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高中化学教学要处理的问题

来源 :教坛聚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wj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新课标下高一化学必修课是每个高中生必须的化学课,是培养学生具有代写论文最基本素养的课程,也是高考的必考,所以高一化学教学显得特别重要,教学中需要处理好基础教学与弹性教学、探究教学与传统教学以及演示实验与学生实验的关系,还要善于处理好知识的科学显现方式,要敢于对教材进行二度“创作”。
  关键词:化学教学 问题 处理
  
  一、正确处理好基础教学与弹性教学的关系
  
  纵观高中化学必修模块,其学习内容几乎是以前三年高中的全部化学内容,如果教师不认真理会新课标要求,就会出现任意拔高教学要求,拓展教学内容,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人为制造教学时间与教学内容的紧张关系。
  化学必修模块的教学目的是要培养学生具有最基本的科学素养,是人人都要学的化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强調教学的基础性。教师要充分认识新课标下高中化学教学内容深化的阶段性原则。高一化学教材是依照物质分类的思想进行编排的,教材通过提供实验事实、科学史话等感性材料,采用、归纳的方法让学生获取一些最简单的化学知识和了解最基本的方法,因此,对于同样的教学内容在不同的教学阶段其地位、作用和要求也是不同的。如“胶体”,仅限于让学生知道会判断胶体、溶液、浊液和了解它们的本质区别,从丁达尔效应、过滤等角度认识这三种分散系的不同,对于胶体的其它性质如电泳、布朗运动、聚沉等教材都以科学视野的方式出现,对学生不作过高要求。
  当然新课标也要求教师在实施化学教学时要适当注意教学的弹性要求。所谓弹性要求就是教学中在保证所有学生掌握好新课程标准规定的最基本的内容基础上,有条件的结合学生实际,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对教学提出一些较高的要求,对教学内容作适当的弹性增补,以发展学生的能力,更好地理解知识以及为后续学习预留空间。但这种弹性教学并不是随意对所教内容进行拓宽、加深,前提是首先要在加强基础教学的基础上,顺应学生的认知作适当的拓展,拓展的内容也不宜过多过难,而且拓展也不能搞“一步到位”。因此教师一定要正确处理好基础教学与弹性教学的关系,不能任意拓展教学内容,拔高教学要求
  
  二、正确处理好探究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关系
  
  探究式教学是新课标大力提倡的教学之一。探究式教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探究情景,让学生自己发现,并在这一探究过程中让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情感体验。但现在一些教师对探究式教学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他们把搞探究式教学作为是实施新课标的一个重要标志。由于探究式教学注重的是探究问题的过程与方法,因而学生往往会忽视基础知识的,忽视知识的归纳,忽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这使得学生学完了一个模块还不知道学了些什么,虽然课堂上搞探究是轰轰烈烈,可学生一到就凄凄惨惨。因此教师对探究式教学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要合理地运用于课堂教学。
  教师要重视各种传统的教学方法,要帮助学生加强双基学习,重视基础知识的归纳与。各种传统教学法是前人不断总结得出的经典教学法,与探究式教学法无所谓谁优谁劣,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具体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法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主动探索,传统教学法也不排斥师生间的互动和学生的主动参与,例如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归纳知识点、利用教材中的思考与交流、学与问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活动,通过观察实验现象让学生自己说出现象并作出结论等等。探究式教学法所花费的时间长,需要投入较大的精力,教师不可能所有知识点都用这种教学法,教师要善于选取那些最有探究价值且学生在现有的知识基础上可以探究的核心内容进行探究。
  
  三、正确处理好演示实验与学生实验的关系
  
  高一化学必修课程最大的变化之一就是没有像旧教材那样在教材后面安排专门的学生实验,这是不是认为在教学中没有必要安排学生实验呢?一些教师认为学生实验既浪费时间,又耗损精力,不如一概改为教师演示实验,这样既方便又省事,认为有学生做实验的时间不如拿来上新课或复习。而这恰恰违背了新课标的精神。要知道新课标不是对学生实验弱化了,而是对学生实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高一化学必修课虽然没有在教材后面安排单独的学生实验,但并不是就没有学生实验,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中化学实验的教学功能,对教材中有关实验的栏目要进行深入,要确定好教材中哪些实验适合教师演示,哪些实验适合学生做,教师演示过的实验只要适合学生做也要安排时间让学生亲自去实验室做一遍,以培养他们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四、正确处理好知识的科学呈现方式
  
