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于灵活运用教材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yand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收益,还要靠老师的善于运用。新课标也指出:教师不能只成为课程实施的执行者,应该成为课程的建设者;教材(主要指教科书)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教师应该“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灵活的运用教材,不能死教书、教书死。到底如何运用好教材,这需要我们平时的经验积累与认真钻研。下面就我近几年对小学数学教学的研究与实践,略谈一下自己的一点经验与体会。
  一、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灵活的创设情境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与以往教材的一个显著的不同,就是大量丰富的情境图的设置,这些情境图本着“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这一理念出发,围绕学生的生活实际,选择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场景,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联系自己身边具体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学知识的含义,经历数学知识的产生过程,认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意识、问题意识。但是,教材中设置的情境图,有的对于农村学生来说,并不是他们熟悉的生活情景,对于陌生的事物,让学生生硬的去理解和掌握,这是不符合现代教育理念的。学生也不可能在陌生的环境中真正的理解和掌握知识。因此我们要在充分理解情境图的设计意图的基础上,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灵活的创设情境。
  二、深入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灵活的改编例题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与以往教材还有一个显著的不同,就是《数学广角》的设置,本套教材关于数学广角单元的安排,主要是通过简单的事例渗透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或者介绍一些比较著名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能主动尝试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经验和能力。最重要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接触这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经历猜想、实验、推理等数学探索的过程,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由于数学思想方法比数学知识更抽象,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是数学活动过程的教学,重在领会应用,因此,我们的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的参与非常重要,没有参与就不可能对数学知识、数学思想产生体验。没有体验,数学思想只能是一种空话。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创设能够吸引学生参与到数学教學过程中来的各种情境,让他们以一种积极的状态主动参与到数学教学过程中,在这样的气氛中,教师给予及时的启发引导,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逐步感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构建出数学思想方法。例如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是让学生通过生活中的简单事例,初步体会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和它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果直接出示例题,学生没有生活经验做支撑,大部分学生有可能会不知所措,研究起来很可能会很被动,这样就达不到真正的教学目的。因此,在教学例1时,为了减轻教材的难度、减缓知识的坡度,我们先不出示例题,而是让学生拿出练习纸,做一个简单的找规律的游戏:同学们,请在练习纸上画一条十二厘米长的线段,然后观察每隔一厘米点一个点,可以点几个点?每隔二厘米点一个点,可以点几个?每隔三厘米呢?四厘米呢?……你发现有没有规律,教师及时点拨(注意区分两头都要点,两头都不点,和只有一头点三种情况),通过这一活动过程,学生主动参与,动手实践,归纳总结,探索发现数学规律,明白其中的奥秘,然后再回到教材中的例题,学生便能轻而易举的解决问题,这一过程初步向学生渗透了一个重要的数学思想——用比较简单的例子来验证较为复杂的问题,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领悟到了数学的真谛。接下来进一步学习例3时,先出示一个学生比较熟悉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独立或小组合作,寻找答案:小朋友要围成一个正方形做游戏,每条边上站五人(四个顶点都站人),一共有几个小朋友?同学们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展示可能出现的结果,教师及时给予点拨,并让部分小组到前面演示不同的站法,给学生以直观的认识,然后鼓励学生探索新颖独特的算法,这一过程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此基础上然后再回到例题,学生就不会感到生疏,从而领悟到一些解决数学问题的思想和方法。
  三、准确把握学生的发展需要,灵活的安排教学内容
  数学不同于其他学科,它的内容安排具有严密的逻辑性,要循序渐进的进行,在大多数情况下不宜调整教学顺序。但是在使用课程的过程中也要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围绕本校和本班学生的实际,为了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我们在教学中有必要对一些内容做些微调,但调整应以不违背教材的设计意图为原则,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为目标。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因数与倍数》单元时,教学2、5、3的倍数的特征,教材先展示的是2的倍数的特征,但是通过前面的学习情况看,学生对5的倍数比较熟悉,因此我就先让学生研究5的倍数的特征,学生兴趣浓厚,而且找到了方法,再来研究2的倍数,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容易。
