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中生语文素质的培养应实现语言素质与人文素质的统一,本文从阐释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与语言文字教学的重要性入手,围绕创设自主探究情境空间、把握关键语句开展辨析、运用信息手段辅助教学、引入知人论世教学方法四个层面,探讨了高中语文核心素养背景下的语言文字教学优化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语文核心素养;语言文字教学;自主探究;审美感受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言文字教学致力于通过深化学生语言积累、语感训练、语用能力培养,实现对学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与文化品位的有效培育,在彰显出学科双重属性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践行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一、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与语言文字教学的重要性分析
(一)语文核心素养
2016年修订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将语文核心素养划分为“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要素,其中“语言建构与运用”即要求学生在语言学习实践中能够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与经验、建立良好的语感,逐步把握语言文字的运用规律、增进对语言作品的理解,并将经验转化为学习方法,更好地运用在语言实践中。整体来看,“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的培养是语文学科的本质内容,是其他三方面语文素养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基础,将四要素进行有机整合方可落实语文核心素养培育目标,促进学生终身发展。
(二)语言文字教学的重要性
首先,语言是人类进行思考、开展交际活动的基本工具,文字则是表达语言的主要手段,因此语言文字在语文课程中承担着重要的“工具性”职能,语言文字教学的开展致力于培养学生掌握语文基础知识,是指导学生学好语文、掌握语文学习规律的重要保障。其次,语言文字具有广泛性、基础性特质,通过语言文字知识学习能够逐步培养学生掌握阅读理解、语法语用、修辞手法、写作技巧等学习技能,进而激活学生的潜在语文能力,实现健全人格养成目标。
二、高中语文核心素养背景下的语言文字教学优化策略探讨
(一)创设自主探究情境空间,初步建立语言架构
语言文字教学具有情境性特征,教师在开展语言文字教学的过程中应合理创设能够激发学生灵感的教学情境,在特定情境中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深化其学习体验,借此培养学生在情境中应对复杂需求的能力。
以《故都的秋》为例,教师可向学生提出“能否将‘泡一碗浓茶’改成‘捧一杯香茶’”这一问题,借助问题情境的预设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空间,使学生借助“浓茶”与“香茶”在味道上的对比探寻作者所品味的具体内容,挖掘出“茶”背后传达出的生活、境遇、人生与事态寓意。在此过程中,教师通过创设探究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探寻“浓茶”与“香茶”背后蕴含的语境,由言语过渡到作者的人生际遇,有助于进一步增进学生对于作者清静悲凉心境的理解与体会。
(二)把握关键语句开展辨析,提高学生思辨能力
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是语文核心素养培育的基础性内容,教师在培养学生掌握语言规律、增强语感能力的同时,应逐步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选取关键字词、语句带领学生探究其背后蕴含的复杂思想内涵,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深化语言文字教学的跨学科性特质。
以《赤壁赋》为例,长期以来教育界针对文中的“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这一语句的翻译具有不同理解,人教版教材将这句话翻译为“如果从变动的一面看,那么天地间万事万物都在时刻发生变化,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曾停止”,但也有学者认为应将其翻译为“从变动的角度看,天地的存在竟不超过一瞬间”,对此教师可引入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引导学生立足于不同视角围绕该矛盾点进行辩论。例如有小组通过联系该语句所在段落的上一段内容进行讨论,他们认为前段内容主要描述客为“吾生之须臾”而“哀”,因此本段所叙述的主要内容应为苏轼宽慰客的话语,苏轼立足于变动的角度阐释了“蜉蝣——长江——天地——时间史”的对比,随后站在不变的角度利用今夜与客游览赤壁所在的时间点传达出人与万事万物均是永恒存在的这一观点,而教材中的翻译未能兼顾到“短暂”与“永恒”间的对照,且在“天地”与“天地间万事万物”的概念上存在混淆问题,因此证明学者的翻译更为恰当。通过选取关键语句带领学生进行辨析,能够有效利用矛盾问题激活学生现有认知经验,引导其调动思维深挖语言文字背后所传达出的真实意蕴,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与哲学思辨能力,在语言文字教学中渗透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推动学生实现思维的发展与提升。
(三)运用信息手段辅助教学,增强学生审美感受
