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艺术从古典走到今天,艺术家自身也在文化史的进程中,只是由于时空不同,当代艺术才有了区别于传统艺术的形式,但其精神脉络依然延续着,仍旧是采用现有的手段去解释艺术家对世界的认知,去表达内心的情绪。
四川艺术家赵弥近年来在国内艺术界声名鹊起,其创作领域横跨国画、油画,也包含装置等当代艺术。这些年赵弥开始用装置艺术作品为表达形式,将西方现代的形式与东方的文化精神相调和,探索传统符号的现代意义,让现代形式服从于传统文化符号,化解中与西、传统与现代、保守与前卫的隔离,以表达沟通艺术的普遍精神。
形式的转变
作为“蜀中四老”之一的国画大家赵蕴玉先生的嫡孙,出生于艺术世家的赵弥,从小耳濡目染中国传统绘画的精要,并继承了下来。然而从 90 年代后期开始,赵弥开始尝试“中国画”之外的表达方式,运用综合材料进行创作。《铜人》系列、《男女》,一直到《卧游》系列,都是用现代水墨和综合材料绘制的,在漫长的创作过程中,他逐渐从对人的探索,到抽离人的“形”,而进入到“心”的过程。
赵弥的油画《假象》系列是他这两年的作品,从国画转到油画,对他来说是“心性所致”,他喜欢“那种陌生经验带来的愉悦之感”。其实,从创作上来说,无论是国画还是油画,都只是一种表达手段,不存在表现力强弱的问题。当然这种跨越、转换需要经历一段“不适应”,表现手法的不同可以带来新奇,也可以增加烦恼,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慢慢习惯了在艺术语言中的切换,穿梭其中的愉悦随之浮出水面,他也享受着“双语”的快感。
装置艺术,更直接
不止于此,赵弥的探索更加广泛。在创作形式上,赵弥横跨了国画、油画和装置等诸多领域。装置艺术较传统艺术来说,除了材料运用的综合性和自由度之外,它的呈现方式十分直接。尽管“装置”是舶来品,但是赵弥认为中国传统的园林、陈设、文玩,无一不透露出对物质的利用,有着从视觉到心性的影响,这与所谓的“装置”是同理的。赵弥感悟于此,以不同于绘画的手段来探索更加直接的表述方式。在很多人看来,艺术家的身份应该以是否“专业”来判断,但赵弥认为这是教育体制和工作体制观念落后所导致的看法。他认为艺术创作首先应该是自由的,他愿意致力于探索艺术的未来,尝试多种艺术形式,自由地表達。现在,赵弥的装置作品在艺术界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他的实验视觉艺术《看得见的琴声》模糊了平面绘画艺术与中国古琴的听觉艺术,受到广泛关注。这件作品的创作灵感源于他幼时习古琴的经验,赵弥在此基础上实验了新的艺术形式和语言,他希望借用古琴这个实体,以声音、场景营造出一个突兀的空间,唤醒人们在资讯泛滥时代已经漠然的感知神经。
当代艺术再无界限
基于对艺术的认识逐渐加深,这几年赵弥开始致力于艺术介入社会的探究,大胆地让非艺术专业的人参与艺术。最近他的一件非绘画类作品就是与一个私人博物馆合作的,他发现上万件出土的古代陶片堆的像一座小山,很沧桑,文物工作者隐身其间,一片片分类清理,这让人联想到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历史的碎片之一,如果幸运,若干年后就可能被人拾起。为什么不将我们的信息融进这些碎片中,看它是否能延续呢?于是,赵弥想出了一个不会损害文物的方案,然后跟文物工作者们商讨合作。后者虽然不大理解赵弥的想法,但还是同意了。在合作中,文物工作者也收获颇多,一个叫尹桥山的小伙子由衷地感慨道 :“看来我以后也能做艺术了”。对此,赵弥的回答是 :“人人皆可”。是的,在今天这样一个时代,艺术已不是艺术家的专属,艺术家与“非艺术家”之间可能也再没有清晰的界限。
四川艺术家赵弥近年来在国内艺术界声名鹊起,其创作领域横跨国画、油画,也包含装置等当代艺术。这些年赵弥开始用装置艺术作品为表达形式,将西方现代的形式与东方的文化精神相调和,探索传统符号的现代意义,让现代形式服从于传统文化符号,化解中与西、传统与现代、保守与前卫的隔离,以表达沟通艺术的普遍精神。
形式的转变
作为“蜀中四老”之一的国画大家赵蕴玉先生的嫡孙,出生于艺术世家的赵弥,从小耳濡目染中国传统绘画的精要,并继承了下来。然而从 90 年代后期开始,赵弥开始尝试“中国画”之外的表达方式,运用综合材料进行创作。《铜人》系列、《男女》,一直到《卧游》系列,都是用现代水墨和综合材料绘制的,在漫长的创作过程中,他逐渐从对人的探索,到抽离人的“形”,而进入到“心”的过程。
赵弥的油画《假象》系列是他这两年的作品,从国画转到油画,对他来说是“心性所致”,他喜欢“那种陌生经验带来的愉悦之感”。其实,从创作上来说,无论是国画还是油画,都只是一种表达手段,不存在表现力强弱的问题。当然这种跨越、转换需要经历一段“不适应”,表现手法的不同可以带来新奇,也可以增加烦恼,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慢慢习惯了在艺术语言中的切换,穿梭其中的愉悦随之浮出水面,他也享受着“双语”的快感。
装置艺术,更直接
不止于此,赵弥的探索更加广泛。在创作形式上,赵弥横跨了国画、油画和装置等诸多领域。装置艺术较传统艺术来说,除了材料运用的综合性和自由度之外,它的呈现方式十分直接。尽管“装置”是舶来品,但是赵弥认为中国传统的园林、陈设、文玩,无一不透露出对物质的利用,有着从视觉到心性的影响,这与所谓的“装置”是同理的。赵弥感悟于此,以不同于绘画的手段来探索更加直接的表述方式。在很多人看来,艺术家的身份应该以是否“专业”来判断,但赵弥认为这是教育体制和工作体制观念落后所导致的看法。他认为艺术创作首先应该是自由的,他愿意致力于探索艺术的未来,尝试多种艺术形式,自由地表達。现在,赵弥的装置作品在艺术界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他的实验视觉艺术《看得见的琴声》模糊了平面绘画艺术与中国古琴的听觉艺术,受到广泛关注。这件作品的创作灵感源于他幼时习古琴的经验,赵弥在此基础上实验了新的艺术形式和语言,他希望借用古琴这个实体,以声音、场景营造出一个突兀的空间,唤醒人们在资讯泛滥时代已经漠然的感知神经。
当代艺术再无界限
基于对艺术的认识逐渐加深,这几年赵弥开始致力于艺术介入社会的探究,大胆地让非艺术专业的人参与艺术。最近他的一件非绘画类作品就是与一个私人博物馆合作的,他发现上万件出土的古代陶片堆的像一座小山,很沧桑,文物工作者隐身其间,一片片分类清理,这让人联想到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历史的碎片之一,如果幸运,若干年后就可能被人拾起。为什么不将我们的信息融进这些碎片中,看它是否能延续呢?于是,赵弥想出了一个不会损害文物的方案,然后跟文物工作者们商讨合作。后者虽然不大理解赵弥的想法,但还是同意了。在合作中,文物工作者也收获颇多,一个叫尹桥山的小伙子由衷地感慨道 :“看来我以后也能做艺术了”。对此,赵弥的回答是 :“人人皆可”。是的,在今天这样一个时代,艺术已不是艺术家的专属,艺术家与“非艺术家”之间可能也再没有清晰的界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