  通过实验研究,我深刻地感觉到,要灵活地处理和使用新教材,就要求教师一方面要树立新课程意识,以新的课程理念来重新审视自身的教学实践,审视学生,审视教学设计,不能局限于教科书和即时的教学实效。另一方面在教材处理中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对教材进行加工、调整、选择等艺术处理,以减轻教材的难度、减缓知识的坡度,使教学内容更趋于合理化,让教材的教育、教学功能得以充分实现。
其他文献
随着我国科技的不断提升,多媒体开始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并且非常受人们的青睐,教育界也将其融入到教学当中,其不仅能够给课堂带来愉快的气氛,还能够让学生对英语有学习的兴趣。该技术应用到英语教学中,不管是从哪方面都给学生带来新鲜感,这些都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对英语的兴趣。初中教師在对学生进行英语教学时,多媒体技术能够丰富教学知识,也能够让学生有学习英语的兴趣。下文就对此进行详细说明。  一、初中英语教学应用
期刊
儿童诗是儿童文学的一种,充满了童真、童趣和童纯。 它是一种特别重视节奏、声韵的美感,文字流利自然,内容生动活泼,情趣昂然,适合儿童念唱或朗诵的诗作。  小学低段课文以韵文为主,小学生从写诗到写文,写诗是写文的基础。让孩子学写诗,比写文更符合儿童年龄的特点。小学阶段的孩子天真、质朴、富有幻想,这是儿童诗的教学的基础。事实上儿童诗教学符合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一是儿童的天性是好奇,好幻想,儿童诗教学能投
期刊
教学艺术是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相互合作共同完成的,要面向学生、诱导学生,促进学生学习。教师具有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本领,就是教学艺术。因此数学课堂教学艺术的实施要引导学生学习,提高教学效率。下面谈一谈一下自己的一点看法:  1.正确认识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的关系  我国传统的数学教学是受儒家教育思想的影响,强调师道尊严,注重课堂教学的严谨和双基训练,现代教学强调师生平等,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个性发
期刊
作文是学生认知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的体现,在作文教学中如何恰如其分地评价学生的作文,对鼓励学生写好作文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目前,存在的问题是我们作为老师的花费了相当大的精力为学生的作文有了评价,可发下作文本后,学生却不领情,只看看等级或分数,很少有人去关注老师的心血结晶——评语,去反思自己作文的不足,更不用说动笔修改等高层次的学习活动了。那么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呢?笔者从近几年来的教学实践中摸索出教
期刊
“一个国家的文化,同科技创新有着相互促进、相互激荡的密切关系。创新文化孕育创新事业,创新事业激励创新文化。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加大发扬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大力增强全民族的自强自尊精神,大力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栋梁”。青少年时期是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也是快速接受新事物的时期。而如何利用创新文化孕育出的新事物,促进青少年科技素质的提高是
期刊
我作为一名农村初中化学教师,已经带了十四届学生,在这三尺讲台,目送一届又一届的学子们走出校门,我既有成功的喜悦,又有失败的泪水。在成功与失败中我不断反思总结,下面我将这几年在教学中的困惑与思考说出来与大家共勉。  一、农村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困惑  (一)社会大环境的困惑  新课标不断的演变,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中的“人”好像不包括教师,一起又一起学生殴打教师事件屡见不鲜,鲍老师的离去,血淋淋的事实告诉
期刊
俗语有云“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对课程教学而言,也是如此。良好的开场,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氛围,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一举两得,而课程导入则是让课堂教学开好头的关键步骤。目前,信息技术已被作为教学内容纳入基础教育之中,并且,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性还会逐步提升。就当前信息技术教学实践而言,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存在着许多问题,诸如课堂学习氛围不活跃、学生学习欲望不突出等,严重制
期刊
摘要:夸美纽斯曾说过:“求知与求学的欲望应该采用一切可能的方式去在孩子们身上激发起来。”现阶段通过大量的课堂实践深刻认识到多媒体教学的优越性。多媒体的应用,把教学中静态的知识变成了动态的。课上孩子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激发了孩子去探索知识的兴趣,学生由被动变成主动。同时也让老师更轻松的突破教学难点,设计练习。  关键词:多媒体;激发兴趣;突破难点;设计练习  多媒体教学凭借其形象、生动、直观的特点,
期刊
一、更新教学观念,树立创新思想  (一)利用“学生渴求未知的、力所能及的问题”的心理,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  兴趣产生于思维,而思维又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在教学中恰如其分的出示问题,让学生“跳一跳,就摘到桃子”。问题要做到难易适度,是学生想知道的,这样的问题才会吸引学生,才可以引发学生的认知愿望,激起学生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才能引导学生因兴趣而学、而思维,并提出新的质疑,自觉的去解决、去创新。  (
期刊
德国一位学者对情境作过一个精辟的比喻:如果让你咽下15克盐,无论如何你都难以下咽。但如果把15克盐放入一碗鲜美可口的汤中,你会在享用佳肴的同时,不知不觉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借助一定的情境,对提高教学实效有很大的助推作用。好的情境,让学生学习时如沐春风,如饮清泉;好的情境,无不闪耀着智慧的光华。情境教学通过教师调动学生,创造各种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让课堂在情境中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吸引力和感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