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知识分子的科学救国之路

来源 :参花(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j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西农剧社的话剧《雕虫沧桑》改编自周尧的同名自传,先后参加了陕西省第五届校园戏剧节和第五届中国校园戏剧节。该剧在舞美设计上具有一定的创新性,表演艺术也达到较高水平。特别是剧中用老年周尧和妻子对话作为过场戏来展开故事的叙事手法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关键词:《雕虫沧桑》 校园戏剧 西农剧社 戏剧社团 知识分子
  话剧《雕虫沧桑》(编剧:傅宣豪等,导演:刘远等)是由西农剧社于2014年12月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内演出的。2015年,该剧参加了陕西省第五届校园戏剧节并获得“优秀剧目奖”,2016年该剧又到上海参加了第五届中国校园戏剧节。下面笔者结合陕西校园戏剧的历史与现状,谈一谈对西农剧社2017年演出《雕虫沧桑》的几点浅见。
  一、情节结构
  “西农剧社的《雕虫沧桑》以过世的周尧与妻子的共同回忆串起了全剧的五幕,让五幕场景变得合理而紧凑。通过两位老人之间的思想对话和情感交流,既让观众感受到了周尧人生经历的不易,也体现了他无私的自我奉献精神。这种舞台剧情的编排方式,让观众更容易把握该剧所展现的情感线,是十分巧妙的结构艺术。”[1]
  《雕虫沧桑》的序幕是一群学生向周尧的雕像呼唤他的名字,向他询问阅读他的自传之后产生的一些问题。而“已逝”的老年周尧坐在轮椅上听到学生的呼唤不愿意离去,隔空回应学生的种种问题。在他与妻子的一问一答中,第一幕开始了。周尧一生的画卷逐渐展现在观众眼前。周尧对昆虫的痴迷,对教学研究事业的狂热,对祖国的拳拳深情等,都为后来剧情的发展打下了基础,也让观众相信故事情节发展的合理性。周尧在意大利求学时,有安宁和平的环境,有老师的赏识、女孩的追求和光明的前途,但他仍然决定回到炮火纷飞的中国。他的选择无不让在场的观众感动。
  第二幕的背景是战斗激烈的战场,但编导在情节设置上特意回避了血腥的战争场面,而着力描绘了战友之间的情谊以及大家对和平的渴望。剧中通过方言,战友之间的嬉笑打闹,美国记者被炸伤屁股等内容的加入,调节了紧张的战场氛围。最后,周尧要去参加川康科学考察团时,参谋长带领战士们向周尧敬礼的情节完美地呼应了最后一幕中周尧向参谋长表示感谢时敬礼的情节。
  第三幕是戏剧冲突的激化。周尧因为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忽视了家庭而遭到了孩子与妻子的抱怨。但这种矛盾也让周尧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他和每个人一样都有缺陷和遗憾,而工作与家庭的失衡也恰恰反衬出他对昆虫事业的热爱与痴迷。
  第四幕是以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为背景。周尧虽失去自由,却仍然坚持研究昆虫,研究出治理小麦吸浆虫的方法,为国家挽回巨额经济损失。
  第五幕是全剧的高潮。周尧平反后,与前来的美国学者商谈昆虫领域两国之间的合作。在商谈中周尧严守合作的四大原则,为国家赢得了尊严和荣誉,也终于实现了他科技兴国的目标。在生日那一天,学生们纷纷回来探望周尧,子女与夫人也更理解他了。尾声与序幕的情节首尾呼应,时间又跳跃至“现在时”。在昆虫博览园,当年的牛娃也在周尧的影响下投身于昆虫事业,序幕中的学生们再次出现,仍不断呼唤周尧老师的名字,对周尧的一生做了高度评价。该剧序幕以及尾声的设计,让观众能以一种回顾式的心情去体会周尧波澜起伏的一生,也在一定程度上拉近了观众与故事的距离,取得了较好的舞台效果。