  高中化学教材的编排采用的是专题式的模块结构,缺乏严谨的化学作支撑,在很大程度上了知识的内在逻辑关系,给教师的教、学生的学都带来了许多逻辑思维上的不便,许多学生反应“一学就会,一用就混”,因此教师一定要深入地研究教材内容,挖掘知识的内在联系,结合学生的认知组织教学。
  因此,教师在实施新课标教学时,要善于突破教材编排的局限性,在不超越教学大纲的基础上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处理教材,重新整合知识,对教材进行第二次“创作”,以更加科学和符合学生实际的方式呈现各知识点。
其他文献
教在学实践中我觉得要提高教学效果,达到教学目的,必须在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上做好文章:加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增加学生的参与机会;提高学生的参与质量;培养学生的参与能力。      一、重视学习动机在教学过程中的激励作用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通过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逐步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教师应操纵或控制教学过程中影响学生学习的各有关变量。在许许多多的变量中,学习动
期刊
内容摘要:通过采用课堂教学过程时序列和弗兰德斯互动分析代写论文的手段,对一堂高中课的录像进行观察和定量分析,明了其成功与失败之处,从而改进高中历史教学。   关键词:高中历史 教学 定量      随着新课程改革不断走向深入,广大教师会有很多机会看到一些示范课或优质课,但对如何观察和分析课例却知之甚少。笔者现对浙江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郑广亮老师的一堂世界近史(下)高二历史“第三次革命”课的进行观察和定
期刊
高中数学教学中所研究的创造思维,一般是指对思维主体来说是新颖独到的一种思维活动,它包括发现新事物,揭示新规律,创造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等思维过程。尽管这种思维结果通常并不是首次发现或前所未有的,但一定是思维主体自身的首次发现或超越常规的思考,它具有独特性、求异性、批判性等思维特征;思考问题的突破常规和新颖独特是创造思维的具体表现。这种思维能力是正常人经过培养可以具备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教学大
期刊
内容摘要: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实现中等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目标,关键是要建设一支既有良好职业道德,现代教育理论水平,又有现代教育实践能力;既有较高文化素质、业务技能素质,又有较强动手实践能力的专业教师队伍。本文通过对职业技术学校专业师资队伍状况分析,阐述了当前职业技术学校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从师德、教学能力、专业知识能力,实践能力等几个方面,提出加强职校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策略。   关键词
期刊
内容摘要:随着信息产业的高速发展,众多企业、单位都利用互联网建立了自己的信息系统,以充分利用各类信息资源。但是我们在享受信息产业发展带给我们的便利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风险。我们的系统随时可能遭受病毒的感染、黑客的入侵,这都可以给我们造成巨大的损失。本文主要介绍了信息系统所面临的技术安全隐患,并提出了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   关键字:高中计算机 信息系统 信息安全    一、目前信息系统技术安全的
期刊
内容摘要:赵树理短篇小说最鲜明的艺术特色是成功的人物形象塑造。小说成功塑造了众多的土里土气的农民形象,如 “小腿疼”、“吃不饱”、二诸葛、三仙姑、王聚海、小二黑、 小芹和孟祥英等。   关键词:赵树理 短篇小说 人物形象    赵树理短篇小说塑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富于个性特色的农民形象。每个人物形象都具有浓郁乡土气息,都带有那个时代的鲜明思想特征和風貌,我们可以大致把它概括为以下三种类型:    
期刊
常言说“寸有所长,尺有所短,月有圆缺,学有迟速”。学生的差异必然存在,教师必须承认并尊重这种差异,初一的学生兴高采烈的来到学校,而初二的学生由于成绩的原因,自知升学无望,逐渐发展为对学习失去信心,甚至放弃的态度,若任其发展下去,这部分学生很难适应社会的发展,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为此,我们必须对这些“学困生”进行激发学习兴趣的教育,结合本人多年教学实践认为可从如下几方面做起:
期刊
当今科学技术正在迅速发展,知识经济已初见端倪,落后的教育观念已经不再适应社会的需要。我国对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给予了极大的关注,谁掌握了21世纪的教育,谁就在未来的信息社会及国际竞争中取得主动权,面对新形势,实施素质教育,尤其是物理教学现代化已成了时代的要求,处于教育第一线的教师担负着改革的重任,直接关系国家发展的命运。在新的改革浪潮中,为了适应社会需求,那么中学物理教师应从哪些方面入手呢?    
期刊
内容摘要:马克思哲学思想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始祖”。马克思原创性哲学思想集中体现在社会历史领域,可以被归结为这么两个哲学思想: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这两个基本哲学思想受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高度重视。尤其是在中国当代主流哲学中“珠联璧合”地占据着突出地位,并获得了新进展。   关键词:
期刊
在新时期的教学中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大自然,珍爱生命,认识人类依赖的自然环境和人为环境都是生物圈的组成部分,理解人与生物圈的辩证统一,是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提高我国公民的生物科学素养,培养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的需要;也是弘扬科学精神,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大自然的和谐,首先体现在植物与自然和谐的一面。从一个植物体的构成来看,它可以分解为几个不同部分:根、茎、叶、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