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里不做圣人也不做罪人

来源 :莫愁·智慧女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oo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丈夫吃完晚饭,从容地说:“我去她家了。”他与情人已公开同居4年。结婚20年,他没做过一次饭,没拖过一次地。可情人房子装修,他却跑前跑后。
  这是一位妇联干部讲的上访者林英的故事,她义愤填膺,“我们强烈建议她离婚!”
  以我多年经验,猜这位妻子不会离婚。
  果然,两个月后,妇联干部又告诉我:“她决定放弃离婚。急死我们了。她太不争气!”“她有心结没打开。”
  妇联干部推荐林英来做心理咨询。
  她有一肚子怨气
  “从没见过这样无良无德的人。”林英急不可耐地倾诉——
  他对我和女儿态度粗鲁,而且各方面都差劲。我是大学毕业,他只初中毕业。6年前,他就下岗了,现在在一家商场做后勤主任,这工作还是我托朋友找的。
  我不计较,对他很好。做家务累得腰酸背疼也不麻烦他;他的工资从不上交;家里装修,我天天跑建材市场,他问都不问。他对这个家没啥贡献。
  知道他有了相好,我也没哭闹。我只说:“你怎么玩我不管,但每晚要回家住,让孩子知道有个爸爸。”他连这点都做不到,还将情人的脏衣服带回来让我洗……
  林英抱怨着。我发现很多不对劲:第一,她将丈夫说得一无是处,那她看中和留恋他的是什么呢?第二,她对丈夫的恶习如此愤怒,却为何处处纵容?第三,她真正想怎样?是得一块军功章,还是为离婚作铺垫给男人定罪?
  我将疑问抛出来。林英愣住了,眼神有些飘忽,喃喃地说:“我也不知道,这都是命吧?”
  她在不停地惩罚自己
  原来,林英7岁时,得知她出生一个多月时,8岁的哥哥淹死了,很多人说她是“克星”,劝父母将她送人,再生一个。父母舍不得。一个多月后,母亲患了癫痫,大家更认为她是“克星”。可因为母亲的病,再生孩子有危险,更不同意将她送人。
  林英知道母亲身体差,不能出远门,不能干重活,走哪儿都有人陪。她还见过母亲倒在地上,全身抽搐,口吐白沫。原来,自己是罪魁祸首!
  从此,林英变得特别乖,不管父母说什么都照办,成了人见人夸的孩子。可她觉得自己做得还不够好,因为母亲很少笑。她猜母亲对自己还不满意。
  林英读初二时,母亲在马路上突然发病,倒在地上,被飞驰而过的货车带出去好远……林英悲伤极了,认为是自己害了母亲。
  林英哽咽着说:“我欠了太多债,这男人是来讨债的。我认了。”
  心结呈现出来了:一直怀着负罪心生活,她要惩罚自己。
  小时候,她通过努力学习、听话,向母亲赎罪;母亲逝世,赎罪没了明确对象,但赎罪愿望越来越强烈,转化为自我惩罚:必须受苦难、受委屈,才是应得的报应。
  她流露出对丈夫的不屑,可条件优越的她,为何要选择他?那也是惩罚心理:我读过大学,有份好工作,但不配过好生活。她拒绝丈夫做家务,拒绝要丈夫的工资,将自己扮成苦难者。
  她甘心受苦,为何又要向外人投诉?真正用意是“广播”:大家看,我做得几乎完美,婚姻成这样都是他的错。
  她不容许自己有内疚产生。一个轻微内疚,都会激发潜意识深处强烈的内疚。这太难受了,所以她要逃避。
  不是圣人也不必做罪人
  第一步,就是帮她认识真相。哥哥的死、母亲患病和她没关系。“克星”的说法实在荒谬。母亲很少笑,那是身体、性格、情绪方面的原因。
  我对林英说:“母亲绝不会有‘你有负于我’的想法。她可能还充满歉疚,认为没将你抚养成人。对母亲最好的怀念是:好好生活,过得幸福。”
  第二步是接受愤怒。将情绪压抑,并不表明宽容了丈夫。不愿生气,情绪仍会通过其他方式宣泄。比如,上访妇联,比如无故对孩子发脾气。
  聊到这,林英说,丈夫衣兜里常有准备报销的票据。他提醒:洗衣前,要清查衣兜。她总忘记。他说她故意。她觉得冤枉。现在她明白了,她是在无意中“故意”使坏。
  “你可以去她家,但请不要回家吃饭、换衣。”这愤怒是为了保卫婚姻底线,是合理的。
  辅导第三步是接受不完美。从小到大,林英都以努力做到最好来掩饰内疚。但“做到最好”只是理想。在现实中发现不完美时,她就会难受,会逃避。
  比如,丈夫和情人公开同居4年,明显是婚姻出了问题。但她害怕承认自己无能,便大肆列举丈夫的罪行,为自己开脱:我没任何错,不必内疚。
  她极力否定离婚建议,也是为维护完美形象。离婚了,就承认了失败;离婚了,旁人就不会再拿她的“好”与丈夫的“错”作鲜明对比。
  林英应接受这样的观念:我是一个人,有很多不如人意之处,这次做得不好,下次再努力;如努力了还做不好,请大家原谅。
  能坦然道歉的人是真实的人,也是活得轻松的人。
  对夫妻关系问题,我没多讨论。感情的事比较私人化,由自己决定。我主要是帮林英自我成长。
  两个月后,林英说准备离婚,“因为我觉得我在利用他。”“怎么利用他?”那边沉默了,好一会儿,她一字一顿,“我在利用他,达到成为圣人和罪人的目的。”
  太精辟了!她终于卸掉了演员的外衣,她可以做自己了。
