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林

来源 :中国摄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cxyvpfa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丛林》和另外一组作品《惊蛰》中,你都将目光投向森林,是否是当时归国后的迷茫使您选择从自然当中去寻找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或答案?请你多说说当时的感受,为何会选择去观察和感受自然?
  选择拍摄的内容有时候很难说清楚是为什么,就像有的艺术家只拍都市,有的只拍人文景观,有的只拍人,我在2005年到2013年的8年里拍了5组以自然或者树木为主题的作品,但都不是刻意的规划和选择,最后自己总结可能是自己对这个主题会比较敏感,也许是从小学习工笔花鸟的缘故,会对这个内容比较亲近。拍摄《惊蛰》和《丛林》虽然面向的是自然景观,但其实更主要的是面向远方和未来(《惊蛰》的画面都在近景的杂树丛中,但是背景里的远处永远有一潭干净的湖水),这种观望其实没有要寻找答案的意思,可能也不会有答案,所以作品更多的是一种心境的映像,对于远方和未来的观望延续到了后来一直到现在的作品里,但是目前的作品已经从植物拓展到了其他方向。
  您谈到从小学习工笔花鸟的缘故,对拍摄自然为主题的内容更亲近,中国山水画对您的创作是否有比较深的影响?摄影和绘画在对山水的描绘上您觉得有何不同,能否具体谈谈?
  从小耳濡目染,传统绘画对我来说不管是山水也好花鸟也好,都会或多或少产生影响,只不过这种影响有时候自己不知道,只是在我总结自己那一个阶段的作品时看到了这样的影响。具体到画面可能是图式上的特征,比方说压缩背景空间,取白色背景突出主体或者简单的背景,像《丛林》是属于没有背景。这些更像是中国绘画的特点而非典型西方传统摄影的特点。
  机器的特点决定了摄影是如实复制对象,而绘画可以创造,再造,改造,可以把“搜尽奇峰打草稿”得来的各种山头融入到一张画里,也可以不用那么如实的反映画面具体对象的真实比例关系。


  《丛林》里的照片画面都很黑,你是在傍晚时间拍摄《丛林》的?为何选择这个时间?拍摄上有难度吗?你觉得时间在表现风景上有什么影响?
  《丛林》是太阳下山半小时后拍摄的,这个时间里没有一个强烈的主光源,基本都是天空的逐渐暗淡的漫反射光线,所以每一片叶子的反光也没有那么强烈,都比较柔和。这个时间段随着太阳下山,光线会很快变暗,留给拍摄的时间并不多,所以需要一天一天多次前往拍摄地址拍摄。最早的方案是拍早晨浓雾后的丛林,每天早起背着大画幅相机去追拍了多次后发现很难实现,而且浓雾的拍摄季节也过去了,于是改成了傍晚。选择这个时间段拍摄丛林是因为画面会更深邃神秘,一眼看不到结果。之前在苏黎世的美术馆展出后,我在instagram上看见有外国观众发了个现场图,说“比黑色还要黑”,这就是我要的结果。
  你是在云南山区拍摄《丛林》,为什么选择这个地方?
  选择云南是因为我父母生活在那里,而我在那个时期刚好也在那里生活。丛林拍摄地点就在父母家的几十里外。
  《丛林》是一个五联摄影作品,据说你先用4×5大画幅相机拍了很长时间,后来效果不满意,改用佳能5DIII数码相机拍出许许多多张小尺幅作品,然后拼贴在一起,五联画里总共有六七百张小的照片。为什么会选择这样一种拼贴方式?
  最初是用大画幅相机拍摄的,一次成像一整片丛林在一个底片里。但是在多次拍摄并多次往返云南上海的冲洗底片过程后,发现大画幅拍摄这个主题并不理想。因为传统底片的感光度限制,拍摄这样一个比较暗的画面就必须长达几秒、或者十几二十几秒的曝光,傍晚的丛林里时常有风拂动,隔着很远的距离虽然能判断出比较明显的风吹叶动并避免按下快门,但是一些轻微的风吹过还是不能及时发现,而且等待风止的过程又是一个光线不断变暗的过程,所以也很耽误时间,几次冲洗放大底片后我始终没有得到特别满意的画面,直到最后手头有一个5DIII后,发现小张的拍摄然后后期电脑拼接能够完成惊人的清晰度的大幅作品,我想这组作品只能用这一种方式完成,这是相机技术发展到了我们这个时代才能做出来的作品。而选择五联是技术原因,因为想拍横画幅的大画面,而拍摄地点并没有一个首尾连贯的很让我满意的大片丛林,所以选择在不同位置拍,然后拼在一起。
  这种拼贴有点类似散点透视?
  没有考虑散点透视的问题,当时的想法更多的是做出一面黑色的丛林的墙,可以把观众吸进去。
  你自幼研习国画,2004年你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水墨人物专业毕业后,又去德国学习艺术,这样的学习经历对你的摄影创作有何影响?
  去德国的学习是一个开拓眼界和破除迷信的过程,因为十几年前的资讯没有现在这么发达,包括微博微信各种自媒体以及网络平台在现在已经能够把大量的国外资讯介绍到国内,但是十几年前的话,出国学习确实是可以看到很多新鲜的内容。