语言文字教学具有开放性特质,学生在语言文字学习中不仅可以掌握字词与基础性知识,同时还能够在循序渐进中增进对美的品位与鉴赏能力,在不同美感形象中品味到不同题材、体裁作品所蕴含的美学风格,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联想想象力与审美能力,深化语言文字教学的功能与目标。以《荷塘月色》为例,这篇散文将汉语言文字蕴含的美学優势发挥得淋漓尽致,作者运用了以“曲曲折折”“田田”“星星”“粒粒”为代表的叠词叠音,以“袅娜”“渺茫”“参差”为代表的双声词,以“零星”“宛然”“酣眠”为代表的叠韵词,刻画出荷塘月色的优美意象;同时在“弥望”“泻”“浮”“洗”等处运用了炼字手法,还在描绘白花、清香、光影、荷花等意象时采用了大量的比喻、拟人手法。为确保语言文字教学能够发挥审美功效,教师可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运用多媒体设备将文中描绘的明暗相间、光影相间的荷塘月色图景直观展现在学生眼前,运用清幽婉转的背景音乐深化文中意境氛围的营造,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感受到月下荷塘景物的美感与作者所传达的情感,进而在情景交融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与作品鉴赏能力,配合仿写练习活动的创设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
(四)引入知人论世教学方法,培养文化传承意识
“文化传承与理解”能力是语文核心素养中的关键要素,当前教学改革强调推进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有机渗透,因此教师应在语言文字教学的过程中融入更多有关历史背景、文化常识的知识,帮助学生建立起整体的文学观与历史观,通过寻本溯源更好地深化对语言文字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以《兰亭集序》为例,教师可选取文中的“俯仰”一词带领学生进行深入探究,引入《辞源》中的“应付,周旋”这一释义,推翻“时间短暂”这一错误注解;随即带领学生深入探寻文章创作背景,阐明魏晋时期政权较量、门阀制度鼎盛的政治环境与仕人消极避世心态之间的因果关联;接下来引领学生探寻阮籍、范氏父子所采取的生活方式及其原因,由此领会王羲之对这两类人消极避世行为的善意规劝与“死生亦大矣”等感慨背后所蕴含的复杂内涵。通过引入知人论世的教学方法,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与对关键字词的解读能力,在语言文字知识中渗透历史文化,增强学生的文化传承意识,进一步深化核心素养培育目标。
三、结语
高中语文教师应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目标推动语言文字教学的优化设计,借助探究平台培养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基于思辨训练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运用多媒体手段提高学生审美鉴赏与创造力,依托知人论世理念增进学生文化传承与理解意识,更好地深化语文核心素养培育目标,提升语言文字教学实效。
(责编
关键词:语文核心素养;语言文字教学;自主探究;审美感受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言文字教学致力于通过深化学生语言积累、语感训练、语用能力培养,实现对学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与文化品位的有效培育,在彰显出学科双重属性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践行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一、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与语言文字教学的重要性分析
(一)语文核心素养
2016年修订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将语文核心素养划分为“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要素,其中“语言建构与运用”即要求学生在语言学习实践中能够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与经验、建立良好的语感,逐步把握语言文字的运用规律、增进对语言作品的理解,并将经验转化为学习方法,更好地运用在语言实践中。整体来看,“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的培养是语文学科的本质内容,是其他三方面语文素养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基础,将四要素进行有机整合方可落实语文核心素养培育目标,促进学生终身发展。
(二)语言文字教学的重要性
首先,语言是人类进行思考、开展交际活动的基本工具,文字则是表达语言的主要手段,因此语言文字在语文课程中承担着重要的“工具性”职能,语言文字教学的开展致力于培养学生掌握语文基础知识,是指导学生学好语文、掌握语文学习规律的重要保障。其次,语言文字具有广泛性、基础性特质,通过语言文字知识学习能够逐步培养学生掌握阅读理解、语法语用、修辞手法、写作技巧等学习技能,进而激活学生的潜在语文能力,实现健全人格养成目标。
二、高中语文核心素养背景下的语言文字教学优化策略探讨
(一)创设自主探究情境空间,初步建立语言架构
语言文字教学具有情境性特征,教师在开展语言文字教学的过程中应合理创设能够激发学生灵感的教学情境,在特定情境中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深化其学习体验,借此培养学生在情境中应对复杂需求的能力。
