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收益,还要靠老师的善于运用。新课标也指出:教师不能只成为课程实施的执行者,应该成为课程的建设者;教材(主要指教科书)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教师应该“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灵活的运用教材,不能死教书、教书死。到底如何运用好教材,这需要我们平时的经验积累与认真钻研。下面就我近几年对小学数学教学的研究与实践,略谈一下自己的一点经验与体会。
一、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灵活的创设情境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与以往教材的一个显著的不同,就是大量丰富的情境图的设置,这些情境图本着“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这一理念出发,围绕学生的生活实际,选择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场景,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联系自己身边具体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学知识的含义,经历数学知识的产生过程,认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意识、问题意识。但是,教材中设置的情境图,有的对于农村学生来说,并不是他们熟悉的生活情景,对于陌生的事物,让学生生硬的去理解和掌握,这是不符合现代教育理念的。学生也不可能在陌生的环境中真正的理解和掌握知识。因此我们要在充分理解情境图的设计意图的基础上,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灵活的创设情境。
二、深入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灵活的改编例题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与以往教材还有一个显著的不同,就是《数学广角》的设置,本套教材关于数学广角单元的安排,主要是通过简单的事例渗透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或者介绍一些比较著名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能主动尝试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经验和能力。最重要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接触这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经历猜想、实验、推理等数学探索的过程,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由于数学思想方法比数学知识更抽象,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是数学活动过程的教学,重在领会应用,因此,我们的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的参与非常重要,没有参与就不可能对数学知识、数学思想产生体验。没有体验,数学思想只能是一种空话。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创设能够吸引学生参与到数学教學过程中来的各种情境,让他们以一种积极的状态主动参与到数学教学过程中,在这样的气氛中,教师给予及时的启发引导,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逐步感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构建出数学思想方法。例如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是让学生通过生活中的简单事例,初步体会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和它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果直接出示例题,学生没有生活经验做支撑,大部分学生有可能会不知所措,研究起来很可能会很被动,这样就达不到真正的教学目的。因此,在教学例1时,为了减轻教材的难度、减缓知识的坡度,我们先不出示例题,而是让学生拿出练习纸,做一个简单的找规律的游戏:同学们,请在练习纸上画一条十二厘米长的线段,然后观察每隔一厘米点一个点,可以点几个点?每隔二厘米点一个点,可以点几个?每隔三厘米呢?四厘米呢?……你发现有没有规律,教师及时点拨(注意区分两头都要点,两头都不点,和只有一头点三种情况),通过这一活动过程,学生主动参与,动手实践,归纳总结,探索发现数学规律,明白其中的奥秘,然后再回到教材中的例题,学生便能轻而易举的解决问题,这一过程初步向学生渗透了一个重要的数学思想——用比较简单的例子来验证较为复杂的问题,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领悟到了数学的真谛。接下来进一步学习例3时,先出示一个学生比较熟悉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独立或小组合作,寻找答案:小朋友要围成一个正方形做游戏,每条边上站五人(四个顶点都站人),一共有几个小朋友?同学们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展示可能出现的结果,教师及时给予点拨,并让部分小组到前面演示不同的站法,给学生以直观的认识,然后鼓励学生探索新颖独特的算法,这一过程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此基础上然后再回到例题,学生就不会感到生疏,从而领悟到一些解决数学问题的思想和方法。
三、准确把握学生的发展需要,灵活的安排教学内容
数学不同于其他学科,它的内容安排具有严密的逻辑性,要循序渐进的进行,在大多数情况下不宜调整教学顺序。但是在使用课程的过程中也要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围绕本校和本班学生的实际,为了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我们在教学中有必要对一些内容做些微调,但调整应以不违背教材的设计意图为原则,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为目标。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因数与倍数》单元时,教学2、5、3的倍数的特征,教材先展示的是2的倍数的特征,但是通过前面的学习情况看,学生对5的倍数比较熟悉,因此我就先让学生研究5的倍数的特征,学生兴趣浓厚,而且找到了方法,再来研究2的倍数,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容易。
