。在武术史上,刀枪剑戟斧钺钩叉十八般兵器都有各自的套路,而同时使用“刀”和“剑”的,无论在练武场所还是在书本、戏剧里都未曾见过。也许有人会问:“将两种兵器结合在一起,是奇思妙想,还是有理论根据?”对任何一项创造来说,两者是缺一不可的。没有奇思妙想,天上就不会出现飞机;而只有奇思妙想而没有理论根据,飞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