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任务完成,纪念41。”
2018年11月30日,美国第四十一任总统乔治· 赫伯特·沃克·布什的葬礼上,一个让人难以忘怀的场景,引起了大家的广泛关注。
有一只拉布拉多立在灵柩前,神情哀伤,仿佛在和老布什作最后的道别。大家纷纷好奇,这只狗狗是谁家的?它从哪里来?原来身患帕金森综合症,再加上摔了一跤的老布什,因为生活不能自理,所以收到了一只名叫Sully的拉布拉多犬来协助他的生活起居。正是Sully陪伴着老布什,度过了生命中的最后一段时光。
老布什去世之后,Sully的官方ins上曾发布了一张格外动人的照片……照片里Sully一动不动地趴在老布什的灵柩前,难过且无助,照片上写着:“任务完成,纪念41。”
仅仅一张照片,无需语言,却让无数人感动,这就是狗狗的力量。它们带来的每一个故事都有着直击心灵的温暖与感动。我们怀念一个人,也许只有一段时间,但对于狗,认定了便是一生。
有一只狗风雨无阻地在车站前等它的主人,这么一等就是10年,直到狗渐渐老去,最终倒在雪夜里……不管是不是爱狗之人,你都很难没听过“忠犬八公”的故事。八公的主人帕克在大学上课时因心肌梗塞突发而死亡,再也没有回到车站。之后每天傍晚五点,八公都来到火车站里等候、凝视。第二天、第三天,从夏季到秋季,九年时间里,八公依然风雨无改,直到它最后死去。电影《忠犬八公》由真实事件改编而成,一度使人潸然泪下,然而电影只是还原了生活的一小部分。忠诚的意义在于我们不应该忘记爱过的每一个人,狗狗一生沉默的守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到最后,它的陪伴就成为了一种习惯。
八公也许是银幕上最有名的一只狗了,在很多人心中,它不仅仅是一条狗的故事,更是所有忠犬的代名词。如果八公代表忠诚,导盲犬小Q则是狗狗爱与守护的最佳体现。这只感动亿万亚洲人的导盲犬,它诠释了人与狗之间如亲人一般互相需要、互相支撑的情感。
小Q短短的狗生中,主人便是自己的一切。陪着主人走完余生,自己走过一世,这一世就是它最开心的日子。相信关注过宠物电影的观众,在看到这个名字的时候都会联想到一部日本电影《导盲犬小Q》。其实这两部作品都是改编自日本畅销书《再见了,可鲁》,以爱与忠诚之名,讲述了一只导盲犬对主人一生的陪伴与守护。
虽然都是讲述导盲犬的故事,但《导盲犬小Q》花了不小的篇幅讲述一只狗狗如何通过严格的训练与考核成为一只合格的导盲犬。而《小Q》则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了狗狗与主人之间的沟通与感情的建立,让电影后半段很多的爆发点看起来更加的合理有说服力。
近几年来,各式各类的宠物电影越来越多,良莠不齐,但也有《一条狗的使命》这样的精品出现,从狗狗的视角出发讲述与主人之间的故事,成功地构建起了宠物与主人之间深刻的感情羁绊。
相比起《一条狗的使命》中贝利在一开始就与主人伊森建立起了良好的感情基础,小Q融入新家庭的过程显得异常的艰难。
男主角李宝庭(任达华饰)是一位天才糕点师,高傲,自尊心强。可就在事业达到顶峰期时,却被医生告知自己即将失明,难以承受这一打击的他开始变得孤僻偏执,封闭自己逃避现实,借以维系自己仅存的自尊。
所以他排斥任何其他人的帮助,包括小Q,甚至在雨夜将小Q赶出门外,可当小Q依旧不离不弃出现在自己家中的时候,他开始动摇了。就在他一次次推开小Q的过程中,自己的心结已经慢慢被温柔可爱的小Q化解。