  《雕虫沧桑》是由周尧的同名自传改编而成,而自传是以周尧的第一人称视角叙述的。在舞台叙事中通过加入老年周尧的角色,保留了自传之中的第一人稱视角,在幕与幕之间设置周尧与妻子的对话,在内容上作为每一幕的总结,在结构上也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一部分内容是独立于五幕内容之外,是编导为了设置一个倒叙的视角来贯穿于整个故事发展中而设置的。在幕与幕之间,每次过场戏的演出仅以一束追光打亮台上的老年周尧与妻子所在之处,同时配合着与前幕内容相符合的音乐作为背景音乐。四周均是黑暗,脚下升起缥缈的烟雾不似人间,提醒观众周尧已经不在人间,让他以一种回顾一生的口吻来讲述这个故事。在前幕中没有表达完善的人物情感,无法搬上舞台的事情也可以通过夫妻二人的对白得到补充,让人物的形象与性格更加完善。老年周尧的角色起到一种“间离效果”,能将观众暂时从往昔故事中抽离出来,更深入地走进周尧的情感世界。这样既加深了观众对周尧的种种行为的理解,同时又抓住观众的心思使其不至于在转场时出戏。比如在第二幕结束后,老年周尧和妻子的对白之中交代了二人的相识、相知、相恋过程,为下一幕直接跳转到新中国成立后的二人已成家立业的故事背景作好了铺垫。在第三幕他全身心投入事业,完全忽略了家庭,并且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问题,让观众觉得周尧对家人过于冷漠。但在第三幕结束后,老年周尧表达了他没有很好地在家庭和事业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并发出了“难道我周尧就不懂情,我周尧就不懂爱吗?”的慨叹,表明了周尧对家人的歉疚和他对自己一生的反思。加入老年周尧的感叹,让观众知道周尧并不是一个不近人情的工作机器,他也会爱,也懂情,只是家庭事业难两全。他对妻子与家庭的歉疚和后悔,恰恰让周尧这一人物形象更加完善,观众知道他褪去一个昆虫学家的身份,也是一个普通人,也是一个丈夫和父亲,拉近了观众与周尧这一形象的距离。老年周尧与妻子对话的设置很好地弥补了话剧因时空有限导致的人物刻画不足和背景交代不清的问题。
  二、舞台美术
  “舞台美术(舞美)是舞台上各种造型艺术的总称。舞美是为表现特定的戏剧内容服务的,基本功能是营造戏剧环境,为表演(动作)提供支点。” [2]舞美一般包括布景、灯光、化妆、服装、效果、道具等。其任务是创造出剧中环境和角色的外部形象,渲染舞台气氛。如果说戏剧艺术的中心是演员的表演,那么舞美就是为演员的表演艺术服务的,是为演员塑造人物形象服务的。话剧《雕虫沧桑》的故事背景是周尧的一生,时间跨度达70年之久,历经抗日战争等重大历史事件。剧中的道具、演员的服装化妆都需要符合时代的特色,舞台的布景和灯光都要与表演内容吻合,这些都给这部话剧的舞台呈现增加了难度。但是,西农剧社的演职员从服装到道具的使用变化,都给观众一种深切的时代代入感,让观众一点也不觉得虚假突兀,这体现出他们的专业水平和高超的创造能力。   (一)灯光音响
  《雕虫沧桑》全剧灯光与音乐都极其贴合时代的背景。在旁白介绍时代背景的时候,蝴蝶形状的投影就暗含了周尧昆虫学家的身份。在第一幕演出周尧的意大利求学生活时,背景音乐是意大利歌剧《我的太阳》,一下子就将观众代入一种异国风情中。而当玛采拉向周尧表明爱意的时候,整个舞台的灯光都变成了甜蜜的粉色,营造了一种浪漫的氛围,在玛采拉送别周尧的时候唱的是李叔同的《送别》,也尽显离别之感。
  在第二幕的战斗场面中,运用干冰制造出战场上硝烟弥漫的场景,而且灯光闪烁不停,音乐节奏紧迫,还配有时有时无的机枪声,在有限的话剧舞台空间里较完美地打造了一个战争场景。而在战友们互聊心事的时候,灯光又变换成温馨的粉色。第二幕结尾时战友们敬礼给周尧送别用的是大家耳熟能详的电视剧《亮剑》的插曲,战友之间的情谊、战斗的紧张激烈一展无余。
  第四幕开幕的背景音乐是那个年代广为传唱的歌曲《天大地大不如党的恩情大》,牛娃所跳的舞蹈也是典型的反映年代背景的舞蹈,并巧妙地以一段舞蹈的形式展示紧张辛苦的治理过程。
  第五幕,当孩子们表达对父亲的理解以及对之前行为的懊悔时,灯光转变成红色,久违的亲情又回到了周尧的生命之中。庆祝生日之时,光线渐渐调弱,仅剩一束灯光照着周尧,温馨舒缓的音乐打造了一个阖家团圆的场景。让笔者印象深刻的一处灯光使用是在第五幕周尧读儿子来信的时候。两束灯光分别打在周尧和儿子身上,其余均为黑暗。两个亮区代表两个时空,这是一种对有限的舞台空间进行时空分割的巧妙手法。