以《故都的秋》为例,教师可向学生提出“能否将‘泡一碗浓茶’改成‘捧一杯香茶’”这一问题,借助问题情境的预设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空间,使学生借助“浓茶”与“香茶”在味道上的对比探寻作者所品味的具体内容,挖掘出“茶”背后传达出的生活、境遇、人生与事态寓意。在此过程中,教师通过创设探究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探寻“浓茶”与“香茶”背后蕴含的语境,由言语过渡到作者的人生际遇,有助于进一步增进学生对于作者清静悲凉心境的理解与体会。
(二)把握关键语句开展辨析,提高学生思辨能力
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是语文核心素养培育的基础性内容,教师在培养学生掌握语言规律、增强语感能力的同时,应逐步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选取关键字词、语句带领学生探究其背后蕴含的复杂思想内涵,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深化语言文字教学的跨学科性特质。
以《赤壁赋》为例,长期以来教育界针对文中的“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这一语句的翻译具有不同理解,人教版教材将这句话翻译为“如果从变动的一面看,那么天地间万事万物都在时刻发生变化,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曾停止”,但也有学者认为应将其翻译为“从变动的角度看,天地的存在竟不超过一瞬间”,对此教师可引入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引导学生立足于不同视角围绕该矛盾点进行辩论。例如有小组通过联系该语句所在段落的上一段内容进行讨论,他们认为前段内容主要描述客为“吾生之须臾”而“哀”,因此本段所叙述的主要内容应为苏轼宽慰客的话语,苏轼立足于变动的角度阐释了“蜉蝣——长江——天地——时间史”的对比,随后站在不变的角度利用今夜与客游览赤壁所在的时间点传达出人与万事万物均是永恒存在的这一观点,而教材中的翻译未能兼顾到“短暂”与“永恒”间的对照,且在“天地”与“天地间万事万物”的概念上存在混淆问题,因此证明学者的翻译更为恰当。通过选取关键语句带领学生进行辨析,能够有效利用矛盾问题激活学生现有认知经验,引导其调动思维深挖语言文字背后所传达出的真实意蕴,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与哲学思辨能力,在语言文字教学中渗透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推动学生实现思维的发展与提升。
(三)运用信息手段辅助教学,增强学生审美感受
语言文字教学具有开放性特质,学生在语言文字学习中不仅可以掌握字词与基础性知识,同时还能够在循序渐进中增进对美的品位与鉴赏能力,在不同美感形象中品味到不同题材、体裁作品所蕴含的美学风格,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联想想象力与审美能力,深化语言文字教学的功能与目标。以《荷塘月色》为例,这篇散文将汉语言文字蕴含的美学優势发挥得淋漓尽致,作者运用了以“曲曲折折”“田田”“星星”“粒粒”为代表的叠词叠音,以“袅娜”“渺茫”“参差”为代表的双声词,以“零星”“宛然”“酣眠”为代表的叠韵词,刻画出荷塘月色的优美意象;同时在“弥望”“泻”“浮”“洗”等处运用了炼字手法,还在描绘白花、清香、光影、荷花等意象时采用了大量的比喻、拟人手法。为确保语言文字教学能够发挥审美功效,教师可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运用多媒体设备将文中描绘的明暗相间、光影相间的荷塘月色图景直观展现在学生眼前,运用清幽婉转的背景音乐深化文中意境氛围的营造,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感受到月下荷塘景物的美感与作者所传达的情感,进而在情景交融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与作品鉴赏能力,配合仿写练习活动的创设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
(四)引入知人论世教学方法,培养文化传承意识
“文化传承与理解”能力是语文核心素养中的关键要素,当前教学改革强调推进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有机渗透,因此教师应在语言文字教学的过程中融入更多有关历史背景、文化常识的知识,帮助学生建立起整体的文学观与历史观,通过寻本溯源更好地深化对语言文字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以《兰亭集序》为例,教师可选取文中的“俯仰”一词带领学生进行深入探究,引入《辞源》中的“应付,周旋”这一释义,推翻“时间短暂”这一错误注解;随即带领学生深入探寻文章创作背景,阐明魏晋时期政权较量、门阀制度鼎盛的政治环境与仕人消极避世心态之间的因果关联;接下来引领学生探寻阮籍、范氏父子所采取的生活方式及其原因,由此领会王羲之对这两类人消极避世行为的善意规劝与“死生亦大矣”等感慨背后所蕴含的复杂内涵。通过引入知人论世的教学方法,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与对关键字词的解读能力,在语言文字知识中渗透历史文化,增强学生的文化传承意识,进一步深化核心素养培育目标。
三、结语
高中语文教师应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目标推动语言文字教学的优化设计,借助探究平台培养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基于思辨训练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运用多媒体手段提高学生审美鉴赏与创造力,依托知人论世理念增进学生文化传承与理解意识,更好地深化语文核心素养培育目标,提升语言文字教学实效。
(责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