李宝庭想要轻生时,小Q奋不顾身地将其救下;小Q陪他散步被偷狗贼抓走后,李宝庭疯了一般地去寻找小Q。他们之间早已超越主人与宠物的关系,更是彼此精神上的寄托。而如此深刻的情感羁绊,早在他们细水长流的日常生活中埋下伏笔,从敌对冷漠到相濡以沫,一切都显得那么自然。
一如萧煌奇《你是我的眼》中所唱:“你是我的眼,带我领略四季的变换;你是我的眼,带我穿越拥挤的人潮;你是我的眼,带我阅读浩瀚的书海;因为你是我的眼,让我看见这世界。”
导盲犬小Q给了李宝庭活下去的希望,让他重新看到了未来,而他也正是小Q的未来。主人前往美国住院治疗,小Q不停跟随主人乘坐的汽车奔跑,想要陪伴在他身边,却最终被隔在了围栏之外。
即便回到了带给他无数欢乐的寄养家庭,却无法放下自己的主人,每天都会跑去与主人一起散步的公园长椅旁,静静守候主人归来,这一致敬《忠犬八公的故事》的桥段也让全场观众泪崩了。
而当主人病愈归来,小Q却难逃病痛的困扰,这次换了主人带着小Q领略四季的变换,陪伴它度过自己生命中最后一段时光。
相比较起普通的宠物与主人的关系,导盲犬与主人之間有着超乎寻常的相互依赖关系,除了睡觉之外的所有时间几乎都在一起,可以说已经完全成为了彼此生命的一部分,而这种润物细无声的长久陪伴才最能打动我们日渐冷漠的内心。
自我放弃的李宝庭正是被这样的陪伴所治愈,而一并被治愈的还有观影的我们。
想拍和宠物有关的电影,演员与狗的配合一定要默契。影片中盲人由任达华扮演,作为出道32年的老戏骨,任达华可以胜任不同类型的影片,无论是警匪片里的警察、黑社会大哥,还是像《岁月神偷》这种剧情片中的普通鞋匠都拿捏得当,驾轻就熟。
《小Q》中任达华扮演的盲人依旧没让人失望,这得益于演员的用心。为了表现盲人的恐惧、无奈、无助、无方向感,任达华特意去盲人学校学习了一个月,观察刚刚失明的盲人,以期演好男主中年突然失明的状态。 为了更好表现看不见东西的感觉,任達华拒绝导演提出的佩戴能见度20%的隐形眼镜,而采用完全看不见的隐形眼镜。通过这些前期准备,任达华不仅用肢体语言塑造了以假乱真的盲人,更通过表情、动作展现出李宝庭失明后苦闷的内心世界。
影片最出彩的是人与狗的默契配合,这也是一点点磨出来的。为使狗演员配合拍戏,任达华特意带狗回家共处三个礼拜,为它冲凉、喂食、带它去方便、逛街等来增进彼此感情。拍片时为能让狗演员发挥得当,一条经常要NG超过20次,最多一次是48次。
从成片效果看,这一系列努力没白费,这份用心与耐心也保证了影片质量。
看过影片,我们会发现:在人设上,李宝庭和原著中的盲人渡边先生很像,只不过换了姓名,并将故事背景移到了香港;
在情节上,原著对可鲁的一生进行朴素的记录:可鲁被导盲犬训练中心交给盲人渡边先生后,渡边仅与可鲁相处两年就因肾衰竭身亡,可鲁后半生的大部分时光是在导盲犬训练中心做示范犬,退役后,被第一位寄养主人仁井一家收养,直到患白血病而死。
而影片进行了戏剧化的改编,比如,小Q为救主人将他扑倒,躲过车祸的情节,狗贩子掳走小Q的情节,以及电影末尾主人治好病回来陪小Q直到它死去等都是经过加工改编的,这些改编使影片更具故事性,吸引读者带着悬念看下去。
当然,电影不可避免存在一些小问题,比如:男主家室背景交代不够细致,他既然已人到中年,为何没有妻儿,一个人孤零零居住?男主因失明想要撞车自杀,结果,导致车辆连环相撞,却没受到任何处罚,不禁令人质疑盲人是否有权因自己的痛苦而扰乱社会秩序,轻视他人的生命?