  (二)化妆服装
  该剧各个角色的服饰与化妆也十分符合历史以及人物的真实年龄和性格。在意大利时,周尧穿的是粉色背带裤,十分切合20世纪30年代欧洲服装的流行风格。而在新中国成立后,周尧在教学生的时候穿的是毛衣配衬衫,下面是黑裤子,十分符合一个生活朴素的教师形象。在劳动时,周尧和妻子都穿着具有时代特色的黑白灰蓝系列颜色的衣服。老年周尧身着风衣和老人帽,格子羊绒围巾,手持拐杖,脚穿老款皮鞋,完全符合一个德高望重的老教授形象。由此可见,西农剧社的社员对服装与化妆的细节把控十分用心,丝毫不会让观众因服装而出戏。在化妆方面,无论是玛采拉的黄色假发还是老年周尧的白胡子和皱纹,都符合他们的年龄和性格特征。
  (三)大小道具
  大道具在话剧中通常能起到烘托气氛和凸显人物性格的作用。无论是在第四幕还是第五幕,只要故事是在周尧家这一主要场景中,书架永远都是在舞台的最中间、最显眼处。《雕虫沧桑》通过书架这一大道具的使用让观众知晓周尧是一个爱好学习研究,在学术领域孜孜不倦的昆虫学家。学术研究在周尧的生命中占有最重要的地位,这样设置周尧的生活环境也符合周尧这个人物的性格。小道具的使用值得一提的是第四幕中牛娃戴的红袖章,背的印有毛泽东头像图案的书包等。这些道具设置均符合当时的大时代背景。
  三、表演艺术
  在话剧艺术中,戏剧语言是最重要的表现手段。因为戏剧冲突往往要通过语言推动,语言是推动双方关系发展变化的重要方法。而戏剧语言主要包括台词和肢体语言两部分。《雕虫沧桑》中的许多对白之中,周尧的台词让笔者印象最为深刻。在第二幕,周尧毅然决然从意大利返回中国时高呼:“我不留恋异国的天堂,我要回到地狱般的中国,在祖国的地狱建立起自己的天堂!”这一句话既充分展示了周尧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也让在场的观众无一不觉得动容,并对当年的这一批海归学者充满了敬佩之情。在第三幕与第四幕之间,当老年周尧在谈及对家人的亏欠时发出:“难道我周尧就不懂情,我周尧就不懂爱吗?”的慨叹,表达了周尧对家人的愧疚,也道出了自己不被理解的惆怅。方言元素的加入也为《雕虫沧桑》增添了亮点。不管是小战士的河南话还是牛娃的山东话的运用,都增添了一些喜剧元素并带给观众一种亲切真实之感。
  “舞台表演艺术的特点是,演员既是创作者,又是创作对象,同时又是工具,这三者统一在演员一个人的身上。”[3]在戏剧艺术中形体行动是直接作用于观众的视觉,最能直观展示出一个人物形象的舞台语言。在《雕虫沧桑》第二幕中,意大利女孩玛采拉大胆追求周尧,青年周尧的扮演者通过挠头发,低头,躲避玛采拉的亲密接触等一系列动作,让观众相信他就是一个害羞腼腆的大男孩。而他在谈及祖国时侃侃而谈、慷慨激昂的样子与前面的害羞大男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让周尧这个角色更加有層次感。“此外,饰演参谋长和牛娃的几位演员也都非常出彩,生动、逼真地展现出参谋长的睿智、军令如铁、毫不动摇,以及牛娃的善良、纯真和好学,不仅令观众过目不忘,更显示出这些人为了民族大义,挺身而出保护周尧的高贵品质。”[4]作为大学生业余演员,西农剧社的社员都能把自己的表演艺术水平发挥出来,而且相互配合得很好。
  四、结语
  西农剧社的话剧《雕虫沧桑》当然也有一些不足之处。第一幕意大利女孩玛采拉的扮演者是想演出外国女孩的热情开放、敢于追求爱情的性格特征,但是表演得过于夸张,有刻意表演之嫌。而且动作之间的衔接不是那么流畅,让观众有出戏之感。第四幕牛娃的独白和第五幕周尧儿子的读信没有给观众以情感代入感,演员就像是进行朗诵。这种没有感情的念白,也很容易让观众出戏。该剧的潜台词也较少,没有什么深层次的含义留给观众思考。在舞台道具方面,第五幕最后本应是点睛之笔的“师表”牌匾由两个周尧学生的扮演者举起来的,也让观众觉得十分出戏。即使是作为背景演员,也应融入戏剧舞台所描绘的场景之中,此处竟然让剧中演员充当道具的角色,不得不说是导演的一大失误。