  (编辑 赵莹 [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献
虽非电媒新宠,却在纸媒杂志中独胜擅场——《莫愁·智慧女性》的编辑们经年累月地俯首耕耘女性典型宣传与女性发展理论的实践基地,力透纸背的沥沥心血、殷殷情愫,濡染出纸上日月乾坤、家国情怀,特别是对女性成长、筑梦成才的苦乐悲欢,作出了哲理式诠释和智慧解读……这里以“风格·印象”开题:“印象说”缘于莫奈的《日出·印象》,举世顶礼,皆因此画并非单纯“日出”拷贝,而是跃乎其上的审美价值升华之“印象”;“风格说”
期刊
娇美的花绽放出光华,奔跑中的金黄色小狗,历经岁月沧桑的布达拉宫……你绝对想不到,这些充满生机的照片出自盲人之手。  2016年10月,当一场名为“心灵之光”的大型摄影展在新加坡举行时,不少观众颇感惊讶,盲人怎么当摄影师?  这是傅高山从国外引入非视觉摄影技术取得的成果。如今他已在上海、广州、拉萨等地培训出上千名盲人摄影师。  今年34岁的傅高山出生在福建,患有先天性视障。在他眼里,世界只是一个模糊
期刊
爱淘旧物的达人不少,但“旧物君”杨函憬已到一定段位。他用十二年时间收集“破烂”,又在此基础上创立了中古厨房和生活美术馆。  与厦门许多年轻人一样,杨函憬喜欢充满创造力的工作、不给别人打工的自由、具有美感的生活方式。  将他这些喜好融合的,是一间开在老别墅里的咖啡馆。装修布置中,为配合别墅原有的怀旧风格,他四处找寻百年来的老物件:龇牙咧嘴的柜子、各种材质的老衣箱、大大小小的鸡公碗碟……几年后,咖啡馆
期刊
同乡好友小邓,就这么喊他喊了二十多年。掐指一算,突然发现,他已经50岁,按照早些年前的说法“一个年过半百的老人”,他快是“老邓”了。  悲催的是,小邓比我大一岁,而在外人看来,我至少长他五岁,他神采奕奕,而我习惯双眉常锁。其实,他的名字隐含着年龄的密码:邓卫东,那个年代出生的人,就流行这个。“小邓”喊惯了,不太好改口,我只好开始研究他,究竟为什么会显小?答案很明显,他做人做事很简单,心机不重,不像
期刊
自从微信有了发红包功能,简直就像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勾引出了很多人心中的小魔鬼。这几天小李和男朋友小王正为这事冷战。过年时小王给小李发了5.20元的红包,意为“我爱你”,小李开始挺高兴,觉得是个好彩头,结果往朋友圈一发,却一下子被比了下去。几个朋友纷纷亮出自己男朋友的红包或转账记录:666元、888元,最少的也是520元。虽然人家没明着说什么,可那语气,“你男朋友还挺有心的哈”,明显就是说他小气,
期刊
女人恋爱怕遇渣男,而更怕的是不知道他是渣男。有那么一类狡猾的男人,会扭曲你的想法、行动、愿望,让你适应他的世界,把你塑造成服务于他的人。  他往往为了控制你对他的反应,而将自己的不安全感怪罪于你。譬如“我之所以不让你有男性朋友,是因为我曾经被女友背叛过。你能理解我的,对吗?”  是的,你当然能理解。但不管他说什么,他都不应该决定你的社交关系。  “我很抱歉干了那件傻事,但我只是非常害怕你会离开我。
期刊
翻陶宗仪的《南村辍耕录》,看到一则有关温酒的记录:“宋季,参政相公铉翁,于杭将求一容貌才艺兼全之妾。经旬余,未能惬意。忽有以奚奴者至,姿色固美。问其艺,则曰能温酒。左右皆失笑。公漫尔留试之,及执事,初甚热。次略寒,三次,微温。公方饮。既而每日并如初之第三次。公喜,遂纳焉。终公之身,未尝有过不及时,归附后,公携入京。公死,囊橐皆为所有,因而巨富,人称曰奚娘子者是也。吁!彼女流贱隶耳,一事精至,便能动
期刊
现代都会男女忙于相亲,忙于网恋,却很难维持父母辈那种相濡以沫数十年的深情?  非也。日本一家网络电视台的编导们认为,年轻男女并不见异思迁,只是随着工作压力加大,他们缺少深入了解对方、寻找志趣契合点的机会。为此,编导们出了一个奇招:在拍摄对象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带着TA的恋人,一起上门拜访TA家的储物间。  日本普通住宅的储物间,小的只有三四平方米,大的也只有六七平方米,加上日本人好面子、爱整洁的习惯
期刊
老舍说,北京的秋天便是人间天堂,是人与自然最和谐安宁的季节。而在著名雕塑艺术家向京眼里,这样的季节却隐藏着内心汹涌的不安。这些不安,一次次将她送进雕塑的艺术殿堂,散发出动人心魄的璀璨光芒。2016年秋天,向京大型回顾展“唯不安者得安宁”和新作个展“S”于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启幕,受到海内外收藏家的狂热追捧。向京说,一切的发生,都由不安起源。  不安是生来的宿命  在母亲的记忆中,自向京呱呱落地,哭就
期刊
如果世界上真的有天使,那么天使应该就是海莉·福特的模样。  现年9岁的海莉生活在华盛顿州布雷默顿市。海莉5岁时,一天,她和母亲米兰达逛完杂货铺出来,看到一个叫爱德华的流浪汉坐在路边,看样子已经好几天没有吃东西了。海莉和母亲商量后,把手里的三明治送给了爱德华。爱德华感动得当场落泪,多年的流浪生涯让他看透了人性的淡薄,而这个小女孩给了他温暖的一天。  后来,海莉和母亲又遇到了另一个流浪者比利·雷,一个
期刊