通过实验研究,我深刻地感觉到,要灵活地处理和使用新教材,就要求教师一方面要树立新课程意识,以新的课程理念来重新审视自身的教学实践,审视学生,审视教学设计,不能局限于教科书和即时的教学实效。另一方面在教材处理中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对教材进行加工、调整、选择等艺术处理,以减轻教材的难度、减缓知识的坡度,使教学内容更趋于合理化,让教材的教育、教学功能得以充分实现。
一、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灵活的创设情境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与以往教材的一个显著的不同,就是大量丰富的情境图的设置,这些情境图本着“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这一理念出发,围绕学生的生活实际,选择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场景,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联系自己身边具体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学知识的含义,经历数学知识的产生过程,认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意识、问题意识。但是,教材中设置的情境图,有的对于农村学生来说,并不是他们熟悉的生活情景,对于陌生的事物,让学生生硬的去理解和掌握,这是不符合现代教育理念的。学生也不可能在陌生的环境中真正的理解和掌握知识。因此我们要在充分理解情境图的设计意图的基础上,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灵活的创设情境。
二、深入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灵活的改编例题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与以往教材还有一个显著的不同,就是《数学广角》的设置,本套教材关于数学广角单元的安排,主要是通过简单的事例渗透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或者介绍一些比较著名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能主动尝试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经验和能力。最重要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接触这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经历猜想、实验、推理等数学探索的过程,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由于数学思想方法比数学知识更抽象,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是数学活动过程的教学,重在领会应用,因此,我们的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的参与非常重要,没有参与就不可能对数学知识、数学思想产生体验。没有体验,数学思想只能是一种空话。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创设能够吸引学生参与到数学教學过程中来的各种情境,让他们以一种积极的状态主动参与到数学教学过程中,在这样的气氛中,教师给予及时的启发引导,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逐步感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构建出数学思想方法。例如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是让学生通过生活中的简单事例,初步体会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和它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果直接出示例题,学生没有生活经验做支撑,大部分学生有可能会不知所措,研究起来很可能会很被动,这样就达不到真正的教学目的。因此,在教学例1时,为了减轻教材的难度、减缓知识的坡度,我们先不出示例题,而是让学生拿出练习纸,做一个简单的找规律的游戏:同学们,请在练习纸上画一条十二厘米长的线段,然后观察每隔一厘米点一个点,可以点几个点?每隔二厘米点一个点,可以点几个?每隔三厘米呢?四厘米呢?……你发现有没有规律,教师及时点拨(注意区分两头都要点,两头都不点,和只有一头点三种情况),通过这一活动过程,学生主动参与,动手实践,归纳总结,探索发现数学规律,明白其中的奥秘,然后再回到教材中的例题,学生便能轻而易举的解决问题,这一过程初步向学生渗透了一个重要的数学思想——用比较简单的例子来验证较为复杂的问题,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领悟到了数学的真谛。接下来进一步学习例3时,先出示一个学生比较熟悉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独立或小组合作,寻找答案:小朋友要围成一个正方形做游戏,每条边上站五人(四个顶点都站人),一共有几个小朋友?同学们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展示可能出现的结果,教师及时给予点拨,并让部分小组到前面演示不同的站法,给学生以直观的认识,然后鼓励学生探索新颖独特的算法,这一过程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此基础上然后再回到例题,学生就不会感到生疏,从而领悟到一些解决数学问题的思想和方法。
三、准确把握学生的发展需要,灵活的安排教学内容
数学不同于其他学科,它的内容安排具有严密的逻辑性,要循序渐进的进行,在大多数情况下不宜调整教学顺序。但是在使用课程的过程中也要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围绕本校和本班学生的实际,为了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我们在教学中有必要对一些内容做些微调,但调整应以不违背教材的设计意图为原则,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为目标。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因数与倍数》单元时,教学2、5、3的倍数的特征,教材先展示的是2的倍数的特征,但是通过前面的学习情况看,学生对5的倍数比较熟悉,因此我就先让学生研究5的倍数的特征,学生兴趣浓厚,而且找到了方法,再来研究2的倍数,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容易。
通过实验研究,我深刻地感觉到,要灵活地处理和使用新教材,就要求教师一方面要树立新课程意识,以新的课程理念来重新审视自身的教学实践,审视学生,审视教学设计,不能局限于教科书和即时的教学实效。另一方面在教材处理中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对教材进行加工、调整、选择等艺术处理,以减轻教材的难度、减缓知识的坡度,使教学内容更趋于合理化,让教材的教育、教学功能得以充分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