也有观众评论,影片最大的问题是在表达方式上煽情过猛,有种为了煽情而煽情的感觉,这也是宠物电影的一个通病。如果看过原著《再见了,可鲁》以及《导盲犬小Q》就会发现它们成为爆款的原因是没有用力煽情,而是打破传统套路,用真挚朴素的手法,以真实的力量打动人心。有时,去掉套路或许更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好在这些小问题对影片主旨并没造成实质性干扰。
影片不仅仅是一部简单的“宠物”电影,更通过电影还原了导盲犬的一生,让很多不了解导盲犬的观众认识了导盲犬的工作职能及对视障人士的伟大贡献,从而对导盲犬产生敬重之情。
比如,影片除了讲述小Q与李先生之间互相陪伴的感人故事外,也相对完整地介绍了小Q成为导盲犬艰难的受训过程:首先被送到寄养家庭,接受一年的社会化适应训练,然后,被送回导盲犬训练中心接受专业的导盲技能训练,通过考核后,再被送到盲人手中,接受人与犬配对训练。直到磨合成功之后,才算正式成为一只合格的导盲犬。
在《小Q》之前,国内尚未有一部如此完整介绍导盲犬行业的电影,对导盲犬相关常识的普及使影片充满人文关怀,具有了区别于普通宠物电影的现实意义。
看得出制作团队是用了心的,影片不仅得到了香港导盲犬协会的支持,末尾还播放对盲人的相关采访,号召大家爱护导盲犬,这份诚意及社会意义足够令影片位于及格线以上。
如今,我国导盲犬事业比较滞后:一方面培养导盲犬的代价很大,据了解,一只导盲犬的培养高达20万人民币左右,但成功率却极小,失败率达到了百分之八十。相关数据显示,我国内地目前约1731万视障人士,导盲犬仅70只。
我国港澳台地区导盲犬数量也不多,几年前统计出的数据是:17万视障人士,仅35只导盲犬。仍有数以万计的盲人排队等候,需要导盲犬的帮助;另一方面,人们不了解导盲犬,就连法律也没将它们进行特殊考虑,使导盲犬难以顺利工作,得不到良好的保护。
在我国内地极少有法律规定导盲犬可以自由出入公众场合,比如,很多城市一概不允许狗上地铁、坐公交车,而没有把导盲犬排除在外,为盲人出行制造困难。
还有很多居民害怕导盲犬或者将导盲犬当成普通狗来看待,进行调戏,扰乱导盲犬的工作。针对这些现状,《小Q》的出现无疑能纠正很多人对导盲犬的错误认识,促进相关部门的重视,完善法律制度,这就是影片最大的价值与意义。
2018年11月30日,美国第四十一任总统乔治· 赫伯特·沃克·布什的葬礼上,一个让人难以忘怀的场景,引起了大家的广泛关注。
有一只拉布拉多立在灵柩前,神情哀伤,仿佛在和老布什作最后的道别。大家纷纷好奇,这只狗狗是谁家的?它从哪里来?原来身患帕金森综合症,再加上摔了一跤的老布什,因为生活不能自理,所以收到了一只名叫Sully的拉布拉多犬来协助他的生活起居。正是Sully陪伴着老布什,度过了生命中的最后一段时光。
老布什去世之后,Sully的官方ins上曾发布了一张格外动人的照片……照片里Sully一动不动地趴在老布什的灵柩前,难过且无助,照片上写着:“任务完成,纪念41。”
仅仅一张照片,无需语言,却让无数人感动,这就是狗狗的力量。它们带来的每一个故事都有着直击心灵的温暖与感动。我们怀念一个人,也许只有一段时间,但对于狗,认定了便是一生。
有一只狗风雨无阻地在车站前等它的主人,这么一等就是10年,直到狗渐渐老去,最终倒在雪夜里……不管是不是爱狗之人,你都很难没听过“忠犬八公”的故事。八公的主人帕克在大学上课时因心肌梗塞突发而死亡,再也没有回到车站。之后每天傍晚五点,八公都来到火车站里等候、凝视。第二天、第三天,从夏季到秋季,九年时间里,八公依然风雨无改,直到它最后死去。电影《忠犬八公》由真实事件改编而成,一度使人潸然泪下,然而电影只是还原了生活的一小部分。忠诚的意义在于我们不应该忘记爱过的每一个人,狗狗一生沉默的守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到最后,它的陪伴就成为了一种习惯。