  话剧《雕虫沧桑》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全力支持西农剧社精心打造的校史剧精品。在西安地区的校园戏剧活动中,虽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还不如西安交通大学、西北政法大学和西北大学等学校,但西农剧社也是西安地区学生演剧活动中的一支劲旅。自1980年以来,虽然西安地区的校园戏剧一直与北京、上海地区的校园戏剧遥相呼应,但毕竟还有一定差距。这与中国西部的社会文化环境总体相对落后有关,也与学校的支持力度不够,经费有限和学院体制不完善等因素有关。仅仅把校园戏剧当成一种文艺娱乐活动是大多数西安地区校园戏剧的通病。
  从话剧《雕虫沧桑》创作演出过程我们可以看出,学校的支持对校园戏剧的发展起着很大的促进作用。校园戏剧对其所在地区的文化繁荣和社会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积极意义。“校园戏剧不仅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提高了大学生的艺术修养和人文素质,也锻炼了他们各方面的社会适应能力。校园戏剧也是一种戏剧教育,不仅可以培养编、导、演和舞美等方面的专业人才,也培养了大批观众。”[5]因此,我们希望西安地区的社会各界,特别是各高校能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演剧环境,加大对校园戏剧的扶持力度,推动西安地区校园戏剧的繁荣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金勃文.西农剧社话剧《雕虫沧桑》评析[EB/OL].光影故事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xijuyingshiyan jiusuo/.2019-08-28/2020-03-16.
  [2]董健,马俊山.戏剧艺术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189.
  [3]夏淳.谈谈戏曲的表演体系问题[A].剧坛漫话[C].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96.
  [4]南璐.话剧《雕虫沧桑》:一部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好剧[J].当代戏剧,2017(01).
  [5]黄世智.中国话剧:形成、传播与常态[M].北京: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2017:11-12.
  (作者简介:谭舒月,女,本科,西北政法大学刑事法学院刑事法专业2017级,研究方向:特别刑法)(责任编辑 徐文)
其他文献
摘要:古筝,这一古典民族乐器因其音色优美、古朴典雅、容易上手,又独具民族特色而深受学生及家长的青睐。少儿学筝,动机是多种多样的。有些儿童是觉得古筝很动听、很好玩而选择学习古筝;有的是因为随大流跟着学的;更多的是由于家长的逼迫才来学筝,家长则是想弥补自己幼年没能学筝的遗憾;还有一小部分孩子是真的喜爱古筝才来学的,这些孩子的目标非常明确,因为他们对古筝有着浓厚的兴趣。  关键词:古筝 教学方式 乐曲演
期刊
七律·似曾相识  易逝芳华散如烟南雁北鸿聚申檐漫道要游八千里佳酿需储一百年帘外大厦耸天立舱内赤子带笑迷戎马谁道终无用光芒四射耀戍边  七律·忆冬潮封岛  思绪心闹出岛难雪厚三尺足迹涯鸥鸟不知海防事狂潮百里沐凌花莫叹冰岛冻煞君凿冰穿凌摇舟划四个月封心未死军民联动颂佳话  七律·杏树咏  霜干傲骨四百春庙宇断魂古今同黛色参天千钧重石板长凳几代雄潮落潮涨谁知晓水村米市时运通秀麦连冈桑叶茧翠枝绿艳啼鸟红 
期刊
妈妈!今天是您在天堂满一周年的时间,由于新型冠状病毒在人间肆虐,使九州遭难,为了抗击疫情传播,儿不能如愿祭奠。值此,把一首悲歌《妈妈呀,妈妈!儿给您跪下》再唱一遍,以寄托哀思。  妈妈呀,妈妈!  我苦难深重的妈妈。  一九三六年,您生于竹溪县一个高山小洼。  您三个月大就失去了父爱,两岁半又失去了疼您的妈妈。  七岁那年,同胞长兄把您送于富农,六年童工天天挨打受骂。  十三岁,又归故里,替长兄操