  你怎么看待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景观概念“山水”?它和西方的风景有何不同?
  中国传统文化的山水是对自然的归纳总结后整理出来的“秩序”,西方的风景更注重对自然的再现。《丛林》这组作品从最后的结果来看应该算前者。
  你有喜欢的山水画家吗?
  一些代表性的名家像范宽、王希孟、黄公望、黄宾虹、傅抱石等都喜欢,他们各自都有自己鲜明的特色。


  中国古代传统在你的思想世界里有多重要?你认为这些历史遗产对今天的文化会有意义吗?你觉得艺术家在其中担任怎样的角色?同传统对话的过程中,是否意在构建自身的当代性,如果是,这是如何体现的?
  古代傳统对于我可能就像影子差不多,平时不会在意,也看不见,但是有时候在光线下又看得很清楚。去年看了一个说唱节目,了解了之前并不熟悉的说唱乐,其中一个歌手叫GAI,他的说唱用四川话演绎,里面夹杂了很多俚语、方言、古文,所有的这些和现代白话掺在一起成为了一个最让我有共鸣和记忆点的歌手。说唱是外来的乐种,但是正是因为方言、古文这些传统元素的使用,他的音乐变得不同、厚重、余味绵长。
其他文献
我们的世俗社会如何管控它的遗产,以及这些遗产会被带去的未来?答案是以近乎宗教狂热式的热忱收集和归档资料和数据:以脐带碎屑、牙齿样本和精子的形式存在的人类DNA,已经灭
2012年10月10日,金沙江上最末一级仅次于三峡电站的水电站—向家坝电站蓄水发电,随着江水不断上涨,我的家乡'烟囱坝'连同我家祖屋沉入了湖底。家乡,永远回不去了.家
2018年12月12日开幕,持续到12月末的这场第七届西双版纳国际影像展,依然是以'一条大河'为总题,主要就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国家自然、民族、文化等维度进行图像展演,从
青年摄影师肖童不仅与国内多个知名商业品牌及时尚杂志进行合作,还经常现身直播网站在线分享商业摄影的实践经验。每当谈到"如何选择器材"时,作为尼康拥趸的他都会饶有兴致地介
我以前是从事工程建设的,在广州生活了20多年,摄影一直是我的业余爱好。2008年后,我专注于人文纪实摄影,关注现实社会生活的拍摄。其间,逐渐认识到摄影的力量不在影像本身,而在于影像牵扯出来的现实生活、时代的精彩。这让我把镜头聚焦在当下,聚焦在我生活的广州,这座城市化、全球化最典型的城市。经过多次比选,我选中了位于广州市中心的宝汉直街,这里是广州最大的非洲人聚居地,又被称为非洲人街。上世纪90年代后
视角与观察的弹性视角,在这里可以首先理解为一种观察者记录所见时,观察者与观察对象之间的位置与角度。当然,这是一个从观察者出发的较为狭义的定义,不过,也因为如此,我们得
一、概述(一)监狱工作社会化的内涵监狱工作社会化是指在刑罚执行系列活动中充分整合利用社会资源,使监狱工作逐步以开放的姿态与社会有机融合,创造条件让社会团体和公众广泛参
一是关于司法所组织机构。除按行政区划每个乡镇、街道设置司法所外,根据需要在经济开发区、大型集贸市场、风景旅游区等区域设置司法所。司法所所长应当从基层司法行政工作人
<正>当我看到自己制作的第一张铂金印相作品的时候起,我就一直使用铂金工艺和一系列19世纪的摄影印相工艺来制作自己的艺术作品,例如树胶重铬酸盐工艺、蓝晒法和棕色范&#183;
今天的我们仿佛钻进了一个漂浮的世代,城市日益膨胀,人心却疏离而冷漠;老家渐行渐远,叮咛却苍凉而无力。放眼这个被金钱与野心撕裂的当下,一切皆有可能,一切皆是那么赤裸裸,那么不真实。人们在欲望的河里随波逐流,无力自主,梦想在“骨感”的现实面前早已输得精光,只剩下对物欲的无度渴求和现世享乐倒映出人性的荒芜。回望自己,当诗与远方都被现实和岁月埋藏时,仅有照片留下时光的碎片。而这些碎影浮光,于我是一种抵抗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