八公也许是银幕上最有名的一只狗了,在很多人心中,它不仅仅是一条狗的故事,更是所有忠犬的代名词。如果八公代表忠诚,导盲犬小Q则是狗狗爱与守护的最佳体现。这只感动亿万亚洲人的导盲犬,它诠释了人与狗之间如亲人一般互相需要、互相支撑的情感。
小Q短短的狗生中,主人便是自己的一切。陪着主人走完余生,自己走过一世,这一世就是它最开心的日子。相信关注过宠物电影的观众,在看到这个名字的时候都会联想到一部日本电影《导盲犬小Q》。其实这两部作品都是改编自日本畅销书《再见了,可鲁》,以爱与忠诚之名,讲述了一只导盲犬对主人一生的陪伴与守护。
虽然都是讲述导盲犬的故事,但《导盲犬小Q》花了不小的篇幅讲述一只狗狗如何通过严格的训练与考核成为一只合格的导盲犬。而《小Q》则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了狗狗与主人之间的沟通与感情的建立,让电影后半段很多的爆发点看起来更加的合理有说服力。
近几年来,各式各类的宠物电影越来越多,良莠不齐,但也有《一条狗的使命》这样的精品出现,从狗狗的视角出发讲述与主人之间的故事,成功地构建起了宠物与主人之间深刻的感情羁绊。
相比起《一条狗的使命》中贝利在一开始就与主人伊森建立起了良好的感情基础,小Q融入新家庭的过程显得异常的艰难。
男主角李宝庭(任达华饰)是一位天才糕点师,高傲,自尊心强。可就在事业达到顶峰期时,却被医生告知自己即将失明,难以承受这一打击的他开始变得孤僻偏执,封闭自己逃避现实,借以维系自己仅存的自尊。
所以他排斥任何其他人的帮助,包括小Q,甚至在雨夜将小Q赶出门外,可当小Q依旧不离不弃出现在自己家中的时候,他开始动摇了。就在他一次次推开小Q的过程中,自己的心结已经慢慢被温柔可爱的小Q化解。
李宝庭想要轻生时,小Q奋不顾身地将其救下;小Q陪他散步被偷狗贼抓走后,李宝庭疯了一般地去寻找小Q。他们之间早已超越主人与宠物的关系,更是彼此精神上的寄托。而如此深刻的情感羁绊,早在他们细水长流的日常生活中埋下伏笔,从敌对冷漠到相濡以沫,一切都显得那么自然。
一如萧煌奇《你是我的眼》中所唱:“你是我的眼,带我领略四季的变换;你是我的眼,带我穿越拥挤的人潮;你是我的眼,带我阅读浩瀚的书海;因为你是我的眼,让我看见这世界。”
导盲犬小Q给了李宝庭活下去的希望,让他重新看到了未来,而他也正是小Q的未来。主人前往美国住院治疗,小Q不停跟随主人乘坐的汽车奔跑,想要陪伴在他身边,却最终被隔在了围栏之外。
即便回到了带给他无数欢乐的寄养家庭,却无法放下自己的主人,每天都会跑去与主人一起散步的公园长椅旁,静静守候主人归来,这一致敬《忠犬八公的故事》的桥段也让全场观众泪崩了。
而当主人病愈归来,小Q却难逃病痛的困扰,这次换了主人带着小Q领略四季的变换,陪伴它度过自己生命中最后一段时光。
相比较起普通的宠物与主人的关系,导盲犬与主人之間有着超乎寻常的相互依赖关系,除了睡觉之外的所有时间几乎都在一起,可以说已经完全成为了彼此生命的一部分,而这种润物细无声的长久陪伴才最能打动我们日渐冷漠的内心。
自我放弃的李宝庭正是被这样的陪伴所治愈,而一并被治愈的还有观影的我们。
任达华与小Q配合默契,走心演绎盲人世界的悲欢苦乐
想拍和宠物有关的电影,演员与狗的配合一定要默契。影片中盲人由任达华扮演,作为出道32年的老戏骨,任达华可以胜任不同类型的影片,无论是警匪片里的警察、黑社会大哥,还是像《岁月神偷》这种剧情片中的普通鞋匠都拿捏得当,驾轻就熟。
《小Q》中任达华扮演的盲人依旧没让人失望,这得益于演员的用心。为了表现盲人的恐惧、无奈、无助、无方向感,任达华特意去盲人学校学习了一个月,观察刚刚失明的盲人,以期演好男主中年突然失明的状态。 为了更好表现看不见东西的感觉,任達华拒绝导演提出的佩戴能见度20%的隐形眼镜,而采用完全看不见的隐形眼镜。通过这些前期准备,任达华不仅用肢体语言塑造了以假乱真的盲人,更通过表情、动作展现出李宝庭失明后苦闷的内心世界。