期刊
七律·大爱无疆  ——献给战斗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前线的医护工作者  白衣天使爱无疆  救死扶伤昼夜忙  奋不顾身蹚烈火  舍生忘死保安康  忠诚安慰身心痛  责任抚平体魄伤  赶走病魔天地净  功德无量闪金光  七律·战疫担当  ——献给战斗在抗击疫情岗位上的党员、干部、社区工作者  党员干部释芳华  不怕牺牲保万家  入户安防包保户  站臺值守岗营笆  白天不顾病毒扰  夜晚置身毒所杀  万险千
期刊
摘要:读经典名著,赏析人物形象。不同的人物有不同的人生履历,有不同的性格特点,或忠或奸,或智或愚。彰显作者不同的态度。《高老头》里的人物林林总总,每个人个性分明,每个人物有不同的典型意义。高老头身上的“父爱”畸形,伏脱冷是阴险的野心家代表,伯爵和银行家冷酷自私,拉斯蒂涅人性的良知未泯。本文试就《高老头》中的人物特点进行分析。  关键词:经典 《高老头》 性格 人物分析  读经典,重拾时代印迹。经典
期刊
摘要:朱振武教授从心理美学入手,结合文学心理学、精神分析学和文艺发生学,对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美国著名南方作家威廉·福克纳的小说创作进行研究。对福克纳小说创作隐含形式和内在机制进行心理上的跟踪,可窥见美国南方人的心理特征。  关键词:威廉·福克纳 南方文化 心理  朱振武教授是国内较早致力于福克纳创作研究的学者之一,其早期撰写的学术专著《在心理美学的平面上——威廉·福克纳小说创作论》第一次从心理美学
期刊
摘要:在20世纪的头三个十年里,现代作家大多致力于启蒙与救亡的急迫任务,如饥似渴地接受着外来文化的冲击,企图以救亡和启蒙寻找动荡时局的出路。许许多多的作家都致力于对外国文学的翻译介绍,对西方文学思潮的学习借鉴和对西方经典作家作品的摹写仿写。在20世纪30年代初登上文坛的萧红也有幸接触到了这样的文化氛围,她仅仅十年的创作也在文学史上留下了独特的印记。然而,初登文坛的萧红并没有引起当时文坛的许多注意,
期刊
摘要:“时间之狱”和“纯粹时间”是俄裔美国作家纳博科夫提出的一种独特的时间观,在他看来,时间是一座环形的监狱,并且没有出路。这种时间观在他的多部小说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微暗的火》也不例外。本文结合作家对时间独特的理解,寻觅作品中时间的痕迹,探究身陷牢不可破的“时间之狱”中的人的生存和生活。  关键词:《微暗的火》 时间之狱 纯粹时间  作为20世纪重要的后现代作家之一,纳博科夫独辟蹊径,大胆尝试
期刊
摘要:圣桑是法国交响诗体裁的引领者,《骷髅之舞》则是他所有交响诗作品中最有代表性的一部。对这部以交响诗改编而来的钢琴作品,如果演奏者能够从作曲家创作的意图出发,运用交响化思维对作品进行分析,就能够最大限度地呈现交响乐队的音响效果。本文以圣桑的《骷髅之舞》为例,通过对比交响乐队版本与四手联弹版本,阐述如何通过对演奏技巧的把握,使钢琴达到交响乐队的音响效果,如何通过触键、踏板、力度等方面的处理更好地展
期刊
摘要:后殖民主义文学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学,近几年来陆续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后殖民主义以意识形态性和文化政治批评性揭示了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的文化与权力关系、东方主义、全球化与本土化冲突、内部殖民等新问题。本论文试图通过谭恩美的作品《喜福会》描写的四对迥然不同的母女之间的关系,再现后殖民视角下华裔女性的身份认同和构建。  关键词:后殖民主义文学 华裔女性 身份认同谭恩美 《喜福会》  后殖民主义批评是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