影片最出彩的是人与狗的默契配合,这也是一点点磨出来的。为使狗演员配合拍戏,任达华特意带狗回家共处三个礼拜,为它冲凉、喂食、带它去方便、逛街等来增进彼此感情。拍片时为能让狗演员发挥得当,一条经常要NG超过20次,最多一次是48次。
从成片效果看,这一系列努力没白费,这份用心与耐心也保证了影片质量。
看过影片,我们会发现:在人设上,李宝庭和原著中的盲人渡边先生很像,只不过换了姓名,并将故事背景移到了香港;
在情节上,原著对可鲁的一生进行朴素的记录:可鲁被导盲犬训练中心交给盲人渡边先生后,渡边仅与可鲁相处两年就因肾衰竭身亡,可鲁后半生的大部分时光是在导盲犬训练中心做示范犬,退役后,被第一位寄养主人仁井一家收养,直到患白血病而死。
而影片进行了戏剧化的改编,比如,小Q为救主人将他扑倒,躲过车祸的情节,狗贩子掳走小Q的情节,以及电影末尾主人治好病回来陪小Q直到它死去等都是经过加工改编的,这些改编使影片更具故事性,吸引读者带着悬念看下去。
当然,电影不可避免存在一些小问题,比如:男主家室背景交代不够细致,他既然已人到中年,为何没有妻儿,一个人孤零零居住?男主因失明想要撞车自杀,结果,导致车辆连环相撞,却没受到任何处罚,不禁令人质疑盲人是否有权因自己的痛苦而扰乱社会秩序,轻视他人的生命?
也有观众评论,影片最大的问题是在表达方式上煽情过猛,有种为了煽情而煽情的感觉,这也是宠物电影的一个通病。如果看过原著《再见了,可鲁》以及《导盲犬小Q》就会发现它们成为爆款的原因是没有用力煽情,而是打破传统套路,用真挚朴素的手法,以真实的力量打动人心。有时,去掉套路或许更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好在这些小问题对影片主旨并没造成实质性干扰。
影片具有区别于普通宠物电影的现实意义
影片不仅仅是一部简单的“宠物”电影,更通过电影还原了导盲犬的一生,让很多不了解导盲犬的观众认识了导盲犬的工作职能及对视障人士的伟大贡献,从而对导盲犬产生敬重之情。
比如,影片除了讲述小Q与李先生之间互相陪伴的感人故事外,也相对完整地介绍了小Q成为导盲犬艰难的受训过程:首先被送到寄养家庭,接受一年的社会化适应训练,然后,被送回导盲犬训练中心接受专业的导盲技能训练,通过考核后,再被送到盲人手中,接受人与犬配对训练。直到磨合成功之后,才算正式成为一只合格的导盲犬。
在《小Q》之前,国内尚未有一部如此完整介绍导盲犬行业的电影,对导盲犬相关常识的普及使影片充满人文关怀,具有了区别于普通宠物电影的现实意义。
看得出制作团队是用了心的,影片不仅得到了香港导盲犬协会的支持,末尾还播放对盲人的相关采访,号召大家爱护导盲犬,这份诚意及社会意义足够令影片位于及格线以上。
如今,我国导盲犬事业比较滞后:一方面培养导盲犬的代价很大,据了解,一只导盲犬的培养高达20万人民币左右,但成功率却极小,失败率达到了百分之八十。相关数据显示,我国内地目前约1731万视障人士,导盲犬仅70只。
我国港澳台地区导盲犬数量也不多,几年前统计出的数据是:17万视障人士,仅35只导盲犬。仍有数以万计的盲人排队等候,需要导盲犬的帮助;另一方面,人们不了解导盲犬,就连法律也没将它们进行特殊考虑,使导盲犬难以顺利工作,得不到良好的保护。
在我国内地极少有法律规定导盲犬可以自由出入公众场合,比如,很多城市一概不允许狗上地铁、坐公交车,而没有把导盲犬排除在外,为盲人出行制造困难。
还有很多居民害怕导盲犬或者将导盲犬当成普通狗来看待,进行调戏,扰乱导盲犬的工作。针对这些现状,《小Q》的出现无疑能纠正很多人对导盲犬的错误认识,促进相关部门的重视,完善法律制度,这就是影片最大的价值与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